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_第1页
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_第2页
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_第3页
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_第4页
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学的生产和发展典型案例:名人名言柏拉图指出:“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可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的镜子。”颜之推指出:“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历史上,这些学前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魏征也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前教育的实践及制度,同步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与人类社会同样漫长的历史。同样,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反映出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0岁至入学前儿童的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两方面:一是学前教育现象,即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诸要素及各要素的组合;二是学前教育问题,即学前教育活动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所面临的矛盾。二、国外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1.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色就不会退掉。他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的主张,也就是儿童公育。柏拉图也是最早论述优生问题的思想家,强调胎教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还主张优育,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论述了儿童的游戏和故事材料的选择等问题。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2—前322)的《政治学》蕴含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他主张优生优育,男女应在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同时,他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他主张5岁之前的儿童不应学习课业和工作,而应进行充分的活动,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7岁之前,儿童必须住在家中,不与奴隶接触,以免沾染不好的习惯。3.昆体良古罗马雄辩家、教育家昆体良(约35—95)在《雄辩术原理》中详述了其儿童教育思想,阐明了7岁之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他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重视婴儿期语言的发展。昆体良还从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来强调儿童教育的必要性。他说:“愈是年纪小,头脑就愈易于接受小事情,正如只有在身体柔软的时期,四肢才能任意弯曲,强壮本身也同样使头脑对多数事物更难于适应。”(二)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1.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事业改革,是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代表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1)著作简介《母育学校》1632年,夸美纽斯编写的《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他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比作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并警告那些欺侮儿童的人,要他们像尊敬上帝那样去尊重儿童。他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2)教育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首先,教育要适应自然界及普遍法则。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研究宇宙万物、人的本性及其活动规律。他认为,秩序便是存在于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的普遍规律。教育活动同样也是有秩序的,“秩序便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及要适应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理性的动物”和“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同时他认为,人的头脑、心智和人体的各种感官就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器官与工具,而求知的欲望,能够忍受劳苦,爱好劳动就是人的天然倾向。夸美纽斯认为,以上这些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的地方,人类这样的自然本性就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最后,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他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划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为6年,6岁前属于幼儿教育阶段,由母亲在家庭中教育;6-12岁为初等教育阶段,入国语学校接受教育;12-18岁入拉丁文学校,应学会四种语言,应当获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18岁以后应施以大学教育,其课程应该是真正普遍的。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写出了《母育学校》和与之配套的历史上第一本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然而夸美纽斯的理论也有局限性,他的学前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教育思想,仍受宗教观的束缚。2.洛克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洛克(1632—1704)倡导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代表作有《教育漫话》。(1)“白板说”洛克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2)绅士教育洛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所谓绅士,就是一种有德性、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的人。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设计了一整套具体的实施办法,为儿童安排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在内的教育内容,并且详细提出了各项教育的要求和方法。3.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活动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代表作为《爱弥尔》。(1)自然教育理论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应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2)教育年龄分期卢梭强调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他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3)强调儿童的发现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卢梭强调儿童的发现,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的规律,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单纯为成年生活做准备。(4)幼儿教育的方法卢梭还阐述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如要给予儿童行动的自由,进行合理的养护锻炼,注意语言的发展等。此外,卢梭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自然后果法”,强调对于儿童的过失,不必加以责备和处罚,而是要利用儿童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他们自食其果,从而使他们认识其过失并予以改正。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并提出了教育年龄的分期思想,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后世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深远。4.裴斯泰洛齐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关注社会底层和平民的教育,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和《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内容是:(1)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2)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教育者要调动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教育心理学化的提出使教育从经验总结的阶段发展到教育理论科学化的道路上来了。(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1.福禄贝尔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是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创立的幼儿园以及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对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幼儿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代表作有《人的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学》。(1)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和任务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园教育可以更好地协助家庭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扩展,与家庭教育是一致的,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2)幼儿园教育的方法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支配的,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他高度评价游戏的价值,也是第一位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我发现,游戏能帮助儿童的发展。同时强调儿童之间的社交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概括为:①自我活动;②强调游戏的价值;③社交活动。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保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发展是无效的,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发展。(3)幼儿园课程福禄贝尔根据直观性、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建立起一个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手工作业、运动、唱歌、表演和讲故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恩物”和“作业”。“恩物”是福禄贝尔创制的一套供幼儿游戏或是进行其他活动时使用的玩具,在家庭和幼儿园都可以使用。“恩物”是上帝赐给儿童的玩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各种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作业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教育。2.杜威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的首要人物”。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明日之学校》(1915)和《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儿童观杜威认为,应该重视儿童的本能,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他这样阐述道:“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即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3)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4)教育方法他主张“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起点。他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3.蒙台梭利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儿童之家”,进行了举世闻名的“把教育缺陷儿童的方法用于教育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并大获成功。她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她的教育方法被后人命名为“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著作有《教育人类学》和《蒙台梭利手册》。(1)儿童的自我成长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完成的“精神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精神胚胎”具有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和鉴别能力,即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儿童不断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各种经验和文化印象,也就是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她认为这一发现带来了一场革命:第一,儿童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幼小的生物,而被赋予了巨大的创造力。第二,这种能力属于无意识心理,而只有通过活动、通过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意识。因此,她认为教育是促进幼儿内在力量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幼儿的自由活动,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学,倡导幼儿个别学习。(2)儿童成长具有敏感期,强调感官训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早年从昆虫研究中获得启示,指出生物界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和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倾向性并可能表现出来,过了特定阶段其敏感性就会消失。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2-4岁是秩序敏感期,2个月到8岁是语言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作敏感期。正是对敏感期的认识,她特别强调对儿童进行系统和全方面的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为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奠定基础。知识拓展儿童的秩序感有一天,这位教师把一个装有彩色小方块的盒子掉在了地板上,其中装有80块颜色渐进的彩色方块。我记得这位教师有点慌张,因为要把这么多在颜色上略有细微差别的小方块重新排列起来是很困难的。但令我们惊讶的是,儿童立即向她奔过来,很快就把所有的彩色小方块按颜色的深浅正确地放在它们原先的位置上,表现出远远胜过我们对色彩的一种极好的敏感性。(3)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关键。教育就是给幼儿创立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这个环境必须是一个有秩序的、充满生机的、愉快的和自由发展的、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在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指导、示范和准备,教师不是传统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教师需为幼儿精心设计环境和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手段来保证儿童自由的学习。教师还需细致观察儿童个体的差异,给与儿童必要地、有针对性的帮助。(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1.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最早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各国产生了普遍的影响。(1)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①一百种语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核心儿童观。这里的“一百种语言”是指儿童多种多样的认识、交流的表现手法和学习方式。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借助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并把文字、动作、图像、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鼓励儿童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知识拓展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洛利斯·马拉古兹(Loris

Malaguzzi)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脑袋与身体分开。他们告诉孩子:不要用双手去想不要用脑袋去做只要倾听不要说话了解但毫无喜悦只有在复活节与圣诞节的时候才去爱和惊喜。他们告诉孩子:去发现早已存在的世界而一百种当中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他们告诉孩子工作与游戏真实与幼想天空与大地理由与梦想都是互不相关的。因此他们告诉孩子一百种并不在那里。孩子说不,一百种是在那里。②我就是我们“我就是我们,代表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以另一个方式来理解,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2)强调“互动合作”的原则“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互相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3)方案教学“方案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制作主题网络程序,然后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不同小子题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活动。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强调教师的任务在于利用环境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动机,帮助儿童选择活动的材料,教师是活动的提供者和参与者。(4)课程的实施特点①弹性计划“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订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订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儿童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儿童需要和兴趣的目标。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既包括在项目中儿童表现出来的,也包括那些在项目发展中由老师推断和引发出来的。瑞吉欧不预先设定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而是考虑到儿童可能的想法、假设、象征和他们可以引导的方向,对多种可能性的“假设”。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如果教师有1000个假设,那么他就容易接受来自儿童的第1001个或2000个不同的反应。只有当教师自己设想过足够多的可能性时,才更容易接受未知,对新的想法更加开放。因此,瑞吉欧的课程计划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②合作教学在教学方面,瑞吉欧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瑞吉欧将教学的过程比作教师和儿童在进行乒乓球游戏,教师“必须接住儿童打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游戏”。这种游戏是双方的经验水平不对等,但瑞吉欧的教师从不因此试图去控制、限制幼儿的行为,代替幼儿的研究探索;相反,他们非常强调幼儿自己的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③档案支持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如记录幼儿在工作进程中的具体实例,正在工作的幼儿的照片、教师写的旁注,誊写下来的幼儿之间的争论、短评和对于活动意向的解释以及家长的评议等。④小组工作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形式展开,一般是四五个人,也有时是两三个人。瑞吉欧认为这种小组工作的方式有利于保证同伴间的合作研究。⑤深入研究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不是匆忙走过场,而是深入且富有实效的学习。瑞吉欧的项目活动是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深入研究突出地体现在活动中幼儿对同一现象、概念多角度、全面地认识以及对其在多种水平上不断提升的重复认识。⑥图像语言在幼儿小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瑞吉欧鼓励幼儿运用他们的自然语言和表达风格,自由地表达和相互交流包括语词、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和雕塑等,其中符号性的视觉表征活动(瑞吉欧称其为图像语言)备受关注。(5)瑞吉欧的环境瑞吉欧环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开放的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其次,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价值。再次,充分利用墙面,把墙面作为记录儿童作品的场所,让墙面说话。2.多元智能理论典型案例聪明之花有几色闹闹真是个行为派的艺术家,他吃饼干,总喜欢咬出各种图形。有一次,闹闹居然在小区的水泥地上尿尿,妈妈批评他,他一脸委屈地说:“我想用小便画一个太阳!”闹闹还有一个特点,如果家里人忘了某样东西放哪里了,问一下闹闹总有结果,似乎生活的所有场景都清晰地印刻在闹闹的头脑中,而且被井井有条地收藏在相应的位置。萱萱在听音乐时特别安静,在游戏的时候甚至能哼唱自己想出来的旋律。有一次,她看到橱窗里展示的“红蓝红蓝……”排列的积木,居然无师自通地把它翻译成节奏:“咚哒咚哒……”而且给大积木以重音,给小积木以轻音。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由九种智能组成。(1)言语智能:指个体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2)数学逻辑智能:是指个体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3)音乐智能:是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度。(4)空间智能:是指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使用和操作空间模式的能力,表现为个体对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建立空间模式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个体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制和自律的能力。(6)自我认识的智能:指个体自我分析、自我省察、自我反思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7)人际关系智能:指个体善于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形成良好交往的能力,表现为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8)认识自然的智能:是指对自然现象敏感、喜欢探索大自然,善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分类、鉴别,乐于种植、饲养等。(9)存在智能: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3.发展适宜性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简称DAP)是全美幼儿教育协会首次明确提出的。1987年,针对当时美国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过分强调早期正规的学习,忽视儿童的游戏和童年快乐等现实问题,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依据儿童发展和建构主义等理论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1997年和2009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又两度修改完善了发展适宜性教育。所谓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早期教育相关人员应当运用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最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决策,即为儿童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养环境、材料、教育内容和方法。其主要观点如下:(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的。(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幼儿日常生活关联的。知识拓展“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DAP)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最重要的正式立场声明之一,是关于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儿童实现最优化发展的推荐性的教育实践。自1987年推出以来,它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已产生了重要的世界性的影响。可以说是美国幼儿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实践准则。进入21世纪以来,在“学习标准化”与“教育问责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所倡导的教育实践(以自由游戏为主,强调自主选择与个别化的师幼互动等)、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就成了幼教领域广大实践工作者以及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三、国内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孕育阶段(1840年前)关于学前教育思想的论述自古就有,主要散见在一些著作中,典型的有南北朝时期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家范》,南宋时期朱熹的《童蒙须知》和《小学》,明代启蒙思想家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这个阶段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家庭为背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思想概括如下:1.重视早期教育,重视胎教。2.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和特殊价值。3.重视环境教育对儿童潜移默化的作用。4.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5.重视教育方法中的循循善诱,量资循序。(二)萌芽阶段(1840-1903)1840年,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他们在华传教,设慈善机构,办医院,立报馆,兴学校,建育婴堂,致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的实施学前早期教育的模式开始受到冲击。而到19世纪后期,随着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国内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改良人士开始把国外的学前教育思想引入到中国的教育领域,建立和推广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开始萌芽并逐步深入。其中,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首次主张由政府对儿童实施公共教育。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一文中,借鉴西方按照年龄实施分期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教育分期表”,并把5岁以下的儿童列入“家庭教育期”和“幼稚园期”的教育范畴,他还最早将日本的幼儿园制度介绍到了中国。20世纪初,冯世德在《新教育学》一书中,除了介绍裴斯泰洛齐、康德、斯宾塞等人的教育思想外,还阐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学前教育的内容、方法,甚至设备和玩具,也主要效仿国外,并从效仿日本转为效仿西方。(三)初创阶段(1903-1949)1.陶行知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毕生从事旧教育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普及到小学,而且要普及到幼儿,提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为根本之根本。他提倡建设中国式、省钱的和平民化的幼稚园,并付诸实践,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还创建了乡村幼稚师范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会等。(2)重视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认为旧中国的孩子受封建礼教传统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充分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他提出从六个方面着手解放孩子的创造力。①解放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孩子的双手。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③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儿童去观察,去看事实。④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儿童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⑤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⑥解放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内容,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3)生活是教育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他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风土人情等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2.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先后在江西和上海创办省立、国立实验幼师和幼专,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1)“活教育”理论陈鹤琴反对埋没人性、读死书的死教育。①目的论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目的论不仅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②课程论强调“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课程论,幼儿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幼稚园应该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③方法论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教育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都应当让他自己做。(2)强调学前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小大人,更不是成人的玩具。他在观察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总结出儿童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好动、好奇、好模仿、易受暗示、喜欢游戏等。因此,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这种特点,防止教育的成人化。他强调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要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采用小团体教学法,因材施教。(3)幼儿园课程理论①课程的中心陈鹤琴先生反对幼儿园课程脱离实际,主张根据幼儿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作为幼稚园课程系统的中心,让幼儿能充分地与实物和人接触,获得直接经验。②课程的结构陈鹤琴先生认为“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虽然他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但这五种活动是一个整体,如人的手指与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因此被称为“五指活动”。③课程的实施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行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主张游戏式的教学。(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积极主张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起来教育幼儿。他说:“幼儿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知识拓展“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替代教学法。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原则十七:精密观察。3.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1891-1973)与我国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学前教育,代表作有《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幼稚园教材研究》等。(1)学前教育与社会环境相统一张雪门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标准,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来选择。同时,始终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