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社会保障_第1页
第十讲社会保障_第2页
第十讲社会保障_第3页
第十讲社会保障_第4页
第十讲社会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社会保障体系与功能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二、社会保障的特征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直译为社会安全。由于“社会保障”这个词简明扼要,表达准确,所以很快被国际劳工组织所接受,在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中正式使用。此后,社会保障一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一般来讲,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保障概念的要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国民。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4.社会保障制度需依法建立。为何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第一,政府有责任实现社会稳定,而社会保障正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第二,政府有能力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保护。第三,只有政府才能强制推行社会保障。

第四、社会保障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五、生存权是宪法中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而社会保障在公民遭遇生存困难的时候为公民提供物质帮助,是保证公民生存权利的必要手段。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性: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2.强制性:通过国家建立,强制推行。3.互济性:社会成员之间互助互济。4.福利性:参加者所得大于直接的付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3.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生老病死的风险,因此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保障形式。比如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奴隶社会的主仆保障、封建社会的家庭保障等等。但这些保障形式都不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的现代形式,它是工业化的产物。真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大工业诞生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但社会保障的萌芽却早在农业社会中就产生了。农业社会中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慈善救济。慈善救济是在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后,富人或教会出于各种功利主义或宗教信仰的动机,居高临下的一种施舍。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些乐善好施的地主及佛门弟子经常“施衣”、“施粥”,积德行善。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占统治地位。教会也举办慈善事业。如:办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孤儿院。

慈善救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带有浓厚的迷信和宗教色彩,行善者多是为了求得报答和赎罪;二是大多数的慈善救济是临时性的。但慈善救济把保障行为扩大到了家庭以外的社会,具有社会性。这比较以前的农业社会的家庭保障是一种进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产生于工业革命最先兴起的英国其标志是17世纪初颁布的《济贫法》(PoorLaws),它使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的措施以社会救助的形式出现了。英国政府举办的社会救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旧济贫法 16世纪,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展开,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失去了土地,论为城市贫民和乞丐,社会矛盾尖锐。为了缓解社会矛盾,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济贫法》。这个《济贫法》被叫做是旧《济贫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强制他们去劳动;为老人、盲人建立收容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2、新济贫法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展开,英国的贫民日益增多,聚集于城市,成为当时政府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贫民问题造成社会动荡,危及政府的统治,阻碍工业化的进展。183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的主要原则: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英国政府举办的济贫事业,本质上仍然属于慈善救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保险制度。但政府的济贫事业却是政府对全体公民承担保障责任的开始,因而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内逐步形成的。其产生的标志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德国颁布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的形式推出社会保险的国家。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后,很快为欧洲各国所效仿。从1890——1919年间,奥地利、丹麦、挪威、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都纷纷建立了社会保险单项或者几个项目的法规。这样,在20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已经基本确立。

3、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

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时期在20世纪的40——60年代。这一阶段以1948年英国第一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的。1942年,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论证并提出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保障计划的报告。即英国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报告》提出英国的社会保障方式主要包括:第一类是社会保险,第二类是国民救助,第三类是自愿保险。社会保险是用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国民救助是用以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是用以满足收入较多居民的较高需要。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就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全面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至此,英国就建立了一个为它的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面保障的制度,建成“福利国家”。英国之后,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建成“福利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社会保障制度进入调整和改革阶段。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开端的经济滞涨宣告了战后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的结束,社会保障制度陷入了困境,福利国家的弊端也日渐显现。

在这种形势下,新一轮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展开。4、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支出急剧增加,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加大。

1996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4%,意大利高达18%。人口加速老化使养老保险的抚养比迅速上升,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带来严重挑战。

第二,社会保障待遇过高造成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三,过高水平的福利待遇提高企业人工成本,削弱市场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率。

在许多西欧国家,比如说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社会保障费用已占劳动力成本的25—30%。

第四,经济发展缓慢,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障成本提高。

高失业率增加了社会保障成本:失业者无力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失业者还要领取失业保险金,花费社会保障费用。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在资金来源上主张要开源节流。开源是说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上限,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对医疗保险的某些项目开始少量收费。节流的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社会保险的支付水平,提高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提高享受社会保险给付的最低缴费年限。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的变迁与发展:

第一阶段: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合的体制。

第二阶段:转向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第一阶段: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合的体制特点:其保障的对象是城镇企业职工;部分险种的“一揽子”计划;与中国当时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的政策一致,没有失业保险内容;在风险分散的机制上,是以企业社会保险为主辅之以社会保险的混合制度。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分为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分开建立、单独管理。1951年2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劳动保险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第二阶段:转向企业保险“文革”期间,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发生了很大变化。1969年2月财政部发文,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在营业外列支。”这一规定意味着过去“企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的混合制度倒退回了企业保险。 倒退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保险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企业之间保险待遇苦乐不均,没有互济;二是保险基金停止积累,由企业实报实销,最终形成企业办社会。没有积累的企业保险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缺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是责任主体,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保险金最终都是由国家承担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社会保险实质上就是前苏联模式下的“国家保险”,只不过表现为待遇由企业发放的。第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构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经过20余年的努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已大体确立。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我国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方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明确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范了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工作。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范工伤保险的认定条件、待遇标准和管理程序,形成了规范的工伤保险制度。以上这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与功能一、社会保障体系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原则一、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不同的国家与时期,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是不同的,因保障对象的保障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一般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社会优抚等几大子系统构成。

1、社会保险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给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强制性。国家立法推行,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第二,互济性。参加者定期缴费,遭遇风险的人按规定领取保险金,得到大家的帮助;第三,普遍性。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这是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承担着劳动者在全部生命周期中发生的生老病残等使他们失去收入的风险。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中最重要的项目。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的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实行“补偿不究过失”原则,工伤保险费用由企业缴纳,个人无需缴费。

生育保险。个人无需缴费

2、社会救助

所谓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或国民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低层次。社会救助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点,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保障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对穷人提供“免费午餐”,通过社会救助满足其最低生活。

第二点,社会救助是一项需经家庭经济调查的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不是一种普遍的福利制度,公民只有在因某种原因而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时候,才能获得社会救助的给付。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

第三点,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的给付标准比社会保险要低;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的捐赠。

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员;第二类,有劳动能力和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遭受严重人身财产损失、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第三类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和家庭。

社会救助的内容:一是贫困救助,是指对因疾病、失业、就业质量低等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的救助。二是灾害救助,是指对因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失去生活保障的人员进行的救助。3、社会福利

在国外和港台,社会福利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私人机构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总和,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

在我国大陆,社会福利是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并列的概念,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为增进国民整体福利水平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性津贴、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建设、公共娱乐、住房津贴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提供的社会援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一方面,社会福利为立法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社会福利的目标不只是保障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需要,还要保证个人和社会有发展的可能。社会福利的目标不只是保障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生存需要,还要保证个人和社会有发展的可能。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目的在于安定军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救助各种灾害和不幸事故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公共福利选择性福利民政福利员工福利军人优抚军人安置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功能(二)社会保障的原则(一)社会保障的功能

1.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功能2.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促进功能(二)社会保障的原则

1.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原则2.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社会保障模式一、社会保障模式的概念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一、社会保障模式的概念

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的战略方向。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依据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国际上社会保障的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1.投保资助型2.福利国家型3.强制储蓄型4.国家统筹型1.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型)(以德、美、日为代表) 投保资助型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辅以社会救助和其他福利政策为补充,构成满足工业社会需要的较完备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险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险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二是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负担,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为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三是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四是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缴费相联系;五是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既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又不影响市场经济的活力。2.福利国家型(以英国、瑞典为代表)福利国家模式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全民普遍保障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基本特征:保障对象覆盖全体国民;保障时间从生到死;保障范围无所不包;实行广泛而优厚的公共津贴制度;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1)国民保险(2)国民医疗保健服务(3)社会救助。(4)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二是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抑制就业增加;三是高赋税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导致资产拥有者和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四是消费性的非物质生产部门过于膨胀,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五是过于强调平均分配,反而使最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充分的帮助。

3.强制储蓄型(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强制储蓄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一,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记入雇员的个人账户;第二,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第三,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积累额。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特点:(1)政府立法。《中央公积金法》),强制所有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2)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负责制定政策并管理和运营公积金,并承担公积金运营的全部风险。(3)中央公积金制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