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早在周朝,就确定了一套礼仪制度。在儒家经典中,就有《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概述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孔子不遗余力地倡导“克己复礼”,并且将“礼”融入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世生活之中。此后,“礼”作为儒家经典的观念,一直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起着支配作用,并转变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从出生以后,就生活在“礼”的世界里。在长幼关系上,讲究长幼有序,“稍有知,则教之以恭敬尊长。男子20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女子15岁许嫁时,要举行笄礼,改变幼年时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用一块黑布包住,再插上笄,也表示已经成年。成年以后当然要结婚,其过程也有许多仪式。首先是纳采,就是男方家长在得到女方家长允许后,派人向女方家长纳“采择之礼”。其次是问名,就是询问女子的名字,然后到男方宗庙问卜,推测婚姻的吉凶。再次是纳吉,就是男方卜得吉兆,派人告知女方家长。结婚以后,男女就进入了家庭生活。一般来说,男性要承担家庭经济的责任,而女性则要孝敬公婆,抚养孩子,操持家务。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受到的限制和压迫远多于男性,她们要遵守“三从四德”。古人去世,也遵从诸多的礼仪。男子未冠、女子未笄就去世叫“殇”,根据年龄的不同又有“长殇”“中殇”“下殇”。中国人生活在宗法社会里,每个人都联结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各种社会关系。二、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文人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和群体,其生活情趣、生活追求、生活状态,与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有很大不同。汉代以后的中国文人,因为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也由于选士制度逐渐确立,从儿童到青年时期,过的主要是读书应试的生活。一方面,他们追求儒家所倡导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们在生活情趣上更具有自己的特色。文人饱读诗书,善于表达、有能力表达是他们区别于没有文化知识的人的特点。无论是入仕为官的,还是未能改变平民身份的文人,都能够运用前代形成的各种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历代的文人用自己的这种表达,构成了一部中国文学史。除此以外,与文人生活情趣相关的还有琴、棋、书、画。中国的琴起源很早,《诗经·小雅·鹿鸣》就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的诗句。在先秦以后的文献中,多有关于琴的记载,如齐桓公有琴名“号钟”,楚庄王之琴名“绕梁”,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蔡邕的“焦尾琴”尤有传奇色彩,范晔《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人仿制蔡邕“焦尾琴”中国的围棋起源也很早。《孟子·告子上》云:“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东汉班固所著《弈旨》是现存关于围棋的最早系统性论述。他对围棋的认识是:“局必方正,象地则也。书,当然是指书法。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字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特别是汉代隶书的成熟,使得文字不仅是记忆的工具,而且成为审美性书写的作品。留存到今天的一百多种汉碑,充分显示了汉代书法艺术的成就。魏晋时期,思想激荡,文人既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也焕发出无限的才华,书法也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思潮和“魏晋风度”。字体上,真书、行书、草书各体尽美,书家则有钟繇、王羲之,合称“钟王”,还有王献之、王珣等,均有作品流传后世。唐代疆域阔大,气象盛大,文人既吟诵着诗歌,也在书法上展示着才华和修养,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等人的书法作品令后人称赏。唐寅书法大诗人李白现存的唯一一份书法作品《上阳台帖》,气势恢宏,笔同天纵,不同凡响。宋代以后,书家辈出,风格多样,像苏轼、黄庭坚、赵孟
、文徵明、唐寅、傅山、郑板桥等人,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清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因此,书法越来越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绘画无疑也是文人生活的情趣。但因为绘画的技法意味更重,所以它走进文人的生活也相对晚一些。和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家不同,文人绘画更多地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寄托在尺素之间,在艺术效果上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手法上侧重水墨写意,例如王维隐居于山水田园,他的画就以水墨山水而著名。元、明、清时期文人更是将绘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他们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或者表达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因此这个时期涌现出难以数计的文人画家和作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中,既有被奉为典范的赵孟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人,又有个性鲜明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和金农等人。题《笔阵图》后/王羲之笔阵图,即七种基本笔画的写法,亦称“七势”。相传《笔阵图》为晋卫铄所撰: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陆断犀象;百钧弩发;劲弩筋节;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可以看出,卫夫人将汉字拆分,将中国书法里最基本的元素单独析出,并以简洁、概括、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析。蒋勋先生在《汉字书法之美——卫夫人<笔阵图>选讲》中说:“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辽阔的感文选觉,有向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用硬笔很难体会“千里阵云”。书法的美,是与生命相通的,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本文作者特别强调其点画之间表现出的意象之美,提出大小、偃仰、缓急、起伏、曲直、藏掩等辩证的审美范畴。为达书法最高境界,作者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意在笔先,作书犹如沙场征战,“心意者,将军也”,成竹在胸,得于心而应于手,方能取胜;二是转益多师,师通人而不为其所囿,师前作以“发人意气”。本文为羲之教导子弟所作,话语亲切,绝无矫饰。题《笔阵图》后/王羲之夫纸者,战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千金勿传。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或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羲之自幼爱习书法,早年师从卫夫人,而后又兼采众长,草书师张芝,真书师钟繇,变端庄而为妍美流动,被后世尊为“书圣”。今传书迹《兰亭序》,虽为唐人摹本,但其书风神韵依然可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识链接1.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东晋女书法家。2.王羲之自视颇高,其自论书云:“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蔡邕听琴/范晔古琴,作为一个艺术种类,与棋、书、画并列四艺,常见于书画题材以及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文人弹琴,还是雅士抚琴,抑或是幽人携琴,总能瞥见琴器之美。古琴曲在我们民族情感表达中,是最为抒情、最为畅怀、最为丰厚的艺术载体,也是我们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一种积淀和体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使“知音”叠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蔡邕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巨大,对数学和天文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音乐艺术家,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音乐才华是多方面的,精通音律,不但善于演奏古琴,还擅长制琴。本篇记述蔡邕的两个故事:止火制琴与闻曲知心。两者均着力表现传主蔡邕在音乐方面的精深造诣。文中关于蔡邕暗中听人弹奏古琴的描写,简洁明了,生动传神。这个细节表明蔡邕对音乐形象的把握极为准确,其高深的音乐素养由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弹琴者回答蔡邕的那段话,将琴声转换为具体形象的描述,揭示出音乐欣赏中的一般心理活动,为艺术欣赏研究提供了实例。由此可见我们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蔡邕听琴/范晔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作者简介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累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谋立彭城王刘义康被杀。范晔删取诸家后汉史料而成《后汉书》,该书后与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合为《后汉书》,列名“前四史”。知识链接1.蔡邕其人。蔡邕(133—192),东汉著名学者,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灵帝中为议郎,以上书论时政得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避谮吴会12年。董卓为司空,闻其高名,征辟至京,官职三日三迁,甚相敬重,后拜左中郎将。王允诛董卓,株连蔡邕,下狱死,时人叹息。蔡邕博学多能,好辞赋,善书法,通术数,妙操音律,博识汉家故事。早年曾以善鼓琴征,称疾不就;后校书东观,以经籍文字多谬,俗儒穿凿,与马日
等上书求正六经文字,并自书丹,使工镌刻,立于太学,是为“熹平石经”;又撰集汉事,以继前史,书未成而身先死。所作辞章,明人张溥辑为《蔡中郎集》。2.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名琰(yǎn),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自小受父亲濡染,博学能文,善诗赋与音律。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后汉书》中有“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的记载。曹操统一北方后,因为“素与邕善,痛其无嗣”,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并让她嫁给了董祀。文姬归汉后,创作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了话剧《蔡文姬》。《茶经》一则/陆羽饮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茶叶在中国人特别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对茶叶高下的品鉴就自然成为一种雅事。本篇选文是《茶经》上卷中的第三章“三之造”,讲述了采茶的适宜季节、对原料茶叶的择选、茶叶的品质鉴定等。作者从采茶入手,列举茶叶的八种品相,逐一描述,并指出前六种为“精腴者”,后两种为“瘠老者”;继而又指出茶叶优劣最终“存于口诀”,不可固执于品相。《茶经》的诞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在《茶经》中,陆羽借助“茶”这一集天地之灵气的天成之物,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采茶、煮茶、饮茶等一切事宜皆与自然息息相关,将茶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一致,充分体现了“协和圆融”的人文思想。《茶经》被诸多国家翻译流传,《茶经》中“精行俭德”、自我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世界各国的茶文化中,既宣扬了中国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国《茶经》和茶文化所放射的文化张力,对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玉川先生烹茶图》(张大千)《茶经》一则/陆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作者简介陆羽(733—804),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性淡泊好学,不愿仕宦,安史之乱以后,致力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被尊为“茶圣”。知识链接1.《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上卷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章:“四之器”;下卷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所论涉及茶叶起源与功用、种茶制茶工具、制茶饮茶方法、茶叶产区分布、饮茶器具与水质要求,以及相关的茶事掌故、名人逸事。各章内容虽有交叉,但大体畛域分明。除技艺内容外,《茶经》还赋予茶事活动以文化内涵,如指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类,所辑录的神农氏到唐中叶的掌故逸事,亦可视为“茶史”。2.明许次纾《茶疏》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其实茶不仅用于婚嫁礼聘,而且在拜师、入会等严肃场合亦以茶为礼,凡此皆不以酒代。借景/计成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较能体现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计成所作《园冶》中的“借景”一篇对此就有着鲜明的反映。借景,即因借所造建筑以外之景。园林建造中,不把所造某一景观看做一个孤立的个体,而要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巧妙利用,使所造之景与周围景观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从而获得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作者从多个方面总结阐发了关于借景造园的艺术理念,这些理念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家独到的审美眼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迳,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具体来说,“借宜造景”,最关键的是“宜”,因借的目标就是要体现“宜”。只有巧妙利用“地之宜”与“人之宜”,才能创造“人”与“自然”的谐和之景,才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也展示了以“天人合一”为文化总纲的宇宙观,以及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质。《园冶》堪称我国第一本园林专著,是对历史造园艺术与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为“兴造论”和“园说”两部分。“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园冶》行文基本上采用骈体,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借景/计成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闲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红衣新浴,碧玉轻敲。看竹溪湾,观鱼濠上。山容蔼蔼,行云故落凭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枕。南轩寄傲,北牖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林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云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幛偎红,六花呈瑞。棹兴若过剡曲,扫烹果胜党家。冷韵堪赓,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作者简介计成(1582—?),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苏州吴江县(今江苏苏州吴江区)人。明末著名的园林艺术家。擅长山水画,早年多在外游历风景名胜,中年以后定居镇江,致力于园林的建造与研究。为他人建有五亩园、寤园、影园等著名园林。所著《园冶》,就是根据其多年的造园经验而写成的中国第一部关于造园技艺的理论专著。知识链接1.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玉泉山和西山之景色,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也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园林均用了“借景”的手法,它们是: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吃饭/钱锺书《吃饭》是钱锺书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散文,收在其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是一篇“微言大义”的典型文本。钱锺书先生的文风一向以智慧的幽默讽刺而著称,这种文风在《吃饭》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者以日常吃饭为切入口,探寻人类司空见惯的世俗存在方式背后所隐藏的“掩饰文化”真相:名与实相背离、主与次相颠倒、手段与目的相掩盖。其中既包含了对世俗文化的解剖,又隐含了对政治文化的讥刺,更在此基础上,把“烹调”与人格之道、治国之道相连,从“调味”悟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从而提倡“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即在相互协调中尊重差异与个性,既不屈己从人,也不强人从己,在平等中相互融合,形成先进和谐的新形态。当然,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辩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本篇析理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旁征博引,充满机智的幽默。《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闪烁着他的理性光辉,他似乎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站在人生边上进行观察,发出冷静的批判而不作有感而发。他在散文集的《序》中说,这几篇散文“只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因为他明白“人生是一本大书”的道理。但是在叙写的过程中却似乎在“人生”中走一遭,将写在“人生之外”的沉着批判——对人性和社会的揭露不自觉地以“参与者”的身份写在了“人生之内”,筑起的文学世界和理想社会,虽未见全貌,却可窥一斑,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写在人生边上》共收散文10篇,对世态人生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剖析,语言幽默风趣,笔调犀利多变,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请参阅:钱钟书.吃饭//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152-156.作者简介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赴英法留学、进修。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蓝田师范学院、清华大学等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锺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作出了卓越成绩。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专著《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知识链接拒绝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握不当会伤及对方自尊,甚至会激化矛盾。巧妙地表达拒绝,既不得罪别人,又不为难自己,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和气度。钱锺书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一个英国记者读了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后顿生敬佩之情,提出要见钱锺书。钱锺书不想见他,如何拒绝呢?钱先生告诉那位英国记者:“你觉得鸡蛋滋味不错就够了,用不着见那只下蛋的母鸡。”这样回答太妙了,用母鸡和鸡蛋作比,间接表达了没必要见和不想见的意思,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化解了矛盾,也充分体现了钱锺书先生的机智和幽默。更衣记/张爱玲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服饰是一个民族在某一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心理的鲜明反映,是认识时代、解读人物命运的一个重要工具。女性作家张爱玲可以说是服饰方面的专家,她不仅在生活中以“奇服炫人”,且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人物服饰的细致描绘,表达审美意象,观照世态人心。张爱玲强调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那是因为从衣服的选择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味和审美情趣,它是一个人生命体验的真实展现。散文《更衣记》是作者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百年服饰演变的独特心得。全篇五千余字,在细腻描述服饰变革的同时,穿插对服饰本身的理解和关于服饰与人的关系、服饰与时代的关系的看法,是一篇从具象入手进行说理的典范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文意:一是从清朝女装的具体情状看服装潮流与社会、朝政、文化等的密切关系;二是从服装面料、配色和款式的变化中理解人性与民意;三是从男女服饰和中西服饰的对比中透视中国文化的独特面貌。《更衣记》展现的是中国历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服饰的变迁远远超出了服饰本身而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本篇语言从容淡然,幽默机智,多用奇特新颖的比喻、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创造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请参阅:张爱玲.更衣记//张爱玲,著;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8-35.作者简介张爱玲(1920—1995),本名张,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7岁开始尝试写作,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时开始发表小说。1939年入香港大学读书。1942年回到上海,以写作为生。1952年再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秧歌》《倾城之恋》,文学评论《红楼梦魇》等。知识链接张爱玲出身名门,爷爷张佩纶是晚清翰林院学士,奶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家学渊博且多才多艺,其父张志沂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对她的中文学习进行了严格的督促。母亲黄逸梵曾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希望将女儿培养成西洋式的淑女,教授她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生活在其家族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父母早年失睦,终至离异。父亲终日以鸦片为伴,母亲远走异国他乡,留给她一颗敏感的心。中西文化的底蕴和对世事的洞察力,培养了张爱玲早熟的文学才情。她7岁开始写小说,中学时就有散文和小说作品在校刊发表。下棋/梁实秋下棋是中国人的娱乐生活之一。作者以琐事入笔,幽默风趣。常言道:“观人于揖让,不如观人于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滕彩的离婚协议书附离婚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安全培训师资聘用合同2篇
- 2024版美甲技术师雇佣协议
- 2024年烟叶加工企业烟叶原料集中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标的及具体应用场景
- 冷弯绝缘阻燃电工套管安全操作规程
- 2024年韩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投资合同
- 尼龙桥式拖链拖链安全操作规程
-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行为分析与应用
- 崂应智能降水采样器安全操作规程
- 锚索张拉和锁定记录表
- 2016年校本课程--------合唱教案1
- 【原创】《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教学设计
- 《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
- 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电力建设实施细则
- 初中物理元件实物图及一些常用图形
- 建筑劳务公司组织机构示意图(共7页)
- 中小学生备战期末迎接期末考试动员班会PPT
- 房测之友BMF用户说明书
- 国自然模板(空白版)
- 发电厂2×660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供氢站运行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