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地理上学期题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27道小题,共54分。每道试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图1为我国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图2为该地6月正在进行的一项体育赛事照片。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2的拍摄地点应位于左图中的()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2.图2中运动员的影子在其右后方,据此判断拍摄时的当地地方时约为()A.9:30 B.12:30 C.15:30 D.18:30【答案】1.A2.A【解析】【分析】1题详解】由图2的运动员骑行姿势分析,此时运动员身体前倾,为下坡路段,从运动员后方的地形分析,刚刚经过一个鞍部下坡,所以拍摄地点应位于左图中的①地,A正确。②地在鞍部,B错误。③地后方无鞍部,C错误。④地是上坡,D错误。故选A。2题详解】图2中运动员正骑行到①地,从方向标判断,正在向南骑行,图2中运动员的影子在其右后方,所以影子朝向西北,说明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正值上午,所以当地地方时可能为9:30,A正确。故选A。【点睛】远景中路面高度高于近景处路面,所以为下坡路段。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壌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下列各题。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A.绿洲中心 B.荒漠中心C.绿洲边缘的荒漠 D.荒漠边缘的绿洲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C.加剧风力侵蚀 D.导致降水增多【答案】3.C4.B5.B【解析】【3题详解】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故选C。【4题详解】绿洲风弱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出现概率会降低,因此不选A;夜间荒漠气温下降快,与绿洲之间气压差减小,绿洲风较白天弱,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不选C;绿洲边缘的荒漠中的水汽来自于绿洲风携带的水汽,地表温度低会导致绿洲风减弱,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小,因此不选D;相比于绿洲,荒漠比热容小,夜间地温和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地表和土壤中水汽更易冷却凝结,水汽向上输送的蒸发过程减弱,从而增大逆湿出现概率,故选B。【5题详解】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故选B。每年夏季是澳大利亚的“丛林野火季”。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林火多发年份与沿岸洋流异常有密切关系。下图示意2019年9月~2020年2月的林火灾区分布。11月起,林火形成的烟尘飘向新西兰,使新西兰各地笼罩在烟霾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与澳大利亚林火发生密切相关的洋流异常主要是A.洋流①异常减弱 B.洋流②异常减弱C.洋流①异常增强 D.洋流②异常增强7.与澳大利亚相比,新西兰没有“丛林野火季”的主要原因是A.岛国面积小,空气湿度大 B.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C.植被覆盖率低,不易着火 D.西风较强,冬季降水较多8.与往年相比,2019年11~12月新西兰A.风力增强 B.降水增多C.气温升高 D.光照增强【答案】6.B7.A8.C【解析】【6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澳大利亚林火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和南部,说明与东澳大利亚暖流异常相关,东澳大利亚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但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异常减弱,降水減少,气候干热,易发生火灾,图中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故B正确,ACD错误。【7题详解】新西兰属于岛国,面积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空气湿度大,不易发生火灾,故A正确;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故BD错误;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覆盖率高,但是因为湿度大,不易着火,C错误,该题选A。【8题详解】根据材料“烟尘飘向新西兰,使新西兰各地笼罩在烟霾中”,说明风力较弱,如果风力增强,烟雾易吹散,故A错误;火灾形成的烟尘以及热空气飘向新西兰,会使其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凝结,降水可能减少,故B错C对;由于烟尘笼罩,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照减弱,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钱塘江河口段河床高度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河段受侵蚀或堆积作用而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人员曾连续多年对闸口至澉浦段河床高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枯水期仓前以西升高,以东降低。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对钱塘江河口进行了治理,缩窄江道是其中重要措施(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江道缩窄前,关于夏季仓前东西两侧河段河床高度的变化,推测合理的是A.河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B.河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C.潮流作用为主,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D.潮流作用为主,西侧堆积升高,东侧侵蚀降低10.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海水入侵强度 B.增加陆地面积C.缩短南北航运距离 D.稳定入海江道【答案】9.A10.D【解析】分析】本题以钱塘江部分河段的河岸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外力作用和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9题详解】钱塘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河流为丰水期,径流量大,所以以河流作用明显,排除C、D选项;西侧为凹岸,东侧为凸岸,在西侧侵蚀,在东岸堆积,由于江道缩窄前河道宽阔,水流速度慢,河流以沉积作用明显,所以西侧侵蚀降低,东侧堆积升高,排除B选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10题详解】缩窄江道几乎不会影响海水的运动的,因此A错;靠缩窄江道来增加陆地面积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B错;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不是缩短南北航运距离,因此C错;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潮强流急,河床宽且浅,冲淤幅度很大,导致主河道摆动频繁,航道不稳定,不利于通航,缩窄江道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海潮及江水的流速,提高冲淤能力,同时稳定入海江道,减少摆动,故D项正确。【点睛】在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河道越宽,流速越慢,侵蚀和搬运作用月弱,沉积作用越明显;反之,亦反。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1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答案】11.C12.D【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12题详解】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读我国大兴安岭东西坡积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积温最小处的海拔高度大约是A.1000米左右 B.800米左右 C.300米左右 D.200米左右14.造成东西坡积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势高低②受冬季风影响的强弱③纬度高低④太阳辐射⑤植被类型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答案】13.A14.A【解析】本题组以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统计图判读、影响气温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考查学生对统计图中地理信息获取能力,考查学生对影响气温因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13题详解】首先在图中找到积温曲线的最低点,然后找出该点对应的地形剖面上的点,最后读出地形剖面对应点的海拔高度,约1000米。故选A。【14题详解】影响积温的因素有很多,如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势、洋流等。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兴安岭东侧海拔低,积温高,西侧海拔高,积温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冬半年盛行冬季风,大兴安岭西侧为冬季风迎风坡,气温低,导致积温低,东侧因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小,且下沉增温,气温较高,导致积温较高,①②正确;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纬度相同,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从天气状况分析,西侧晴天多,太阳辐射更强,这与积温高低相反;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都以草原或草甸植被为主,东侧森林面积稍多,但这对积温影响不大,③④⑤错误。故选A。下图为某山体的海拔剖面图及不同坡向年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在北半球,则常年受信风带控制 B.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范围位于山体南坡C.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 D.从北侧登山比南侧容易16.若该山体山麓地带的植被是地带性植被,则下列地区的自然带与该山体山麓自然带一致的是A.亚欧大陆内部 B.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部C.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东北部 D.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山地南坡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变化最大处,年降水量曲线斜率最大,因此该山体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范围为山体迎风坡约1200米至山顶处,故B项正确。北半球信风带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而该山地迎风坡为南坡,故该山地不可能位于北半球信风带内,A项错误。在该山地南坡,年降水量最大值不是在山顶,山体迎风坡海拔约1200米处至山顶的范围内降水量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故C项错误。从剖面图上看,该山体南坡比北坡平缓,故从南侧登山比北侧容易,D项错误。【16题详解】从年降水量上可以看出,该山体山麓地带植被为荒漠,与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一致;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植被均为热带雨林;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部植被为热带草原。故A项正确。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推测海南热带云雾林水汽的主要来源是A.西南季风 B.东南季风 C.盛行西风 D.东北信风18.海南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19.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的原因是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风力强劲 D.地质灾害多【答案】17.A18.B19.C【解析】【17题详解】由图可见,云雾林分布在山峰西南方向,可知其水汽应主要来自西南季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6℃,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1200米以上不可能出现所需热量更高的热带雨林A错误;气温也没下降到针叶林和苔原的生长条件,C、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山顶或山脊处风力强劲,植株高容易倒伏断裂,在风的影响下树干弯曲,C正确;热量不足、土壤贫癖等树干弯曲没有关系,A、B错误;山顶或山脊的地质灾害可能有滑坡和崩塌等,但与植株矮小、树干弯曲关联不大,D错误。故选C。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下图),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0~1℃,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像“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地常年盛行东风 B.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C.黄岗岭东侧植被比西侧茂盛 D.“千层饼”状岩层含有化石21.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侵蚀 B.岩浆活动 C.地壳下陷 D.冻融作用【答案】20.C21.D【解析】【20题详解】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当地常年盛行偏西风,A错误;石林由花岗岩组成,不属于喀斯特地貌,B错误;大兴安岭黄岗岭东侧为寒冷冬季风的背风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温暖的生长环境,植被比西侧茂盛,C正确;“千层饼”状岩层由花岗岩组成,不会含有化石,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偏西风强劲,携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0℃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D正确;风力侵蚀、岩浆活动、地壳下陷不会使石臼不断扩大,ABC错误。故选D。【点睛】考查地形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读“我国北方某地4月份某时刻天气系统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海平面等压线,丙处有一锋线,a、b、c为等温面,x、y为等高面。完成下列各题。22.若①~④等压线之间等压距为10hPa,则甲、乙两地之间的气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气压差20hPaB.甲>乙气压差40hPaC.甲<乙气压差40hPaD.甲<乙气压差60hPa23.下列能表示此刻MN之间气象要素空间变化的是()A. B.C. D.24.此时关于丙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沙尘漫天B.丙为暖锋,风力小,空气湿润,春雨绵绵C.丙为冷锋,风力大,暖空气干燥,鹅毛大雪D.丙为准静止锋,风力小,空气湿润,冬无三日晴【答案】22.B23.D24.A【解析】【22题详解】甲地上空等温面向下凹,说明比同海拔地区气温低,近地面甲处为冷高压,故气压甲>乙,由①到④气压值递减,甲乙气压差值为30~50hpA.之间,,故选B。【23题详解】MN之间气压值递减,B错;气温递增,A错;4月份西北地区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天气干燥,难以形成降水,C错;M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N地相反,风速慢,D对。【24题详解】甲乙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大气由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故丙处为冷锋,BD排除,冷锋后易形成大风、雨雪天气,但4月份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空气干燥,难以降雪,地表植被覆盖差,风力强,易形成沙尘漫天的天气,A正确,C排除。故选A。2019年央视春晚《“儿子”来了》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下表为中国三个区域人口老龄化变动情况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形成三个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基数 B.人口增长 C.自然环境 D.人口迁移26.下列关于三个地区人口老龄化变动的叙述,合理的是()A.从东部到中部到西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B.西部地区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C.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降低D.2005年至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出生率提高【答案】25.A26.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以及分析表格信息的能力。25题详解】结合我国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根据表格中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东部大于中西部,判断形成三大地区老龄人口相对份额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基数,故选A。【26题详解】东部经济发达,是人口的迁入区,2005年至2010年沿海地带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是由于劳动力人口迁入,D错误;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因为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迁出,B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东部老年人口比重最大,说明东部老龄化最严重,A错误;全国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是人口寿命延长及出生率降低,C正确。故选C。【点睛】老龄化是人类和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我国总体的人口老龄化差异主要来自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内部的差异。从老龄化的速度来看,总体上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年均增长率东部地区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更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青壮年到东部,从而造成了“东部青壮年越来越多,而中西部老年人口相对增多”的这样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流动也较为频繁。流动人口多为青壮年的劳动力,因此其人口年龄结构会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进一步减缓了东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二、非选择题(3道小题,共46分。请将正确答案书写到答题纸对应位置)27.读下列关于新几内亚岛的材料,回答4小题。材料一:新几内亚岛(NewGuinea)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材料二:新几内亚岛简图材料三:甲城市气温资料(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2)根据材料二、三,运用所学知识,指出甲城市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3)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特征: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沼泽广布.(2)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3)河口三角洲。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解析】考查区域地形特征,气候特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来分析,气候一般分析气温和降水,而河口三角洲形成与泥沙淤积等有关。(1)分析地形特点时主要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来分析。该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相互挤压,地壳抬升显著,地壳运动频繁多火山地震,使岛上山地高原广布,由于中部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使得地势中间高,南北低;由于岛上多火山地震,使得海岸线曲折;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在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易导致洼地积水,沼泽广布。(2)读甲城市气温资料可知,甲地气温常年月均温在24-27度,说明气温较高,而年较差较小。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越低变化越小,该地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且年变化小,昼长变化小,年太阳辐射变化小,纬度低是其气候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3)由于河口处地势低平,位于海湾内,海水的侵蚀作用弱,在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地貌。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口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分析中要注意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的联系,要全面分析。具体而言,乙河上游植被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河口地区洪涝灾害多发。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3)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解析】【分析】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地质作用。【详解】(1)该问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思考,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