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0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_第1页
背诵0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_第2页
背诵0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_第3页
背诵0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_第4页
背诵0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0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四个阶段)主观臆象推测形状实践证明直观看到“天圆地方”错误认识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照确证:球体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③月食易错点:日食不能证明③月食易错点:日食不能证明⑤地球卫星照片⑤地球卫星照片(最科学有力)④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约5.1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8万里)知识点0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识点03经纬线和经纬度经纬线特点(重点掌握)项目纬线经线指示方向东西南北长度纬线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个点。所有经线都相等。形状圆(南北两极是一个点)半圆数量无数条无数条相互关系纬线互相平行所有经线相交于两极图示(1)最长的纬线是赤道。(2)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因此沿纬线一直向东或者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原点。(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会集于南北极点,因此地球仪上最北端在北极点,站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地球仪上最南端在南极点,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经、纬度特点(重点掌握)项目纬度经度代表字母南纬用S北纬用N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范围0°—90°0°—180°变化规律从赤道向南北逐渐增加至90°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加至180°度数的划分图示(1)0°纬线:又叫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南美洲厄瓜多尔基多市有两座赤道纪念碑。(2)北回归线:纬度为23.5°N,南回归线:纬度为23.5°S(3)北极圈:纬度为66.5°S,北极圈:纬度为66.5°N(4)南极点:纬度为90°S,北极点:纬度为90°N(5)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6)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7)往北增大为北纬、往南增大为南纬;往东增大为东经、往西增大为西经。(一句话概括:北大为北纬,南大为南纬,东大为东经,西大为西经)3、高-中-低纬的划分(重点掌握)表示意义度数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4、半球的划分(重点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1)赤道(0°)既划分南、北纬度也划分南、北半球。2)北纬N即为北半球,南纬S即为南半球;3)赤道0°不标注字母,不属于北半球,也不属于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1)20°W与160°E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到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以东为西半球。若已知点位于东经,则与160°E相比较,若比160°E小,则为东半球,否则为西半球;若已知点位于西经,则与20°W相比较,若比20°W小,则为东半球,否则为西半球。可用“小小东、大大西”来记忆,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经线、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标注任何字母。3)赤道0°不标注字母,不属于北半球,也不属于南半球。4)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相对经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条线必须是相对的。②两条经线的度数之和是180°。(0°经线与180°经线组合经线圈)知识点04经纬网定位(重点掌握)经纬网的作用:①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即定位;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依据经纬网定向。方格经纬网判读甲:50°N,20°E北半球(南北半球)东半球(东西半球)中纬度(高、中、低纬)乙:20°S,170°W南半球(南北半球)西半球(东西半球)低纬度(高、中、低纬)丙:20°S,20°E南半球(南北半球)东半球(东西半球)低纬度(高、中、低纬)此类经纬网为基础型经纬网判读,依据横纬纵经确定经纬线;依据经纬度变化特点:北大为北纬,南大为南纬,东大为东经,西大为西经来确定南北纬、东西经;东西半球依据:小小东、大大西来确定;南北半球依据:南纬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圆弧形经纬网判读①:70°N,170°W北半球(南北半球)西半球(东西半球)高纬度(高、中、低纬)丁:80°S,150°E北半球(南北半球)东半球(东西半球)中纬度(高、中、低纬)A:60°N,60°W北半球(南北半球)西半球(东西半球)中纬度与高纬度分界此类经纬网要先确定纬线、经线;然后依据经纬度数变化确定经纬度(注意有明显南极S为南半球,要把图形旋转后,再利用度数变化规律判断南北纬、东西经)。极地经纬网判读C:30°S,45°W南半球(南北半球)西半球(东西半球)低纬度与中纬度分界D:60°N,135°E北半球(南北半球)东半球(东西半球)中纬度与高纬度分界(1)已知地球自转方向东西经的判断:顺着自转方向数值增大的是东经,顺着自转方向数值减小的是西经。南北纬的判断: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则中心极点是南极,纬度就是南纬。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则中心极点是北极,纬度就是北纬。已知极点先根据极点判断自转方向,北极为逆时针;南极为顺时针。沿自转方向数值增大的是东经,数值减小的是西经。极点是北极N,则纬度为北纬;若极点是南极S,则纬度是南纬。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01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北极上空: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周期约24小时,一天意义①昼夜更替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球体(产生昼夜的原因)①昼夜更替不停自西向东自转②时间差异:时间东早西晚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一天的太阳高度变化、一天的影子长短变化也是由于自转产生的。知识点0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特征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方向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66.5°的夹角,且空间指向不变。周期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重点掌握)(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现象①春分日,时间是3月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②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秋分日,时间是9月23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④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1)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这段时间都是昼长夜短(夏半年);夏半年,阳光直射点始终在北半球。2)北半球,秋分-冬至-春分这段时间都是昼短夜长(冬半年);冬半年,阳光直射点始终在南半球。3)北半球,冬至-春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动,北半球气温在升高,白昼时间在变长(热胀)4)北半球,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在降低,白昼时间在变短(冷缩)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升高,阳光直射点北移;气温降低,阳光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地区类别夏至夏至-冬至冬至冬至-次年夏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由大变小最小由小变大影子长短最短由短变长最长由长变短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太阳高度最小由小变大最大由大变小影子长短最长由长变短最短由短变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高度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最大,其它时间变大或变小影子长短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最短,其它时间变短或变长1)一年中,气温升高,太阳高度增大,影子变短;气温降低,太阳高度减小,影子变长。2)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3)某物体影子的朝向,先确定直射点位于物体的南方还是北方,如果直射点位于物体的南方,影子就朝北;如果直射点位于物体的北方,影子就朝南。四季的形成①原因:由于地球倾斜着绕太阳公转,造成了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获得热量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②四季的划分季节月份成因夏季6、7、8夏至前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季12、1、2冬到前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季3、4、5春分和秋分前后,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秋季9、10、11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光照到达地面的多少。五带纬度范围现象气候特点A热带23.5°N~23.5°S有太阳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北温带23.5°N~66.5°N无太阳直射现象四季分明南温带23.5°S~66.5°S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北寒带66.5°N~90°N无太阳直射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南寒带66.5°S~90°S有极昼极夜现象1)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间相同。2)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直至出现极昼现象(点北北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直至出现极昼现象(点南南长)。3)热带全部位于低纬度,寒带全部位于高纬度,温带包括中纬度,还包括低纬度和高纬度的小部分。4)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热带,没有寒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知识点01学会阅读地图地图的语言(1)比例尺定义:表示实际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缩小程度,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形式方式举例数字式1∶50000或1/50000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0.5km线段式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数字比例尺比例尺分子一定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线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1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上的关系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地理事物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实际范围越大,地理事物就越简略。实地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实际面积越大,地理事物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实际面积越小,地理事物就越简略;比例尺是无单位的比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已知两个量,会计算第三个量。比例尺中描述的“万”“亿”等关键字,它代表的是一个数,一不可忽略,二补0的个数要准确。方向(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2)指向标定向法:一般来讲,指向标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北方。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3)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图例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知识点02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种类划分依据种类内容自然地图: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社会经济地图:人口图、交通图呈现方度传统地图:纸质地图现代地图:影像地图、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地图的选择(1)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主要依据查询区域的范围及内容的详略,如果查询区域的范围较小,应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地理信息详细便于查询,如果查询区域的范围较大,应选择小比例尺地图。图幅大的地图不一定内容详细,也不一定表示的范围大。当范围相同时图幅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当比例尺一定时,图幅会随着表示的范围变大而变大。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01等高线地形图地面高度的计算定义图示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称为绝对高度(h)相对高度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h1),即两地的高度差。等高线地形图(重点掌握)(1)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11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图即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中每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地势和坡度的判读地势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坡度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②地形部位的判读名称表示方法地形特征示意图等高线图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中间高,四周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从山顶到山麓凸起的高耸部分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鞍部相邻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呈马鞍形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近于垂直的山坡盆地等高线呈闭合圈状,等高线的数值中心低,四周高。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选择交通线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跨越太多的等高线,避开陡崖和易滑坡处;尽可能少的通过河流。自来水厂的选址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并且远离居民区。从高处向低处,水能自流土地资源的利用一般平原多为耕地区,山地多发展林业、畜牧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交通便利的地方居民区尽量建在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远离污染、向阳的地方水库修建库址应建在有利于积水的盆地;坝址应建在工程量较小、坝长最短和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尽量少淹没良田,少迁居民,避开断层等。(原因:盆地或峡谷处集水面积大,库容量大)引水渠遵循水自流原则,由地势高处向地势地处流道路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