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_第1页
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_第2页
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_第3页
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_第4页
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法规与准则应用指南TOC\o"1-2"\h\u3156第1章会计基本准则与概念 4196271.1会计基本准则 4196621.1.1可靠性原则 4205101.1.2相关性原则 495891.1.3可理解性原则 421191.1.4及时性原则 4300131.1.5一致性原则 4297681.1.6真实性原则 4212021.2会计概念体系 4235251.2.1会计要素 5275271.2.2会计科目 5126051.2.3会计计量 5252671.2.4会计估计 5259141.2.5会计政策 5319651.2.6会计差错 5277751.2.7会计报告 532105第2章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5248062.1真实性与可靠性 547822.2相关性与实用性 5194012.3可比性 6193432.4明确性 618343第3章资产负债表 6110263.1资产确认与计量 6235283.1.1资产定义 6208803.1.2资产确认条件 6194053.1.3资产计量 6123933.1.4主要资产项目 666043.2负债确认与计量 793223.2.1负债定义 7191823.2.2负债确认条件 7297593.2.3负债计量 745753.2.4主要负债项目 7234733.3所有者权益确认与计量 720103.3.1所有者权益定义 7208523.3.2所有者权益确认条件 724543.3.3所有者权益计量 7258143.3.4主要所有者权益项目 716593第4章利润表 8147454.1收入确认与计量 8264374.1.1收入定义与分类 870814.1.2收入确认条件 8301964.1.3收入计量方法 8127004.2费用确认与计量 8195114.2.1费用定义与分类 8194854.2.2费用确认条件 8296904.2.3费用计量方法 94244.3利润确认与计量 953744.3.1利润确认原则 93314.3.2利润计量方法 9305004.3.3利润表编制 97239第5章现金流量表 10133205.1现金流量分类 10178505.1.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0313475.1.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102025.1.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1067715.2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 10145585.2.1直接法 1018165.2.2间接法 117402第6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189946.1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 1176466.1.1会计政策定义 1161886.1.2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11291036.1.3会计政策变更情形 11133296.1.4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12183316.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2262736.2.1会计估计定义 12326576.2.2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 1225336.2.3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1215176.3会计差错更正 12126656.3.1会计差错定义 12158386.3.2会计差错的分类 12250326.3.3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1330767第7章财务报表附注与披露 13220697.1财务报表附注内容 1385397.1.1编制基础 13300677.1.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13268797.1.3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3198577.1.4会计差错更正 13302547.1.5财务报表项目注释 13321407.1.6财务报表重要指标分析 1359517.2财务报表披露要求 13246867.2.1及时性 1443477.2.2真实性 14118277.2.3完整性 1441917.2.4可理解性 14105127.2.5一致性 1469907.3关联方披露 14250487.3.1关联方关系 14327357.3.2关联方交易 14134497.3.3关联方交易金额及比例 14325697.3.4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 14261917.3.5关联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款项的余额及回收情况 1461597.3.6关联方担保、抵押、质押等事项 1422645第8章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15138868.1企业合并方式及其会计处理 1582308.1.1企业合并概述 15307468.1.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 1543288.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 15326228.2.1合并财务报表概述 15307748.2.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15131228.2.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 15313978.3商誉确认与减值测试 16165958.3.1商誉的确认 16182968.3.2商誉的减值测试 16239178.3.3商誉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615761第9章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转移 1661569.1金融工具分类与确认 16135949.1.1货币资金 16166099.1.2应收账款 16315919.1.3应收票据 17241199.1.4贷款和应收融资租赁款 17150589.1.5投资性房地产 1785249.1.6股权投资 1758049.1.7债券投资 1789809.1.8其他金融工具 17172679.2金融资产计量与公允价值 17122959.2.1公允价值 17260869.2.2摊余成本法 17254469.3金融资产转移及其会计处理 1860789.3.1金融资产转移的判定 1855319.3.2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189993第10章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 183241310.1税务会计基本概念 18345010.1.1税务会计的定义 181344510.1.2税务会计的目标 181822610.1.3税务会计的原则 181221110.2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 191146310.2.1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9235810.2.2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192114310.2.3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折旧摊销 19341210.2.4税收调整项目 191630310.3税务筹划方法与风险控制 191929410.3.1税务筹划方法 19838210.3.2税务筹划风险控制 19第1章会计基本准则与概念1.1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基本准则是我国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规范,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项会计基本准则:1.1.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1.1.2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1.1.3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1.1.4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1.1.5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1.1.6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不得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1.2会计概念体系会计概念体系是会计基本准则的具体体现,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2.1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1.2.2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项目,是会计账簿记录和财务报表列报的基础。1.2.3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对会计要素进行量化的过程,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1.2.4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会计要素的金额、时间或可能性进行合理的预测。1.2.5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具体方法。1.2.6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导致的错误。1.2.7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第2章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1真实性与可靠性财务会计信息应具备真实性与可靠性,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保证信息内容准确无误。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避免虚构、误导性陈述。可靠性则强调会计信息应经过严格的验证和审查,保证其来源可信、过程可追溯、结果可验证。2.2相关性与实用性财务会计信息应具备相关性与实用性,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有助于用户评估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状况。实用性则强调会计信息应具备指导实际操作的作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决策。2.3可比性财务会计信息应具备可比性,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可比性要求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一致的会计政策,保证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也应具有可比性,以便于行业分析和市场竞争力的评估。2.4明确性财务会计信息应具备明确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明确理解其含义和内容。明确性要求会计信息表达清晰、简明扼要,避免使用模糊、含糊的表述。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影响,以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财务会计信息。第3章资产负债表3.1资产确认与计量3.1.1资产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3.1.2资产确认条件(1)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3.1.3资产计量资产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3.1.4主要资产项目(1)货币资金;(2)应收账款;(3)存货;(4)投资性房地产;(5)固定资产;(6)无形资产;(7)商誉。3.2负债确认与计量3.2.1负债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3.2.2负债确认条件(1)与负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负债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2.3负债计量负债应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应反映负债的现值。3.2.4主要负债项目(1)应付账款;(2)短期借款;(3)长期借款;(4)应付债券;(5)预计负债;(6)递延所得税负债。3.3所有者权益确认与计量3.3.1所有者权益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3.3.2所有者权益确认条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据企业资产的扣除负债后的余额。3.3.3所有者权益计量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原则,部分项目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3.3.4主要所有者权益项目(1)实收资本(股本);(2)资本公积;(3)盈余公积;(4)未分配利润。第4章利润表4.1收入确认与计量4.1.1收入定义与分类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非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其性质和来源,收入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4.1.2收入确认条件企业应在以下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收入:(1)收入已可靠地计量;(2)收入的实现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3)收入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收入的成本或费用可以可靠地计量。4.1.3收入计量方法企业应根据收入的性质、交易的性质和收入确认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收入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2)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计量。4.2费用确认与计量4.2.1费用定义与分类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可分为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4.2.2费用确认条件企业应在以下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费用:(1)费用已发生;(2)费用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4)费用的发生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关。4.2.3费用计量方法企业应根据费用的性质、功能及费用确认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费用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产成本的计量;(2)销售费用的计量;(3)管理费用的计量;(4)财务费用的计量。4.3利润确认与计量4.3.1利润确认原则企业在确认利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收入与费用应相互配比;(2)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基于权责发生制;(3)利润的确认应符合实际经济活动的实质和经济内容;(4)利润的确认应保持一致性。4.3.2利润计量方法企业应根据利润确认原则,选择适当的利润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营业利润的计量;(2)利润总额的计量;(3)净利润的计量。4.3.3利润表编制企业应根据确认的收入、费用及利润,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制利润表,以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营业收入;(2)营业成本;(3)营业利润;(4)利润总额;(5)净利润。第5章现金流量表5.1现金流量分类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的财务报表。根据现金流量性质和来源,现金流量可分为以下三类:5.1.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等。5.1.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进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主要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等。5.1.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指企业进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主要包括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等。5.2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5.2.1直接法直接法是指按照现金流量分类,直接列出各类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具体项目,计算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额,从而得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直接法的编制步骤如下:(1)收集现金流量表编制所需的各项数据,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非现金收入和支出等。(2)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现金流量分类,分别归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3)计算各类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额。(4)将计算结果填入现金流量表相应栏目。5.2.2间接法间接法是指从净利润出发,通过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支出以及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变动,计算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间接法的编制步骤如下:(1)以净利润为起点,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和支出,如折旧、摊销、坏账准备等。(3)调整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变动,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等。(4)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5)将计算结果填入现金流量表相应栏目,并补充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数据。(6)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第6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6.1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6.1.1会计政策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对各项交易和事项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根据其经营特点、业务性质及财务状况,合理选择会计政策。6.1.2会计政策选择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致性原则:企业应保持前后期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2)合法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3)真实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4)谨慎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6.1.3会计政策变更情形企业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法规要求变更;(2)企业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企业发生重大交易或事项,原有会计政策不再适用。6.1.4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1)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调整期初留存收益;(2)采用未来适用法:将会计政策变更影响调整当期及以后期间的损益。6.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6.2.1会计估计定义会计估计是指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对某些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合理的估计和判断。会计估计主要包括:资产减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6.2.2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企业在以下情况下,应变更会计估计:(1)新信息表明原有估计不再适用;(2)原有估计方法存在缺陷;(3)原有估计结果明显不准确。6.2.3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企业变更会计估计,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1)采用未来适用法:将会计估计变更影响调整当期及以后期间的损益;(2)对于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如减值准备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估计变更。6.3会计差错更正6.3.1会计差错定义会计差错是指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由于计算错误、应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或估计方法、遗漏或误报交易和事项等原因,导致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不正确的情况。6.3.2会计差错的分类会计差错分为以下两类:(1)前期差错:指在以前年度财务报表中发生的差错;(2)当期差错:指在本期财务报表中发觉的以前年度的差错。6.3.3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企业发觉会计差错,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1)对于前期差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2)对于当期差错,应调整当期相关项目。注意: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应充分披露相关情况,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第7章财务报表附注与披露7.1财务报表附注内容财务报表附注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对财务报表表内数字和信息的补充、解释及详细说明。以下是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7.1.1编制基础说明财务报表编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7.1.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描述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包括计量基础、计提标准等。7.1.3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披露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情况,包括变更原因、影响程度等。7.1.4会计差错更正披露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发觉的会计差错及其更正情况。7.1.5财务报表项目注释对财务报表中各项目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等。7.1.6财务报表重要指标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7.2财务报表披露要求为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企业需遵循以下财务报表披露要求:7.2.1及时性财务报表及相关附注应及时编制、披露,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7.2.2真实性财务报表附注应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7.2.3完整性财务报表附注应涵盖所有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信息。7.2.4可理解性财务报表附注应采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7.2.5一致性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保持与前期报表附注的一致性,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7.3关联方披露关联方披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7.3.1关联方关系披露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关系,包括关联方名称、关联关系性质等。7.3.2关联方交易披露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各类交易,包括购销商品、提供劳务、资金往来等。7.3.3关联方交易金额及比例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及占企业总交易金额的比例,以反映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7.3.4关联方交易定价政策披露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包括交易价格确定依据、是否公允等。7.3.5关联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款项的余额及回收情况披露关联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款项的余额及回收情况,以反映企业对关联方的信用风险。7.3.6关联方担保、抵押、质押等事项披露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担保、抵押、质押等事项,包括担保金额、期限等。第8章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8.1企业合并方式及其会计处理8.1.1企业合并概述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根据合同安排,合并为一个新的企业,或者一个企业取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企业合并方式主要包括购买合并、合并合并和权益结合。8.1.2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1)购买合并的会计处理购买方在购买合并中,按照购买日确定的合并成本,将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购买日被购买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购买方对合并成本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合并利润或合并损失。(2)合并合并的会计处理合并合并中,参与合并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将各自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后合并。合并各方原持有的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3)权益结合的会计处理权益结合方式下,参与合并各方将各自的净资产按账面价值合并,不确认商誉。合并各方原持有的股权投资按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8.2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8.2.1合并财务报表概述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8.2.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合并财务报表应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编制。8.2.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1)确定合并范围;(2)调整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3)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投资、往来款项、内部交易等;(4)计算合并金额;(5)编制合并财务报表。8.3商誉确认与减值测试8.3.1商誉的确认商誉是指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成本超过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商誉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不计入可摊销无形资产。8.3.2商誉的减值测试企业应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商誉的减值测试应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当商誉所在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8.3.3商誉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确认商誉减值损失时,应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减少商誉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第9章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转移9.1金融工具分类与确认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方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方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可分为以下类别: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和应收融资租赁款、投资性房地产、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其他金融工具。本章将对各类金融工具的分类与确认进行详细阐述。9.1.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企业应当将货币资金确认为金融资产,并按照其现金等价物的性质进行分类。9.1.2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尚未收回的款项。应收账款应按照其预期收取的金额进行确认,并划分为金融资产。9.1.3应收票据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活动而产生的,持有人拥有要求支付一定金额的权利。应收票据应按照其预期收取的金额进行确认,并划分为金融资产。9.1.4贷款和应收融资租赁款贷款和应收融资租赁款是指企业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贷款及融资租赁应收款项。此类金融工具应按照其预期收回的金额确认,并根据其性质划分为不同类别。9.1.5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企业为获取租金、资本增值或两者兼备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划分为金融资产。9.1.6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对其他企业拥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工具。股权投资应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划分为金融资产。9.1.7债券投资债券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其他单位发行的债券。债券投资应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划分为金融资产。9.1.8其他金融工具其他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产支持证券等。企业应根据其性质和合同条款,确认其他金融工具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9.2金融资产计量与公允价值金融资产计量是指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过程。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资产转移与金融资产重分类》,采用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法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9.2.1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有序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评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9.2.2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是指将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预计收益或损失进行摊销的方法。企业应根据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和预期收益,计算其摊余成本。9.3金融资产转移及其会计处理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将金融资产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同时转移相应的风险和报酬。企业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资产转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