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走:我

西事之责,在公与走!或各上文字,则虑微有不同,便为人攻击,无以取信。或随众上下,他日谁咎?愿公思之。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节选

王力先生曾指出:“寻找一种系统性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①夸父逐日走。②飞沙走砾。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④侄女一向最有眼力,今日为何走了。⑤渔者走渊,木者走山。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⑦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⑧弃甲曳兵而走。⑨扁鹊望桓侯而走。⑩作俑者谁欤?至今走末俗。(奔跑)(滚动)(奔跑)(偏差)(去、到)(奔跑)(奔跑)(逃跑)(逃跑)(流传,传播)活动一:搜集文句,解释并梳理词语含义⑪羽大破秦军钜鹿下,虏王离,走章邯。⑫走一介之使。⑬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⑭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⑮上无逸飞,下无遗走。⑯其地不干,其草如茅与走。⑰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犯之。⑱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跑腿的下人)⑲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谦称“我”)⑳成语:走马观花(奔跑)

飞砂走石(滚动)等(驱使)(奔向、趋向)(去、到)(会跑的野兽)(能移位的草)

(赶跑)活动一:搜集文句,解释并梳理词语含义(滚动的车轮)

释义力求简从、确切,并注意词的

源和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

释义重在溯源。

——《辞源·前言》活动二:探源文言,把握字形,确定词语本义确定实词本义的方法总结:

①根据传统训诂学“以形索义”理论,分析古文字形。

②参考《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源流字典》

等专业、权威资料,多方查证。

③罗列各义项,求本溯源推断各义项中的词义引申的源

头,探寻词的本义。……活动二:探源文言,把握字形,确定词语本义

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

词义从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

——王宁《训诂学原理》

小组分享活动三:纲举目张,探究引申规律,分享学习笔记一组:词义的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走”,由本义“奔跑”,引申到“去、到”,强调的是目标;再由“去、到”引申到“奔向、趋向”,强调的是方向。而无论是强调目标还是强调方向,共同点都在于离开了原地,与原地发生了位移,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这种现象在文言词语中很普遍,古人认为时间、速度与空间、密度的概念关系密切,之前我们学过“数罟不入污池”,只晓得课后注释给“数罟”的解释是“细密的网”,在梳理“走”的各个义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它们的引申过程非常相似。“数”由数目义引申为“多次、屡次”,这是个偏时间上的意义,但是引申为“细密的网”,这是个偏重空间上的意义。再比如“或”,本义是“邦国”,因为一定要有人守护邦国,所以可以引申出“有的人,某人”,而人守卫一定是有空间上的位置的,慢慢引申出“有时”这一表示时间的概念。

所以,我们小组认为,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思考。

二组:词义的引申可以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走”的本义是“奔跑”,是一个动词,却可以引申出很多名词性的含义,如“奔走的动物”“跑腿的下人”“滚动的车轮”等含义。不难发现,奔跑是一个强调动态的动作,而众多的名词含义都是从动词本义发展变化而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化静为动或者化动为静的例子。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一开始翻译“军”,我很自然理解为“军队”,但是因为后文函陵和氾南是地名,我发现,原来“军”已经从名词变成了动词“驻扎军队”了。

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查阅了资料,发现北宋程颐曾说:“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我想古人应该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会赋予“走”字众多的名词类义项。

三组:词义的引申可以从主体客体的关系和词义的褒贬角度来思考。“走”从本义“奔跑”引申出“去、到”“驱使、逃跑、赶跑、滚动”等含义,细细玩味,我们发现其实“去、到”更强调主动性,而“驱使、逃跑、赶跑”更强调被动性。从这一角度,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从“奔跑”引申到贬义化的“逃跑”和褒义化的“赶跑”以及中性化的“驱使、滚动”含义。

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率”,“率”有“带领、率领”之义,也有名词化的“将帅”之义,从此意义自然引申出表褒义的“楷模、表率”之义,但是也引申出表贬义的“直率、轻率”之义。

四组:听了小组分享的学习笔记,收获很多。除以上的不同角度探究词义引申的规律,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呢?比如:“走”从“奔跑的人”是如何引申到谦辞“我”的,这又体现了古人一种怎样的认知?再如从“奔跑”引申出“偏差”,除了强调空间变化外,还有没有其他角度?“走”从“奔跑”引申到“奔跑的人”体现了一种由动到静的过程,但是从“奔跑的人”引申到谦辞“我”,则体现了古人的一种民族心理。众所周知,汉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礼仪之邦,文化之邦,古代汉语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及中国社会是“礼俗社会”,乡土社会中的人“生于斯、死于斯”,也印证了这一点。古代汉语词汇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与本民族古代礼制与习俗等因素,词汇的意义在礼俗之间发生了引申联系。

汉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称呼上有着本民族独有的谦逊特色,因而受到文化生活的影响,“走”字按照礼俗角度发展为“对人的谦称”,强调谦逊之意。如《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当“走”由说话人亲口称呼自己时,便表示为“自称的谦辞”。从“奔跑”引申出“偏差”,除了强调空间变化外,还可以从“虚实”角度来看。因为“奔跑”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偏差”则更强调“抽象”的,“虚”的。好比刚才一组发言说的“或”本义是“邦国”,但是引申到“有时”,就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角度。

“走”的词义转移其余义项保留“趋向”,但程度不同,如“走红”新增“奔跑”转为“步行”消失若干义项泄漏离开交往去世如:他说走了嘴如:校车走了如:他俩走得近如:他年纪轻轻的就走了活动四:纲举目张,探究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请解释下列文段中的每一个“走”的意思。

沛公走1守将,破秦关,入咸阳。禁军望风而走2,宫中走3卒皆四逸。手下诸将皆争走4库府,萧何独走5入相邸,收律令图书,以两走6之辇尽数运藏。

走1:赶跑走2:逃跑走3:跑腿

走4:奔向走5:奔跑走6:车轮

闻道明理始于读书,文字是基本功。语言是信息载体,文言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这种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语言的理解。

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汉语,经历了岁月的磨蚀,给大家的阅读造成较大的障碍。古今词义的差异更是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一大难点。其实,他们是相交相融的河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比较中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把握其发展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