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四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不含同源染色体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2.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m~e之间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弯曲生长D.若图甲①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大于2m3.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4.物质甲的分子很小(能通过半透膜),物质乙的分子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物质乙能和物质甲相互作用呈现深蓝色。如果将物质乙溶液加入一个下端用半透膜封住的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并将其放入盛有物质甲溶液的烧杯中,开始时漏斗内液面高度与烧杯内的液面相平。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变化是()A.漏斗内液面升高,不变色;烧杯内溶液变成深蓝色B.漏斗内液面降低,变成深蓝色;烧杯内溶液不变色C.漏斗内液面升高,变成深蓝色;烧杯内溶液不变色D.漏斗内液面降低,不变色;烧杯内溶液变成深蓝色5.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趋于酸性6.如图是人体肌肉组织结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体液。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细胞液,b表示组织液B.细胞代谢需要大量的O2,所以a处O2浓度大于b处C.血红蛋白、抗体、激素、尿素都是c的成分D.白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可以是c、d7.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血浆中的pH会升高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pH会降低C.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会明显降低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8.(10分)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1mm×1mm)的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A.1.3×106 B.5.2×108 C.5.2×107 D.1.3×107二、非选择题9.(10分)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蝗虫与干旱往往形影不离,俗话说“旱生蚂蚱涝生鱼”。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是_____,跳蝻为沙谟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用_____法。(2)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蝗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_____(至少答出2点)。(3)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防治技术。常用方法有:一是运用蝗虫信息素如促成熟信息素群居信息素等来破坏蝗虫的群集行为,以阻止其群集起飞和迁飞,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_____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采用蝗虫的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加以防治,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_____关系;三是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_____,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0.(14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湖泊A是某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浅水湖泊,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较高生产力的各种水生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在近30年来连续开展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以1983、2005、2016三年的调查数据代表该湖泊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湖泊A的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近30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__演替。(2)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法,表中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若把湖泊A看作一个大群落,其演替趋势为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度____________,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____________植物。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种类1983年2005年2016年种数所占比例(%)种数所占比例(%)种数所占比例(%)沉水植物1437.841428.571826.87浮叶植物38.1136.123448漂浮植物12.7036.1245.97挺水植物1951.352959.194262.68合计371004910067100(3)将湖泊A划分为若干群落类型分别进行调查,获得下表数据(具体群落名称未给出)。研究发现,在2005年水生植物群落数量最低,仅有4大类共9个群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群落数量减少最多,推测这些区域被挺水植物群落侵占,因为当时的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等现象。湖泊A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群落数量演替动态群落类型1983年2005年2016年数量(个)挺水植物群落449沉水植物群落1038浮叶植物群落214漂浮植物群落011(4)下表的调查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____________倍。研究发现干重增加最为明显的区域距离城镇较近,由于人类活动____________,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g/m2)湖泊A的不同区域1983年9月2005年8月2016年8月东部126.4453.2634.9中部100.692.0257.4西部106.3113.1478.5平均值111.1219.4457.011.(14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c表示_____。乙图中的B是_____。(2)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3)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4)“望梅止渴”属于_____反射,这种反射是在_____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12.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离不开信息分子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人体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种类的信息分子,例如乙酰胆碱、抗利尿激素等,这些信息分子并非都是由核糖体合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寒冷条件下,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活动中,引起垂体分泌活动发生变化的信号分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3)研究显示,乙酰胆碱既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也能抑制心肌兴奋,简要分析同种信息分子对不同靶细胞作用效果不同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4)机体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结合甲和丙中的染色体颜色可知,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A正确;B、乙细胞和丙细胞所代表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4条,因此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B错误;CD、乙、丙两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甲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D错误。故选A。2、C【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①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②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③植株直立生长;④植株向光生长。图2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2、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3、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详解】A、据图分析,用③和④进行对照可知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A错误;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0~g之间,B错误;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仍弯向窗口生长,C正确;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故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单侧光照和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即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题干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3、A【解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详解】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少,树冠通常不大,稀疏,一般有大型的叶片,A错误;B、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B正确;C、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便于传播,C正确;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故选A。4、C【解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据题意“开始时漏斗内液面高度与烧杯内的液面相平”可知,开始时甲溶液浓度=乙溶液浓度。【详解】据题意“开始时漏斗内液面高度与烧杯内的液面相平”可知,开始时甲溶液浓度=乙溶液浓度,由于物质甲能通过半透膜,由烧杯扩散进入漏斗,与漏斗内的乙相互作用呈现深蓝色,而物质乙不能通过半透膜,不能从漏斗内进入烧杯,故烧杯内溶液不变色。物质甲能通过半透膜,由烧杯扩散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溶液浓度升高,大于烧杯内溶液的浓度,渗透吸水,使漏斗内液面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5、A【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可起到缓冲作用,所以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详解】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能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更多地排出体外,所以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增大,A正确。故选A。6、D【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淋巴,b、c、d共同构成内环境。【详解】A、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细胞液为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b为组织液,A错误;B、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由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所以a处O2浓度小于b处,B错误;C、血红蛋白是血红细胞里面的物质,不属于c的成分,C错误;D、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因此,白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可以是c血浆、d淋巴,D正确。故选D。7、B【解析】人体血浆酸碱度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细胞缺氧,人体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降低血浆中的pH,B正确;C、剧烈运动后,机体会产生乳酸,但机体通过调节,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D、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故选B。8、B【解析】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详解】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13个,根据酵母菌种群密度计算公式:酵母菌种群密度=每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小方格的容积(1mm×1mm×0.1mm×10-3)=10-4mL,即13÷10-4mL,而计数室中总共400个小方格,因此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13÷10-4×400×10=5.2×108。故选B。二、非选择题9、①.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②.样方③.水分(或干旱)④.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⑤.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⑥.种群的繁衍(或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⑦.寄生⑧.农药使用量(或环境污染)【解析】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同种生物之间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具有生殖隔离。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昆虫的卵常用样方法。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3、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详解】(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跳蝻为蝗虫的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2)依题干信息,“旱生蚂蚱涝生鱼”可知,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分;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蝗灾的影响表现在会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3)蝗虫信息素能在种群内实现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点睛】本题以2020年非洲蝗灾为情境,考查种群密度、蝗虫防治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10、(1)①.动物和微生物②.次生(2)①.样方②.越来越大③.挺水(3)①.沉水植物②.降低(4)①.4②.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③.速度和方向【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湖泊A的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其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动物和微生物。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次生演替。【小问2详解】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83年以来湖泊A物种数逐渐增加,即物种丰度越来越大;该演替过程中,挺水植物所占比例一直是最大的,且逐渐增加,因此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挺水植物。【小问3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由1983年至2005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幅度最大,可能是由于挺水植物的生长,遮挡了阳光,使沉水植物大量减少。由于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导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因此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可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下降等现象。【小问4详解】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457.0÷111.1≈4倍。由于人类活动向湖泊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导致水体矿质元素增加,因此距离城镇较近的位置水生植物干重增加最为明显,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点睛】本题考查水体污染和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11、(1)①.感受器②.神经中枢③.突触后膜(2)①.神经递质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①.K+(或钾离子)②.Na+(或钠离子)(4)①.条件②.非条件(5)①.反射②.反射弧【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题图分析,图甲中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d是突触;乙图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甲图中,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f表示的是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小问2详解】乙图中,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进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不能由B传到A。【小问3详解】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钾离子外流,进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小问4详解】“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显然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后天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形成的。【小问5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点睛】熟知反射弧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