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1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2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3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4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七、民国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举荐理由】2024-2025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学问点共出现选择题9道,考查频率60%。【学问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从民国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深化发展时期。政治新制度的创建,新道路的开拓。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成功。经济三者并存,多元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确定的有利条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冲突的变更调整土地政策。思想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剧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融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阔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忱,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究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中国化,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成功。主干学问排查一、政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主要事例有:限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限制中心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2.五四运动(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起先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中国共产党成立(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面貌一新。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2)成就:北伐斗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裂开,国民革命失败。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主动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快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快速);短暂。(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2.民族工业的萧条(20世纪20年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动荡,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三、文化:民国前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1.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袁世凯专制、尊孔复古。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气壮大。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特点①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②相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究。③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学习苏俄。(5)影响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宣扬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建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促进。(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成功》《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等文章,领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意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3.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见,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内容①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同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4.毛泽东思想萌芽: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夫阶级的重要性。【真题例证】1.(2024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头,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须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干脆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解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解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解除D项。2.(2024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由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答案】B【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辩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解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解除D项。3.(2024全国I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起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削减但不是全盘否定,解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更,与中国社会主要冲突无关,解除D项。4.(2024全国II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行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与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相识趋于一样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行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忱,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样”表述过于确定化,且材料讲解并描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解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解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确定化,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5.(2024全国III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解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解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解除D项。6.(2024·全国Ⅰ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辩,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见“采纳劳农主义的干脆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辩()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算了条件D.消退了学问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辩,有赞成,也有反对。这场争辩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打算了条件。故C正确。A、B、D的结论都无法依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退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7.(2024·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确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变更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C【解析】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A项错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1923年底”的时间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吸取俄国革命成功的阅历,并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读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加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争,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鉴俄国革命阅历,并没有变更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故D项错误。8.(2024·全国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责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指责社会改良活动,并不主见用民主与科学观念改良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见依靠工人群众,“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主见依靠工人阶级改造社会,因此材料主见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教无关,故D项错误。9.(2024·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非常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记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非常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扬,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扬而已,谈不上推动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动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非常有限,故D项错误。【强化练习】1.(2024·湖南A佳大联考高三拓展卷·9)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一样,孙中山(晚年)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寙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为此孙中山着力()A.改组国民党B.创立黄埔军校C.接受共产党D.发动国民革命【答案】A【解析】据材料“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晚年)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寙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可知孙中山已经相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是其屡次失败的缘由之一,因此他于1924改组国民党,故选A项;材料侧重孙中山对党组织内部问题的看法,而黄埔军校建立是为北伐,解除B项;据材料重在突出孙中山对自身党派的相识,因此接下来的措施也是针对内部问题对症下药,解除C项;材料重在突出孙中山对国民党的相识,并非对中国国情的相识,而孙中山发动国民革命是因其意识到单靠国民党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须要与共产党合作,发动国民参与,解除D项。2.(2024·河北唐山一模·7)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夫”,而敌人是指“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既是与“人民”相对立的群体,也是“民族”的敌人。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是民族冲突B.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推断C.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相识的深化D.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了革命的对象【答案】B【解析】二大的决议明确了人民的敌人也是民族的敌人,等于明确了我们的任务是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也就是要反帝反封建,说明相识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故选B项;1922年时,我国的社会主要冲突有两对,即中外之间的民族冲突和国内的阶级冲突,解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1922年不符,解除C项;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于1927—1937年间,也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D项。3.(2024·江苏南通二模·6)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五四运动后国人的心理惊慌和焦虑明显舒缓,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类似的“危言”。国人文化自信力提升主要得益于()A.民主与科学的洗礼B.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民族主义运动高涨D.马克思主义的起先传播【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明爱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与材料中“不再有人重提文化危机导致亡国灭种”相符,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强调新旧、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表明文化自信力不足,解除A项;戊戌变法时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除B项;仅仅是起先传播,说明还不是主流,那就不会是“主要得益于”,解除D项。4.(2024·江苏南通二模·5)图1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舍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图1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答案】A【解析】“孙氏”是孙中山,漫画《力主迁都》描画了孙中山先生一人奋力牵引整座北京城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对袁世凯有利。清帝退位后,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专制并限制其权力,南京方面提出迁都之议,要求袁到南京宣誓就职。但袁世凯势力主要在北方,实不愿迁都南京,因此常以种种借口迟迟不愿南下就职。防范旧官僚势力与材料中“舍命往南拽”即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相符,故选A项;对峙,与材料中“舍命往南拽”不符,当时清帝已经退位,解除B项;“舍命往南拽”是该漫画主题,而非多少人拽,解除C项;在袁世凯逼迫下清帝已经退位,且逼迫清帝退位是推翻帝制,而非“往南拽”,解除D项。5.(2024·广东一模·7)1918年以后,学问界和报界主动关注劳工问题,他们改造劳工形象、开展劳工调查、组织劳工教化,并思索“劳工解放”的根本性问题,乃至要让劳工“成为世界的主子”。这反映出()A.学问精英与劳工形成统一战线B.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深化传播C.学问分子开创中国式革命道路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多次提到“劳工”,可知其为材料强调的关键信息,而关注劳工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之一,其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成为主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学问界和报界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但并未提大奥劳工对学问界的看法,无法看出他们是否形成了统一战线,解除A项;民主和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劳工问题不属于其思想范畴,且191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取代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主流,解除B项;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并非学问分子,解除C项。6.(2024·江苏苏锡常镇一模·8)1912年10月,中华民国教化部颁布《高校令》22条:规定高校“以文、理科为主,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还规定只要符合高校办学要求,“私人亦得设立高校”。这些规定旨在()A.发展民办高等教化B.培育学生特性自由C.适应国家建设须要D.高扬民主科学旗帜【答案】C【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了适应建设须要大力发展教化,故选C项;据文中可知公办和民办高等教化都可以发展,解除A项;材料中是办学内容和形式的规定没有体现培育特性的宗旨,解除B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解除D项。7.(2024·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8)陈旭麓提出,“传统思想,在其起先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义正词严起来”。下列事务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但对传统文化确定否定,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相符,故选D项;洋务派确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家它命的根本,同时主见采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不符,解除A项;百日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剧烈抵制和反对,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见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与材料中“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不符,解除B项;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新政”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与材料中“鞭打的过了头”不符,解除C项。8.(2024·山东潍坊高三3月高考模拟·7)武昌起义后,各地先后出现多种旗帜,最终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加B.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C.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D.近代国家特征起先显现【答案】A【解析】材料中“十八星旗”仅仅“象征18省汉族”,而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红色代表汉族居住的中华十八省,红色即汉族只是五族之一,从狭隘的汉族立场到民族团结,避开了国家分裂,符合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选A项;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但未能实现国家统一,如港澳台等,解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但材料中“五族”“汉族”是侧重于从民族角度,解除C项;鸦片斗争打开中国国门,近代国家特征起先显现,解除D项。9.(2024·广东肇庆二模·7)1920年下半年,《新青年》的外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丝毫没有变更,人们对巴黎和会的悲观心情与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苏俄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侵略的土地一律放弃)产生的欣喜之情形成剧烈反差。在这一现象影响下,当时中国()A.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更B.资本主义道路行将破产C.国内舆论主导国际局势D.救国主见出现新的探究【答案】D【解析】由“对巴黎和会的悲观心情”、“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产生的欣喜之情”可得,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国家极为悲观而对苏俄政府充溢好感,由此激发了人们对苏俄道路的新奇与期盼,故选D项;当时的主流思想依旧是民主和科学,没有发生变更,解除A项;资本主义道路原来在中国就行不通,而且在辛亥革命失败时就宣布破产了,解除B项;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我们的国内舆论没法主导国际局势,解除C项。10.(2024·广东肇庆二模·6)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确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C.革命党否认不同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答案】D【解析】由列强强行把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说明列强有意不给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以解决的机会,这会导致革命党人因为财政拮据而面临危机,故选D项;列强想方设法不给革命党人以财政上的支持,但并不是因此就支持清政府了,而是在找寻新的代理人,最终选择了袁世凯,解除A项;题干是指列强通过截留革命派所需的财政收入来反对革命派,不是用武装干涉的方式,解除B项;革命派发表了《告各友邦书》表示列强签订的不同等条约接着有效,因此并没有否认不同等条约,解除C项。11.(2024·广东深圳一模·8)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A.留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亲密联系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C.重视发动工人参与国民革命运动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答案】A【解析】据材料“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可知中共成立时就已留意到要深化到工人阶级中,故选A项;材料侧重要与工人阶级建立联系,非革命道路、革命对象的探讨;解除B项;中共“一大”是1921年,国民大革命为1924年起先,解除C项;材料只涉及加强与工人阶级的联系,非国情分析,且正确分析国情是在1922年,解除D项。12.(2024·广东深圳一模·7)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探讨棉产为范围……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穆藕初的系列举措旨在()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答案】B【解析】据材料“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可知其逻辑关系为振兴实业,然后与外国进行商战,从而挽回利权,故选B项;据材料“上海德大纱厂”可知他创办的是工业,且材料未提及资本化经营,解除A项;材料侧重工业发展,非农、工、商业的布局,解除C项;据材料“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可知他主见引进新品种,解决原棉不足问题,解除D项。13.(2024·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8)1920年5月,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潜心译出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并转托陈独秀,由社会主义探讨社出版,首印3000余册,供不应求。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发表,()A.主要受列宁主义的影响B.有利于宣扬马克思主义C.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D.标记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答案】B【解析】《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记,因此其第一部中译本的发表,有利于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因此材料中译本的发表主要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非列宁主义,解除A项;1920年中共尚未成立,此时并未出现统一战线,解除C项;毛泽东思想萌芽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解除D项。14.(2024·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7)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起先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找寻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驾驭地方大权【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武昌起义后国内多种政治力气都脱离了清朝统治,列强也将其抛弃,说明清朝统治已土崩瓦解难以维系,故选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主要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提到的人群也并非人民大众,“深化人心”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解除A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学问可知,其并不具有民众基础,且材料提到的是不同政治派别也并非民众,解除B项;据所学辛亥革命的学问可知,武昌起义后各派军阀驾驭了地方大权,而非资产阶级,解除D项。15.(2024·山东滨州高三3月模拟考试·8)下表是近代一份考察报告供应的甲、乙、丙、丁四国在华船只货运吨位统计表。(单位:万吨)国家1913年1914年1915年1916年甲632.05402.655.86.65乙168.78195.5192.21154.51丙3812.033926.683767.573584.06丁2342.252399.72387.32423.38其中,丁为()A.德国B.英国C.日本D.俄国【答案】C【解析】一战期间,西方列强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趁机加紧侵略中国,从表格数据看出,丁国在一战期间在华船只货运吨位呈增长趋势,说明丁为日本,故选C项;一战期间甲在华船只货运吨位急剧下降,与德国举国投入一战对华限制力气大为减弱有关,甲为德国,解除A项;一战期间丙在华船只货运吨位呈下降趋势的缘由是忙于一战,但总吨位仍位居第一,这与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最早,最早与中国签订不同等条约有关,丙为英国,解除B项;一战期间乙在华船只货运吨位呈下降趋势,并且吨位与英、日比较小,这与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关,乙为俄国,解除D项。16.(2024·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8)1920年,陈独秀在《对于时局之我见》中提到:“吾党对于法律的看法,既不像法律家那样迷信它,也不像无政府党根本排斥它;我们希望……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的一日。”这反映了()A.资产阶级激进派践行民主理念B.早期社会主义者具有法治追求C.中国共产党以健全法制为宗旨D.启蒙思想对国人产生深远影响【答案】B【解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起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早期社会主义者与材料中“1920年,陈独秀”相符,法治追求与材料中“希望……终久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出现”相符,故选B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与材料中“1920年,陈独秀”“劳动者的国家”表明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符,解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不符,解除C项;“有社会党的立法、劳动者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政治蓝图,解除D项。17.(2024·山东济宁高三3月高考模拟·8)1919~1921年,中国思想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无政府主义者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鼓吹革命后实行“无政府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发表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阐明白暴力革命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场论战()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B.变更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C.解除了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D.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答案】D【解析】1919年到1921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D项;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在五四运动的前期,解除A项;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变更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解除B项;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依旧存在,解除C项。18.(2024·山东泰安高三一轮检测·8)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等决议。这说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B.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C.找到实现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D.依据国内外形势制定革命政策【答案】D【解析】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涉及到了世界大势、第三国际、国际帝国主义等国际问题,还涉及到了国内的联合阵线、工会运动、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说明其革命政策是依据国内外的形势制定的,故选D项;中共一大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起先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B项;井冈山革命依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表明中共找到了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解除C项。19.(2024·重庆强基联合体高三3月质量检测·9)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反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意在()A.否认儒学所代表的一切基本价值B.强调儒学须改造后才能适应社会潮流C.反对儒学的专断教条和狂热迷信D.防止有人利用传统儒学进行复辟活动【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并不反对孔子,而是反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的内容,故选C项;“一切”太过确定,只是反对不合潮流的内容,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要对儒学进行改造,解除B项;陈独秀此番言论重在强调反对儒学中不合现代潮流的内容,以宣扬新思想,并非防止复辟,解除D项。20.(2024·重庆强基联合体高三3月质量检测·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生纱厂的经营快速恶化。1922年8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报道了张謇派人前往日本交涉借款800万元的事实,并评论说此次借款的意义不在单纯的金融收入上的得失,其目的是为了图谋中日实业家的相互提携及亲善。面对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张謇否认了借款交涉。这说明()A.民族主义心情确定了企业决策B.日本意在缓解中国排日心情C.一战导致中国纺织业陷入逆境D.对日借款交涉并非张謇本意【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922年日本借款给张謇且宣扬这是图谋中日实业家的相互提携,再联系一战结束后的中日关系,便可知日本此举意在缓和中国的排日心情,故选B项;“确定”一词确定化,解除A项;材料侧重日本在民族工业陷入逆境后对中国实业家的看法,解除C项;张謇派人前往日本交涉贷款,可知是其主动为之,解除D项。21.(2024·福建福州中学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7)1919年,我国学问界兴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中有“国粹”,也有“国渣”,要“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把这两者分清晰;治史的目的是“明变、求因与批判”。这一运动()A.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B.弘扬了传统的史学价值C.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整理国故运动的史实可知,整理国故运动是一场旨在以新观点与新方法来重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该运动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D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1916年袁世凯去世,解除A项;“整理国故运动”针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史学,解除B项;材料“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中有‘国粹’,也有‘国渣’”说明并未全盘西化,解除C项。22.(2024·福建莆田二模·10)校歌是时代的记忆。创作于20世纪20年头中期的莆田某校校歌写道:伟哉中山兮遗教辉煌,……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致力科学之建设,拥护民主之宪章。校歌中的“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章”的运动()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深化发展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C.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须要D.消退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中山”“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章”描写的应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救国的举动,适应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须要,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辛亥革命后,解除A项;20世纪20年头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更,“完成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消退了”的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23.(2024·福建莆田二模·9)1902年至武昌起义爆发,内地18省共发生民变事务1200多起,其中超过41℅涉及农夫暴动、饥民和灾民骚乱等,超过30℅涉及抗捐税的罢市或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行为。由此可见()A.反对帝国主义成为国人共识B.清末新政无法挽救统治危机C.革命党人主动发动民众反清D.清朝重农抑商政策愈加强化【答案】B【解析】“内地18省共发生民变事务1200多起”可知暴动及骚乱频发,且分布广泛,这说明阶级冲突日益激化,清政府统治腐朽,清末新政无法挽救统治危机,故选B项;暴乱及民变的对象是清政府,而非帝国主义,解除A项;这些民变大都是自发性的,并非是由革命党人发动的,解除C项;甲午战后,清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