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发展探究(论文)12000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F/2E/wKhkGWcZAcCAVsoBAAIPL-Iz5qs029.jpg)
![【陕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发展探究(论文)12000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F/2E/wKhkGWcZAcCAVsoBAAIPL-Iz5qs0292.jpg)
![【陕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发展探究(论文)12000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F/2E/wKhkGWcZAcCAVsoBAAIPL-Iz5qs0293.jpg)
![【陕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发展探究(论文)12000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F/2E/wKhkGWcZAcCAVsoBAAIPL-Iz5qs0294.jpg)
![【陕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特色发展探究(论文)12000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3F/2E/wKhkGWcZAcCAVsoBAAIPL-Iz5qs02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1陕南地理位置简介陕西省坐落在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河流域中游:东临山西、河南,西靠甘肃,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连,北依宁夏、内蒙古:其形状南北狭长。秦岭东西横亘于陕西省中部,是我国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南北气候带一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因此,陕西省由南向南北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三大区域,即陕南、关中、陕北。陕南分为秦巴山地和汉水谷地两大区域,自然景观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由秦岭和大巴山组合而成的宽大山地,地势崎岖:汉江由西向东、嘉陵江、丹江由北向南蜿蜒从中流过,涉及今天陕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陕南地区所属28个县市。陕南是汉族重要的发祥地,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汉族因此而得名。其东部古称“金州”,为秦、楚文化交汇之地:中部和西部为蜀文化,刘备曾在汉中称帝,因此刘备政权被称作“蜀汉”。1.2中心与边缘从自然环境来讲,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促成了核心区与边缘地带的种种差异。除云贵高原外,其他区域的核心部分位于河谷或低地地带,边缘地带则位于区域周边的高地、沼泽、盐碱滩和绵互的山区。这首先表现在资源集中程度的不同:在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资源为可耕地,可耕地的多少、单位面积的劳动生产率与人口集中程度密切相关。其次是与边缘地带相比,核心区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再次是交通设施的相对优越,有利于经济往来,刺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核心区商业化程度远远超过边缘地带。区域存在中心一腹地结构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中心的意义在于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比腹地更占有优势,从而将区域按一定的层次和规模等级关系组织起来。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如文化区、经济区,可以具有不同的中心一腹地结构,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使许多不同性质的中心一腹地结构有重合性。核心区与边缘地带是互动的。本文所说的中心与边缘,不仅指地理位置上的,更重要的是指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地理学认为,每一个文化区域都可分为“核心”与“边缘”两大部分。文化区,亦称文化地域或文化圈,是指不同性质文化(或泛指人文)现象的分布范围。也就是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建、风俗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文化区有文化中心与边缘区之分,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供有的文化特制表现最集中的地域,文化特质一旦创造出来,就会呈放射状向边缘区传播。2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背景对比研究2.1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的产生背景2.1.1陕南孝歌的产生背景陕南孝歌产生是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整合及其多元整合的产物。本地文化主要表现在地形特点的影响和陕南民歌的母体基础。陕南区域面积约为7万平方公里,丘陵山地约占90%。处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带的自然区位,由秦岭山地、汉水谷地和大巴山山地等自然资源迥异的三大地理单元组合而成。这种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孝歌的传播和发展。陕南孝歌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沿江、沿河的山地。以汉江为中心,包括汉中、安康及陕南的镇安、柞水、山阳、商南和洛南(洛源镇的五龙沟和吊棚一带)。汉江流域沿江具有民歌产生的根基,河水声是民歌的自然伴奏乐,清脆、响亮、悦耳、欢快。河水流动又会让人产生一种“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吗2的时间流动感和紧促感。普通群众产生对生的着恋和珍惜,“山自清清水自流,何必人间结怨仇。一生争名又夺利,终是一堆土馒头。”啊时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崇山峻岭,幽壑深谷,交通极为不便,进山出山只有沿河而下的山间小路,严重限制人们交往和货物流通,主要靠徒步跋涉、肩挑背驮。山民基本上分散居住在沟、梁、洼、岔之中,村落间错山边,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理位置决定了人们的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和较闭塞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丧葬民俗风情——孝歌。人死被视为“白喜”,孝歌在哀祭死者的同时,舒缓生活的重压和排遣深山的孤寂,更有助于加强平时不太常见的邻里之间的交往,建立一种他们所认可的文化气息。陕南民歌是孝歌产生的根源之一,陕南孝歌存在和发展传播主要依靠陕南民歌。陕南民歌是陕南秦岭巴山地区的一大传统民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通山歌、山歌、小调、号子、盘歌、儿歌、仪式歌。仪式歌是一个大的类别,有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孝歌等。情趣诙谐,含蓄幽默,曲调优美,委婉舒展。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腔调分高腔和平腔。感情柔和细腻,大有川楚之风。腔调、曲调、情感、内容、形式,这些都成为陕南孝歌的丰富营养源。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陕南孝歌在民歌的滋润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长期流行。陕南地区的孝歌演唱已形成了:开路歌、劝孝歌、盘歌、翻田埂和还阳歌五大部分。内容乐施劝善,孝行忠良,以道家为形,以儒家为核,还兼带有旧时代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孝歌曲调哀婉多变,在演唱形式上分为慢唱句和斩句子两种。慢唱句速度较为缓慢,曲调低沉柔和,给人一种悲痛伤情的感觉;斩句子唱法速度较快,曲调爽朗明快,给人以轻松自由的心情映照。歌词是按照历代歌师代代相传的手抄歌本或以口耳相传的孝歌歌词为基本模式,每一个时代的歌师又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具体环境来临时自编,所以自由度比较大。陕南孝歌的形成与历史上几次大量移民及这些移民所构成的文化紧密相关。清乾隆初年止于道光后期的陕南政策性流民潮形成目前的陕南地理区位。临近巴山山地多为巴蜀流民居地,略阳、宁强因与甘肃相连,多为甘陇流民居住。陕南、安康等地,与河南、湖广等地犬牙交错,多豫楚江南流民分布。地处秦岭山地的佛坪、宁陕、作水等地因与关中临近,成为秦岭以北秦晋人徙居之区域。“这些来自于周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在同一块地域居住时,通过民间文艺无意识地选择了自然从容、欢乐愉快、不固执己见、甚至于带有一些享乐特色的生存态度和情感方式。”从而形成陕南民间文艺特有的文化整合。陕南孝歌即在此基础上,经历了适当保存、与时俱进、重新整合的过程,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和基本特点。陕南孝歌主要分布在陕南的东南部,即受巴蜀和荆楚文化影响比较大的陕南、安康一带。汉江的流线图是一条连接陕南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水路通道。明清之前,安康基本上都是一块蛮荒之地,经历了清初大移民之后才得到大发展。对比湖北孝歌和陕南孝歌,能明显看出荆楚文化是陕南孝歌的主体或精神渊源。2.1.2陕南花鼓戏产生的地域背景陕西省地处我国的西北部,处于黄河流域的中游,东部临近山西、河南,西部紧靠甘肃;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连;西临宁夏、内蒙古,地形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有山地、高原、盆地构成。由于陕西省地广人多,地形复杂,所以根据地域划分从陕西的南部到陕西的南北部分为了历史、地理、文化互不相同的三个区域,地区分别为陕南、关中、陕北。陕南位于陕西的西南方向,境内分为秦巴山地和汉水谷地两大区域。陕南的地形是由秦岭和大巴组合而形成的宽大山地,其地势崎岖,山峰耸立,高低不平,自然景观带有明显的过度色彩,主要的河流有汉江、丹江等;在地区的划分上由西向东依次又分为汉中、安康、陕南三个地级市。陕南地处陕西省的东南方向,其东部靠近河南,东南靠近湖北。对于陕南这一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来源于汉朝,在汉朝有上雒县和商县两个地方,随着历史的推进,上雒县和商县两县合并,故有了陕南这一名称,第二中说法是,因为这一地区地处秦岭山地,境内有商山洛水故而称为陕南。由于陕南地处秦岭山区,造就了其地形地貌较复杂的结构特征,境内主要的山脉有,秦岭山脉、鳞岭山脉、流岭山脉、鹃岭山脉等,各山脉之间绵延起伏,总体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特点。陕南地区的气候为半湿润山地气候,森林覆盖率高,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目前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陕南地区的总面积达198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有253万,居住民族以汉族为主。境内包括六个县,分别是: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作水县、镇安县,各县之间互相交,这片独特神奇的土地。在陕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可见陕南花鼓戏在陕南地区是非常盛行的。2.2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的起源2.2.1陕南孝歌的起源《楚辞章句九歌序》:“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s先秦楚地巫风昌盛,祭祀天神地祗和先祖亡灵时,都有巫师表演歌舞。今天的孝歌可以说是这种祭祀形式的变体。从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普遍认可的观点出发,在众多的孝歌起源论中,湖北神农架打丧鼓民风值得认可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2.2.2陕南花鼓戏产生的历史渊源陕南花鼓戏是一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地方小戏,其旋律委婉优美、活泼欢快,曲调多样。在陕南,每到过年或其它重要节日时,各个村落、山寨都非常重视,会聚在一起唱花鼓戏,用这种唱花鼓戏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以及表达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在时间上有的地方连打正、二月两个月。人们只要是听说哪个村寨打花鼓戏,不管是老人还是孩童都相携着翻山过河,前去观看,场面非常热闹。但是对于它的历史起源,各地说法各不相同。有关陕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有多种说法,据史料记载在范大成的《桂海虞衙志》一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当时在军中就设置有乐队,他们表演时把锣鼓挂在腰间,边唱歌词边击打锣鼓。但商县、丹风有关的花鼓戏艺人描述说,陕南花鼓戏是汉代的一种艺术形式鼓吹乐演变而来的,这种鼓吹乐是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时所用的演出形式,目的是鼓舞军士。在《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记载,相传隋末的瓦岗寨三十六兄弟,由于秦琼身陷敌营,其他兄弟们为了营救秦琼,就以“打花鼓”的表演形式作为掩护,进入敌军的营地,以此计策救回了秦琼。到了北宋时,王禹偶在《奋田词》、《赋得腊雪连春雪》两首诗词中也分别记载了当时陕南古先民们在庆祝劳动丰收时所表演的歌舞场面,他们边唱边以锣鼓伴奏。根据研究介绍,当时花鼓戏的音乐结构与现在陕南民间的“筒子戏”、“八岔戏”、“小调戏”的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很相似,因此这种表演形式也被认为是陕南花鼓戏的萌芽”王庆梅.陕南民歌与川北民歌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J].交响,1994(增)。王庆梅.陕南民歌与川北民歌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J].交响,1994(增)还有相关说法是,陕南花鼓戏来源于湖南,属于外来传入剧种,流传到湖北,后来由湖北传入陕南地区。相传在清光绪三年,湖北那阳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使得居民流离失所,因此他们通过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靠“化谷物”来维持生计(一种为别人演唱歌曲,来换取粮食的一种生存方式)。当地人们不知他们演唱是何歌曲,就将其所唱曲调称为“化谷调”,久而久之称为“花鼓调”,当这种“化谷调”传到陕南以后,陕南人民感觉这种曲调非常好听,于是就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陕南地方特色的陕南花鼓戏16.苗晶、乔建中.黄河流域东西部民歌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的比较[J].民间文艺集刊,,这种说法也是目前最认可的一种说法。16.苗晶、乔建中.黄河流域东西部民歌区的形成及其风格特征的比较[J].民间文艺集刊,有关陕南花鼓戏演职人员和班社的设置也有很多形式,历史上的花鼓戏都是由居住在农村的艺人们以“自乐”的形式演唱,他们并非专业演职人员,多是半农半艺的职业班,农忙下地劳作,农闲时才搭班演出。也有专门演唱花鼓戏人员,成立了一些班社,如“大海班”、“三女班”、“沙沟班”等,这些班社设立在不同的县、镇,最著名的要数丹凤县竹林关镇的”三女班”,其班社的艺人们天赋极高,非常热爱演唱花鼓戏,精通花鼓戏的各种曲调,经常吸收融汇各种曲调来创作新的花鼓戏曲调。在伴奏乐器的记载方面,陕南花鼓戏分文武场伴奏,文场与武场所用伴奏乐器各不相同。文场的乐器有:领奏乐器为筒子胡,演员演唱时伴奏乐器有高音板胡、低音板胡、二胡、笛子、古筝、扬琴、琵琶、三弦、中胡。武场的伴奏器乐有干鼓、暴鼓、牙子、大锣、小锣、铰子、堂鼓、搭锣、银锣;这些伴奏乐器根据角色不同,唱腔的不同进行转换。陕南花鼓戏随着伴奏的丰富,演出的剧目也越来越丰富,剧情多以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2.3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的核心文化内涵2.3.1陕南孝歌的核心文化内涵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渊。孝更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一切人际与社会关系形成的精神基础,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孝歌是我国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孝道文化的传承相继起着重要的作用。孝歌是民间丧葬活动中的一种习俗和仪式歌,在我国南部地区普遍流行,这种习俗体现了南部地区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比较典型的主要保存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云南、陕西等一些封闭落后的山区。陕南孝歌也具有孝歌文化典型的原生态特征。2.3.2陕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陕南孝歌体现陕南文化的多元性,与各自源文化相比较具有边缘性。民间流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南“的说法。在过去的孝歌研究历史中,一直把陕南文化作为秦晋、荆楚、巴蜀文化的边缘延伸而忽略掉,没有注意到其文化整合后所体现出的独特性。现在已有一系列关于文化整合方面的汉水流域文化研究和陕南民歌研究,但是不足于代表这样一个“三足鼎立”的文化类型。从形式上讲,陕南孝歌是文化整合的产物,具有荆楚孝歌文化的移植性、巴蜀文化生活的渊源性、秦晋文化的儒家教化性,同时陕南的地形文化特点及其民歌又对陕南孝歌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从孝歌产生时期的社会生活内容上看,陕南孝歌又是一种非主流化的民间文化、佛道文化、儒家“礼”念,是“下里巴人”文化,也即表明陕南孝歌传承者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陕南孝歌研究由于它本身的不吉利和不易调查收集而造成目前的资料空白,本文中的一些没有注明出处的引用材料都是第一手整理的民间资料,在此一并说明。陕南文化非常古老且丰富多彩。它的文化从西周时期一直沿革至今,经过不断的变化发展,造就了陕南文化的丰富多样。陕南融汇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明为一体,又融合了秦楚文化,是秦楚文化的交汇点,秦楚文化的痕迹至今一直流传在陕南境内。古时候陕南的诗歌文化也比较繁荣,李白、元、柳宗元、杜牧等诗人都曾居住在陕南山里,他们与当地文人贤士互相交流,饮酒作诗,作了大量描写陕南之秀美的诗词,以表达对陕南地区的热爱之情,造就了陕南的诗歌的繁荣发展。由于受秦楚文化的影响,陕南的民歌曲艺也多种多样,秦楚文化交流也应运而生了商山号子、陕南山歌、陕南道情、漫川大调等,直至现在陕南各地在重要的节日中,这些戏剧、风俗、民歌曲艺仍然活跃在陕南各个地方许德宝.陕西境内花鼓戏音乐简论[J].交响,1998(4).。许德宝.陕西境内花鼓戏音乐简论[J].交响,1998(4).陕南文化内容多样,陕南各县之间语言文化也有所不同,受语言的影响,陕南花鼓戏分为了两个流派,即:商丹路流派(商州、丹风)和镇柞流派(镇安、柞水),商丹流派的花鼓又称为北路花鼓,它在演唱时以关中语(陕西话)系为主,再加以当地的一些土语,曲调优美婉转;镇柞路流派的花鼓又被称为南路花鼓,它在演唱时主要以鄂西北语(湖北)系为主,再掺用一些本地的土语,曲调高亢有力活泼明朗:也正是有了这些文化互相影响和铺垫,使陕南花鼓戏的发展又再次具备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不断的发展陕南花鼓戏吸收借鉴了秦巴山区山歌、船歌、采茶歌、牧歌小调及劳动号子等风俗民歌的曲调,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具有秦文化的刚阳之气,又含有楚文化之柔美的戏曲形式。2.4陕南孝歌与花鼓戏产生背景的异同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是多元文化整合的产物。陕南的地形特点和民歌是其产生的基础,荆楚孝歌文化的移植性,巴蜀文化生活的渊源性,秦晋文化的儒家教化性又对其产生有着重要影响。与封建正统文化相比,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的民间性、质朴性、非主流话语性形成了这种“下里巴人”文化,从文化构成的角度见证了历史性的文化整合,封建儒家礼教的根深蒂固,非主流话语的独特性。非主流话语的独特性正是陕南孝歌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这是山村普通民众他们自己的文化和认识。有其内容的糟粕和庸俗,但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在文化贫乏的山村确有五种积极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吗。这都是从他们的文化意义上而言,形成一种朴素的和实用的生活文化,这是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其传承者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及在大众传媒消费时代,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面对强大的多元文化冲击已经逐渐式微。所以,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渭南市华县的东峪孝歌在东秦岭地区,是陕南孝歌的边缘地带,已经列入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行了相关的保护和政策落实。但对于陕南孝歌的主要地区安康、陕南、汉中却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的多方面文化构成是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充分理由。总体说来,陕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还是要依靠陕南人民自发性的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其他的途径只能是让部分人了解,不能全面的在社会中流传。社会中的人民群体可自发性的组织演出团体、搜集团体,学习团体,自发性向广大人民讲授有关陕南花鼓戏的知识,真正让人们认识、了解陕南花鼓戏。陕南各地的图书馆保存有关珊娜花鼓戏的书籍,人民群众可随时去查阅了解。这样才能让这一剧种得以血脉相传,源远流长。
3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演唱方式的对比研究3.1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演唱方式的影响巴蜀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西南民歌的节奏、旋律、腔调、形式及其巴蜀人积极向上、开明乐观的生活特点对于孝歌的潜移默化。在陕南孝歌中的盘歌和翻田埂部分的盘问、比歌艺、比知识、比智慧,互相讽刺,甚至对骂等都透露出巴蜀文化的活泼、有趣、聪慧。盘歌本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在陕南孝歌中则是由男女歌师对唱,消磨时间、驱除睡意和恐惧、度过浸漫长夜。以趣味性、知识性、智慧性引人耳听。“什么出东又落西?什么站在屋檐底?什么站在树枝上?什么坐在大海里?什么盘脚岩上坐?什么半空织绫罗?什么会打天边鼓?什么会唱五更歌?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闹喇喇?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九州行?”回答:日月出东又落西,燕子站在屋檐底,黄雀站在树枝上,龙王坐在海底里,猴子盘脚岩上坐,蜘蛛半空织绫罗,雷公会打天边鼓,公鸡会唱五更歌,菩萨有嘴不说话,锣鼓无嘴闹喇喇,板凳有腿不走路,船儿无腿游九州。我将此话说与你,二回赶鼓一路走。”巴楚文化重大作用在于有利于将陕南孝歌的形式活泼化、轻松化。“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孝歌不能一味的沉闷、悲痛,也需要轻松、欢快加以调剂。哀而不伤,悲而不惨。内容上,重点体现在盘歌、翻田埂部分的生活情趣化。在节奏上大量吸收山歌音调,还阳歌风趣幽默、轻快活泼。最重要的是巴蜀文化中佛教因素对孝歌的影响。陕南孝歌是文化整合的产物,间有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晋文化的影子。3.2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的演唱特征3.2.1陕南孝歌的演唱特征陕南孝歌属于陕南民歌的一种仪式歌,从生死的角度对普通下层民众的生活进行讴歌和写照,其意义和价值已远远高于民歌的范围。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和民间文化性,陕南孝歌对各个历史时期陕南文化的真实保存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大致认为孝歌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对本地民间生活文化的保存和形成自身的文化类型,对佛道文化的大力宣扬,对封建忠孝观念的突出强调。陕南孝歌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唱腔音乐是由陕南民歌音调形成的一段式曲牌体。共有两种结构:①〔三起头〕,即以三个乐句为一段,作唱孝歌的开头。②〔正板〕,集中表述唱词内容的主体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
陕南孝歌的演唱均为男声真嗓,一般为单声演唱,一人唱罢另一人再接唱。陕南孝歌多为这种踱步走唱形式,地方窄小可采用坐唱。孝歌的伴奏,仅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唱时,鼓师以鼓梆击节,一般为两拍一击或一拍一击,演唱停时以锣鼓间奏。3.2.2陕南花鼓戏的演唱特征花鼓戏这一剧种,在我国有30个以上,都各自独特的风格存在于我国的各个省份,由于地方文化不同,每个地方的剧种都具有许多鲜明的、不同于其他地方剧种的特质,而在这许多特质之中,最为突出的、最能表现其特征的是唱腔音乐,它是区分两种剧种最为突出的标志。所以要熟悉或透彻地研究一个戏曲剧种,就必须熟悉它的唱腔音乐。大筒子因用“大筒”(一种用竹筒而制,蛇皮蒙面,马尾作弓形似二胡的乐器)伴奏而得名。由于大筒子唱腔受到汉调二黄的影响,其唱腔也属于曲牌体辅以板式变化相结合的形式,它包含的曲调有:小生调、老生调、老少配调、半板、板半、阴调、放哀子七种曲调。七种曲调各有特色,小生调风格欢乐活泼;老生调风格豪爽幽默;老少配调风格既具有小生调的活泼又有老生调的豪爽;半板风格则快速有力的:板半风格读谐轻快;阴调风格低沉、悲伤;放衰子风格凄惨、哀伤。八岔子唱腔由“起板”、“诉板”、“落板”三部分组成。一个曲目中,由引子性质的“起板”先开始,用“落板”结束,形成首尾呼应,其中“诉板”是八岔子唱腔中占篇幅最长的主腔,演唱时间比“起板”、“落板”长,演员在演唱时可自由反复,能快能慢,可以简单也可以繁琐,也可单独使用,在整首曲子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花鼓子唱腔,由于陕南花鼓戏来源于湖南,因此花鼓子唱腔含有凤阳花鼓戏成分,与陕南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所以也称为小调戏。其曲调丰富,旋调式丰富多变,大多数曲目短小,节奏明快,演唱时旋律清晰流畅、优美自然、委婉动听。3.3陕南孝歌与陕南花鼓戏在唱腔上的异同点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都秉承着花鼓戏这一戏曲剧种的基本特点,依字行腔、腔随字入,音乐曲调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大众生活。两者都具有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特点,在演唱唱腔上要求字正腔圆,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演员只有掌握了锣鼓等音乐知识,才能准确把握表演的节奏、速度、力度、才能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唱腔、念白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段,更需演唱者通过对唱腔的琢磨、雕饰,柠情、腔、韵、字紧密结合起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来感如在改革古装戏《三关点帅》这出戏中我饰演穆桂英,其中第三场(练兵),我是在欢快的音乐曲牌中,在手锣穗子清新热烈的衬托下碎步登场,一个下马,一个亮相,然后和众女兵飒爽英姿练兵忙,以及闻花、探花、戴花、嘻戏、玩耍等。整场音乐都是在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编的,使观众听了耳目一新,又把穆桂英天真烂漫、妙龄少女、柔情脉脉、飒爽英姿的人物形象灵动地展示给观众。所以,戏剧音乐唱腔念白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念白是我国戏剧中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街接、陪衬、对比,形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陕南孝歌和花鼓戏都是花鼓戏剧种的重要代表,二者都具有花鼓戏的基本特性,属于同宗音乐。并且由于历史移民的影响,二者在唱腔上具有一定的移民残留。虽处于不同的地域,具有各自的唱腔特点,但也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共同性。所以二者既有唱腔上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又有空间上的连绵性与伸展性。
4研究启示陕南孝歌不仅仅是陕南地区葬礼中的一种演唱形式,更表征了陕南地区民众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了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之后,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些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灵感。4.1培养和增强陕南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传承不能缺乏主体的努力,要尝试改变该地区民众对于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认知,培养其对于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认同,树立起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自信心。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为乡村地区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也要为乡村地区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内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等符合陕南地区农民的价值认同。为了增强这一认同感,需要借助乡村教育这一载体,将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由来、传承、现状等以课堂形式加以传播,唤醒和创新年轻一代对于孝歌文化的认识,加深理解,注入文化情感,防止年轻化个体对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陌生和疏离感而造成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绝灭。4.2调动陕南地区民众的积极性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沿袭百年,却未受到该有的重视。陕西省政府要增强对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相关机制,加大对陕南孝歌文化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得孝歌歌本、曲调等相关资料得以更好的传播和流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使乡村地区发挥自身特色留住人才,甚至吸引外来人才。陕南地区可借助人才回流,大力培养文化精英。在老一辈歌师的带动下,指导年轻群体系统化、理论化地学习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认真钻研,理解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的深度,给予文化精英经济上的补贴,从而调动陕南地区民众的积极性。人才要素的激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陕南孝歌和陕南花鼓戏文化。4.3创新陕南孝歌和花鼓戏传承的形式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陕南孝歌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很难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城市文明的冲击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保持原本纯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申请助学金申请书
- 安装天然气申请书
- 2025年基因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春江苏开放大学经济法基础作业答案
- 探索组件快速迭代方法论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二校联考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 时政时事政治100题和答案
- 物品领取申请书
- 公司融资申请书
- 《电机与电气控制(第三版)习题册》 习题答案
- 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案
- 医疗器械采购方案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交通运输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 旅行社导游合同
-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数学真题(原卷版)
- 05-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幻灯片
- 室内钢结构隔层施工合同
- 荣威iMAX8汽车说明书
- 山东省潍坊市高职单招2023年英语自考测试卷(含答案)
- 工科高等数学(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海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