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教学设计合集目录一、主题一创建工作表 1.1任务一输入数据 1.2任务二编辑数据 1.3任务三编辑工作表 1.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二、主题二数据计算 2.1任务一运用公式计算 2.2任务二运用函数计算 2.3任务三复杂计算 2.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三、主题三数据管理 3.1任务一数据排序 3.2任务二数据筛选 3.3任务三分类汇总与数据合并 3.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四、主题四数据图表 4.1任务一建立图表 4.2任务二编辑图表 4.3任务三分析图表 4.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五、主题五逐帧动画制作 5.1任务一走进动画世界 5.2任务二探究动画原理 5.3任务三制作简单动画 5.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六、主题六补间动画制作 6.1任务一动作补间动画 6.2任务二形状补间动画 6.3任务三制作动画广告 6.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七、主题七动画制作深入 7.1任务一引导层动画 7.2任务二遮罩动画 7.3任务三应用实例 7.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八、*主题八动画作品制作与发布 8.1任务一确定动画主题 8.2任务二制作动画场景 8.3任务三发布动画作品 8.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主题一创建工作表任务一输入数据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创建工作表

2.教学年级和班级: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90分钟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

1.信息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工作表的概念,掌握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计算思维: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算法思想,掌握在工作表中进行数据输入的基本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工作表相关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信息社会责任:在完成工作表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信息安全规则,尊重知识产权,关注信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信息伦理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

-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数据输入的技巧和方法。

2.难点:

-掌握单元格的选择和编辑方法。

-理解公式和函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针对重点内容,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操作,加深记忆和理解。

-对于难点,可以先通过简单例题讲解公式和函数的基本用法,然后安排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求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2.课程平台:桂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3.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教程、在线练习题。

4.教学手段:讲解、示范、练习、讨论、互助合作。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学生成绩统计表,提出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地输入和处理这些数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打开Excel、选择单元格、输入数据等。同时,强调单元格的选择和编辑方法,以及公式和函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安排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完成。如:制作一个家庭成员信息表,运用所学知识输入和处理数据。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学生:“创建工作表时,如何快速选择单元格?如何输入数据?请举例说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师生互动。

5.创新环节(5分钟)

教师提出一个拓展任务:制作一个班级成绩分析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公式和函数,对班级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教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创建工作表的步骤和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和拓展任务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意识。

7.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制作一个个人物品清单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输入和处理数据,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计: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通过创新环节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与延伸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Excel2010入门与提高》一书,介绍Excel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创建工作表的相关知识。

-“Excel技巧教程”系列文章,涵盖单元格选择、数据输入、公式函数等内容,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更多关于Excel的操作技巧和应用案例,如“ExcelHome”官方网站提供的教程和案例。

-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财务管理、购物清单制作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电子表格软件,如GoogleSheets、LibreOfficeCalc等,了解不同软件之间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3.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个人财务管理表。包括收入、支出、储蓄等数据的记录和统计。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公式和函数,对个人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月度支出总额、平均支出等。

4.课堂展示:

-学生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个人财务管理表,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和改进。教学反思与总结1.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情境导入、讲解示范、练习巩固、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学生成绩统计表的实际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我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针对重难点进行了讲解和辅导。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安排了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授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时,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应该更加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2.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们在知识上掌握了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技能上能熟练选择单元格、输入数据,情感态度上对信息技术课程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创新环节,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公式和函数,完成班级成绩分析表的制作,体现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公式和函数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此外,在课堂互动方面,我还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反思与总结,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重难点的讲解和辅导,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通过拓展与延伸环节,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典型例题讲解八、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制作学生信息表

题目描述:请使用Excel制作一个学生信息表,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和班级。

解答步骤:

(1)打开Excel,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簿。

(2)在第一行输入表头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班级。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行输入学生的信息。

(4)可以使用公式来计算年龄,如使用TODAY函数获取当前日期,然后用当前日期减去出生日期。

2.例题二:成绩统计表

题目描述:请使用Excel制作一个成绩统计表,包含学生的姓名、各科成绩和总分。

解答步骤:

(1)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簿,输入表头信息:姓名、语文、数学、英语、总分。

(2)根据实际情况,逐行输入学生的成绩。

(3)使用SUM函数计算每学生的总分,公式可以为=SUM(B2:E2)。

(4)可以使用条件格式化对成绩进行等级划分,如大于等于90分为优秀,大于等于80分为良好,大于等于60分为及格。

3.例题三:制作商品销售清单

题目描述:请使用Excel制作一个商品销售清单,包含商品名称、单价、数量和总价。

解答步骤:

(1)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簿,输入表头信息:商品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2)逐行输入商品的销售信息。

(3)使用公式计算总价,如总价栏可以设置为=单价*数量。

(4)使用SUM函数计算所有商品的总销售额,公式可以为=SUM(D2:D10)。

4.例题四:制作员工工资表

题目描述:请使用Excel制作一个员工工资表,包含员工姓名、基本工资、奖金和实发工资。

解答步骤:

(1)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簿,输入表头信息:姓名、基本工资、奖金、实发工资。

(2)逐行输入员工的工资信息。

(3)根据公司的奖金政策,使用公式计算奖金,如奖金可以设置为=IF(C2>8000,500,0)。

(4)使用公式计算实发工资,如实发工资栏可以设置为=基本工资+奖金。

5.例题五:数据排序和筛选

题目描述:请对以下学生信息表进行数据排序和筛选,按年龄升序排列。

解答步骤:

(1)选择包含年龄列的单元格范围。

(2)点击“开始”菜单中的“排序与筛选”按钮,选择“升序排序”。

(3)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如筛选出年龄大于15岁的学生。

(4)使用“高级筛选”功能,根据需要设置筛选条件,如年龄大于15岁。板书设计1.知识点阐述:

-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数据输入的技巧和方法。

-单元格的选择和编辑方法。

-公式和函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2.关键词:

-创建工作表

-数据输入

-单元格选择

-公式函数

3.句summaryofthecontentsofthetextbookandtheactualteachingsituation,andprovidesuggestionsandmeasuresforimprovement.Theteachershouldusetheirownwordsandwrite800-1500words.Thecontentshouldbecloselyrelatedtothetextbook,complywiththeactualteachingsituation,andnotincludeanyirrelevantcontentorexplanations.Thetitleofthesectionshouldbe"八、教学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与反馈1.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以下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

-制作一个个人财务管理表,包括收入、支出、储蓄等数据的记录和统计。

-利用公式和函数对个人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如计算月度支出总额、平均支出等。

-尝试使用其他电子表格软件,如GoogleSheets、LibreOfficeCalc等,了解不同软件之间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

-制作一个班级成绩分析表,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公式和函数,对班级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更多关于Excel的操作技巧和应用案例,如“ExcelHome”官方网站提供的教程和案例。

2.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对个人财务管理表的制作,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改进建议。

-对班级成绩分析表的制作,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是否正确,给出改进建议。

-对其他电子表格软件的尝试使用,了解不同软件之间的异同,提出改进建议。

-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出改进建议。

-对作业的整体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和进步。主题一创建工作表任务二编辑数据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Excel或GoogleSheets,来创建新的工作表,输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格式化。具体内容包括:

1.创建工作表:学生将学习如何启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新的工作簿,并添加工作表。他们将学习如何给工作表命名,选择单元格,并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

2.编辑数据:学生将学习如何编辑单元格中的数据,包括修改数据,删除数据,复制和粘贴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的查找和替换。

这些内容与学生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有关联,如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同时,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处理数据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通过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意识和信息处理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利用信息。

2.计算思维:通过学习创建和编辑工作表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将在实践中掌握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正确、高效地处理信息的重要性,增强对信息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创建工作表:如何启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新的工作簿,并添加工作表。

2.编辑数据:如何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删除数据,复制和粘贴数据,以及进行数据的查找和替换。

难点:

1.创建工作表:如何给工作表命名,选择单元格,并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

2.编辑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查找和替换,以及掌握快捷键的使用。

解决办法:

1.针对重点内容,可以采用分步骤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操作步骤,逐步掌握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反复练习,同时分享一些技巧和快捷键的使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然后,通过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2.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授新课:讲解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操作环节。

(3)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创建一个简单的表格,并在表格中进行数据的编辑。期间,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3.教学媒体和资源:本节课将使用PPT、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Excel或GoogleSheets)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和资源。PPT用于展示讲解内容,电子表格软件用于实践操作,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习。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和实例。

(2)电子表格软件:为学生提供电子表格软件,让他们在实践环节中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在线教程和案例,供他们课后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曾经使用过电子表格软件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展示一些电子表格软件的屏幕截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和实用性。

简短介绍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创建工作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创建工作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单元格、行、列等。

详细介绍创建工作表的操作步骤,使用PPT或电子表格软件的界面截图帮助学生理解。

3.编辑数据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编辑数据的概念,包括数据的修改、删除、复制和粘贴等操作。

详细介绍编辑数据的操作步骤,使用PPT或电子表格软件的界面截图帮助学生理解。

4.实践活动(20分钟)

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

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尝试创建新工作表,输入数据,并进行编辑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5.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6.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7.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操作步骤等。

强调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电子表格制作任务,以巩固学习效果。知识点梳理本节课的主题是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

-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

-创建新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

-重命名工作表

-选择单元格的方法

-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包括文本、数字和日期等

-数据输入的自动填充和填充序列

2.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

-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删除单元格中的数据

-复制和粘贴单元格中的数据

-数据的查找和替换

-快捷键的使用

3.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打开、保存和关闭工作簿的方法

-工作表的常用视图模式,如普通视图、页面布局视图和备注视图等

-单元格的格式设置,包括字体、颜色、对齐方式等

-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

-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和应用

4.电子表格在实际中的应用:

-电子表格在家庭预算、购物清单等方面的应用

-电子表格在学习和工作中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应用

-电子表格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如财务报表、销售数据等内容逻辑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建工作表与编辑数据的知识点逻辑关系:

①创建工作表:首先介绍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讲解如何创建新工作簿和工作表,以及如何重命名工作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

②编辑数据:在此基础上,讲解如何修改、删除、复制和粘贴单元格中的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创建工作表后进行数据处理的关键。

2.实践活动与课堂展示的知识点逻辑关系:

①实践活动:在讲解完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知识点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②课堂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选出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与复习巩固的知识点逻辑关系:

①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一个简单的电子表格制作任务,以巩固学习效果。

②复习巩固: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花少量时间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重要性和意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其他功能打下基础。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相关知识,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了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还利用了PPT、电子表格软件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和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创建工作表时,对如何重命名工作表和选择单元格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分步骤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我的操作步骤,逐步掌握创建工作表和编辑数据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我还安排了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如何进行数据的查找和替换存在一定的困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我分享了一些技巧和快捷键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进行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题型整理1.创建并命名一个工作表

【题型】请创建一个名为“学生成绩”的工作表,并将其保存到名为“成绩管理”的工作簿中。

【解析】首先,新建一个工作簿,然后点击“插入工作表”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工作表名“学生成绩”,点击“确定”按钮。接着,将工作表保存到名为“成绩管理”的工作簿中。

2.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

【题型】请在工作表“学生成绩”中,输入以下学生成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解析】首先,将光标定位到第一行第一列,输入“语文”,然后使用快捷键Ctrl+Enter进行换行,接着输入“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3.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题型】请将工作表“学生成绩”中“语文”列的第一个数据改为“90”。

【解析】首先,将光标定位到“语文”列的第一个数据单元格,然后输入“90”,按Enter键确认修改。

4.复制和粘贴单元格中的数据

【题型】请将工作表“学生成绩”中“语文”列的第一个数据复制到“数学”列的第一个数据。

【解析】首先,选中“语文”列的第一个数据单元格,然后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复制”。接着,将光标定位到“数学”列的第一个数据单元格,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粘贴”。

5.查找和替换数据

【题型】请在工作表“学生成绩”中,将所有“90”改为“95”。

【解析】首先,点击“开始”选项卡,找到“查找和替换”按钮,点击打开。在“查找内容”框中输入“90”,在“替换为”框中输入“95”,然后点击“全部替换”按钮。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包括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创建新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重命名工作表,选择单元格的方法,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的自动填充和填充序列。

2.编辑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步骤:包括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删除单元格中的数据,复制和粘贴单元格中的数据,数据的查找和替换,以及快捷键的使用。

3.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包括打开、保存和关闭工作簿的方法,工作表的常用视图模式,单元格的格式设置,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方法,以及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和应用。

4.电子表格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电子表格在家庭预算、购物清单等方面的应用,电子表格在学习和工作中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如财务报表、销售数据等。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将进行当堂检测。请学生在纸上完成以下题目:

1.请简述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步骤。

2.请说明如何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3.请描述如何复制和粘贴单元格中的数据。

4.请解释数据的查找和替换操作。

5.请举例说明电子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完成后,我将对答案进行检查和评分,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有必要,我将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主题一创建工作表任务三编辑工作表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主题一创建工作表任务三编辑工作表。主要内容包括:

1.掌握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重命名等。

2.学习单元格的选定、编辑、格式设置等基本操作。

3.了解表格的排序与筛选功能,并进行实际操作。

4.掌握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

5.学习工作表的保存和退出操作。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数据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Excel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如插入、编辑、格式设置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学习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数据计算问题的能力。

3.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编辑工作表的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优化表格设计,提高工作效率。

5.团队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重命名等。

-学习单元格的选定、编辑、格式设置等基本操作。

-了解表格的排序与筛选功能,并进行实际操作。

-掌握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

-学习工作表的保存和退出操作。

2.教学难点:

-单元格的引用: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单元格引用的概念及使用方法,如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学生可能对公式的构成、函数的参数设置和功能理解不深,导致无法正确运用公式和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数据排序与筛选:学生可能对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不熟悉,难以运用这些功能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处理:学生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导studentstoapplywhattheyhavelearnedtosolvereal-worldproblems.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每台电脑安装有Excel软件。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用于发布教学资源和作业,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

3.信息化资源:教学PPT,包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操作步骤;视频教程,展示Excel操作的详细步骤。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相互学习;任务驱动,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让学生学会Excel的基本操作。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创建工作表的知识。

-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如何创建工作表,那么如何编辑工作表呢?”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编辑工作表。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编辑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重命名工作表等。

-讲解单元格的选定、编辑、格式设置等基本操作。

-介绍表格的排序与筛选功能,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讲解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

-强调工作表的保存和退出操作的重要性。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编辑工作表时遇到过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编辑工作表的操作,并讲解其操作思路。

-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发布练习任务:编辑一个工作表,包含姓名、年龄、性别等列,并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相互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在编辑工作表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编辑工作表的技巧。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编辑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和公式函数的使用。

-提出拓展任务:利用所学的编辑工作表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处理问题。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教师发布课后作业:编辑一个工作表,应用所学的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编辑工作表的知识。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六、知识点梳理

1.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插入工作表: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插入工作表”按钮,可在工作簿中插入新工作表。

-删除工作表:选中目标工作表,点击“删除”按钮,可删除工作表。

-重命名工作表:选中目标工作表,右键点击表格名称,选择“重命名”,可更改工作表名称。

2.单元格的选定、编辑和格式设置:

-选定单元格:点击单元格即可选中,按住Shift键可选择多个连续的单元格,按住Ctrl键可选择多个不连续的单元格。

-编辑单元格:双击单元格,可进入编辑状态,对单元格内容进行修改。

-格式设置:选中单元格,点击“开始”选项卡中的“格式”按钮,可进行字体、颜色、对齐等格式的设置。

3.表格的排序与筛选:

-排序:选中需要排序的列,点击“数据”选项卡中的“升序”或“降序”按钮,可对数据进行排序。

-筛选:选中需要筛选的列,点击“数据”选项卡中的“筛选”按钮,可对数据进行筛选。

4.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公式:在单元格中输入等号(=),然后输入所需的计算表达式,即可实现数据计算。

-函数:在单元格中输入等号(=),然后选择所需函数,如SUM(求和)、AVERAGE(平均值)等,接着输入函数的参数,即可得到计算结果。

5.工作表的保存和退出:

-保存:点击“文件”选项卡中的“保存”按钮,或按Ctrl+S键,可保存工作簿。

-退出:点击“文件”选项卡中的“退出”按钮,或按Alt+F4键,可退出Excel。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创建工作表与编辑工作表的关系:创建工作表是编辑工作表的基础,只有先创建一个工作表,才能对其进行编辑。学生在学习编辑工作表之前,需要掌握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②单元格的选定、编辑和格式设置与数据处理的关系:通过对单元格的选定、编辑和格式设置,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在编辑单元格时,可以输入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在格式设置中,可以调整单元格的字体、颜色和对齐方式,使数据更加美观易读。

③表格的排序与筛选与数据分析的关系:排序和筛选是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排序,可以快速找到特定条件的数据;通过筛选,可以显示满足特定条件的数据,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④公式和函数的使用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关系:公式和函数是Excel的核心功能,掌握公式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公式和函数,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⑤工作表的保存和退出与数据保护的关系:工作表的保存可以将学生的成果保存下来,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数据丢失。退出Excel时,应确保保存已修改的工作簿,以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

板书设计:

①创建工作表

-插入工作表

-删除工作表

-重命名工作表

②编辑工作表

-单元格选定

-单元格编辑

-单元格格式设置

③数据处理

-公式使用

-函数使用

④数据分析

-数据排序

-数据筛选

⑤数据保护

-保存工作簿

-退出Excel八、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插入和删除工作表

【题目】在一个新的Excel工作簿中,插入一个名为“学生成绩”的工作表,然后删除名为“Template”的工作表。

【解答】

1.打开新的Excel工作簿。

2.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插入工作表”按钮,即可插入一个新工作表,命名为“学生成绩”。

3.选中名为“Template”的工作表。

4.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删除”按钮,即可删除选中的工作表。

例题2:单元格的选定和编辑

【题目】在“学生成绩”工作表中,选中单元格A1,并输入以下内容:“张三”。

【解答】

1.打开“学生成绩”工作表。

2.点击单元格A1,单元格A1被选中。

3.在单元格A1中输入文字:“张三”。

例题3:单元格格式设置

【题目】将单元格A1的字体设置为“宋体”,字号设置为“12”。

【解答】

1.选中单元格A1。

2.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字体”按钮。

3.在弹出的字体对话框中,选择“宋体”字体。

4.在字号列表中选择“12”。

5.点击“确定”按钮,单元格A1的字体和字号设置完成。

例题4:数据排序

【题目】对“学生成绩”工作表中的“成绩”列进行降序排序。

【解答】

1.选中“成绩”列的任意单元格。

2.在“数据”选项卡中,点击“降序”按钮。

3.弹出的确认对话框中,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对“成绩”列进行降序排序。

例题5:数据筛选

【题目】在“学生成绩”工作表中,筛选出“数学”成绩大于90分的所有学生。

【解答】

1.选中“数学”列的任意单元格。

2.在“数据”选项卡中,点击“筛选”按钮。

3.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数字筛选”。

4.在筛选条件中,输入“90”作为筛选值。

5.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筛选出“数学”成绩大于90分的所有学生。九、教学评价

1.课堂评价:

-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编辑工作表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如插入、删除、重命名工作表,单元格的选定、编辑、格式设置等。

-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了解他们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编辑工作表。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一个简单的测试,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编辑工作表任务,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编辑工作表。

-点评: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并提供改进建议。

-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编辑工作表的能力。

3.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评价学生对编辑工作表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编辑工作表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4.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作业评价:通过认真批改、点评、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主题一创建工作表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主题一创建工作表本单元复习与测试。本节课主要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通过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数据、编辑单元格、格式化表格等。本节课将通过复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提高操作熟练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更高级的表格操作技巧。

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1.复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等方式,巩固已有知识。

2.测试环节:教师设计一份包含本单元知识点考察的测试题,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等题型,旨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成果展示与讲解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测试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拓展相关知识,如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排序与筛选等。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复习与测试,学生能够增强信息意识,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计算思维,掌握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加强信息社会责任,遵守信息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隐私,正确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存在一定差异。

从知识层面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数据、编辑单元格、格式化表格等。但部分学生对这些基本操作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而部分学生则相对薄弱。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也各有不同,这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素质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兴趣,具备较好的学习积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较差。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步骤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教师对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进行系统的讲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

其次,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最后,小组合作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活动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本节课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复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等方式,巩固已有知识。

(2)测试环节:教师设计一份包含本单元知识点考察的测试题,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等题型,旨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成果展示与讲解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测试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拓展相关知识,如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排序与筛选等。

3.教学媒体和资源

为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程知识点、操作步骤等,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课程内容。

(2)视频:教师选取相关操作的视频教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操作演示,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

(3)在线工具: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在线表格编辑工具,如Google表格等,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区:教师创建线上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课后提问、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可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习效果。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创建工作表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创建工作表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示创建工作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数据、编辑单元格、格式化表格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建工作表的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创建工作表的实际操作。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建工作表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创建工作表的基本知识点,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创建工作表相关的拓展资源(如高级格式化技巧、数据分析工具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创建工作表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Excel高级技巧: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Excel的高级功能,如数据透视表、图表制作、宏编程等,以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数据分析工具: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语言等,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3)Excel模板下载:学生可以下载各种Excel模板,如财务报表、项目管理表、销售报表等,以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4)Excel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观看各种Excel教学视频,以加深对Excel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5)Excel社区和论坛:学生可以加入Excel社区和论坛,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拓展建议

(1)利用Excel高级技巧,完成一个数据分析项目,如销售数据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学习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语言等,进行一个实际的数据分析项目,如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股票市场分析等,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下载并使用Excel模板,完成一个实际应用项目,如项目管理表、销售报表等,以了解实际应用场景。

(4)观看Excel教学视频,学习Excel的高级操作技巧,如数据透视表、图表制作等,以提高Excel操作能力。

(5)加入Excel社区和论坛,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以提高学习效果。板书设计①教学内容: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关键词:插入数据、编辑单元格、格式化表格

②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

关键词:合作学习、实践操作、问题解决

③教学资源:在线工具、拓展资源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据分析、技能提升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们重点强调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通过关键词“插入数据、编辑单元格、格式化表格”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最后,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线工具、拓展资源等,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提升。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频率、操作熟练度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课堂表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价学生对创建工作表的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包括数据输入与编辑、单元格格式设置等。

4.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与反馈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一运用公式计算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一运用公式计算教材分析《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一“运用公式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式的运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2.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3.公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再讲解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核心素养目标《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一“运用公式计算”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2.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和思想,进行逻辑推理、问题分解和算法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让学生掌握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公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关注信息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此外,学生应该对之前所学的数据分类、整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感兴趣,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案例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运用公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感到困惑,不清晰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公式。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公式计算的原理和逻辑上存在困难。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法”为主,结合“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1.实践教学法: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实践公式计算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公式计算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基本操作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PPT演示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同时进行讲解。

环节三:公式输入与编辑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电子表格软件的公式输入与编辑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环节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解决,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环节五:小组合作任务(20分钟)

教师布置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完成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六:总结与反馈(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用于展示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案例分析。

2.电子表格软件: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任务。

3.在线工具:如有需要,可以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情况?比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环节二: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同时,介绍公式的输入和编辑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环节三: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电子表格软件的实践操作,尝试输入数据和公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环节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成绩,并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环节五:小组合作任务(10分钟)

教师布置一个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完成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六:总结与反馈(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环节七: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总用时:50分钟

教学创新: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小组合作任务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学习效果1.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

2.学会运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3.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6.增强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遵守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关注信息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题型整理七、重点题型整理

1.题型一:电子表格软件基本操作

题目:在Excel中,如何快速选定一个矩形区域内的所有单元格?

答案:拖动鼠标选择矩形区域,或者使用Shift键同时点击起点和终点单元格。

2.题型二:公式输入与编辑

题目:如何在Excel中输入一个求和的公式?

答案: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输入="=",然后输入求和公式,例如="=SUM(A1:A5)"。

3.题型三:数据计算与分析

题目: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答案:选择包含数据的单元格,输入="=",然后输入平均值公式,例如="=AVERAGE(A1:A5)"。

4.题型四:条件格式应用

题目:如何在Excel中为成绩高于90分的同学设置条件格式?

答案:选择成绩列,点击“开始”选项卡下的“条件格式”,设置条件格式为“大于90分”。

5.题型五:数据排序与筛选

题目:如何在Excel中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答案:选择成绩列,点击“数据”选项卡下的“排序”,设置排序方式为“降序”。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学生能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

2.学生学会了运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3.学生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学生增强了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学生遵守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关注信息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堂检测:

1.题型一:电子表格软件基本操作

题目:在Excel中,如何快速选定一个矩形区域内的所有单元格?

答案:拖动鼠标选择矩形区域,或者使用Shift键同时点击起点和终点单元格。

2.题型二:公式输入与编辑

题目:如何在Excel中输入一个求和的公式?

答案: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输入="=",然后输入求和公式,例如="=SUM(A1:A5)"。

3.题型三:数据计算与分析

题目: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答案:选择包含数据的单元格,输入="=",然后输入平均值公式,例如="=AVERAGE(A1:A5)"。

4.题型四:条件格式应用

题目:如何在Excel中为成绩高于90分的同学设置条件格式?

答案:选择成绩列,点击“开始”选项卡下的“条件格式”,设置条件格式为“大于90分”。

5.题型五:数据排序与筛选

题目:如何在Excel中按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答案:选择成绩列,点击“数据”选项卡下的“排序”,设置排序方式为“降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当堂检测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调整。板书设计①电子表格软件基本操作: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公式的输入和编辑。

②数据计算与分析: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计算、成绩排名。

③条件格式应用与数据排序:条件格式设置、数据排序(升序、降序)。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重点知识点,同时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计算与分析方法,以及条件格式应用与数据排序技巧。同时,板书设计中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元素,如生动的图标、色彩搭配和有趣的句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二运用函数计算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教材分析《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桂科版(2008)》主题二“数据计算”任务二“运用函数计算”一节,主要介绍了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对之前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延伸,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打下基础。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解析式,学会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函数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计算能力,通过学习函数的概念和运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函数计算,学生将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解析式,并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提升其信息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将信息科技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教学软件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教学PPT、在线练习题库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计算一家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人均销售额?”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运用函数计算”。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函数的概念、特点和运用方法。首先,介绍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输入输出关系、唯一性等。然后,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建立函数解析式,并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是如何理解函数的概念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解释,并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简单函数的计算、函数解析式的求解等。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觉得本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难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何利用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函数计算的知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核心素养。知识点梳理1.函数的概念和特点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数学关系,将一个集合(称为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称为值域)中的唯一元素。

-函数的特点:唯一性、单调性、连续性、可导性等。

2.函数解析式

-解析式的定义:函数解析式是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关系的方法。

-常见函数解析式: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3.函数的图像

-图像的定义:函数的图像是指在坐标系中,将函数的定义域中的每个元素对应的值域中的元素绘制出来的图形。

-常见函数图像:直线、抛物线、指数曲线、对数曲线等。

4.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

-奇偶性:函数关于原点对称或关于y轴对称。

-周期性:函数具有周期性,即存在一个正数T,使得对于任意定义域内的x,有f(x+T)=f(x)。

5.函数的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解决问题。

-函数的变换:通过函数的组合和变换,可以得到新的函数,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6.函数计算

-函数计算的方法:直接代入法、图像法、列表法等。

-函数计算的注意事项:正确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避免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教学反思今天的课讲的是八年级上册的《信息科技》中关于数据计算的任务二,主要内容是运用函数计算。这节课我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家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人均销售额,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和运用。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我通过展示函数的图像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函数的性质和运用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我给出了几个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学生们的答案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函数解析式和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帮助他们巩固了新知识。

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提出了一些关于函数计算的疑惑。我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最后,我以一个拓展问题结束本节课:“如何利用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总体来说效果较好,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讲解函数解析式时,可能没有讲得足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其次,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可能没有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函数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计算能力。同时,我也会通过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1.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方面,我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提问:在课堂上,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