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3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助读与拓展一、作者简介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1893年12月26日出生。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早期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撰写了《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中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政策。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等。(摘编自《辞海》第七版)二、背景链接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语言建构与运用一、词语运用(一)词语辨析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判正误]昨晚,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以及沈仁伟、陈瑜、沈惠中、王明达等沪剧表演艺术家亮相舞台,一起用上海的声音回顾建党百年以来的峥嵘岁月。 (√)2.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判正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寄希望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一代。 (√)[选词填空]1.从入队时的风华正茂,到今朝圆梦时的两鬓斑白,56岁的邓清明终于等到了。2.每当我看到城头飘扬的五星红旗,就像看到了在峥嵘岁月里无数先烈奋勇抗争的场景。(二)易混辨析1.寥廓•辽阔辨异同“寥廓”和“辽阔”都有“广阔”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寥廓”多用于立体空间范围,如“太空寥廓”;“辽阔”多用于平面空间范围,如“地域辽阔”。准运用站在山顶,我仰望天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俯视大地,它是那样苍茫而辽阔。2.意气•义气辨异同“意气”和“义气”音同义不同:“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偏激、任性的情绪(多指主观上刻意表现出来的感情);“义气”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做自我牺牲的气度。准运用当代青年,要高瞻远瞩立鸿鹄之志,意气风发谱未来乐章,切不可一身江湖义气,整日烟酒度人生!3.指点江山•指天画地辨异同两个成语都有“指点”“评说”的意思,但感情色彩和含义不同:“指点江山”是指点评论国家大事的意思,是褒义词,形容志向远大;“指天画地”是形容说话无所顾忌、忘乎所以的样子,也指发誓赌咒,是贬义词。准运用有些所谓的“专家”胸无点墨,浅薄无知,一谈起自己的观点就指天画地,口若悬河;而那些真正的专家,他们著书立说,指点江山,引领一代潮流。二、修辞辨识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分析的正误。1.看万山红遍。(拟人) ()2.万类霜天竞自由。(夸张) ()3.指点江山。(借代) ()4.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1.×(运用了夸张,而非拟人)2.×(不是夸张,该句没有运用修辞)3.×(不是借代,该句没有运用修辞)4.×(运用了借代,而非比喻。“万户侯”代指“大军阀、大官僚”)三、常识积累1.词:诗的别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阕(片),为双调。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3.“沁园春”词牌的由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为外戚窦宪所得,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赏析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上阕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解析:选BB项,“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满溢之状。2.对下阕句子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既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解析:选DD项,颠倒了对虚实手法的分析,“游水搏浪”是回忆的内容,是虚写,“人生奋斗”是词人要说的本意所在。3.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过去的岁月作者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云变幻、斗争激烈的生活。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胸襟自由奔放。C.“粪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如粪土”,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D.“击水”指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此表达了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解析:选B“挥斥”意为“纵放、奔放”。重点任务突破微点赏析(一)赏析诗词形象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
参考答案:选取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词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2.词的下片中,“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相关词句形象特点风华正茂(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3)参考答案:(1)青春年少,才华横溢(2)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3)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微点赏析(二)品味诗词精彩的语言艺术3.上片“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答: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独立”显现出词人卓尔不群、激流勇进、气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与那些“端坐独钓”、洁身自好的隐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许多,请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填写表格内对应的横线上的内容。相关词句关键词效果万山红遍万——山之多,写出了(1)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层林尽染层——(2),写出了山林高低簇生之状。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3)之深。
漫江碧透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4)的特征。
百舸争流争——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将(5)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鹰击长空击——飞之矫健,准确地展现了雄鹰(6)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翔——(7),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之态,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参考答案:(1)群山重叠(2)林之密(3)秋景红色(4)清澈见底(5)千帆竞发、争先恐后(6)展翅翱翔、迅猛有力(7)游之轻快微点赏析(三)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情景交融)5.本词上片词人是怎样来描绘眼前这大好的“湘江秋景图”的?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写景词句观察角度写景顺序写景手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由远及近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映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1)鹰击长空(2)由上到下鱼翔浅底(3)参考答案:(1)近观(2)仰视(3)俯视6.这首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试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①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②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象征化描写,更是表达了词人要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③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阅读表达共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下片注重抒情,但也不乏写景之笔。从上下片和整体结构来看,景与情的关系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正是对景与情在结构上的灵活应用,增强了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在写作中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要做好以下几点:1.抓准景物特点要完成一篇优秀的情景交融的文章,就必须从景物本身出发,抓住景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神韵,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将内外巧妙结合。2.选准词语,巧用修辞写景时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功夫,或借助词语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或借助修辞营造绝妙的意境。如《天净沙·秋思》写了藤、树、鸦、道、风、马等景,为突出它们的特征用了“枯、老、昏、古、西、瘦”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冷落暗淡、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3.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写景是为了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写景的同时要注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中。再如《天净沙·秋思》,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借助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针对练笔]用“微霜”“红叶”“秋”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个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暮秋的天空,初寒薄透,冰蓝色迷离着邈远的苍穹。隐隐微霜如同透明的花朵,兀自开放,又兀自消亡。红叶翩翩,秋色萧萧。若说西风有情,那满山摇曳的鲜红便是随它起舞的蝶,演绎着一个绚烂的季节。审美鉴赏与创造——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源于课堂]“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悲”和“秋”似乎难以分开。而《沁园春·长沙》却把秋景写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拓向课外]“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悲秋”文学主题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视达政济世为正途,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安社稷”“安黎民”为理想。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由“家”到“国”不仅存在自然距离,还存在制度距离,而制度距离往往是最难跨越的。再加上人生选择的单一化,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古代文人选择“仕途”的悲剧性。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再加上天涯沦落,世态炎凉,岁月蹉跎等,种种人生苦涩汇集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怀才不遇成为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悲情动机。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汇集所在。这些文人中大多数是在政治中不得志或游居他乡的游子,这时的他们只能借以“悲秋”为题来感慨人生苦短,命运多艰。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寂寞是一种难以述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铁马金戈、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贵在融通]阅读下面三首咏秋的经典诗歌,和《沁园春·长沙》比较一下,在营造的意境上有何不同?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答:
参考答案:①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新雨后的山村景色,勾勒出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的情怀。黄巢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他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②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能激发人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实乃博大胸襟、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课后素养评价]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①的创作风格。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的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的壮丽。《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千古绝唱。毛泽东诗词中歌颂革命理想、战胜困难之勇气的警句②,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等,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如《沁园春·长沙》中,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刻画③、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美,体现了一代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壮志。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②③
解析:第一处,由“风格绝殊”和“创作风格”可知,此处应填“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第二处,此处强调的是“毛泽东诗词中歌颂革命理想、战胜困难之勇气的警句”极其常见,故用“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第三处,根据后文“自然美的艺术形象”可知,此处应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参考答案:①独树一帜②比比皆是③栩栩如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他的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缺少主语,可将“他的诗词中”改为“他在诗词中”;二是“赞美”与“壮丽”搭配不当,应将“斗争的壮丽”改为“壮丽的斗争”。参考答案: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在诗词中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读者还在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B.不仅毛泽东诗词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C.毛泽东诗词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而且还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解析:选CA项,从前文看,括号内句子的陈述对象应为“毛泽东诗词”,而不是“毛泽东”,且“读者”应修饰“心中”,可改为“还在读者心中”。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第一个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即“不仅”应放在“诗词”之后。D项,语序不当,“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在语意上比“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更进一层,同时“美的殿堂”作为括号中所填句子的后一分句中的内容,能更好地与括号后的“其诗词中的美”相衔接,使前后语意更连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B.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C.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D.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解析:选AA项,“‘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错误,“这”指代的是“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件事,作“是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不应删去。5.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文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答:
解析:作答本题时,在内容上应抓住“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中的“为国为民”,“为他人的奉献”属于“为民”的内容,应接着续写“为国”的内容;在句式上要和前句“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中“为……中……之……”的形式一致,注意省略号处字数、词性等应该和前句相同。参考答案:(示例)在为国家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忆秦娥·娄山关①毛泽东西风烈②,长空③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④,喇叭声咽⑤。雄关漫道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①这首词作于1935年2月底中央红军重新攻占娄山关之后。娄山关:在遵义市之北,是从贵州入四川的要道。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辽阔的天空。④碎:碎杂、碎乱。⑤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⑥漫道:徒然说,枉然说。6.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
解析:第一问,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物,可按词句顺序找。第二问,根据意象的冷暖色调及意象的常见内涵来判断。“西风”“霜”“晨月”给人的感觉是凄冷;“马蹄声”“喇叭声”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激烈;“雄关”“残阳”给人的感觉是悲壮。参考答案:(1)意象:西风、长空、雁、霜、晨月、马蹄声、喇叭声、雄关、苍山、残阳。(2)气氛:凄冷、紧张、激烈、悲壮。7.说说“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运用“碎”与“咽”两个字的妙处。答:
解析:可根据“字面意思+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的思路归纳作答。参考答案:“碎”形容马蹄声的细碎;“咽”形容喇叭声的低沉,好像哽咽的喉咙发出很低沉的声音,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红军的行动。“碎”和“咽”两个字,以声衬静,巧妙地点出了红军行军之势,把红军行进时纪律的严明、动作的迅速烘托了出来。(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虞美人·枕上①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①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表达思念的词作。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了“愁”状。B.一个“晓”字,点出作者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解析:选C“含蓄”错,“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抒胸臆。9.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分别从景和情两个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可知景物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参考答案: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抒发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10~13题。[甲]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乙]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0.这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两词上阕都是,下阕都是;其次,从表现方法来看,两词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写景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11.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甲]词的警策之语是;
[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参考答案: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诗有“诗眼”,古人常说“一词警策,乃使全篇生辉”。试赏析[甲]词中的“挥”与[乙]词中的“舞”“驰”。答:
参考答案:[甲]词中的“挥”字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乙]词中的“舞”“驰”把本是静物的“山”“原”化静为动,使词人眼前的自然景物生气勃勃。1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首词的主题。答:
参考答案:[甲]词通过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乙]词上阕写北方雪景,下阕评古今人物,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表现出词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文助读与拓展篇目一eq\b\lc\|\rc\(\a\vs4\al\co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6年,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诗歌有《女神》等,历史剧本有《屈原》《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等,学术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二、背景链接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时,他的心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颂扬力的诗歌。篇目二eq\b\lc\|\rc\(\a\vs4\al\co1(,,,))红烛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杰出的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诗集有《红烛》《死水》等,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二、背景链接1923年9月,留学美国归来的诗人闻一多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连序诗共62首,分《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5篇,大多为诗人留学美国时所作;以对祖国的热切思念和赞美,对美国侵略势力的揭露为主要内容。诗人崇尚“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部分诗作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带有一种虚幻的色彩。篇目三eq\b\lc\|\rc\(\a\vs4\al\co1(,,,))峨日朵雪峰之侧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当代诗人。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8年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去世。作品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二、背景链接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写于1962年,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篇目四eq\b\lc\|\rc\(\a\vs4\al\co1(,,,))致云雀一、作者简介雪莱(1792—1822),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两部重要的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他是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著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叙事长诗《麦布女王》《倩契》。二、背景链接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运动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限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后来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而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作者写了这篇《致云雀》,表达其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一、词语运用(一)词语辨析霞蔚云蒸: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也说“云蒸霞蔚”。[判正误]当接到自己通过检定的证书时,他不禁眉飞色舞,霞蔚云蒸。 (×使用对象不当,不能形容人物心情)(二)易混辨析1.彷徨•徜徉辨异同“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态。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准运用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彷徨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徜徉在知识大道上。2.荫蔽•荫庇辨异同荫蔽:(枝叶)遮蔽;隐蔽。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两者都有“遮蔽”的意思,但后者的含义更多,而且常用其比喻义,指庇佑、保佑。准运用中国人常常在墓地里栽种松柏来荫蔽着祖先的坟头,寄寓着人们希望先人能够荫庇后世子孙的美好愿望。3.酣畅淋漓•淋漓尽致辨异同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两者都可以形容文章,但前者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后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准运用时下的网络文章,有的词句精妙,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二、修辞辨识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哪类比喻。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明喻)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明喻)3.能和当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借喻)[名师点拨]明辨比喻,准确修辞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特点比喻的完整形态通常包括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类型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喻词通常为“像”“好比”“好似”“恰似”“如”“仿佛”“……似的”“……一样”,作比的意图比较明显。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了”“成为”“变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作比的意图相对不明显。借喻句子中直接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喻词。作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三、常识积累1.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新月派诗人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篇目一QUOTE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这首诗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想象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的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三、文本理解赏析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B.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既矛盾又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C.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D.这首诗意境壮阔,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解析:选B“窥视到他既矛盾又充实的内心”错,没有“矛盾”的内心。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B.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C.这首诗没有陈述句,都是感叹句,而且感叹句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D.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解析:选C“这首诗没有陈述句”错,诗中有陈述句,如“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重点任务突破微点赏析(一)赏析诗歌的形象1.诗歌前四行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答:
参考答案:描写了空中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大自然的景象,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也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的洪涛。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表达了对劳动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微点赏析(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3.“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前三句运用了呼告手法,后一句运用了排比修辞。这几句表达了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篇目二QUOTE红烛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全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发问的形式展开诗意,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虽然“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三、文本理解赏析1.下列对《红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故又可谓“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B.诗人用了多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C.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因此,这一简洁的收束显得意味深长。D.综合整首诗作来看,“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被作为其人生追求的象征,闻一多不掩饰内心矛盾,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诗中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解析:选B“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错,应该是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理性批判精神。2.下列对《红烛》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的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诗人抒情的依托。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解析:选C“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重点任务突破微点赏析(一)赏析诗歌的意象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答:
参考答案: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及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微点赏析(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2.《红烛》一诗是如何体现形式美和音乐美的?答:
参考答案: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①重复句的使用,每节诗均以“红烛啊”开头,前后照应,构成整首诗歌的形式的统一,同时兼具音乐的抒情效果;②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如第4节诗句相对齐整,“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又如第8节句式相对齐整,而且“心”与“因”韵脚相同。篇目三QUOTE峨日朵雪峰之侧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雪峰、太阳、岩壁上的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三、文本理解赏析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句子的功力。B.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引发了读者紧张的心理。C.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D.“可怜”与“默享”两个词使前一诗节辉煌壮丽的情感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解析:选B“强烈的视觉效果”错,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重点任务突破微点赏析(一)理解诗歌的语言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参考答案:①“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虽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②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微点赏析(二)品味诗歌的意象2.诗歌结尾展现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的“特写镜头”,有何作用?答:
参考答案:①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是神来之笔。②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与前一节诗的宏阔与“嚣鸣”形成对照,使前一节诗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厚。③很好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之情。篇目四QUOTE致云雀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致云雀》生动地描述了展翅高飞的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曲飞上天际的情景。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面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思想,他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三、文本理解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各个比喻都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获得感性形象。B.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所以说诗人和云雀物我合一,是完全一致的。C.从诗的整个基调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D.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整首诗歌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充满了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解析:选B“诗人和云雀物我合一,是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诗人和云雀只是在许多方面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即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来说是不存在的。重点任务突破微点赏析(一)品味诗歌的意象1.诗中的云雀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更是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试结合全诗分析“云雀”的象征义。答:
参考答案:①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象征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③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大气;④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形象,他对社会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为了人类的光明前途而不断努力。微点赏析(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2.《致云雀》第2节“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云雀的?试加以赏析。答:
参考答案:本节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运用比喻,描写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运用拟人,描写了云雀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3.《致云雀》第7节“我们不知,你是什么……”是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描写云雀的歌声的?试加以赏析。答:
参考答案:“霓虹似的彩霞”“乐曲甘霖”运用比喻,“霓虹似的彩霞”降下的美雨与云雀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又构成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极力赞美了云雀的歌声,用视觉形象来描绘听觉上的美好感受,使云雀的歌声具体可感,塑造了云雀欢乐、光明、美好的形象。阅读表达共促象征寓深意,委婉书心曲这四首诗都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描绘的滚滚的洪涛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红烛》中的“红烛”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象征着诗人眼中的时代;《致云雀》中的“云雀”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更是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这些象征性意象,使诗歌委婉动人,意蕴深厚,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象征手法是概括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1.立意要明确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功夫,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2.描绘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文章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3.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寓之意,或所借之物和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针对练笔]请你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150字左右。答:参考答案:有人把老师比喻成红烛,有人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却觉得老师更像树根。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种特有的朴实气质。然而有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雕刻成为上等工艺品,有的树根却甘愿埋在地下。我曾问老师为什么选择了后者,她笑着回答说:“如果我们全都变成了‘工艺品’,那么谁来哺育参天大树呢?”多么质朴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心灵!我们难道不为这种奉献精神所感动吗?树高一尺,根老一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望着在自己之上的大树,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坦然……我爱树根,爱它的朴素、正直、无私与默默无闻。文化传承与理解——新时代的“红烛精神”[源于课堂]《红烛》中诗人以红烛象征自己的赤子之心,在燃烧和流泪中承担责任,奉献自我。诗歌中,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红烛”,在与红烛的对话中展开对红烛精神的思索与领悟。正是在反复地思索中,诗人把红烛看作时代精神的象征,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呼喊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社会和人间,去拯救,去耕耘,而且“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拓向课外]“红烛精神”传承至今,不仅有它的传统意义,更具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具体来说,其内涵主要包括爱国的精神、奋斗的精神、坚守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四个方面。[贵在融通]阅读下面的人物素材,结合你对“红烛精神”的理解,写一段感悟,不少于100字。2024年1月4日,新华社发布“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十大人物。“坚守三尺讲台39载的乡村教师”杨红军上榜。杨红军,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南腊完小教师。39年来,他坚守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忠实履行了“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的诺言。1991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杨红军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当时他有机会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当问他为什么要留下时,他笑着这样回答:“我看到这里的孩子也是需要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我没有去,就是一心一意地想扎根在这里,把这里的孩子教好,尽我最大的努力把他们送出去。”这一留就是一辈子。30多年来,杨红军教过20多届学生,让上千名学生走出了大山。杨红军对学生的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了方便照顾学生,杨老师也把家安在了男生宿舍旁,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他和家人住了30多年,学生们也亲切地称呼他为“大爹”。答:
参考示例:39年,是什么让杨红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大山里?答案是“热爱”。他忠实履行了“我留下来,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走出去”的诺言。正是因为甘为人梯的坚守,才托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杨红军一样的乡村教师的热爱和坚守,才搭建起了为大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世界。[课后素养评价]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论是诗史之诗,①都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串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②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③书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答:①②③
解析:第一处,都是:完全是或者表示全部包括在内。前文关联词是“无论是”,后文有“都”与之呼应,此处应用“还是”,这样就使“诗史之诗”“新世界诗”与后文“都有一条红线贯串其中”构成条件关系。第二处,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毫不推辞。语境形容“你”“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是完全当得起的,因此应用“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第三处,书写:用笔写,抄写。语境形容将名字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应用“镌刻”。镌刻:雕刻。参考答案:①还是②当之无愧③镌刻2.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答: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和大家对“你”的感受,用“我们”代指所有后辈,“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表达了“我们”后辈的敬意,从侧面烘托出“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我们”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也更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氛围,从而引起读者的共情。“你”“我们”的人称不断变化,综合使用,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使行文富有变化。参考答案: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悲愤”“思考”比作“秋风”“流萤”,以物拟物,使无形的心理感受成为视觉可见的、真实可感的事物,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心理感受,以及“你”对“我们”的影响、引领。“悲愤”和“瘦如秋风”、“感悟”和“堆积在我们心里”,运用形容词“瘦”“堆积”描绘“悲愤”“感悟”,写出感悟之深重;“思考”就像一点萤火,但是“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生动地写出了“你”的思考。参考答案:①“悲愤”“思考”原本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或为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②“感悟”“思考”等原本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食盐在人体内形成溶液后,就会分解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①。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病风险。②,高盐饮食通过增加细胞外液量、血容量,引起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加而发生肿脉,使管腔变小,增高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
③,可按含盐量多少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高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1.5克、每100克含钠量≥0.6克的食物;中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为0.3~1.5克、每100克含钠量为0.1~0.6克的食物;低盐食物则是指每100克含盐量<0.3克、每100克含钠量<0.1克的食物。根据这组数据,大家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加以比对。
4.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治学态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B.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C.她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骜不驯的心性。D.老师讲课时说,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大家一定要掌握,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解析:选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限定范围。A项,“大家”指的是大方之家。B项,“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与画线句中的“大家”用法相同。C项,“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D项,“大家”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①
②
③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可知,食盐在人体内分解成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可填“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二空,前文说到会增加患病风险,而后文说的是高血压的患病原理,所以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可填“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第三空,根据后文“高盐食物”“中盐食物”“低盐食物”可知,这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根据含盐量的多少进行的分类,可填“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参考答案:①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②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③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意思对即可)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9题。炉中煤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B.第二节中的“黑奴”“卤莽”,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C.“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和“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生动地写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恋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D.第三节中“重见天光”四字,既表达了诗人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与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解析:选B“地位和人格卑贱”错,“我”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是因为旧制度而不能发挥才能。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块正在燃烧的煤炭,将祖国比作日夜思念的女郎,可见其爱之深沉。B.“年青”一词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这里已超越了一般的宽泛的爱国主义而上升到革命的、具有特定阶段和时代内涵的思想高度。C.“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全诗没有出现一次“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表达出诗人热爱和怀念祖国感情的强烈和深切。D.首尾两节中的“燃”含义一样,都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长夜里的摸索探寻,这一首尾呼应,就使得全诗在乐观、自信、高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中把情感推向了高潮。解析:选D两节中的“燃”含义不一样,第四节中的“燃”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8.“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诗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①运用反复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电信山东烟台分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第一批公开招聘补充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招聘科研助理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东方航空公司江西分公司招聘地面服务部特种车辆司机1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福建南平浦城县事业单位招聘5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市属事业单位招聘7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安徽肥西县部分单位招聘人员拟聘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江苏事业单位判断模块突破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古马隆树脂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音乐节特邀舞蹈演员聘用协议
- 医疗器械(耗材)项目投标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课后服务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 2024年中国石油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护士血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
- 集装箱运输驾驶员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 内分泌科糖尿病“一病一品”
- 年会小游戏万能模板
- 学校关于加强校园防性侵害防欺凌和暴力工作的实施方案6篇
- 解除合同的补充协议
- 2023年中医养生之药膳食疗考试试题
-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