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对口单招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第1页
江苏省对口单招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第2页
江苏省对口单招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第3页
江苏省对口单招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第4页
江苏省对口单招高中数学复习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编:杨林森

1

目录

一、高一上

1、数与式的计算.......................................................3

2、集合................................................................6

3、函数及其性质.......................................................8

4、几个基本初等函数..................................................10

5、三角函数...........................................................13

二、高—~下

1、解析几何(I)........................................................................................................14

2、三角函数(II)........................................................................................................18

3、圆.............................................................21

4、平面向量...........................................................23

5、数列...............................................................26

6、不等式.............................................................29

三、高二上

1、命题与逻辑推理....................................................31

2、解析几何(II)........................................................................................................33

3、立体几何..........................................................41

4、复数...............................................................46

四、高二下

1、计数法.............................................................49

2、概率(II).................................................................................................................54

3、统计(II).................................................................................................................56

五、附录

附录(I)..........................................................59

附录(II).....................................................................................................................61

附录(III).....................................................................................................................62

六、附录答案(另附)

2

高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高一数学

(一)高一上学期:

1.数与式的计算

(实数的概念)

(1)常用的数集符号:自然数集:N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2)绝对值:

&当a>丽;

①同=<0,当4=丽;

一a,当。<丽;

②同一网《卜±4《时+设.

③数轴上两点A,B的坐标分别为则A,B之间的距离

I蝴=瓦-乙I

例:化简,一31Tx—2|(1<x<3)

(实数的运算)

(1)实数运算的顺序: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再加减,有括号先进行

括号内的运算.

(2)指数幕的推广:

①正整数指数幕:•:……正=。"(a为正整数)

n

②分数指数幕:

院"==(。*0,n为正整数)

a

a°=1(ah0)

3

③负整数指数幕、零指数毒:

上("0)

Vm

(3)实数指数毒的运算法则:

例:1.—(-5)+(—2)x(—I)"1-(V2-1)°

2.-12_(%_3.14)限仕]+—―

[2)cos60P

(式的计算)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勿(。-6)=。2

完全平方公式:(4±勿2=。2±2"+02

立方和、差公式:a3±b3=(a±b)(a2+ab+b2)

例:计算(-3a之产

(分式运算与根式化简)

一、分式.

4

L定义:式转叫做分式,其中48表示两个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B丰0.

2.分式的基本性质:(1)4=4次之4=生生(其中加工0).

BBxmBB+m

(2)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

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个八#/出、一番/1、%八5ga,ba±ba,cad±he

3.分式的运算:(l)加减:①一±-=---;②一±—=------.

ccchdhd

(2)乘除:①@・9=竺;②巴—=处.

bdbdbdbe

⑶乘方:3'=奈

二、二次根式.

I.二次根式的性质:(I)(、/寸=。(«>0);

(2)4ab-~Ja.&(a>0,£»>0)

⑶J14(6?>0,/?>0)

(4)77=H=?(a-0)

1―a(a<0)

2.二次根式的运算.

(I)加减运算的实质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其步骤是先化简,后找“同

类“合并

(2)做乘法时,要灵活运用乘法公式;做除法时,有时要写为分数的形

式,然后进行分母有理化.

(3)化简77时要注意a的正负性,尤其是隐含的正负性.

例:⑴当式子忐三的值为零时,,的值是——

aci~-2aa+1

(2)化简:

a+la~~4a~+3a+2

5

2.集合

(集合及其表示)

(1)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①元素的确定性

②元素的互异性

③元素的无序性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维恩图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著名的艺术家C.一切很大的书D.倒数等于它

自身的实数

(数集)

(1)基本数集: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2)一般数集:除了基本数集以外的其他数集.

例:用e或位填空

1N-9ZV5Q

7

71+42R

(集合之间的关系)

(1)“包含”关系一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

A与B是同一集合。

(2)“相等”关系:A=B(525,且5W5,则5=5)

实例:设A={x|x2-l=O}“元素相同贝U

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o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HB那就说藁合A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cB,BcC,那么AcC

④如果A±B同时BqA那么A=B

(3)不含存何元素的窠合叫做空集,记为0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个子集,2"T个真子集

6

例:1.集合{a,b,c}的真子集共有个

2.若集合M={y|y=x2-2x+l,xeR},N={x|x20},则M与N的关系是.

3.设集合A=kR<x<2/^={x\x<a},若AqB,则a的取值范围是

(集合的运算)

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类型

定由所有属于A且属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设S是一个集合,A是

义S的一个子集,由S中

于B的元素所组成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

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

的集合,叫做A,B的组成的集合,叫做A,B

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

交集.记作ACB(读的并集.记作:AUB集A的补集(或余集)

作'A交B'),即(读作"并B'),即记作CsA,即

AQB={X|XGA,且AUB={XXGA,或

XGB).XGB}).CsA={x|x€S,KrgA}

图C®)

示图1图2

性A|jA=A

AOA=A(C„A)n(CUB)

AQ①二①AU<t>=A

=Cu(AUB)

ApB=BnAAIJB=BUA

(CA)U(CuB)

Af|B屋AAljBoAU

质AABcBAUB^B=Cu(AflB)

A|J(QA)=U

AQ(C„A)=①.

例:1.已知集合人=收|x2+2x-8=0},B={x|X2-5X+6=0},C={x|x2-mx+m2-19=0},

若BCCWO),ADC=①,求m的值.

7

3.函数及其性质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

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

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WA.其

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

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⑸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

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

函薮殖白勺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

备)

2.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例: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尸”上空二!2⑵尸1(士|I

|x+3|-3Vx+1

8

(函数的基本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

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X2,当xKx?时,都有

f(x.)<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

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xz,当xXx2

时,都有f(x)>f(xz),那么就说/169在这个区间上是减

函数.区间2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

注意:函薮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

函数产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

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

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

①任取X”X2^D,且X〈X2;

②作差f(x)—f(xj;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④定号(即判断差f(x)—f(xj的正负);

⑤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IgG刀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

y=f包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

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

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

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①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

称;

9

②确定f(一X)与f(x)的关系;

③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

=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

f(X)=0,则f(x)是奇函数.

例:判断函数丫=-丁+1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另附: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①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②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③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

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

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4.几个基本初等函数

(鬲函数)

1、累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丁=/他6/?)的函数称

为累函数,其中a为常数.

2、基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幕函数在(0,+8)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

(1,1);

(2)a>0时,基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8)

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a>l时,基函数的图象下凸;当

0<a<l时,毒函数的图象上凸;

(3)a<0时,基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8)上是减函数.在

第一象限内,当x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

地逼近y轴正半轴,当尤趋于+8时,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

地逼近x轴正半轴.

例: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_3

(1)y=x^(2)y=x^

10

(指数函数及其图象)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优(a>0,且"1)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

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

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l0<a<l

1

11(1

定义域R定义域R

值域y>0值域y>0

在R上单调在R上单调

递增递减

非奇非偶函非奇非偶函

数数

函数图象都函数图象都

过定点(0,1)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f(x)=a*(a>0且awl)值域是

[f(a),f(b)]或[f(b),f(a)];

(2)若XHO,则f(x)71;f(x)取遍所有正数当且

仅当xeR;

(3)对于指数函数f(x)=a,(a>0且a/1),总有

f(D=a;

(对数函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优=N(a>0,ahl),那么

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N(a—底数,

N—真数,log“N一对数式)

说明:①注意底数的限制。>0,且

②a'=N0log“N=x;........""

log.N

11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①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IgN;

②自然对数: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InN.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基值真数

t=NolofgN=b

底数

指数对数

(-)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且awl,M>0,N>0,那么:

①log(;(A/•N)=log“M+log„N;

②log„=logaM-log„N;

③logoM"=nlog,,M(/?£/?).

注意:换底公式

log“b=log。」(a>0,且axl;c>0,且cxl;b>0).

log,a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1)log严夕=一log/;(2)log„b=-------.

mlog,,a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y=log«x(a>0,且awl)叫做对

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8).

注意:①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

义,注意辨别。如:y=21og2x,y=iOg5—都不是对数函

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且awl).

2、对数函数的性质:

12

a>l0<a<l

J1

J

;...0],T01

|/

1

]/书

定义域x>0定义域x>0

值域为R值域为R

在R上递增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函数图象都过定点

定点(1,0)(1,0)

例:1.函数y=logi(2x?-3x+l)的递减区间为

2

2.若函数/(x)=log.x(0<a<l)在区间2a]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则a=

3.已知/“)=]阻虫(”>0且。川(1)求/⑴的定义域⑵求使/⑺>。的x的取值

“]一1

范围

5,三角函数

(注:本章以公式为主!!!!)

sin(a+2%))=sina

cos(a+22乃)=coscir

tan^z+2k兀)=tana(其中ZeZ)

sin(18(P+cr)=-sinasinQr+a)=-sina

cos(l8(P+a)=-cos<zcos(乃+a)=-coscr

sin(-a)=-sina

cos(-a)=cos。

sin(l8(P-a)=sinasin(7一a)=sine

cos(l8(P—a)=-cosacos(»—a)=-cosa

sin(36(F-a)=-sinasin(2"-a)=-sina

cos(36(P一a)=cosacos(21一a)=cosa

sin(90°-a)=cosa,cos(90°-a)=sina.

sin(90°+a)=cosa,cos(90°+a)=-sina.

sin(270°-a)=-cosa,cos(270°-a)=-sina.

sin(270°+a)=-cosa,cos(270°+a)=sina.

13

(二)高一下学期:

1.解析几何(I)

(平面直线)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1-X2|.

(2).x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2-X1|,其中

A(X1,O),B(X2,0).

(3).与x轴平行的直线上两点的距离:|AB|=|X1-X2|,其中

A(Xl,y),B(X2,y).

(4).y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1=ly2-yl|,其中

A(0,yl),B(0,y2).

(5).与y轴平行的直线上两点的距离:|AB|=|yl-y2|,其中

A(x,yl),B(x,y2).

22

(6).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7(x,-x2)+G,-y2),其中

A(Xl,yl),B(X2,y2).

例:1.求下列各组两点之间的距离

(1)A(-3,9),B(-3,4)

(2)A(4,7),B(1O,7)

(3)A(3,-2),B(4,5)

2.已知A(3,x),B(3,9),|AB|=8,求x的值.

(7).直线与x轴平行时,倾斜角规定为0.

(8).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时0WaV开.

(9).直线的斜率:直线的倾斜角aa的正切tan是直线的斜率,

通常用k表

示即k=tana(aW工).

2

(10).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14

(11).除了a=2(l_Lx轴)外,角与其正切tan是一一对应的,也可用tan表

2

示/的倾斜程度.

(12).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为:

①当a=0,即直线1平行于x轴时,k=0.

②当0<u<2,即直线1的倾斜角为锐角时,k>0.

2

③当卫VaV乃,即直线1的倾斜角为钝角时,k<0.

2

④当a=工,即直线1平行于y轴时,k不存在,反之亦然.

2

(13).斜率公式:平面上的过两点A(率,yl),B(x2,y2)(xlWx2)的直线

/的斜率

为k=v2-vl(xl^x2)

x2-xl

当xl=x2时,直线/垂直于x轴,/的斜率不存在.

例:1.若三点人(皿),13(-2,3),(:(3,-2)在同一条直线上,求m的值.

2.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斜率、倾斜角.

(平面直线的方程)

(D.点斜式方程

直线1的斜率为k,过已知点A(X0,y0)

设p(x,y)为直线/上任意异于A的一点,已知k得

K=Z

x-K)

即y-yO=k(x-xO)

(2).斜截式方程

在点斜式方程中,如果点A在y轴上,坐标A(0,6),此时直线的点斜式方

程可

化为y=kx+b(b是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15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形如Ax+By+C=O(A,B不同时为0)的方程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由Ax+By+C=0(BW0),可求得直线的斜率k=--,截距b=--

BB

注:二元一次方程都是直线的方程,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例:1.求过M(4,-2),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①斜率k为-3

②且过N(3,T)

③平行于x轴

④平行于y轴

2.求直线3x-y-9=O在x轴、y轴上的截距以及与坐标轴围成的三

角形的面积.

3.直线/过点A(-2,3)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求直线/

的方程.

(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1).两条直线平行

/l『2okl=k2,(kl,k2都存在)

(2).两条直线垂直

Z11/2<»kl=-—,即kl-k2=-l

k2

(3).求相交直线的交点

ll:Alx+B\y+Cl=Q,l2:A2x+B2y+C2=0

16

'41x+Bly+Cl=0

,(方程组的解就是两直线的交点)

'A2x+B2y+C2=0^

(4).点到直线的距离

设点M(xO,yO)为直线/:4彳+为+。=0外一点,过M向AB引垂线,垂足为

D,把线段MD的长d叫点M到直线AB的距离.

改写/的方程为y=-&-C,以x=xO代入,得:

BB

,A八C

yl=--xO-----

BB

即隆阳」丁Q+。

(5).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l:Alx+81y+Cl=0,/2:A2x+82y+C2=0

即八拼磊(/1|/2)

例:1.已知直线/l:ax+3y+l>0与直线/2:2x+(a+l)y+l=0平行,求”的值.

2.已知AABC中,A(2,-1),B(4,3),C(3,-2)

求①BC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②过C与AB平行的直线方程.

3.求/l:2x+3y+6=0和22:过点(7,-2),(5,2)的交点坐标.

17

4.求点p(4,0)关于直线5x+4y+21=0的对称点p'的坐标.

2.三角函数(II)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

正弦:sin(a±/?)=sinacos尸土cosasin/?

余弦:cos(6z±/?)=cosacos^+sinasinf3

正切:tan@+0=tano+tag

l-tan6z«tany?

/八、tana-tan/?

tan@-/?)=----------------

l+tana・tany9

例:1.求证:cos(30'+a)+cos(30'一a)=gcoscr

2.已矢口,sina=—,a£(一,4),求cos(一+a)・

18

3.已知(“<T,O”<jcos4+a)=—|,simt+0=5

求sin(2+尸)的值.

23

3.已知sina=§,cosa=-:,且a,夕都是第二项限角

求tan@-/?);tan@+/?)

(倍角公式)

.,sin2aJ

正弦:sin2<z=2sinacosacosa=--------sinez•cosa=-sin2a

2sina2

余弦:cos2<z=cos2cr-sin2a=2co^a-l=l-2sin2a

2tana

丁1tana=-------z-冗冗

正切:l-tan2a(2aw——hbz且aw——I■攵万,kez)

22

注把asia-fiftcaz化为一个角的一种三角函数为

asina+Z?cosa=J/+/sin(a+。),其中cos(p=—P,sin(p=,

yla2+b2yja2+b2

TTS

例:1.已知s已(x——)=-----,求sin2x的值.

413

19

2cosl£-sin2£

2.求的值.

cos200

3.已知sin(?-x)=K,0<x<7,求cos2x的值.

(正弦定理)

定义:三角形内角的正弦与对边的对应比相等.

公式:三=3=—J=2R(R表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sinAsinBsinC

公式的适用范围:①已知两夹角一边②已知两边一对角(可能有两个

解)③已知两角一对边

(余弦定理)

定义:三角形任一内角的对边的平方,等于邻边平方和减去邻边同这个

内角余弦乘

积的二倍.

序22

公式:标COSA=--------------—

2bc

,7??八c-b~

b=a-\-c-cosB<=>cosB=--------------

2ac

20

a1+h2-c2

,2=a2+b2-2oZ?・cosCcosC=

lab

公式的适用范围:①已知三边②已知两边夹一角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三角形=^ab•sinC=ac•sinB=^bc•sinA

例:1.已知在"BC中,ZA=45\AB=y[6,BC=2,

解此三角形.

2.在AABC中,已知a=J5,"=四,3=45°,

求A,C和c.

3.圆

(圆的标准方程)

以c(a,b)为圆心,半径为r,|pc|=r时,点p(x,y)在圆上,则

(x-a)2+(y-b)2=r2.

注:当圆心为原点。(0,0)时,x2+/=^2

(xO,yO)在圆上是切点,则切点已知的且现方程为

xOx+yOy=r2

例:1.求过点A(2,-3),B(-2,-5),且圆心在直线

x-2y-3=0上的直线方程.

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位置关系示意图像代数方法几何方法

方程组方程组

(1)(2)

d<r

相交二解A>0

相切一解d-r

A=0

相离无解A<0d>r

^_\Ax+By+C\

点(x,y)为圆心

^A2+B2

弦长问题:(用了=户一解

补充:特殊位置的圆的方程

与x轴相切(X—a)2+(b—a)2=b2(b^0)

与y轴相切(x-a)?+(y-b)2二/s二。)

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d-r

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长距离:d+r

(d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1.已知直线/:人一丁+6=0被f+y?=25

截得的弦长为8,求人的值.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①外离:d>rl+r2(力、「2为两圆的半径)

②外切:d=r\+r2

(3)/日交:r2-r\<d<r2+rl

22

④内切:d=r2-ri

⑤内含:d<r2-r\

判断两个圆的位置关系

求出圆心距:d=^xl-x2)2+(y\-y2)2,再根据概念,判断.

例:1.已知圆C1:%2+y2+2x+8y-8=0,圆

2

C2-+y—4x—4_y—2=0>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圆的一般方程)

(1).公式:x2+y2+Dx+Ey+F^O,圆心为(―§,—g)

半径为,=包三士空

2

例:1.圆/+,2-2%+4丁+2=0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4.平面向量

1.向量的概念

(1)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

(2)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法AB,a;坐标表示法M=xi+W=(x,y).

(3)向量的长度:即向量的大小,记作|。|=々77.

(4)特殊的向量:零向量2=0oIaI=0.单位向量瓦为单位向量oI

«0I=1.

注意区别零向量和零

(5)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

23

r=i__$=/

同.“=。o(M,y)=。2,%)

[y=为

(6)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记作M〃B.

由于向量可以进行任意的平移(即自由向量),平行向量总可以平移到同一直线

上,故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

cos&=-二叱丁

(7)向量的夹角

⑷・网收+靖春+只

夹角的范围是:0°<5<180°

(8)GZ的几何意义:<1>云石等于a的长度与b在。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2>在°上的投影为Z,cose=W=单里以

⑼平移:点P(x,y)按a=(4,k)平移得到P(x+h,y+k);

函数y=/(x)按a=(〃,k)平移得到y-k-f(x-h)。

4.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加减法,数与向量的乘积,向量的数量积(内积)及其

各运算的坐标表示和性质见下表:

运算类

几何方法坐标方法运算性质

1.平行四边形法则

(共起点构造平行四边a+h=a+b=b+a

向量

形)(用+元2,%+为)(a+〃)+c=a+(b+c)

加法

2.三角(多边)形法则AB+BC=AC

(向量首尾相连)

a-h=ci-b=a+(—b)

向量三角形法则

(Xj-X2,yt-y2)AB=-BA

减法(共起点向被减)

OB—OA=AB

24

1.法是一个向量,满足:

数乘2.4>0时,法与之同向;(2+〃)Q=Mi+

Xa-{Ax.Ay)

向量几〈0时,击与2异向;4(。+8)=2。+助

a//ha=Ab(b0)

4=0时,苍=0.

ab=b-a

5名是一个实数

(法)3=5•(戒=4(2历

I.M=0或B=0或五,B

(a+h)c=a-c+b-c

向量的a-b=

时,ab=O

222

数量积a=\a\,|a|=Jx+/

2.170且37。时,

\a-b\^a\\b\

a-b=\a\\b\cos<5,5>

|为一|=«五一切尸+01-h)2

5.重要定理、公式: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①耳,瓦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有

且仅有一对实数4,%,使G=%©+%&•

②对于基底不,当,有+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