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是

A、弗洛伊德B、华生

C、冯德D、皮亚杰

【答案解析】CP2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心理学诞生

分析:1878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典的实验,详尽地描述了儿童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化的发展事实,

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华生

C、格赛尔D、班杜拉

【答案解析】C

3、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环境B、教育

C、生理基础D、社会条件

【答案解析】CP3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决定论者的观点。

分析: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儿童所具有的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通过“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格赛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

A、遗传因素B、饮食习惯

C、生理基础D、社会条件

【答案解析】DP36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格赛尔关于儿童生理成熟的观点。

分析:格赛尔通过经典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发现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早期训练对最终结果

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因此,他推断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5、儿童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手指的抓握,属于

A、动作能B、应人能

C、语言能D、应物能

【答案解析】AP39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动作能概念的理解。

分析:动作能又分为粗动作和细动作。前者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后

者如手指的抓握。

6、华生认为,适用于人所熟悉的材料,例如浏览一段熟悉的是个,这种思维应用属于

A、习惯的思维B、无声的思维

C、计划性思维D、动作性思维

【答案解析】A

7、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是

A、操作B、强化

C、增强D、守恒

【答案解析】BP57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强化概念的理解。

分析: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是操作

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

8、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

C、霍妮D、华生

【答案解析】AP80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分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9、力比多转化为社会赞同的高级文化活动,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叫做

A、暴增B、退化

C、升华D、转化

【答案解析】C

10、当儿童从伊底帕斯情节中解脱出来解脱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

A、本我B、自我

C、升华D、超我

【答案解析】D

11、“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种现象用霍妮的防御机制理论解释属于

A、盲点作用B、合理化作用

C、自以为是D、犬儒主义

【答案解析】B

12、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开始感受到幼儿期的游戏缺少一种能够制造而且制作精美的感觉,从而产生

不满和不快。埃里克森把这种感觉称为

A、挫败感B、进步感

C、勤奋感D、自卑感

【答案解析】C

1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发展的早期是

A、生理敏感阶段B、无意识阶段

C、感知—运用阶段D、认知阶段

【答案解析】C

14、儿童早期的动作,最终会内化为

A、表象和运算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D、直观经验

【答案解析】AP140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儿童早期的动作的发展。

分析:儿童早期的动作,最终会内化为表象和运算,为儿童后期具体形象思维,乃至抽象思维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15、维果茨基认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

A、科技研究B、历史研究

C、人类遗传研究D、人类生理研究

【答案解析】BP14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分析:1927年,维果茨基从批判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要求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

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16、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心理机能的起源B、心理机能的发展

C、心理机能的范围D、心理机能的概念

【答案解析】A

17、维果茨基认为,我们应当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叫作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

叫作

A、关键期B、转折期

C、危机期D、最近发展区

【答案解析】D

18、家庭、学校、同伴群体这三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微观系统之外的

A、外部系统B、中间系统

C、同伴网络D、依恋行为系统

【答案解析】B

19、下列不属于婴儿与依恋对象保持联系的行为是

A、排便B、姿势的调整

C、注视D、依偎

【答案解析】A

20、婴儿看到人脸而微笑,由于饥饿而啼哭,就行为的起因而言,这属于

A、即时起因B、个体发生的起因

C、种系发生的起因D、行为功能

【答案解析】A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发展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2、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所处的环境、教育、社会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被称为“环境决定论”。

23、心理的发展

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

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4、知觉

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5、能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的是应人能

A、对B、错

【答案解析】B

语言能可以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线索。

26、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可以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

A、对B、错

【答案解析】B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可以分为: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和道德焦虑

27、低级心理都是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包括感觉、知觉、冲动性意志等。

A、对B、错

【答案解析】B

低级心理机能都不是随意的。

28、依恋的生物功能就是保护,是儿童与成人之间保持一个可以接受的距离,保护儿童不受环境中

有害因素的伤害。

A、对B、错

【答案解析】A

鲍尔毕明确指出,依恋行为系统的生物功能是保护作用,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使儿童与成人之间保持

一个可以接受的距离,以保护儿童不受进化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9、简述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包括哪几个方面。

格赛尔收集每一个年龄的儿童典型性行为,归纳他们的成长趋势,总结出“行为剖面”,从中总

结出五个重要观点:

①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②发展的性质;

③发展的原则;

④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⑤育儿观念。

3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①本我;

②自我;

③超我。

31、在霍妮看来,环境中的哪些不利因素会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

①过于受支配,难以发挥主动性;

②得不到重视和关心;

③缺乏真诚的爱;

④父母的冲突使儿童受到情感创伤;

⑤过早或过晚的承担责任;

⑥在同伴中被孤立;

⑦环境中充满排斥,难以适应。

32、简述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思想。

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

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各种符合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

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

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33、吉布森认为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三种发展趋势:

①知觉性特异增加;

②注意实现最优化;

③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运用行为强化原理,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该原理的表扬和奖励,被很多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奖励是教给儿童在特定环境中什么是适宜行为

的最快捷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幼儿园中,最常见的基于强化管理的方法,叫“代币法”。即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

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具体地说,就是把幼儿的奖励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幼儿表现出某

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幼儿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

愿望。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期望以强化原理增加孩子某行为出现的概率时,应该慎重地选择强化物。

可以选择的强化物有以下几种:

①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②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

的物品。

③操作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

弄的物品。

④拥有性强化物: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

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⑤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自逗乐嬉戏、讲

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35、论述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阶段特征的性质。

①阶段的获得是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

这里所说的连续和恒定不是指时间(年龄),而是指相继的次序。年龄只是一个表示阶段的形式化

指标,在某一特定的全域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年龄线索来表示这些阶段的特征,但年龄线索是极容易

变化的,不仅表现在不同的的全域间具有时间的差异,及时在同一全域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他

的成熟、他的经验,也有赖于社会环境。阶段的连续性除了表现为次序的恒定外,还必须当作是稳定

的。即行为的连续顺序应具有普遍性,否则,就不能确定阶段。

②阶段的整合性。

整合性指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某一年龄构造的结构将成为下一年龄结构的一个整合部分。

③阶段的双重性。

每一个阶段,一方面包括一个准备水平,另一方面包括一个完成水平。这是由于每一个阶段的形成

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化,需要连续地平衡,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的结构。所

以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形成的过程和最后平衡的形式。最后平衡的形式,意味着整体结构的形成。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乐乐是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喜欢看书,喜欢做游戏,也喜欢唱歌。可他总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

界里,游离于集体,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

午睡时,角落里忽然传来乐乐的歌声,我提醒他不要发出声音,以免影响别人。可等我一转身,

又听到了乐乐的歌声。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乐乐对老师的要求很不敏感,总是我行我素,似乎对任何东

西都无所谓、不在意。但我深信,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总有一处是他在意的角落。

一次集体活动时,我拿出相机捕捉孩子们的活动瞬间。乐乐依旧动作缓慢,坐在椅子上不停地

扭来扭去。我灵机一动,说:“爸爸妈妈肯定很想知道你们在幼儿园的表现,我把你们的坐姿拍下来,

拿给爸爸妈妈看看吧。”话音刚落,乐乐立马坐的笔直,眼神不再茫然,而是专注、认真地看着镜头。

下午离园时,我把抓拍的乐乐坐的笔直的照片给他妈妈看,并当他妈妈的面表扬了他。乐乐妈

妈一直以来得到的信息大多是负面的,今天听到老师表扬乐乐非常高兴,也当即表扬了他。这时我看

到乐乐笑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抓住乐乐的之一心理特点,进一步引导他,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

在集体中表现的机会。一次,在“故事妈妈讲故事”活动中,我们特意邀请了乐乐妈妈,并以此激励乐

乐:“你要好好表现哦,从现在起就要养成好习惯,让妈妈看到你最棒的一面。”

乐乐表现特别好,我在全班幼儿和他妈妈面前表扬他:

“我们要向乐乐学习,他虽然听过这个故事,但依然很认真地和小朋友们一起又听了一遍。我相

信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也一样表现得很棒。”得到表扬的乐乐坐得更端正了。

后来,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和激励下,乐乐慢慢地进步着,特别是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的变

化。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答:①在这个案例中,乐乐的行为习惯一直是老师很头疼的问题,老师基于以往工作经验的屡次“提

醒”并不能成为改变乐乐行为的有效刺激。

②老师敏锐的发现乐乐对“把幼儿园的变现给爸爸妈妈看”这一刺激非常敏感。因此老师将这点作为强

化物,在乐乐“坐姿端正、专注听讲”这一操作性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强化,把拍摄的照片给妈妈看。

妈妈也立刻对乐乐的这一操作性行为给予强化(表扬)。

③接下来,老师不断创设机会,让爸爸妈妈看到乐乐的良好行为,于是乐乐的良好行为在“让爸爸妈

妈看”这一刺激的不断强化下,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搜集宝宝照片、探讨“我是怎样长大”的活动中,凡凡和大伟在看照片时发生了争执。凡凡相信小

孩是不会变老的,因为故事《一寸法师》是这样说的。小伙伴大伟却反对,大伟问:“你爸爸会不会

变老?”凡凡回答“会!”大伟再问:“那你会不会长成你爸爸那么大?”凡凡回答:“会!”“那你会不会

变老?”大伟追问。凡凡回答:“不会!”两人相持不下。

老师面对这场争论处于两难境地:是否定凡凡让他提前从童话中醒来,还是支持凡凡的童话梦想否定

大威德理性思考?

老师难以解决的问题被另一个孩子巧妙地解决了,一直“观战”的景炎对大伟说:“等他变老了他就知

道了!”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凡凡非常高兴地跑了,因为自己没有被否定;大伟如释重负地笑了,

因为他找到了知音。

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教师的教育方式。

答:①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一场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导致的“讨论”

②凡凡对客体——爸爸有正确、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爸爸会变老”;同时凡凡对自己的成长也

有客观的认识,“我会长大”。但是对于“我会不会变老”这个问题,却表现出了自我中心思维,认为自

己不会变老。凡凡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不符合逻辑的,这说明儿童对客体认识的不确定性。

③对于凡凡的这种认识,老师并没有试图向他说明人类成长发展的变化。事实上,即使老师想尽办法

让凡凡理解“每个人都会变老,你也一样”,也很有可能无功而返。最终这个问题被景炎巧妙地解决了。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高举无意识的大旗,从根本上修改了心理学的定义和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托马斯

C、维果茨基D、班杜拉

【答案】A

2、发展理论的研究主题不包括

A、心理的实质B、量变与质变

C、遗传与环境D、心理与生理

【答案】D

3、在格赛尔看来,儿童的生理成熟从一种发展水平到另一种发展水平的方式是

A、突然转变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D、线性连续

【答案】A

4、在儿童运动发展过程中,肩膀、手臂的运动比手腕、手指的动作发展早,体现了发展具有

A、方向性原则B、遗传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主动性原则

【答案】A

5、儿童在成熟之前,尚未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成人需要做的事情是

A、教育B、等待

C、斥责D、训练

【答案】B

6、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

A、保持不变B、减弱

C、增强D、守恒

【答案】C

7、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最主要的来源是

A、家庭成员B、学校老师

C、影视剧D、内心幻想

【答案】A

8、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危机是

A、衰退和暴增B、停滞和退化

C、升华和消亡D、萌芽和转化

【答案】B

9、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是

A、人格B、自我

C、超我D、梦境

【答案解析】BP83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本我与自我的关系。

分析: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一面产生本我,一面连接现实。自我是

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10、下列不属于精神分析法的三个要点的选项是

A、自由联想B、精神分析暗示

C、升华D、移情

【答案解析】CP91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精神分析法的三个要点。

分析:精神分析法的三个要点是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暗示(包括梦的分析)和移情。

11、如果一个患者试图通过武断地宣称自己一贯正确来“一劳永逸”地平息冲突,这种行为属于

A、过分自控B、自以为是

C、捉摸不定D、犬儒主义

【答案解析】BP96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自以为是的表现。

分析:自以为是是明显的进攻倾向与超然特征结合产生出的防卫法。患者试图通过武断地宣称自己

一贯正确来“一劳永逸”地平息冲突。

12、儿童闯入父母的寝室,甚至晚上挤在父母的床上,这种行为多出现在

A、儿童早期B、学前期

C、成人早期D、学龄期

【答案解析】B

13、在儿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已经具有的结构是

A、认知结构B、语言结构

C、平移群D、位移群

【答案解析】CP120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儿童感知一运动阶段所获得的结构。

分析:儿童发展的早期是感知一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获得语言之前就已经有了某种

结构,如平移群结构。

14、皮亚杰把动作内化和外化的过程称为

A、逆向建构B、同化建构

C、双向建构D、平衡化建构

【答案解析】D

15、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是

A、天赋B、科技发展

C、遗传D、文化

【答案解析】DP14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分析:维果茨基认为,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

社会活动的产物。

1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是

A、精神分析学B、行为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D、遗传决定论

【答案解析】C

17、下列选项不属于心理工具的是

A、符合B、记号

C、语言D、刀

【答案解析】DP149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工具的概念。

分析:D项是具体的器械,属于物质。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吉布森实验研究的是

A、视崖实验B、抓握反应实验

C、回避反应实验D、生日宴会实验

【答案解析】DP169-170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吉布森实验研究。分析:吉布森并未做过D项实验。

19、典型的过滤和抽取作用的事例被称为

A、鸡尾酒宴会现象B、课堂现象

C、长跑现象D、演唱会现象

【答案解析】AP17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吉布森知觉发展机制中“抽取”和“过滤"的事例。

分析:过滤和抽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典型的过滤与抽取作用的事例被称为“鸡尾酒宴会现象”

或“生日宴会现象”。

20、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若儿童极力阻止分离,自发地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与母亲

重新亲近,这处于焦虑分离的

A、反抗阶段B、失望阶段

C、超脱阶段D、遗忘阶段

【答案解析】A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可以界定为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22、机能不对称原则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是指就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有效,因此各种器官的机能在某一

侧更占优势。

23、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24、关键期

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5、儿童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被称为动作能。

A、对B、错

【答案解析】B

应人能是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26、人们对霍妮理论的评价中,往往对其蕴涵的泛性论给予批评,认为泛性论的实质抹杀了人的本

质特征。

A、对B、错

【答案解析】B

人们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泛性论。

27、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心理活动的社会性越来越强。

A、对B、错

【答案解析】B

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28、典型的生态学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社交模型。

A、对B、错

【答案解析】B

典型的生态学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环境模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9、简述“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①它有适应作用。

②它有准备作用。③它有可塑作用。

30、通过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通过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第

二,心理的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第三,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

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31、简述处于基本焦虑环境的儿童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

①趋众;

②逆众;

③离众。

32、维果茨基提出的低级心理机能具有那些特征?

①这些心理机能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②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③就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都是直接的、非中介的(不需要工具作为中介)。

④就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因而它们都受生物学的规律所支配。

⑤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33、根据鲍尔毕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①无分化阶段;

②低分化阶段(3~6个月);

③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④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后)。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论述班杜拉理论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提出以下观点:

①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一般人认为只有愤怒、

恐惧等情绪才能触发攻击性行为,但班杜拉认为,除此之外,情绪亢奋、欣快异常等情绪也同样可以

引发攻击性行为。班杜拉认为,情绪的唤醒虽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必然条件,但它能便利攻击性

行为的发生。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引发攻

击性行为的原因,而对其他人来说,并不一定。

②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

发生的可能。情绪状态的减弱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本身,二是通过认知因素。

③班杜拉认为,接触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并不像有些心理学家认为

的那样,替代性地参加攻击活动可以消耗攻击能量,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5、论述皮亚杰理论中影响发展的因素,并简单谈谈因素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即发展的条件有四个,即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

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①成熟。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对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经验。这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三类不同的来源:简单的练习、物

理环境、罗技数理经验。

③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④平衡化。皮亚杰注意到,每一个结构的形成,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

过程。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反应的一个集

合。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蕾蕾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但她常常不按老师的安排故事。她的评

比栏上没有一颗星星。这天。李老师上课的内容是童谣《西游记》,蕾蕾听得特别认真,边学童谣边

做里边角色的动作。当老师邀请小朋友来表演这首童谣时,蕾蕾立即跑向老师:“我来,我来!”老师

示意大家坐端正,说:“谁坐好了就请谁来。”蕾蕾立马坐正举手,她的身子有些前倾,手举得比别人

都高,眼神急切。她获得了老师的允许,表演的很生动。

老师当即表扬她:“今天蕾蕾小朋友学的可认真啦,她的表演很生动,还学会了举手示意,真棒!

我要奖励她一颗学习之星,大家为她鼓掌!”蕾蕾从老师手中接过星星,小心地贴在评比栏上自己的

名字后面。这是她第一次得到“学习之星”。一直到该活动结束,她都积极地参与表演,并遵守了规则。

综合上面的材料,分析教师如何运用强化物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①这个案例中的幼儿平常不易遵守班级活动规则,在偶然的一次活动中,受兴趣的驱使而主动参与了

活动,在老师的提示下遵守了活动的规则,并即刻获得了强化物“学习之星",这是一次有效的即时强

②强化的结果是该幼儿继续积极地参与活动,遵守规则,并持续到活动结束。当幼儿表现出所要强化

的行为后,教师立即给予强化物并向幼儿陈述给予代币的理由,这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了代币与行为之

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

③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是具体的,包括“学得认真、表演生动、举手示意"三个方面的内容,这让幼

儿清楚地理解了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坚持的良好行为。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个年轻妈妈来到儿科医院里,问儿科大夫:“我儿子现已四个半月大,早在两个多月时就已经

开始吃手指了,我看书上说,6个月前吃手指,应该让他尽情地吃,6个月以后就不会再吃,所以目

前我们并不阻止他吃。我认识的一个妈妈,女儿一吃手指就打一下,现在已经不吃了,但不知道会不

会对宝宝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呢?”

儿科大夫回答说:“孩子的生长发展从用口感来感知事物开始,吃手是这一过程的前奏。四个月

的孩子正在练习手伸到嘴里并将手留在那里,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在出生后的最初几

个月,孩子的手和腿完全不受大脑的控制,随便地踢蹬,而吃手是第一个被大脑控制的有目的的行为。

那个孩子一吃手就打孩子的妈妈,等于亲手用镰刀割断了孩子发展的幼苗,这就像把山上的树木砍掉

一样,是对自然的破坏”

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发展特点与家长的教育方式。

①婴幼儿吃手,是0~3岁幼儿的常见行为,也是家长聚焦较多的行为。对于家长来说,吃手有诸多

弊端。

②很多家长运用行为主义发展原理,试图纠正儿童的吃手行为,比如案例中所说的“打”,还有斥责、

喝止等。

③事实上,不论从动作发展,还是心理发展的角度上看,1岁前的儿童有意识地吃手都是一个应该得

到大声喝彩的“大事件”。这不仅标志着孩子能够完成大脑驱动手部到达口腔这一复杂的神经系统协同

运动,更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主动探索世界。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三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华生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对刺激的反映,其公式便是为

A、S-VB、N-Z

C、S-RD、O-P

【答案解析】CP26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行为对刺激的反应公式。

分析:华生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对刺激的反应,其公式表示为S—R。其中,S是刺激,R是反应。

2、个体社会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彻底的是

A、机械论者B、集体论者

C、遗传决定论者D、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答案解析】DP31-32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认识。

分析: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个体社会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彻底的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

会文化历史学派。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

用,成为当代心理学中令人瞩目的一派。

3、格赛尔认为,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遗传B、成熟

C、环境D、训练

【答案解析】BP36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关于儿童成熟的观点。

分析: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出生以后,成熟继续指导着发展。因

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4、格赛尔认为,儿童发展变化中一个便于观察和把握的人为的、形式的指标是

A、学习能力B、记忆力

C、体力D、年龄

【答案解析】DP36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儿童发展的时间指标。

分析:格塞尔认为,表示儿童发展的时间指标是年龄。年龄是生物变化的一个相当精确的指示物。

当然,年龄本身不是发展变化的原因.但它是一个便于观察和把握的人为的、形式的指标。

5、如果父母容许婴儿自己决定吃和睡的时间,婴儿会减少喂乳次数和增加白天觉醒的时间。这体现

了儿童发展原则中的

A、相互交织原则B、机能不对称原则

C、个体成熟原则D、自我调节原则

【答案解析】D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

A、递增B、适量

C、越少D、越多

【答案解析】CP52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练习的分配。

分析:华生主张分散学习,不主张集中突击训练,通过实验发现,在限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越少,

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7、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

A、成功教学法B、程序教学法

C、强化教学法D、累计教学法

【答案解析】BP59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程序教学法的理解。

分析:针对美国及其他国家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

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8、弗洛伊德认为,梦是

A、性欲的表现B、愿望的达成

C、本能的冲动D、要求的反映

【答案解析】BP81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梦的性质。

分析: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根本性的假设:“梦是愿望的达成(实现)。”

9、生命具有趋向死亡的本能,叫做

A、性本能B、营养本能

C、生本能D、死本能

【答案解析】D

10、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实行的原则是

A、现实原则B、经济原则

C、节约原则D、开放原则

【答案解析】AP83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自我实行的原则。

分析: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即考虑到现实作用,使个体能适应实际需要来控制活动方式。

11、“此地无银三白两”,用弗洛伊德防御机制解释属于

A、投射B、压抑

C、反向作用D、退化

【答案解析】CP91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反向作用的理解。

分析:反向作用是自我为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做出的相反举动,并以夸张的方式强调对

立面。“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都是反向作用的表现。

12、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

A、保持距离B、不交往

C、不理睬D、不加入活动

【答案解析】AP9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离众”的理解。

分析:所谓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

于自己的小天地(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梦想等)。

13、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

A、捉摸不定B、自我中心

C、极端跳跃D、认知断续

【答案解析】B

14、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

A、适应B、运算

C、平衡D、认知结构

【答案解析】BP128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皮亚杰关于运算的概念。

分析:一个单独的组合是由几次相加构成的,而这个组合又可以通过几次相减来取消,简而言之,

运算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15、人的心理的发展所受的制约因素是

A、生理发展的水平B、所受教育水平

C、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D、遗传

【答案解析】C

16、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是由于使用了

A、心理工具B、物质工具

C、语言D、逻辑思维

【答案解析】A

17、老师问:“除了家里的门,还有些什么门?”同学们纷纷说:“人家的门”“铁门”“天安门”“玻璃门”“冰

箱门”“脑门”等。这种思维属于

A、假概念B、复合型复合

C、链状型复合D、弥漫型复合

【答案解析】BP153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合型复合的概念。

分析:复合型复合是将物品与物品的具体印象合成特别的组合。题干中同学们的回答是在“门”这一

概念下“收藏”的一套特别的组合。

18、不断从刺激中分离分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被称为

A、感受过程B、知觉过程

C、反应过程D、认知过程

【答案解析】DP170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知觉过程的概念。

分析:知觉是刺激的函数,刺激是有效信息的组合,知觉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刺激中分化出有效信息

的过程。

19、吉布森运用的abstraction,在思维心理学中指的思维过程是

A、抽象B、过滤

C、注意D、专注

【答案解析】A

20、山羊在出生5分钟内就必须与母山羊建立联系,否则,再回到母山羊身边就要受到攻击。这种现

象充分说明了五种具有

A、敏感期B、关键期

C、生存本能D、社会智力

【答案解析】B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心里的实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22、发展方向的原则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到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23、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过程)、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

预见性意志等。

24、利他行为

按习性学的观点,当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时,那

就是利他行为。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5、根据格赛尔的观点,儿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

A、对B、错

【答案解析】A

在格塞尔及他的同仁们看来,个别差异主要是量的差异,并不是质上的差异,因为质的关键因素是

成熟,而成熟,对于所有儿童来说,是一个受基因控制的普遍的自然法则。

26、霍妮认为,有些人在生活中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否认并嘲弄道德标准,这些人其实采用

了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心理防御机制。

A、对B、错

【答案解析】A

霍妮将人际关系中的防御策略归纳为7种,其中犬儒主义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

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十足的痞子相。

27、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过程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A、对B、错

【答案解析】B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着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28、习性学认为,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

价值。

A、对B、错

【答案解析】A

儿童不仅与父母(家庭)进行社会交往,而且也需要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9、简述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月学前教育的关系中应注意什么。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向我们揭示出成熟机制在儿童身心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过程中的重要

性。这一基本观点对于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在二者的关系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儿童在成熟之前,成人要做的事情是等待儿童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

②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我们应根据幼儿的成熟水平适时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认知、情感社

会交往、语言、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

③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30、简述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指的是“性”的发展,而“性”的发展指的是力比多的发展,或称心理性

欲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

②肛门期(1~3岁)。肛门期中儿童的冲动大都是被动的,快感来自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口的感

觉(包括尿道口在排尿中产生的感觉)。

③前生殖器期(3~6岁)。该期儿童会产生依恋异性父母的伊底帕斯情结,但最终会受到压抑。

④潜伏期(6~11岁)。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⑤青春期(11~13岁)。女孩自11岁,男孩自13岁起进人青春期。儿童力争从父母的控制中解脱

出来,建自己的生活。

31、简述霍妮基本焦虑理论中防御策略的种类。

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而焦虑则导致防御策略的形成。防御策略可归类为

七种:

①盲点作用(盲点现象);

②分隔作用;

③合理化作用;

④过分自控;

⑤自以为是;

⑥捉摸不定;

⑦夫儒主义。

32、简述维果茨基理论中高级心理机能的特性。

①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②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都有思维的参与。

③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由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④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33、简述鲍尔毕理论中婴幼儿的行为系统。

鲍尔毕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把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

①依恋行为系统。

②警觉一恐行为系统。

③探究行为系统。

④交往行为系统。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论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行为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心理学原

理。该理论的深刻含义在于促使人们认识到行为的原理是生活的事实这一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发展理

论对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基

于该理论观点,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某行为产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能够发现相关的环境要素,同

时创设适宜环境,提供恰当刺激,可以塑造和修正行为。

②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基于此原理,良

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基于该原理的表扬

或奖励,被教育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③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所谓消退,指的是撤销促使某行为发生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消退法常被运用于减少

幼儿的不良行为。

④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行为,是一种更普遍的学习行为。

35、论述皮亚杰理论中影响发展的因素,并简单谈谈因素之间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即发展的条件有四个,即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

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①成熟。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对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经验。这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包括三类不同的来源:简单的练习、物理

环境、罗技数理经验。

③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④平衡化。皮亚杰注意到,每一个结构的形成,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

程。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反应的一个集合。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位大学教授退休了,在一个小山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批十分顽皮的哈子,他们天天互

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教授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教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每天早上在他住所外吵闹有奖励,谁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

酬就越多。果然,一连几天,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就这样,孩子们已经

习惯于吵吵闹闹也能获取奖励的时候,教授却开始逐渐减少所给予的奖励。最后,无论是孩子们怎么

吵,教授一分钱也不给了。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他们想“不给钱谁还叫你给你听”,再不到教授所

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教授终于得到了清静。

针对以上材料,分析教授通过减少奖励彻底消除儿童吵闹的行为;结合观察学习理论,分析该案运

用的相关原理。

①案例中的教授综合运用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完美地解决了儿童吵闹的问题。

②教授首先运用强化原理,通过给予报酬的方法,提高孩子吵闹出现的概率。慢慢地,孩子们将吵

闹与获得报酬结合起来。

③当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奖励之后,教授逐渐减少了强化物,并最终完全不给予报酬,这使得孩子们

吵闹的行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了。

37、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婴儿九到十个月之后,有许多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一双小手,不再像过去那样安分守己了,总

是动个不停,对见到的任何东西都要触摸、把玩或乱抓。我小孙子七八个月时,又一次我抱他到窗口

去望风景,哪晓得他对窗外的景色什么也不看,只对玻璃窗前的那个铁栅栏有兴趣,用他的小手去触

摸和把玩。当这个铁栅栏由于他的的摇动而发出吱吱的声音时,他更是兴奋不已,边笑边摇,似乎发

现了新大陆那样高兴。起初,我觉得这铁栏杆上有灰尘,乱抓乱摇会弄脏手,也不安全,便把他的小

说拉开,可他却拼命要抓摸,一旦抓到时,又好奇又开心地对我微笑起来,好像告诉我:“宝宝胜利

了!”

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思维的关系。

①婴儿到了六七个月时,手的功能在抓、握、触、摸中提高了感知能力,尤其是触觉和运动觉机能得

到了发展,其中还包括感知冷暖、轻重、软硬及痛觉能力的增强。

②案例中婴儿在到处抓摸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还得到了运动舒展的快感。

③案例中婴儿手指的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刺激大脑皮质上相应运动区的生理机制,从而促进

人的思维发展。

④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无法懂得怎样思维,只有先通过具体的身体动作,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押题四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认知结构的机能和结构演变的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皮亚杰

C、格赛尔D、班杜拉

【答案】B

2、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A、维果茨基B、华生

C、弗洛伊德D、贝塔朗菲

【答案】D

3、儿童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线特征是

A、行为模式B、行为差异

C、个别差异D、行为周期变化

【答案】B

4、认识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下列不属于格赛尔确定的四个诊断范围的是

A、动作能B、精神能

C、语言能D、应物能

【答案】B

5、对格赛尔发展理论的争议,常常集中在

A、格赛尔发展量表的准确性

B、格赛尔发展量表的年龄常模

C、格赛尔成熟机制的可靠性

D、格赛尔的育儿观

【答案】B

6、华生认为,婴儿的惧、怒、爱三种情绪反应属于

A、遗传的B、习得的

C、非遗传的D、非习得的

【答案】D

7、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

A、定向过程B、选择过程

C、观察过程D、学习过程

【答案】A

8、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实行的原则是

A、节约原则B、经济原则

C、快乐原则D、压抑原则

【答案】C

9、下列心理学家中,被称为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的是

A、安娜·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

C、霍妮D、斯金纳

【答案】C

10、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

A、同一性B、生本能和死本能

C、行为矫治D、基本焦虑

【答案】A

11、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成的阶段共有

A、8个B、6个

C、5个D、4个

【答案】A

12、无限夸大生理差异、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

C、霍妮D、华生

【答案】A

13、儿童认为月亮在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现象皮亚杰称之为

A、实在主义B、泛灵主义

C、自我中心主义D、感知主义

【答案】A

14、皮亚杰认为,下列属于儿童发展影响因素的选项是

A、适应B、同化

C、顺应D、平衡化

【答案解析】DP131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皮亚杰理论中影响儿童发展的四因素。

分析: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受成熟、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平衡化四个因素的共同影

响。

15、20世纪70年代,被美国心理学家誉为“心理学家界的莫扎特”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维果茨基

C、霍妮D、吉布森

【答案】C

16、下列选项不属于物质工具的是

A、拖拉机B、手榴弹

C、语词D、床

【答案解析】CP149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工具的概念。

分析:C项属于心理工具。

17、开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维果茨基

C、霍妮D、弗洛伊德

【答案解析】BP161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指导思想。

分析:在心理学史上,维果茨基是第一个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建立比较完整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取

得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人。

18、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心转移到“可知度”上的心理学家是

A、埃里克森B、维果茨基

C、霍妮D、吉布森

【答案解析】D

19、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洛伦兹B、埃里克森

C、爱因斯沃斯D、J·鲍尔毕

【答案解析】AP177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关键期概念的提出者。

分析:“关键期”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伦兹于1935年提出的著名概念。

20、下列不属于爱因斯沃斯评定母亲照看方式行为特征的选项是

A、敏感性—不敏感性B、接受—抗拒

C、合作—干涉D、热情—易接近

【答案解析】DP185

考点:考查的知识点是母亲照看婴儿的行为特征表现

分析:爱因斯沃斯通过四个维度来评定母亲照看方式的行为特征,分别为:敏感性一不敏感性、接受

一抗拒、合作一干涉、易接近—冷漠。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22、塑造

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23、假概念

假概念是从外部看起来像概念,而从内部看则是复合物的一种复合类型。

24、社会智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解决这些人际问题的

能力称为社会智力。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5、对于一个正常的儿童来说,行为是按照高度模式化的方式发展的。

A、对B、错

【答案解析】A

对于一个正常的儿童来说,行为是按照高度模式化的方式发展的。格塞尔发展量表所提供的常模并不

是每一个特定年龄的发展标准,而只是某一些特定年龄的发展的平均数。

26、埃里克森认为白日梦是学前儿童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

A、对B、错

【答案解析】A

埃里克森把学前期又称为游戏期,本阶段游戏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角色游戏或白日梦,二是共同游

戏。

27、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学就是发展,它们是两个同等的、平行进行的过程。

A、对B、错

【答案解析】B

维果茨基指出不能将发展与教学等量齐观,教学基本上走在发展的前面。

28、习性学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提倡在自然环境中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应

该全盘接受此类方法。

A、对B、错

【答案解析】B

习性学对儿童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但习性学也存在诸多局限,不应全盘接受此类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9、简述“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害。一味倡导提前教

育甚至超前教育,不但严重损害了儿童正常发育的自然进程,还损害了儿童潜能的发育,造成儿童期、

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甚至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伤害。

30、简述弗洛伊德理论中儿童焦虑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理论中,儿童焦虑的防御机制共有五项:

①压抑;

②反向作用;

③投射;

④退化;

⑤停滞(固结)。

3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知识的本原来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为了认识物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他必须移动、连接、组合、

拆散并再次集拢它们。

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必然包含两种活动,一

方面,主体在内部协调自己的动作形成动作结构,一方面将外界的客体组织起来形成客体之间的相互

关系。这两种活动是相互依赖的,因为只有通过动作,这些关系才得以发生。这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结果是:客观知识总是从属于某些动作结构。而这些结构是一种构造的结果,它既不是出于客体(因

为它依赖于动作),也不天生地存在于主体之中(因为主体必须学会协调他的动作)。

因此,皮亚杰把动作内化和格式外化的过程称为双向建构。在他看来,不仅从感知运动智慧到形式运

算的发展,经历了内化和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