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1、哈罗德·孔茨《管理学》: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P22、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影响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各种管理思想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P4-53、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思想史必然有的研究视角:【时间系列视角;研究领域系列视角;研究方法系列视角】。P54、【《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记载,摩西的岳父对改进摩西事必躬亲的做法提出建议,体现了【分权原则、管理幅度适当原则和例外原则等管理思想】。P85、苏格拉底很早就认识到管理的【普遍性】,认为公众事业的管理技术和私人事业的管理技术是可以相互通用的。P96、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有关管理和组织的见解:【①论劳动的专业化。②论部门分工。③论集权、分权及代表制。④论协作,“整体当然高于部分”。⑤论领导】。孔子很早就提倡按【才能】选拔和提升官员的制度。P97、【希腊】的威尔·杜兰特提出“一个国家诞生时总是讲求节俭的,而衰亡时总是腐败的”的论点,抓住了许多【文明社会兴衰】的本质。我国【《周礼》】,有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具体叙述。【《墨子》《孙子兵法》】等书对于管理的职能如计划、组织、指挥、用人等,都有不少适用于今天管理活动的精辟见解。P108、【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最出名的著述【《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阿奎那从【自然法】的观点出发,对如何协调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P129、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有【《君主论》《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等著作。物质利益决定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们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利益】。P1210、【托马斯·莫尔】,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以【《乌托邦》】一书而名垂史册。P1311、资本主义精神三大支柱是【新教伦理、自由意志的伦理和市场伦理】。P15-1612、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发起宗教改革,提出【“天职”】概念。瑞士的【加尔文】提出【“选民”和“弃民”】的概念。在“天职”和“选民”观念的基础上,新教衍生出四条伦理准则:【①浪费时间是万恶之源,因为浪费掉的时间都是履行“天职”的机会;②乐于工作,不劳动者不得食;③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神的意志;④超过基本需求的消费是浪费,是有罪的】。洛克的【自由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政府论》中。P15-1613、【1640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将资本主义精神和政治制度传遍了欧洲大陆。P1814、【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P1815、第一个明确指出管理是生产的第四要素,因而管理具有极端重要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P2116、最早研究分工的是英国重商主义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在【《政治经济原理研究》】一书中,先于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P23-2417、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P33-37宏观背景:【①市场和企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②对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视程度投入增强;③管理者和管理者组织的出现。】现实原因:【①劳资关系及激励问题;②管理人才的缺乏;③工人掌握技能及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④政府机关如何提高管理效率。】18、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美国】的发明家、工程师、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勒制”,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世界的形成和传播做出了贡献。泰勒的主要著作包括【《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P37-3819、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管理问题;工人的认识问题;工人的传统习惯问题】。为解决“磨洋工”所做的三大实验:【铁块搬运实验;铲掘实验;金属切削试验】。P38-3920、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学者认为人是【“经济人”】,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P4021、【职能工长制】:是泰勒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对车间工作进行分工形成的一种管理制度。泰勒认为,一名职能工长不可能同时具备工长必备的全部素质,为了使工长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需要分工,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P4222、【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法约尔出生在【法国】。P4523、由于泰勒提出的“职能工长制”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工作十四条原则的第四条【“统一指挥”】明显对立,使一些人认为法约尔与泰勒的理论是相互竞争和有明显差别的,但法约尔强调他们的著作是【相互补充】的。P4624、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定义: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定义的管理就是实行这五项职能。法约尔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P4725、法约尔认为一个好的计划应该有四个特点:【①统一性;②连续性;③灵活性;④精确性】。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受到限制,基层管理以【1∶15】为宜,以上各级大致为【1∶4】。P4826、法约尔描述的【协调】工作的依据,在当代管理学中被称为“部门墙”现象。P4927、统一指挥和统一领导的区别:统一指挥是【“对人”】而言,强调不能多头领导;统一领导是【“对事”】而言,强调领导所担负的责任。P5028、法约尔的“公平”管理原则:【“公平”原则就是“善意”加“公道”】。P5229、【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和世袭地位来管理;是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是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P5430、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有的特征:【确定的目标;分工明确;指挥链;非人格化的人员关系;规范录用;实行任命制;管理职业化;公私有别;遵守纪律】。根据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只有个别特殊的职位实行选举制,其余职位【实行任命制】。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职务活动应当与私人事务区别开来,【公私事务之间应有明确的界限】。P54-5531、甘特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甘特图】。【弗兰克·吉尔布雷斯】是动作研究之父。玛丽·派克·福莱特认为【协作】是管理的核心。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的最大贡献是【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P58-5932、古利克提出【管理7职能论】,并将7种职能名称的首字母缩写成为【POSDCORB(CO为“协调”的英文缩写)】。这7种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P60-613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说、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组织领导理论】。P6434、梅奥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写作并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霍桑指的是该实验的支持地——【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P6535、梅奥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P65-66(1)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结论:【①影响生产效率的环境因素不止一种,照明只是其中一种;②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实验过程难以控制,照明与产量的精确关系难以测定】。(2)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目的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化与生产效率的关系】。(3)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目的是【了解工人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以改进管理方式】。(4)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实验——“群体实验”。1931年到1932年梅奥等人进行了群体实验,目的是【为了证实非正式组织存在与否,以及非正式组织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P71(1)【保健因素】:那些会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如果改进它们能够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励职工士气,只能保持职工现有的士气,维持现有的工作状态,因此保健因素也称为“维持因素”。它们多与工作环境有关,主要有【公司政策、行政管理、工资福利、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际关系】。(2)【激励因素】:那些能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果改进它们能让职工感到更满意,并激励职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如果没有改进也不会产生不满意。它们多与工作本身有关,主要有【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37、麦克利兰提出的三种个人需要:【(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需要。(2)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一种需要。(3)亲和需要:渴望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需要】。P7238、麦克利兰所列的三种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的,【克服了马斯洛理论中各层次仅为单一类型需要的缺陷】。P7339、弗鲁姆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P74弗鲁姆认为,个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使用公式表示如下:【M=V×E】式中:M表示【“激励力”】,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效价】”,即目标达成后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E表示【“期望值”】,即个人对目标达成的可能性评估。40、综合激励理论是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弗鲁姆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更全面的激励模型】。P7541、【埃德加·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沙因以复杂人的假设为依据产生了【权变理论】。P77-7942、库尔特·勒温: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即:B=f(P×E)。B,Behavior,【行为】;F,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P8043、社会关系计量学由美国心理学家【J.L.莫雷诺】首创。团体成员相互影响分析法由【贝尔斯】首次提出。P81-8244、詹姆斯·库塞基和贝瑞·波斯纳发现排在前四位的领导品质是:【诚实、有远见、鼓舞人心、能力卓越】。P8445、斯托格迪尔的领导四分图理论P85结构维度:【领导者以工作为中心】,注重组织需要,强调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差异。关怀维度:【领导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注重职工需要,同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的关系。46、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又名【“领导生命周期理论”】。P89-90首先,根据任务行为、关系行为两个维度,可组合出四种领导风格:【指示型(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给予下属具体、清晰的指令,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推销型(高工作-高关系)】。领导者给予下属指导的同时也鼓励下属双向交流,其领导行为既是工作性的又是关系性的。【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领导者主要给予下属支持,与下属进行交流,共同决策。【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领导者给予下属的指导和支持都较少。其次,“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特点如下:第一阶段:低成熟度的员工,适合【指示式领导】。员工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完成工作。第二阶段:中低成熟度的员工,适合【推销式领导】。员工愿意工作,却缺乏工作能力。第三阶段:中高成熟度的员工,适合【参与型领导】。员工有能力完成工作,但不满领导者对他们的约束或缺乏完成工作的自信。第四阶段:高成熟度的员工,适合【授权型领导】。员工既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又有完成工作的意愿。47、【数学、系统思想、计算机运用】是管理科学的三大基础。P9548、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将数学应用到组织管理中;在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系统观念引进到管理方法中;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P102-10349、运筹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规划问题;排队问题;对策问题;决策问题;库存问题;搜索问题】。运筹学的主要特点:【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各种功能关系;应用多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随情况的变化而修改模型,求出新的最优解】。P106-10950、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P10951、对“一般系统理论”做出最大贡献的是美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希·贝塔朗菲】,他被认为是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此书被认为是一般系统理论的经典著作。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整体观点、动态观点、层次观点】。P110-11152、诺伯特·维纳发表【《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首次提出了“控制论”这一术语;申农和韦弗发表【《信息联系的数学理论》】,对一般信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早期的信息论主要研究【电信的问题】;博尔丁在确定了每一种系统的要素和范畴后,列出由简到繁的【8个等级系统】。P111-11353、【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统称“老三论”。P12054、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巴纳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经理人员的职能》】,它被管理学界誉为经典。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基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P123-12455、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P12556、赫伯特·西蒙在管理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的决策模型和完善了社会系统论。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决策者在组织中起着核心和动力作用,对组织的影响很大。P127-12857、西蒙决策划分的四个阶段:【(1)搜集情况阶段。(2)拟定计划阶段。(3)选定计划和实施阶段。(4)评价计划阶段】。P13058、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条件,决策还可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P133-13459、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认为【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鲁克、戴尔、纽曼、斯隆】。P13560、彼得·德鲁克,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提出了目标管理法。代表作有【《公司概念》、《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P135-13861、经验主义学派理论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的管理问题:(1)【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2)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了解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3)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P13962、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P14163、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是【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P146-14764、【组织的正式权威和地位】,产生了经理人的人际关系角色。经理承担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P151-15365、传统质量管理阶段的基本特点:【事后检验】。统计质量管理的缺陷:【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搬用了大量的数学原理和复杂的计算。“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的【阿曼德·费根堡姆】提出的。P155-15666、戴明是20世纪【企业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作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泰斗,被誉为“质量管理之父”。【《转危为安》】是他最成熟的管理著作。P157-15967、【戴明的“十四要点”】:①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②采用新的哲学思想;③停止依靠大规模检验去保证质量的方法;④废除以价格为衡量采购标准的习惯;⑤坚持不懈地改善计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⑥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⑦改善领导方式是管理阶层的工作;⑧排除恐惧;⑨打破部门之间的障碍;⑩取消对员工的标语训词和告诫;⑪取消定额管理和目标管理;⑫消除打击员工工作情绪的考评;⑬鼓励学习和自我提高;⑭采取行动实现转变。P159-16468、朱兰的【《朱兰质量手册》】被公认为当代质量管理领域最为权威的著作。从顾客的使用角度出发,朱兰将质量定义为【产品的“适用性”】。P166-16969、6σ管理方法的内容主题:【主题一:真正关注顾客;主题二: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主题三:采取的措施应针对过程;主题四:预防性的管理;主题五:无边界的合作;主题六:力求完美,容忍失败】。P171-1737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P17471、凯菲定义战略的思想方法:【“线性模式”】是指战略管理者集中于建立目标和制订计划,寻求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和连续的内在一致性;【“适应性模式”】是指战略管理者总是试图在企业资源与企业环境之间寻找最佳的匹配。P18272、明兹伯格的战略5P定义:【战略是计划、模式、定位、观念、策略】。P182-18373、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其中说明性的学派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P18474、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规划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P18675、【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P18776、以1973年为时间分界点,战略规划理论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战略规划学说】和后期的【环境适应学说】。P190-19177、战略规划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塞尔兹尼克、克里斯滕森、安德鲁斯、奎因、斯坦纳】。安索夫被誉为【“战略管理学之父”】。P196-19778、钱德勒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本优秀的著作上:【《战略与结构:美国产业企业的历史篇章》《看得见的手》《规模和范围》】。【多样化战略】是《战略与结构》的核心问题。P20079、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背景:首先,随着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出现,【企业兼并浪潮迭起,大企业不断涌现】。其次,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注重差异化】。最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使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大大提高,加剧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垄断的形成】。P205-P20680、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在一个行业中存在五种力量:【供应商、购买者、现有竞争对手、替代产品或服务、新加入者】。P20881、战略管理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1)归核化的出现。(2)日本企业实践的成功。(3)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丰富。(4)知识受到高度重视】。P212-21482、【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理查德·帕斯卡和安东尼·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的《公司文化——现代企业生存的习俗与礼仪》、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的《追求卓越——美国最佳经营公司的经验》】,这四本书被誉为“企业文化四重奏”。它们塑造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论系统,标志着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P223-22483、威廉·大内的“A型组织管理模式”:把典型的美国企业管理模型称为【A型组织管理模式】,特点:【(1)短期雇佣;(2)迅速评价和升级;(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了解并不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P22484、帕尔默特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P241【民族中心模式】:采用以母公司为中心的“集权式计划和控制”的方式,其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地域中心模式】:反映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地区战略,采用有局限性的手段雇用大量的管理人员。【多元中心模式】:采用以一个分部或国外子公司为中心的“分权式计划与控制”方式。【全球中心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计划与控制模式。85、松本厚治把日本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称为【“企业主义”】,把中国计划经济下企业的经营模式,称为【“观念论”的主人翁模式】。P24286、托马斯·彼得斯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永久性革命”的理论。(2)追求卓越。(3)追求卓越的激情。(4)解放管理与建立“讨厌鬼营地”。(5)托马斯·彼得斯对人的认识】。P250-25887、托马斯·彼得斯的管理思想的缺陷是【思想很少有连贯性】。P26088、约翰·科特是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最权威的代言人。P26089、领导和管理虽是不同的概念,但互补而不互相取代,管理强而领导弱的后果是【公司僵化,没有创新精神】。如果领导强而管理弱则会出现【失控的状态:不能按期达到组织目标、预算严重超标、承诺不能兑现】。P26790、【彼得·圣吉】被称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1978年获得【系统动力学博士学位】。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在美国出版。在书中,彼得·圣吉为经理人提供了工具和概念性原型,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型组织。P274-27691、企业再造理论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哈默与钱皮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中论述了企业再造的基本观点:【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彻底的变革;显著的进展;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P286-28892、虚拟组织的特征:【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共享各成员的核心能力;组织成员必须以相互信任的方式行动】。P291
二、名词解释题1、广义的管理概念: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P22、泰勒的作业管理:首先把每次操作分解为动作,并把动作细分为要素,然后研究每项动作及其要素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不合理的动作,保留必要的动作,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对必要动作进行改进。同时,在观察和分析每项动作要素所需要的时间并考虑人的生理状况后,将动作的频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P40-413、泰勒的差别工资制:通过作业研究,根据科学原理制定工作定额;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或工种,具体而言是根据工人的实际表现。当工人达到工作定额时,获得100%的定额工资,当超过定额时,提高工资支付率,通常是定额工资的125%,如果没有达到工作定额,按定额工资的80%支付,
并发给一张黄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P414、科学管理的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人员负责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控制权,
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P425、统一指挥: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应接受而且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不要界限不清,不要越权,更不要双重领导。P506、统一领导: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活动,只应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P507、秩序原则:秩序是指凡事各有其位。秩序原则既适用于对物质的管理,也适用于对人的管理。P518、狭义的行为科学: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价等领域。它强调的是,
试图创造出一种最优环境,以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做出贡献,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所成就。P649、照明实验:研究者假设阻碍工人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是疲劳和单调感等,而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所以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提高。P6510、系统分析: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计算的方法,在确定条件或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方案。换一种说法,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有步骤地探索和分析,给决策者提供判定最优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P11411、巴纳德的组织定义:把两个以上的人的各种活动和力量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体系。P12612、西蒙的合理性决策标准:西蒙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单纯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也不过是反映了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们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以便作出决策。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的。完全的理性导致决策者寻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他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P13113、程序化决策:是结构良好的决策,一般是那种例行的反复出现的决策,例如,企业中的订货、材料的出入、产品的生产,属于程序化决策。P13314、非程序化决策:即结构不良的决策,对不经常出现的、非常规的事情作出的决策一般都是非程序化决策。P13315、权变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它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P141-14316、全面质量管理: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P15617、“戴明环”:又称“PDCA循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1)P是计划,指规划以改善为目标的变革或者实验。(2)D是执行,指执行计划里面的变革或者实验。(3)C是检测,检测执行过程中的状况,看有没有出现偏差。(4)A是行动,采取变革、放弃或者是新一轮的循环。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没有终止的环,上一个循环结束后,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P164-16518、质量三元论:朱兰认为通过管理过程可以“使质量得以实现”,并提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用“朱兰三部曲”,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这三个过程。P16719、朱兰的质量螺旋:朱兰博士通过其中包括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等13个环节来说明连续的质量活动,指出经过各个环节的相关质量职能作用,使产品符合适用性要求,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另外,这十三个环节是一个呈螺旋状的无止境的上升过程,表明产品质量水平应该是不断提高的。P16920、朱兰的80/20原则:朱兰博士尖锐地提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他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认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P16921、6σ: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σ是一个希腊字母,中文译文是西格玛,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6σ即意为“6倍标准偏差”。P17122、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P18423、安索夫的环境干扰原理:企业环境对企业经营存在干扰,而由于干扰级别不同,企业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行为。P19724、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企业作业链表现为价值链,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价值链分析的主要缺陷面面俱到,没有轻重缓急。P20925、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P217-21826、虚拟组织:是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IT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是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等而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组织创新。P290
三、简答题+论述题1、促进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原因。P6-7答:(1)文化的经济内容反映不同资源的关系。(2)文化的社会内容反映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3)文化的政治内容反映个人与国家的关系。2、管理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P31-32答:(1)创新仍然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旋律:①管理视角的创新;②管理内容的创新;③管理方法的创新。(2)学科体系的完善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3)社会效用的进一步扩大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3、科学管理思想的前提假设。P40答:(1)科学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劳资问题。(2)工人是“经济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物质收益。(3)单个人可以取得最大效率,集体行动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的目的是获得最高的效率,即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4、泰勒科学管理的内容。P40-43答:(1)作业管理。(2)工人的选择和培训。(3)激励性的报酬制度。(4)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职能工长制。(6)例外原则。(7)管理哲学。泰勒认为,传统的管理困境在于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工人则认为自己提高的工作效率被资方占有,提高积极性只是增加了自己被剥削的程度,因此工人以“磨洋工”的方式来消极抵抗。5、法约尔的五项管理职能。P47答: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和控制。(1)计划是指挥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2)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3)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4)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5)控制就是要证实企业的各项工作是否与计划相符,其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于对它们进行纠正并避免重犯。6、法约尔认为组织中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P48答:(1)身体条件:健康、强壮,精力充沛,谈吐清晰。(2)智力条件:具有理解和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3)精神条件:有主动性,勇于承担责任,忠诚和遵守纪律,有尊严等。(4)通用知识:接受了较为全面的教育,知识不限于所从事的工作。(5)专门知识:任何职能所特有的知识,如技术、商业、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且较熟悉。(6)经验:从本职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即从个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整理而得的知识。7、法约尔的十四项管理原则。P50-52答:(1)专业分工;(2)权责对等;(3)遵守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报酬;(8)适当集权与分权;(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团结。8、韦伯的权力分类。P56答:(1)合理的法定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神授的权力。韦伯认为,在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的法定的权力才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人的才干来选拔人才,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行使。这是能保证组织健康发展的最好的权力形式。9、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P62-63答:(1)政治背景: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把工人看作“活的机器”,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和纪律性,而忽视了工人的社会需要,激起了工人的反抗,工人开始有组织地与雇主进行斗争,工会组织蓬勃发展。(2)经济背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频繁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增多,金融体系混乱,经济危机的负担被转嫁到普通劳动人民身上。(3)人文背景: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和泰勒、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所起到的作用乏善可陈。10、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要点。P67答:(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人类行为不仅受物质利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为了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自发形成核心人物和行为规范的相对稳定的群体。(3)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工人的“士气”又取决于他们对各种需要的满足度,满足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68-69答:(1)第一级,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在各层次需要中居于基础地位(位于需要层次金字塔的底部),是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包括衣、食、住、行、性等。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了,人们才会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2)第二级,安全的需要。即免除危险和免受威胁的需要。具体包括两类需要:一是对现在安全的需要,如人身安全、工作安全的需要等;二是对未来安全的需要,如将来老、弱、病、残的生活保障等。(3)第三级,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的关怀、爱护和理解。具体包括两类需要:一是社交欲;二是归属感。(4)第四级,尊重的需要。具体包括两类需要:一是内部尊重的需要,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二是外部尊重的需要,如地位、认可和受关注。(5)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需要层次金字塔的顶端,包括创造、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6)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有层次的,上述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五级阶梯,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再充当激励工具。12、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P75答:(1)努力=f(效价×期望值),即人们的努力及努力的程度取决于对事物的效价和期望值的评价。(2)人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3)奖励必须以工作绩效为前提,因为它会影响人们衡量下次完成同样事情的期望值。如果人们看到他们的奖励与绩效关系不大,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励不一定能带来员工的满意。员工会将自己的奖励与他人对比,如果认为奖励是公平的,他就会满意;反之,会不满意。(5)满意感会影响员工的效价评价。13、行为科学理论的“人性”理论。P76-77答:(1)X理论。这一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包括:①人生性好逸恶劳,尽量逃避工作。②人生性不愿负责,为了逃避承担责任,宁愿被人领导。③人生性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身需要而漠视组织需要。④人生性保守,反对变革。⑤人生性愚蠢,易于受骗,随时被煽动者当作挑拨是非的对象,作出不适宜的举动。(2)Y理论。这一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包括:①人并非生性好逸恶劳,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如同要求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②人并非生性不愿负责,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是经验的产物而非人的天性。③人并非生性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管理适当,人们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因为不需要外来控制和惩罚,只要人们对组织目标作出了承诺,人们就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④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的想象力、灵敏度和创造力以作出决策,只是人们智力的潜能只得到了部分发挥,其余的没有充分利用而已。14、库塞基和波斯纳的领导品质理论。P84答:(1)诚实。诚实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2)有远见。如果领导者期望别人愿意追随自己,那么他们必须知道目标何在,前景如何,也就是要有远见。(3)鼓舞人心。人们期望领导者拥有满腔热情,充满活力。(4)能力卓越。虽然不同职业对领导者要求不同,但领导者都需要具备为他的职业带来某些附加价值的能力。15、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P86-87答:(1)“1.1型领导”——贫乏型领导。领导者对员工和工作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2)“1.9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领导者对员工关怀备至,不关心工作,认为只要职工精神愉快,生产成效自然好。(3)“9.1型领导”——任务型领导。领导者只注重工作的完成,不关心员工需要,把员工看成是机器。(4)“5.5型领导”——中庸型领导。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与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基本保持平衡,他们喜欢显示民主作风,但又不鼓励创新,希望维持现状,只能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5)“9.9型领导”——团队型领导。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与对工作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把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有效地结合,使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关心工作成果,形成团结高效的工作团队。这是一种最理想的领导方式。16、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P88-89答:(1)确认领导风格。在对LPC调查问卷回答的基础上,菲德勒将领导风格分为“关系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两种。(2)分析情境因素。菲德勒认为决定领导绩效高低的情境因素有3个: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②任务结构,③领导者的职位权力。这3项权变因素可以组合成8种不同的情境,每个领导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3)进行领导与情境的匹配。菲德勒把不同的情境与领导风格逐一对比,菲德勒最后得出结论: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景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更有效;在中等有利的情景下,“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更有效。由于个体的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因此,要提高领导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种办法:①一是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②二是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17、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P91-93答:(1)历史贡献:①行为科学理论使管理对象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②行为科学理论使管理的范围由“正式组织”扩大到了“非正式组织”。③行为科学理论使管理的方法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性化管理”。④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2)局限性:①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存在片面性。②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过于简单化。18、系统分析的步骤。P115-116答:(1)确定目标是系统分析的重要一步。(2)收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3)建立各种分析模型。(4)分析对比各种方案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或试验,以便确定方案。(5)实施、总结、反馈。实施选定的最优方案。19、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P116-117答:(1)以目标为中心,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以系统为中心,强调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合理分配并衡量投入与产出。(4)以人为中心,合理安排挑战性工作,并根据业绩支付报酬。20、决策管理学派西蒙认为决策很难求得最佳方案的原因。P132答:(1)信息的不完全性。(2)预测的困难性。(3)穷尽可行性的困难性。21、权变理论的评价。P145-146答:(1)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2)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3)权变学派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4)权变理论试图改变一种局面,变各派理论互相“诋毁”为相互“承认”。22、经理角色学派的经理工作的六个特点。P149-150答:(1)工作量大,步调紧张。(2)工作的简短、多样和琐碎。(3)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的地位。(4)爱用口头交谈方式。(5)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信息联系。(6)权力和责任相结合。23、朱兰的突破历程理论。P167-169答:在《管理突破》一书中,朱兰提出了“突破历程”理论,以下是此历程的七个环节。(1)突破的取得。(2)突出关键的少数项目。(3)寻求知识上的突破。(4)进行分析。(5)决定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6)进行变革。(7)建立监督系统。24、6σ管理法实践的基本途径。P173答:(1)业务变革。执行团队需要审视关键的业务流程,以对变革提出建议。(2)战略改进。它是集中于企业有限的几个业务部门或职能领域的一种努力。(3)解决问题。此方法目标是解决那些长期存在的困扰。25、ISO9000标准所确立的质量管理原则。P176-177答:原则一:以顾客为中心。原则二:领导作用。原则三:全员参与。原则四:过程方法。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六:持续改进。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26、贯彻ISO9000标准的意义。P178答:(1)消除贸易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2)提高企业质量信誉,谋求质量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3)规范企业内部质量管理。27、斯坦纳战略规划经典模型的六个阶段。P193答:(1)目标确定阶段。(2)外部审查阶段。(3)内部审查阶段。(4)战略规划阶段。(5)战略评价阶段。(6)战略运用阶段。28、战略规划理论的基本假设。P201-202答:(1)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2)战略控制的责任人是战略家,战略家是企业首席领导人。(3)战略形成是一个有着很强针对性的理性分析过程。(4)战略设计的结果是形成一个观念,而战略规划正是观念具体化的过程。(5)战略应该是明确的,并且保持简单。(6)战略贯彻的前提是战略已经完全制定好。29、对战略规划理论的总结和评价。P202-204答:(1)核心思想:①战略基点:企业适应环境;②战略目标:市场扩张;③战略手段:资源配置;④战略保证:组织结构适应战略。(2)历史贡献:①战略规划理论奠定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析体系,使战略管理成了一门独立的管理学分支。②战略规划理论将管理带入了战略管理的阶段,并彻底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③战略规划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应对未来的思考和方法体系。(3)缺点:战略规划理论至少存在三种谬误:预测的谬误、分离的谬误、程式化的谬误。30、迈克尔·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P208-209答: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总结了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专一化战略。(1)成本领先战略是指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成本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本战略仍然强调特异追求。(2)差别化战略是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感觉你提供了比竞争者更高的价值。(3)专一化战略要求企业致力于发现并服务某一特定的市场区隔,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31、战略管理的产业组织学派的评价。P209-211答:(1)理论贡献:①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了市场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指出了行业的选择是企业战略的关键。②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认为产业组织比一般性的经济、社会因素更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③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将企业战略理论动态化,突出了在竞争战略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2)理论质疑:①行业集中度与利润率、价格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②能否同时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与产品差异化战略;③企业成功的关键到底决定于市场结构还是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能力。32、战略管理的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贡献及局限性。P215-220答:(1)基本思想:①基本观点。资源、能力基础论主张从企业的内部来寻找企业成长的动因,用资源与能力来解释企业差异的原因。②基本概念。资源、能力基础理论区分了资源、能力这两个概念。资源可以是有形的,如资金、厂房、设备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人力资本、专利、品牌等;而能力则总是无形的。③基本假设。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2)贡献:①它克服了战略规划理论,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缺陷,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在内外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取得成功,为什么有些企业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高利润(例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②它向企业指出了一条如何以弱胜强、以小搏大,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道路。(3)局限性:①人们无法确定企业众多的资源中,何种资源或哪组资源对企业的成功真正起着决定作用。②可操作性是资源、能力基础理论的一大难题。③资源、能力基础理论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④资源、能力基础论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分析,而忽略了如何创造新的资源。33、爱德加·沙因组织文化分层。P228-229答:(1)表面层:指组织的外显现象和物理特征,如建筑物、服饰、工作环境、标志等。(2)应然层:指组织内隐的文化特征,如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组织氛围、团体气氛等。(3)突然层:处于组织的最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详细条款解析3篇
- 2024年度商场促销灯光音响设备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网站建设维护合同
- 2024年度机场航站楼瓷砖铺设合同
- 2024年度建筑装饰门窗安装合同
- 2024年度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标的及技术支持具体规定
- 2024年度煤矿煤质检测与分析合同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连锁品牌加盟合作3篇
- 2024年度大型设备安装与维护合同2篇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某作家与出版社图书出版权转让协议
- 供应室pdca质量提高腔镜器械包装合格率品管圈ppt模板课件
- 煤矿事故十大典型案例剖析(2020年)
- 运动治疗Brunnstrom技术课件
- 第二章 药厂洁净室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 视听语言考试卷
- LCC管理控制程序
- 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及突发重大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 国际标准智商测试39题详细答案参考模板
- 管道压力试验事故案例
- 螺旋箍筋长度计算公式
- 钳工基础任务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