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2024年大学试题(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第I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它们有何特点?2.新闻宣传的“六大兵种”3.简述三次新闻改革。4.简述“六种作风”。5.《新青年》杂志——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主编为()、()。6.陈独秀在编辑新青年的过程中有何贡献?7.《循环日报》于1874年由江苏吴县人()主办,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以政论著称的报纸,()是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在我国办报政论做了最早的尝试。8.《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是怎么一回事?9.何谓“癸丑报灾”?袁世凯采取哪些手段来控制和摧残新闻事业?10.《大江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它有何显著特色?11.上海三报于()年停刊,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瓦解。12.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3.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创刊人是()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唐才常14.《民报》和《新民丛报》论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是什么?它开展过哪些活动?16.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A、黄远生B、邵飘萍C、刘少少D、徐凌霄17.《苏报》是一张怎样的报纸?“苏报案”是怎么一回事?18.1926年9月新征公司《大公报》继刊,由()任总编辑A、吴鼎昌B、胡政之C、张友鸾D、张季鸾19.解放战争期间出现过哪些鼓吹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它们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20.解放区新闻办开展的反对“客里空”运动是怎么一回事?21.简述写好消息时编辑记者的基本功。22.鲁迅对报纸副刊的改革和发展有何贡献?23.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24.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样发展而来的?25.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26.蒋介石为什么要杀害史量才?27.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A、小报B、邸报C、开元杂报D、报房京报28.《时报》在报刊业务上做过哪些改革?29.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限制新闻出版,而挑起的一系列事件有()A、羊枣事件B、较场口事件C、下关事件D、新生事件E、“诚言”事件30.简述新闻策划的原则。31.应该怎样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3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的新闻思想并简评。3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34.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王韬D、严复35.清朝政府在近代出版过哪些公开发行的官报?颁布布过哪些新闻法律?36.简述采访法制新闻。37.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38.从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报刊出版法律有()A、《大清印刷物专律》B、《报章应守规则》C、《大清报律》D、《大清律例》E、《报纸条例》39.《时报》简要介绍。40.简述稿件分析的基本要求。41.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42.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43.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44.二三十年代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状况如何?45.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A、红色中华社B、红色中华通讯社C、中央通讯社D、国闻通讯社46.简述《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47.在新闻改革中,探索和研究新闻规律,承认报纸是“新闻纸”,并努力按新闻规律办报,体现在哪些方面?4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A、1919年4月B、1918年10月C、1920年12月D、1919年12月49.廖承志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哪些?50.简述版面的基本形式。5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52.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53.简述新闻策划的策略和技巧。54.《新华日报》是怎样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5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月报是()A、《政治周报》B、《热血月报》C、《中国军人》D、《真报》56.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办过哪些工农兵报刊?57.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15年的()58.简述会议新闻的采访。59.《察世俗每月统记传》60.《政治周报》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创刊的?它在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起了什么作用?6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办过党的哪些机关报?62.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63.一直到唐朝,我国最早的报纸,通称“()”。64.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外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65.电视的优势在于哪里?66.中国第一家政论报纸是什么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谁?67.何谓“新生”事件?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68.试述“大江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69.蔡和森、恽伐英、萧楚女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何贡献?70.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军和近代劳动人民进行过哪些革命宣传活动?71.连续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作家的大量作品的是()A、《觉悟》B、《学灯》C、《晨报》副刊D、《京报》副刊72.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A、小报B、邸报C、开元杂报D、报房京报7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74.1947年6月()发表了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情节,并借用“客里空”作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A、《文萃》B、《新民报》C、《晋绥日报》D、《译报》75.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76.什么是“开元杂报”?77.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78.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79.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当时的报界有何影响?80.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办过哪些报刊?《中国青年》有什么好的经验?81.《湘江评论》——由()主编。()认为《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一种刊物。82.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哪些重大的突破性改革?83.梁启超提出的四项办报原则是什么,有无现实意义?84.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发行于公元(),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现保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85.简述“四点要求”。86.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87.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88.最终发展成为英美诸国在华总的言论机关的是()A、《上海新报》B、《字林西报》C、《申报》D、《新闻报》89.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90.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91.中国人最早撰写的新闻学著作是什么?它们的作者是谁?92.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过哪些重要的进步报刊?它们是怎样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93.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94.《查世俗每月统计传》9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新闻界是怎样一个种状况?96.简述新闻照片的采访的特点。97.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98.报章文体怎样形成,有何特点。99.简述“打好五个根底”。100.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第I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办了将近20家外文报刊,主要集中于广州、澳门两地,用英文和葡萄牙文两种文字出版。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蜜蜂华报》(1822~1824),在澳门出版葡文周刊。由葡萄牙执政党领导成员、澳门教会领导人安东尼奥主编。它是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1827~1845),在中国出版的笛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大鸦片烟商人马地臣创办。该报主要:刊登商业消息、货物行情和轮船航期,反映东印度公司立场,维护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起初是以周刊,1834年改为周刊,1939年迁至澳门,1843年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记录报》。 《中国丛报》(1835~1851),在广州出版的英文月刊。由马礼逊倡议,广州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提供经费和印刷场所,美国传教土裨治文主编。一该刊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西方“提供中国及其毗邻国家最可靠、最有经济价值的消息”,直接为英、美政府的侵华改策效劳,公开鼓吹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该刊历时20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朝廷要员、法律条例、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军队武备、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道德宗教、风俗习惯,乃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等情况都作过详细介绍,所以很受英、美政府重视。1839年迁往澳门出版,1844年迁往香港,后来又迁回广州,1851年停刊。它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飒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 《广州周报》(18-35~1844),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刊,以报道面广和评论精辟著称。代表了主张对华自由贸易的商人的观点,反对英国商会垄断对华贸易,因而受到外国商人的欢迎。当时在广州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很重视这家周报。他为了掌握“夷情”,曾经组织人员选择该报材料,呈送道光皇帝“省览”。 外国人办的这些外文报刊,同他们办的中文报有很大差异,从丽形成它们的特点:第一,中文报刊是传教士办的。外文报刊则大多数是外国商人和社会团体办的,因此它们刊登的商业性内容较多;第二,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外文报刊则以在中国的外国人和英、美等国的政府为读者对象,因此它们传递的主要是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消息和情报,并且明目张胆地为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出谋划策。2.参考答案: 1983年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把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新闻漫画、新闻纪录电影、口语广播、新闻电视并成为新闻宣传的“六大兵种”。3.参考答案: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党报“四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4.参考答案: 1.敬业的作风 2.实事求是的作风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勇于创新的作风5.参考答案:陈独秀;李大钊6.参考答案: ①制定办刊的方针。 ②提出了开展思想斗争的原则。 ③组织写作者队伍。 ④既当主编又当记者,勤奋写作。7.参考答案:王韬;王韬8.参考答案: 早在兴中会时期,革命派报刊同保皇派报刊之间由于主张的不同,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论战。为了捍卫革命原则,清除改良派在思想上的影响,作为革命党中央机关报的《民报》,从创刊那天起,就主动向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新民丛报》挑战。《民报》创刊号发表了陈天华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两篇文章,指名批判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的“妖言”。《新民丛报》立即应战,把康、梁在该报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汇编成《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一书,广为散发。1906年4月出版《民报》第3期,发表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双方在12个问题上存在的根本分歧,表示要“分类辩驳”改良派的观点,“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于是,两派报刊之闻大规模的论战就这样开始了。双方论战的焦点是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满清王朝,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认为,只要光绪亲政,中国即可有望,不必反满。反满只会引起民族仇杀,造成混乱,招致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就会被瓜分而亡国。《民报》则认为,不推翻满清政府,中国必不能独立富强;革命不会引起内乱,排满并不排外,不会招致瓜分;真正造成瓜分之祸的正是清朝政府,“故非排满不能弭瓜分之祸”。 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人民文化程度低,又缺乏见识,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制度,《民报》则认为,实行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有能力推翻君主统治,建立共和国。 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不均问题,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并且认为土地国有对发展生产不利。《民报》则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只有将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平均地权,生产才能得到发展,民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这场论战持续了两年。尽管梁启超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终因改良派的主张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趋势和人民的愿望,最后理屈词穷,《新民丛报》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不得不悄然停刊。经过这场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9.参考答案: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载统治,派人刺杀了当时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宋教仁,宣布解散国会。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的扫荡和对进步报人的迫害。近代新闻史上称这次浩劫为癸丑报灾“。著名的《中国日报》、《民产报》和复刊后的《大江报》,就是在“癸丑报灾”中被查封或被迫停刊的。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0多家,比繁荣时期的500多家减少了2/3。 “癸丑报灾”之后,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称帝的野心,采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控制和摧残。 第一、颁布布新闻法律。1914年4月,袁世凯政府颁布了《报纸条例》。其中规定:禁止报纸刊载“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其他官署禁止刊登的文字,禁止军人、行政司法官吏和学生办报;对报纸的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等,亦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同年12月,又颁布布了《出版法》,进一步规定所有报纸和出版物在发行前必须送一份给警察机关备案。此外,袁世凯政府还颁布布了《戒严法》和《治安警察法》,授予警察机关以随意查封报纸、逮捕报人的权力。 第二、,创办御用报纸来充当自己的喉舌。在北京,先后办起了《金刚报》和《亚细亚报》;在上上海接办了《神州日报》;在广州接受了《时敏报》;在长少办了《国民新报》。在这些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坏的确《亚细亚报》。该报聘请臭名昭著的帝制分子薛大可任主编,在袁世凯称帝期间改用“洪宪”年号,刊登署名文章称“臣记者:,是袁世凯手中最反动的舆论工具。 第三、收买一些报纸、报人为已所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被袁世凯政权直接和间接间收买利用的报纸在120家以上,对于一些有影响的报人,则用赠送宣传费、著书费、发干薪和宴请等手段进行拉拢,要嫠他们按照袁世凯的腔调来撰写新闻和评论。 第四、对反袁报纸和报人进行迫害。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中国的4年多时间里(从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有71家报纸被封,49家被传记过,9家被捣毁,24人被杀害,60人被捕入狱,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10.参考答案: 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办报活动十分活跃。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楚报》、《通俗白话报》、《湖北日报》、《江汉一日报》《商务报》、《大江报》、《雄风报》、《鄂报》等陆续创刊,形成了当时国内革命报刊宣传的又一中心。在这些革命报刊中,办得最为有声有色、影响也最大的是文学社的机关报《大江报》。该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由同盟会员胡石庵办的大成印刷公司承印,湖北著名革命党人詹大悲、何海呜主编。詹大悲是湖北蕲春人,中学毕业后即参加湖北地区的革命活动,是群治学社、振武学社和文学社的宣传骨干,曾主编过群治学社的机关报《商务日报》。《商务日报》因报道湖南抢米风潮和准备武装起义被查封后,他参加了《大江报》的创办,不久成为该报经理兼主编。 《大江报》有两个不同于其他革命报纸的显著特点。 第一,它以清政府的新军下级官兵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在新军中发展个人订户,聘请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发展革命团体成员,并吸收他们参加报纸缡辑工作。何海鸥和其他一些工作人员,原来就是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大江报》以大量篇幅报道新军士兵的消息,反映他们的疾苦,诉说他们的不平,维护他们的利益,因而很受新军士兵的欢迎,他们有事就去向报社反映。报社经费有了困难,他们节衣缩食来捐助。在《大江报》的宣传教育下,有3000多人参加了文学社。当时湖北新军是15000人,参加文学社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士兵占了1/3,这就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基础。第二,《大江报》敢发惊人之语。创刊伊始,它就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大胆发起攻击。1911年7月17日,它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驳斥了立宪派企图用“和平”手段来使清政府进行政治改良的主张。7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写的著名文章《大乱者嫠中国这妙药也》。文稿章尖锐不可当地指出:中国已病入膏盲,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不能嫠中国。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医治膏盲之症的“妙药”。全文只有211个字,写得很精练,写得悲愤,尤其是它的标题,尖锐泼辣,准确多愁善感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大的宣传鼓动力量。这两篇文章发表后,犹如在一触的火药箱上泼了油,大大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湖北反动当局惊恐万状,便于8月1日派军警包围报馆,逮捕了詹大悲,何海咆自动投案。事件发生后,武汉革命团体举行集会抗议,新军士兵表示声援,全国各地新闻界能电谴责。湖北官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放弃对詹、何二人重判的打算,只判了18个月,《大江报》被封。 《大江报》出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该报被封两个月后,武昌起义就爆发了。11.参考答案:194712.参考答案: ①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 ②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用科学态度对待一切问题。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等。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 (1)革命还是改良 (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15.参考答案: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新闻学术研究的问题也被提到日程上来。早在1903年,商务印书馆就翻译出版了美国人休曼写的《实用新闻学》。这些著作引起中国人对新闻学术研究的兴趣。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决定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开设新闻学课程,聘请在美国攻读新闻学而刚刚回国的徐宝璜任教,供文科各系学生选修。这是我国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开端。这年7月,北大学生罗章龙等人酝酿成立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他们的这一主张得《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的支持。邵写信给蔡元培,蔡欣然同意,亲自草拟了8条简章,并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校长布告,公开征求会员。1918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成立,推兴趣蔡元培为会长,由徐宝璜主持日常工作,会员先后有50多人,包括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 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论,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一、举办讲习班,由徐宝璜、邵飘萍任异师,每星期3个晚上和星期天上午讲课、练习、研究。会员研究期满一年或半年者发给证书。二、于1919年4月20日创办了《新闻周刊》,为会员提供发表习作的园地,同时传播新闻学知识。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学刊物。三、组织会员参观印刷厂,举办讲演会,进行办报实习活动等。研究会的活动廷续到1920年底,因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邵萍遭北洋军阀政府缉捕而逃亡日本,许多会员投入“五四”后的实际斗争而停止活动。16.参考答案:B17.参考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18.参考答案:D19.参考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报刊鼓吹走“第三条道路”;既不走共产党的道路,也不走国民党的道路,而走一条非国非检,无党无派的“中间道路”。持这种论调的报刊,其政治背景比较复杂。一、持反动立场的中国青年党和民主社会党的《中华时报》、《再生》周刊等他们鼓吹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阴谋。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派报刊,如《周报》、《民主》、《平民》等。他们宣传“第三条道路”,是幻想中国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三、还有一些以“无党无派”自居的报刊,如《大公报》、《观察》等。它们鼓吹“第三条道路”,是为了趁机捞取政治资本。 在这些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观察》周刊。(它的前身是《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在重庆创刊)。这是一个政论刊物,自称“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它一方面抨击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反对共产主义和工产党。有的文章甚至武断地说:“就统治精神上说,共产党和法西斯党本无任何区别”,共产党的胜利只能是“以暴易暴”,因而大力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政权即将崩溃,想要扶植“第三种势力”,让“自由主义分子”来领导中国;在知识分子中,走“第三条道路”的论调也有一定市场,《观察》的发行量就由10000份上升到50000多份。如果任凭这种论调发展下去,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非常不利。为此,党中央一方面通过新华社发表评论,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人民敌人的生死斗争中,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号召人民擦亮眼睛,认清“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进步报刊,如上海《文萃丛刊》、《文汇报》、香港的《华商报》等,对这种论调进行驳斥,帮助持这种观点的知识分子丢掉幻想,认清形势,站到革命一边来。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的批评,各民主党派均改变主张,参加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来,就连《观察》的主编储安平也到了解放区,只有坚持反动立场的青年党和民社党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20.参考答案: 解放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年,即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新闻机构承担了指导和反映这一群众斗争的宣传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党中央也发现,一些报刊在大力宣传党的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时,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右的错误和其他错误。《晋绥日报》由于发表了一些不真实的新闻而引起农民的反感,有人甚至表示对党报不信任。为了挽救党报的威信,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晋绥日报》自觉地进行了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斗争。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选载了苏联话剧《前线》的片断(“客里空”是这个剧本中一个专门的捕风捉影,制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并在编辑部的文章里号召:“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的揭‘客空里’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接着,又连续发表了《不真实的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关于“客里空”之检查》等文,公开揭露了本报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及其恶劣影响。如有的记者采写新闻捕风捉影,有的编辑随心所欲地删改稿件,有的报道为地主富农辩解等等。《晋绥日报》勇于自我批评的做法引起广泛的反应,新华社向各解放区转发了《晋绥日报》反“客里空”的意义,号召各解放区的新闻界学习《晋绥日报》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于是,这场由《晋绥日报》引发的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便迅速扩展到党的整个新闻事业。这就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反对“客里空”运动。“客里空”一词后来成了假新闻的代名词。 这场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一、促成了解放区新闻界的自我改造,从思想上纯洁了党的新闻工作队伍,使之战斗力大大加强;二、挽救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使之更有力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三、维护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为党的新闻理论宝库增添了财富;四、反“客里空”运动导致了新闻业务的改革;五、由于反“客里空”斗争的引发,使土地改革运动中的一些错误政策得到及时纠正,从面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健康发展。21.参考答案: 编辑的重要职责是编好消息,记者的重要职责是写好消息,明白消息写作的重要性,能够编好、写好消息,使编辑、记者的基本功。 第一,搞好新闻宣传,要掌握新闻宣传的“十八般武器”,其中消息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武器。 第二,从新闻写作的主要体裁看,消息与通讯、评论相比,它处于基础地位。 第三,写消息,是一项经常性的思想与既能锻炼。 第四,消息要写得短,要简明扼要,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字修养。22.参考答案: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以报刊作为阵地的。据统计,鲁迅一生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9种;另外,他还指导、帮助或影响过其它一些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是在从事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工作,为我国报纸副刊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报纸副刊参加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五·四”以前的中国报纸副刊,是一种消闲的读物。“五·四”期间,鲁讯率先在《新青年》及其它报纸副刊上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已》、《阿Q正传》、《药》等小说,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后来,又在北京创办了《莽原》,主编了《国民新报》的文艺副刊,指导了《语丝》的编辑出版,使这些副刊都成了与北洋军阀、甲寅派、学衡派、现代评论派进行战斗的重要阵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中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的创办,以及30年代《申报》副刊《自由谈》的改革,也都是在鲁迅的支持、影响和策划下进行的。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副刊作者,团结和壮大了新文学的队伍。鲁迅不但从艺术上帮助新作家提高,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去影响他们、鼓励他们。而自己则把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许多文化名流和文学巨匠,就是鲁迅的扶持下在报纸副刊中开始起步的。 发展和丰富了报纸副刊的战斗文体——杂文。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刺向敌人心脏的“投枪和匕首”。反动派被刺得疾首蹙额,坐立不安。在鲁迅的带动和倡导下,报刊上的杂文日益增多且日益深刻。如1932年黎烈文在鲁迅的影响下对《申报》副刊《自由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就一改过去鸳鸯蝴蝶派的酸味,而呼吁作者多投“实际生活之文字,或含有深意之随笔杂感”。鲁迅的杂文,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在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的斗争中,鲁迅是一面旗帜。他团结一大批进步作家以报纸副刊作为阵地,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报纸副刊也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毛泽东曾赞扬鲁迅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民族英雄。鲁讯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23.参考答案: (1)章太炎的办报活动 章太炎自小苦读,有深厚的旧学根基。1897年1月到上海,担任《时务报》撰述,开始投身于政治活动。由于与康、梁学术派别不同,政见分歧,于同年4月辞职离开《时务报》,由3户返杭,与阵虬、宋恕等人在杭州创办《经世报》及各上海《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文。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拟担任《正学报》主编,因政见不合,旋离鄂返沪,8月17日《昌言报》创刊、章太炎任该报笔政。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任《台湾日新报》记者。1899年8月,由日返沪,到沪任《亚东时报》主笔。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先后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革命文章,在“苏报案”中被捕,1906年8月29日,刊满出狱后,主持《民报》笔政,一直到1908年该报被封。1912年1月4日出任《大共和日报》社长,晚年卜居上海,以卖文为生,并参加创办《国学商兑》学刊。1936年6月14日卒于苏州。 办报思想(1)“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阐明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事不可谣,言不可宏”(3)“不侮鳏寡,不畏强御”。 (2)郑贯公的办报活动 1900年,入《清议报》任助理编辑,1900年11月,在日本横滨发起出版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刊物《开智录》,1901年春径孙品山介绍赴香港,任《中国日报》记者,后因与陈少白意见不合而脱离《中国日报》,其后,创办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派报刊。 (3)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创办第一家报纸——《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后被逐出租界,并于9月8日将报馆查封。1909年10月3日,于10月11日,他又在上海租界内创办“民立报”,并出任社长。24.参考答案: ①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创刊,当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 ②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成为《华北局机关报》。 ③1949年3月15日移至北平出版。 ④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至今天。25.参考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26.参考答案: 上海《申报》于1931年由史量才接办,政治态度一直比较保守。但是,自“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及其主持的《申报》的政治态度迅速转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且对报纸进行了改革。 为了适应抗日救亡宣传的需要,史量才首先改组了报社的领导班子,由陶行知、戈公振、黄炎培、李公朴等进步文化人士组成了新的报社委员会。同时,断然撤换了主持副刊《自由谈》12年之久、在旧文坛上颇负盛名的周瘦鹃,起用了不知名的文学青年黎烈文主编副刊。新上任的黎烈文在鲁迅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宣布《自由谈》决不是供“茶余酒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而是要立足于“时代的前面”。《申报》联络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如鲁迅、陈望道、叶圣陶、胡愈之、陶行知、杨杏佛、巴金、茅盾等,组成了一支实力很强的写作队伍,发表了大量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同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正当蒋介石忙于对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的时候,《申报》开辟了专题时评《剿匪评论》,对所谓“剿匪”作了连续性的抨击。评论指出:“今日举国之匪,皆黑暗政治所造成。”国民党政府是“一面造匪,一面剿匪”,“所剿之匪,何莫非我劳苦之同胞,何莫非饥寒交迫求生不得之良民。枪口不以对外面之剿杀因政治经济两重压迫铤而走险之人民。”“事之可悲,孰逾于此!”发表这样的“异端邪说”,蒋介石岂能容忍, 在改革报纸的同时,史量才还积极参加了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在《申报》上连续发表同盟的宣言和招待中外记者的新闻报道等,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恐慌。 总之,《申报》的进步文章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史量才日益成为独立的社会舆论的代表人物。因此蒋介石必欲除之而后快。他先是对史量才进行拉拢,继之以“禁邮”相威胁都无济于事。于是亲自石装模作命令军统特务于1934年11月13日刺杀史量才。史量才被刺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舆论界的强烈遣责。蒋介样的悬赏缉拿凶手,企图欺骗舆论。然而人们从这一事件中看清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本质,从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更大的抗日救亡的热潮。27.参考答案:B28.参考答案: ①在报纸上首创“时评”专栏。 ②首创报纸周刊。 ③编排“务求醒目”。 ④首创一张报纸分为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两面印刷的这种形式。29.参考答案:A,B,C30.参考答案: 1.真实性 2.系统性 3.独特型 4.及时性31.参考答案: 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有这样几条基本要求:第一,掌握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脉络,注意总结其内在规律;第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等)和重大的宣传战役的历史概况;第三,熟悉新闻界著名人物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和他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第四,熟悉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检索。 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防止简单地堆砌史料和空洞地发表议论两种偏向。50年代史学界提出过“以论带史”的口号,这是对的;但后来在“左”的思想冲击下,搞成了“以论代史”,这就错了。同时,对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能“以人划线”。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不加区别地把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说成一切都坏,把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说成一切都好;也不能因为某人成了革命领袖就无限夸大他所办的报刊的作用,或者因为某人后来犯了错误就否定他所办的报刊和他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总之,无论对待新闻史上的人、物、事,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要采取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方法。因为中国新闻事业源远流长,报刊、报人数不胜数,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必然坠入烟海,不得要领。因此,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对于那些在历史上数第一的、带“最”字的和起过重大作用的新闻界人物、新闻单位和新闻界重大事件,要特别注意,既要掌握面的一般知识,又要有点的着重研究。32.参考答案: (一)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二)各派代表刊物列举: 改良派:国外:《清议报》、《新民丛报》; 国内:《时报》、《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杂志》 革命派:国外:《民报》 国内:《神州日报》、“竖三民”、《大江报》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任务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2)在报纸的功能方面,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3)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体现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5)在宣传方面,指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洗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b、局限性:上述主张总体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基本一致。他们的办报主报不仅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具体表述方面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革命派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5)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b、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上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西方新闻学的吸性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33.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构成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目的是: 第一,熟悉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探索其内在规律,印证和丰富新闻理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新闻事业也不例外。它有自己的特殊的发展规律,有待我们去总结、去探索。比如报纸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国内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报纸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因为社会上有了解信息的需要,报纸便应运而生;有人认为报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有了纸张、笔墨和印刷术,才可能有报纸;也有人认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报纸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的.我们学习了新闻事业史,就可以看到,这三种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大量的新闻史实提出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新闻理论。 第二,借鉴新闻事业的历史经验,改进现在的新闻业务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封建统治者办过报,民间报房也办过报;洋务派办过报,维新派也办过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办过报,无产阶级革命派也办过报;外国人在中国办过报,中国人在外国也办过报。各种不同的报刊,都积累了各种不同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新闻业务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第三,继承和发扬前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局面。那么,前辈新闻工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哪些优良传统呢?一是他们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不断地向人民传播先进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传统,二是做人民的喉舌,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传统;三是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直书无隐的传统,四是大胆创新,不断改革新闻业务的传统;五是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为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而献身的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还要结合现在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努力去开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局面。34.参考答案:C35.参考答案: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只有在政府机构内部传递的抄,没有公开发行的官报。感丰元年(1851年),有人上书建议由中央政府刊官报,受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识见错廖,不知政体,可笑之至。”以后遂不慑再议。直到1896年光绪皇帝才批准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出版《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又批准将上海《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但因政变发生而末能实现。到了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才率先在天津办了《北洋官报》。接着,张之洞在开昌办了《湖北官报》,江西办了《江西日日官报》,河南办了《豫省中外官报》。1906年,商部办了《商务官报》,学部办了《学务官报》。在此基础上,1907年清政府正式出版了中央官报——《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清政府创办官报的目的,是为了钳制言论。因为当局对民办报的兴起,《听之不能,阴之不可,惟妙惟肖有由公家自设官报》这一条路可走。 清朝政府钳制言论的另一途径,是颁布布新闻法律。1906年7月,清廷颁布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共6章11款。其中规定:凡印刷出版物必须“明白印刷人姓名及印刷所在”;印刷物中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侮谩,或加暴于皇帝、皇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国制者”,即构成“讪谤”罪,要处以10年以下监禁;还授以地方官吏以逮捕被告和封闭印刷所的权力。同年稍后,清廷又颁布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对前一法律的补充。其中规定,新开报馆必须经警察所批准,严禁报刊登载“诋毁宫廷”、“亡议朝政”、“妨害治安”、“败坏风俗”和涉及“内政外交秘密”、的文字。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布《大清报律》。 其内容除上述各条外,还规定:报纸创刊前必须向有关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第期报纸出版前必须警察机关审查;所刊内容有违禁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登末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章奏;在国外出版的报刊有违禁者由海关没收销毁,等等。这些法律的予头主要是对准革命派报,当然也殃及了改良派报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898年到1911年,到少有53家报馆被封,27个报人被害。36.参考答案: 一定要坚持党性,坚守宣传纪律,不能为猎奇猎异抢先发表不让发表的内容;采访社会新闻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7.参考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38.参考答案:A,B,C39.参考答案: (1)是戊戌政变以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在上海创刊。早期的《时报》曾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言论阵地。 (2)也是第一家在评论,编辑等各项业务上勇于创新的报纸。 (3)将时事短评移植于日报; (4)设置“北京特约通讯”专栏,聘黄远生任驻京记者,为其撰写新闻通讯; (5)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用字号区别新闻重要性,便于阅读。“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6)设置报纸周刊专版; (7)改变书本式的旧的版面模式,为对开全张的版面模式。采用两面印刷,彻底摆脱刊的形式,报刊分家。40.参考答案: 第一,在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上,要有清晰的头脑,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第二,要把握新闻标准。41.参考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42.参考答案: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43.参考答案: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44.参考答案: 20年低是我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创办了一批大学新闻系科,出版了一批中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继1918年北京大学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会之后,国内许多大学纷纷办起了新闻系科。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了新闻系,这是我国大学设立的第一个新闻系。1921年厦门大学设立新闻科。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设立新闻系。1924年北京民国大学、政治大学和燕京大学分别设立了报学系新闻系。1925年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均设立了新闻系。1926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设新闻科(3年后正式成立新闻系)。此外,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都开设了新闻课程。大学新闻系一时成了热门的科系。 这个时期新闻学教育的特点是:1.授课的基本内容仅限于报学,而未涉及其它的新闻学门类;2.教材大都受欧美新闻学观点的影响;3.教员大都由有实践经验的著名记者和编辑担任,因而新闻教育事业的同时,新闻学术团体的新闻学刊物也获得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国民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学生组织的上海报学会(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师生组织的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出版过《新闻世界》季刊和《明日的新闻》半朋刊;著名报人黄天鹏等人组织的北京新闻学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学会(1927年),前者出版过《新闻学刊》(1929年1月改名《报学杂志》),后者出版过《纽斯》周刊。1931年10月,党领导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曾试图建立无产阶级新闻学,但这一愿望未能实现。1938年,范长江等人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出版了《新闻记者》期刊。 随着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团体的发展,许多著名报人纷纷著书立说,出版了一批新闻学专著。除第40题中介绍过的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外,这个时期出版的比较著名的新闻学著作还有: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黄天鹏的《新闻与新闻记者》、《新闻文学概论》、《新闻学名论集》、《新闻学概要》,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伍超的《新闻学大纲》,梁士沌的《新闻学概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杜超彬的《新闻政策》,周孝庵的《如何编辑新闻》,蒋裕泉的《实用广告学》,伍应衡的《中国报纸研究》,胡道静的《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谢六逸的《新闻教育之重要及其设施》,张继英的《大学新闻系之组织》等。,这批著作,涉及新闻学研究的名个领域,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学的完整形成作出了贡献。45.参考答案:B46.参考答案: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内容十分丰富,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和国内外时事。并设有17个专栏,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重任务。47.参考答案: 1.真实性为主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摒弃“假大空” 2.扩大信息量 3.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4.扩大报道的服务性 5.新闻写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48.参考答案:B49.参考答案: ①1929年领导出版中国海员总会的《中国海员》合刊,创办《赤光》。 ②1936年担任红中社外交编译工作。 ③1937年创办《解放》周刊,并负责编辑《斗争》杂志。 ④1941年4月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⑤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任新华社社长。、 ⑥1947年7月在山西领导建立第三个“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⑦还任过《解放日报》社长。 ⑧1949年6月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50.参考答案: 集中式、重点式、对称式、对比式、连续式。51.参考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52.参考答案: 《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一方面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可以说是中国较早实践“客观公正”新闻理念的,也为之后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客观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好的发行量和认可度。不过总的对于当时来说这个理念是进步的。53.参考答案: 选好题目、标新立异、协同作战、共同受益。54.参考答案: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是国民党政府批准的,是按《出版法》规定办过合法手续的,因此国民党顽固派奈何它不得。于是便设置重重障碍,通过新闻检查、限制采访、捣毁报社殴打报童、恐吓读者、甚至逮捕工作人员等办法,让你办得了报发不了言,印得了报发不出去。《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根据“有理、有得、有节”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又灵活的斗争。这种斗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的斗争。抗战一开始,国民党当局就宣布实行战时新闻管制,颁布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和《战时新闻检查办法》,同时在各地设立了新闻检查机构,对抗日进步报刊进行检查。他们任意对报纸原稿进行删削、涂改和扣押,并对“违检”者进行处分。针对这种情况,《新华日报》一方面利用国民党法令中表面抗日的词句,进行合法的宣传,另一方面对一些特别重要的稿件,采取“违检”、“混检”和“暴检”的方法进行斗争。所谓“违检”就是不将稿件送检而径直刊出;所谓“混检”就是将重要稿件化整为零,混杂在大堆可以通过的稿件中拿去送审,通过检查后再化零为整刊登出来;所谓“暴检”就是在检查官抽掉稿的版面位置“开天窗”,或者在被删除的地方注明“被删”、“以下奉命删除”等字样,或者采用刊登“更正”、“启事”的方式,将头一在被子删的文字登出来。通过这些办法,把国民党无理删扣稿件、禁止言论自由的丑恶嘴脸暴露在读者面前。 二、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国民党当局不仅垄断了新闻发布权,而且对《新会日报》进行种种限制,不准它的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采访,对该报的撰稿人进行迫害等等,企图封锁《新华日报》的新闻来源。为此,《新华日报》一方面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和地下党组织获得新闻稿件,另一方面将国统区其他报纸上的新闻加以改写发表,同时搞好新闻界的统战工作,从其他报社记者那里获得新闻线索或材料。通过这些办法,粉碎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三、反对国民党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国民党当局通过邮局扣留、警特没收和操纵派报公会等办法来阻挠《新华日报》的发行。针对这种情况,该报自己从劳苦群众中招收了一批报丁、报童,将报纸直接送到订户手中,或在街上叫卖。同时通过邮局的进步员工将报纸进行伪装,分散寄到外埠读者手中。55.参考答案:B56.参考答案: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办过《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工人部办过《革命工人》,青年部办过《青年工作》,一些军人、学生、工人、农民和妇女团体也办过一些报刊。在这些报刊中,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和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它们都同共产党员主持。 《中国农民》于1926年1月在广州创刊。它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为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指导当时蓬勃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理工学院《程序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虚拟现实技术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财务年度预算方案计划
- 徐州工程学院《植物压花实践艺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文案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排水管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班级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计划
- 落实仓库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计划
- 闽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 绩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划
- 密闭式静脉输液口述词(四篇)
- 口干问卷调查表
- 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
- 低压电工实用技术-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
-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 钢筋笼吊装作业安全监理细则
- 翁敏-孕期营养与膳食指导
- 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 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
- 雅思阅读必看完整课件
- 钢丝绳在卷筒上旋向的判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