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2024年大学试题(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第I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2.根据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写文章的顺序应该是字句篇章。3.中国文化史上最早提到的“彼岸的世界”和一般宗教意义上的“彼岸的世界”内涵是不同的。4.试述先秦哲学史上人道观思想的演变。5.下列不属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是()A、水柔弱而不争强B、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C、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6.《周易》64卦是以哪两种卦为门户的()。A、革卦B、鼎卦C、屯卦D、乾坤7.下列关于义理之学描述正确的是()。A、论究言论文章及其内容道理的学问B、普遍皆宜的学术道理C、讲求经义与探究明理的学问D、以上都有8.翻译: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9.()不是“集谛”中“业”的内容。A、身B、心C、口D、意10.如何评价庄子的人生哲学?11.翻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12.《周易》提出()是中华民族思想主题探究事物必然性以及主客适宜性的哲学认识使命。A、以气为本B、山重水复C、穷理尽性D、一分为二13.六经中的()主要包含的是历史文献。A、《诗经》B、《礼》C、《周易》D、《尚书》14.概述明代心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流派。15.儒家经学广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6.翻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7.《易传》中,哪一个传主要讲形象思维()A、文言传B、象传C、系辞传D、说卦传18.简述孟子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9.试述范缜的无神论思想20.舜的时代被称为()。A、夏B、虞C、唐D、媏21.中国哲学史上人性学说发展22.道德性命之学想联系的哲学概念创立于宋明时期。23.《庄子天下》中认为事物的法则是()。A、辩论B、矛盾C、理D、玄24.庄子曾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A、彭泽令B、太史C、漆园吏D、寺人25.什么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意义?26.大众部佛教具有大乘佛教精神。27.下列描述周代社会成员规范的是()A、《仪礼》B、《周礼》C、《礼记》D、《尚书》28.()不属于商周时期的史官记载的内容A、成败B、存亡C、祸福D、阴阳29.公孙龙提出的离坚白主要强调()。A、注重事物之间的异化B、注重事物之间的童话C、注重概念内涵的分离D、注重概念内涵的统一30.如何看待朱熹的理气关系?31.《礼记》主要记载的是周代的政治制度。32.如何看待孔子中庸之道?33.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34.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是从哪个时代开始流行的()。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三国时期35.()是宇宙事物以根本发生而得指称概念。A、有名B、无名C、名称D、命名36.翻译: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37.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8.国际学术界所谓的“历史的轴心时代”是指()A、公元1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元11世纪D、公元前11世纪39.简述老子对儒家批判及其政治理想和政治影响40.孟子哲学的仁政思想及哲学意义是什么?41.汉末五斗米道的“三张”不包括()。A、张陵B、张健C、张衡D、张鲁42.翻译: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43.()不是经学发端于春秋时期的明证。A、《周易·系辞传》B、《四书集注》C、《春秋三传》D、《尔雅》的诠释学44.如何理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45.魏晋时期的“三玄”是()。A、《鬼谷子》B、《庄子》C、《列子》D、《周易》E、《老子》46.印度佛教在()时期传入中国。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明帝D、汉广帝47.玄学是一个由学历层次的概念复合而成的时代之学,它包括()。A、动静B、贵无C、崇有D、以上都有48.中国图书四大门类中文学属于()。A、经B、史C、子D、集49.()不是摩尔根提出的人类社会的阶段A、蒙昧期B、野蛮期C、过渡期D、文明期50.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5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论语》中谁说的?()A、孔子B、曾子C、子路D、子贡52.董仲舒向汉武帝提供三纲五常是为了替代()。A、法家学说B、墨家学说C、黄老学说D、儒家学说53.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职能是()。A、认识社会B、认识心灵C、认识自然D、认识国际54.下列属于严复翻译的著作有:()。A、亚当斯密的《原富》B、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C、斯宾塞的《群学肄言》D、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55.()使用“章句训诂”的方法。A、古文经学B、经文经学C、宋学D、洛学56.《仪礼》是()礼制文论的汇编。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57.()衍生于文王和武王庙祠之守的护卫传统。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8.()时期开始捣毁佛教。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武宗59.人对世界实践把握有哪些基本环节?60.关于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形而上的本跟品性B、无所不能C、深藏于事物背后D、有形无象61.哲学中的“哲”是什么意思()A、哲理B、学问C、明智D、智慧62.翻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63.()不是四民分工之一。A、贵B、工C、农D、士64.既济未济是六十四卦的第()卦。A、三十一、三十二B、三十二C、六十三、六十四D、六十四65.《周易》的系辞里边的卦爻辞把()当做最高数。A、三B、六C、九D、十66.自然的实质是()。A、苍穹B、关系C、天然D、集合体67.下列属于中国经典诠释之学的流派的是()。A、今文经学B、古文经学C、宋明理学D、以上都有68.道家学派在道教兴起时已经衰亡了。69.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70.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为()。A、隐学B、古学C、张学D、显学71.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72.()提出“天地之化日新”。A、顾炎武B、董仲舒C、王夫之D、李贽73.1919年7月,胡适发表()一文,引起关于()的论争,这是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的一个标志。74.司寇属于()。A、春官B、夏官C、秋官D、冬官75.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76.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77.歙砚出自哪个省份()A、广东B、福建C、安徽D、浙江78.()提出“世事明洞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观点。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79.《汉书》认为()的作用是供君主秉要执本。A、法律B、政治学C、文学D、历史80.()认为“天日回行,刚柔接矣”的原因是玄。A、杨雄B、司马相如C、班固D、张衡81.《周易》认为中华民族思想主体探究事物必然性在于()。A、仁义B、一分为二C、山重水复D、穷理尽性82.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建构了()论。83.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是:()。A、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B、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C、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D、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84.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人物是()。A、程颢B、周敦颐C、朱熹D、程颐85.翻译: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86.隋唐时期代表性的思想是()。A、玄学B、法学C、理学D、佛学87.所谓的系辞,就是就是系属在经文之下的解释性的话语。88.他“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远方眺望故乡的人”,“他”指的是谁?()A、闻一多B、鲁迅C、孔子D、庄子89.既济、未济中的济指的是()。A、济南B、抚慰C、渡水D、接济90.()提出“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A、刘安B、刘勰C、刘裕D、祖冲之91.上古先民以宗教接通的天人关系不包括()A、人与天地B、人与自然C、人与鬼神D、生人与逝者92.白马非马的理论夸大了白马的特殊性。93.怎样看待慧远的因果报应论?94.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95.小说家衍生于()A、农夫B、稗官C、商人D、手工业者96.什么是人的个人价值?它有哪些表现?97.翻译: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98.()两卦是《周易》的结尾A、无妄、大畜B、井、革C、既济、未既D、乾、坤99.何晏是()的玄学家。A、西晋B、北宋C、三国D、清代100.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I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这是惠施提出的命题之一。意思是,太阳正当中午的时候,也就是它正当倾斜的时候;事物正当成长的时候,也就是它正走向死亡的时候。惠施否定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相对稳定性。2.参考答案:错误3.参考答案:正确4.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观点。相对天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周代以前,认为人是上帝的奴仆。周公开始提出以德配天,承认“敬德”与“天□”的一致性,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一系列主张,并“制礼作乐”以规范人的社会关系。 西周末年与春秋时期,随着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重人事与祸福依人的思想。子产强调人道的重要,反对人事屈从于天道的消极观点。孔子也很重视人道,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仁,即“爱人”,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把仁与礼看作是统一的,认为礼体现仁,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也讲仁,认为仁的实际涵义是“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孔子主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他讲的仁是差等之爱;墨家则讲“爱无差等”。老子反对以仁为最高道德,主张以“无为”、“抱朴”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称之为“四端”1。他宣称四端是人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见性善),提出性恶论(见性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言天必归结到人事,讲人事必本之于天。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从属于“道”的法则,故人道应效法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人应效法自然(道),人事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任自然而不妄为,即能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只有人道效法天道,社会秩序效法自然秩序,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天下大和的理想,达到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真正合一。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人要取法天道,自然无为。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争的社会现实,得到虚幻的自我陶醉。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5.参考答案:C6.参考答案:D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9.参考答案:B10.参考答案:逍遥游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1)蔑视功名利禄庄子对战国时期剧烈的政治斗争,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不愿意为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由。(2)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继而提出以下概念,“有待”: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有己”:受自身主观条件的束缚。“无待”:摆脱外界条件的束缚。“无己”:摆脱主观条件的束缚。“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忘掉一切。“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对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就庄子一派来看,他们主要是追求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即:“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11.参考答案: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12.参考答案:C13.参考答案:D14.参考答案: 明初在意识形态中,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即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并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心外的命题。此外,他还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张。在王守仁之后,各地王门学者一时俱起,其中以王艮及泰州学派最为著名。王氏长期在小生产者中讲学,宣传王阳明的学说,并提出了“明哲保身论”。另一位著名的王门学者是李贽。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藏书》等,在哲学上基本上与王阳明保持一致,但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王学在明代盛极一时,但由于“王学异端”的出现,使它失去了统治者的宠爱,到了清代,程朱理学重新抬头,形成所谓“宋学”。虽然当时也出现了一些“理学名臣”,并重刊了《性理大全》,但理学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反理学的思想相当活跃。15.参考答案:正确16.参考答案: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变的僵硬。草木生时是柔脆的,死后就要干枯了。所以坚强与死是同类的,柔弱与生是同类的。所以用兵逞强必遭灭亡,树木粗壮必遭砍伐。凡强大反居下方,凡柔弱反而居上方。17.参考答案:B18.参考答案: 孟子提出了一整套先验论的认识论和英雄史观。主要包括: (1)良知良能说 孟子讲的知识、才能,主要是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地主阶级的统治才能。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即“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求放心 人如果有了违背封建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孟子认为,那就应该闭门思过,检查自己主观上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3)轻视感性认识 孟子十分轻视感性认识,特别强调抽象的神秘的理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这是说,耳目感官没有思虑作用,所以它接触外务要受到外物的蒙蔽,至多也只能给你一点印象。“心”是思维的,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性,只有用“心”去思想,否则就得不到,这是天赋与我的能力。19.参考答案: 范缜认为形神相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统一体,这是范缜一元论的基本观点,构成范缜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了佛教的“形神相异”。同时,形质神用,也是范缜重要观念,他通过进一步分析“形”和“神”的各自特点,并以此来说明二者“不得相异”的关系,“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特定的形质产生特定的作用,精神作用只是活着的人体所特有的属性,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痛痒等感觉,简称“知”;判断是非的思维,简称“虑”,两者有差别但都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范缜的无神论克服了先秦乃至两汉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形神关系上实际存在的二元论倾向的不彻底性,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形神看作“名殊而体一”,“质”是“形”派生的,“用”是“神”派生的,所以彼此永远不可分离,这就堵住了过去无神论的漏洞,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理论上驳倒了“形神分离”,“灵魂不死”的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对形神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20.参考答案:B21.参考答案: 探讨人的本性,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 (1)人性学始于先秦。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强调性善,告子称“性无善无不善也”,荀子讲“性恶”。 (2)关于人性的争论在汉代有所展开。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性者,天质之朴也”,“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把人性看成人的自然资质。但他认为与性相联系的还有情,人有性情如同天有阴阳一样,性倾向于善而情倾向于恶,性与情的对立是“受命于天”。他主张养性以制情,用“教化”来“成性”,以“法度”来“防欲(情)”,辨“义利”以“养其心”。他把人性分为三等:性胜情而必为善的为“圣人之性”;情胜性而必为恶的为“斗筲之性”;性与情不相胜而可以善与不善的为“中民之性”。他的养性制情主张,主要是对“中民之性”说的。 (3)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强调后天的修养,主张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封建道德标准来修养善性。 (4)王充认为:人性禀受于元气,“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至善至恶的人性一般是不可改变的,“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教育与环境对中人的个性形成与改造有积极作用。汉代思想家大都把人性划分为不同的等次并注重对中人或中民的教化,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22.参考答案:正确23.参考答案:C24.参考答案:C25.参考答案:(1)含义:联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及时客观存在的优势普遍存在的。(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普遍存在的: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3)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26.参考答案:正确27.参考答案:B28.参考答案:D29.参考答案:C30.参考答案: 朱熹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朱熹早年从理本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由南康之后经朱、陈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了理在气先的思想;晚年则从逻辑上定论理在气先。朱熹在论本原时讲理在气先,但在论构成时强调理气无先后。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一般说来,朱子是主张理气不分的,但作为二物,则必定有所分,这时,理在气先是基本义;但是,气本身也自由的,它有不受理的约束的一面,这就是朱子的理气观。31.参考答案:错误32.参考答案: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1既无过又无不及,认识事物时,在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处理事物时,不应偏袒于某一倾向,应调和不同倾向,在不同人之间进行适当调和; 2行中庸之道必须以礼为原则;灵活的“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道义的标准,有时必须采取权益甚至表面相反的方法,道义原则,系指礼而言,即周朝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与规章制度; 3要求说话做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防止偏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态度,避免主观,具有一定辩证法精神,目的是维护不变的道-“形而上学”,同时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原则,周礼的主要精神是不走极端和反对偏激。33.参考答案: 1、《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道”。这个“道”是世界统一原理,也是宇宙的发展法则。道的主要性质:道是自生,先天地而存在。道是无名,素朴,混沌。道运转,化分万有。道是虚弱,常在。 2、道是自然的运动规律,万物都循自然规律运动,所以道是大公无私,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其功。“道”是超越宇宙万物的本体,但它又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现于具体事物中的道,称为“德”。 3、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东西最为重要,一个是其学说的核心概念:“道”,一个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自然主义。“道”是老子学说的基石,自然主义则是老子学说的灵魂。《老子》把天道和人道对立起来,以为天道就是对人道的否定。 4、老子的道分为“常道”和“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亦“无为”老子、“道”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采用了一种似反实正的方式,深切表达了对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的某种向往和由文明进步带来的种种与人的本性的背离的现实生活的抗争,也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合力逻辑结果。老子“道”的思想从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建立予以我们启示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和重要意义。34.参考答案:B35.参考答案:A36.参考答案: 使妇女依此而行,那么必定不能早起晚睡,去纺纱绩麻织布。37.参考答案: (1)道是万物的本原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无形无象的“无” 老子讲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道是普遍法则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讲的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规定性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认识。 (4)道是混成之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指“道”是无法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的,因为他是分不清上下,也看不到前后的一种本来就无分别的状态,是混成之物。38.参考答案:D39.参考答案:批判:(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老子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2)对儒家神会结构的批评(治国方法论):治国的目的是和谐,在老子看来,应该是自然无争的小国寡民;治国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些什么,而是不要增加些什么;主术的自然无为,统一执众之术;治术的自然无为。政治理想:“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国寡民”的中心内容要求实现“无为而治”,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和作为,使人民自然生活放弃知识,才各得其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消极无为的政治态度决定了对待人生看法也是消极无为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受当时朝廷尊崇,《老子》为其经典之一,其代表人物曹参主张清静无为,儒家思想受排斥。40.参考答案: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 (1)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其具体措施则包括“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国家经济政策和“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但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2)孟子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3)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41.参考答案:B42.参考答案: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43.参考答案:B44.参考答案: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明代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建立了“心学”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传习录》等。王守仁认为,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就是人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意识,就是心中之理,这心就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提出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对“心”的界定 “心”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范畴,他认为“心”也称“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具体说来,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良知”即天赋的道德观念 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即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 (2)“良知”即“天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即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 二、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是物。”“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一个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答道:“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他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断言“心外无物”,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他的这个认识和英国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相类似。 三、心外无理 王守仁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的错误就在于把心与理分别为二。他完全否认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认为“心”(认识主体)有认识作用,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而绝不能说“心”含有万事万物之理。“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45.参考答案:D46.参考答案:C47.参考答案:D48.参考答案:D49.参考答案:C50.参考答案: 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 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 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常事务的弊病。 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51.参考答案:B52.参考答案:C53.参考答案:C54.参考答案:A,C,D55.参考答案:A56.参考答案:D57.参考答案:C58.参考答案:D59.参考答案: (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的主题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60.参考答案:D61.参考答案:C62.参考答案: 孟子说:“民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因此得到丘民的承认便可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认可最多只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认可最多只能成为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制度(社稷),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危害百姓),那就改立土谷之神。”63.参考答案:A64.参考答案:C65.参考答案:C66.参考答案:C67.参考答案:D68.参考答案:正确69.参考答案: 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商人不仅炮制了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通知的合理性。周奴隶主贵族还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尚书∙召诰》中说:‚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西周初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旦,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才能“享天之命”。 二是在春秋这个新旧社会更替的过程中,无神论的兴起是历史之必然。出现了‚疑天‛的思想。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人们把吉凶祸福的根源归结为人事方面来,表明他们对神的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看出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天”‚神‛与人的关系问题。70.参考答案:D71.参考答案: 以往儒者以孝悌、恻隐之心、博爱、博施济众等视为仁,二程认为此为仁之用,非仁之体。二程看来,仁就是理,仁就是道。从宇宙论上来说,生生之理为天道,其落实于人则为人道,故“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其落实于人者则为人道。”人从自身推到天地万物,但推除了人的自觉认识之外,还包括由内及外、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之过程,此过程即忠恕之道:“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形乎中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无分别。”“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气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72.参考答案:C73.参考答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问题与主义”74.参考答案:C75.参考答案:关于心与性的问题,张载的基本命题是:“知礼成性,变化气质”。张载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太虚本性和人身禀受之气相结合,便构成了人性。张载认为,每个人都有“太虚”本性,叫作“天地之性”,同时,人生成以后,每个人又有其特殊的本性,叫作“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宇宙全体之性,“气质之性”,则是物由其特殊形体而有之性,它是恶的来源。必须变化气质,方可使人复归于至善的境地,使“天地之性”明白起来。76.参考答案:首先,王夫之在发挥张载“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思想时,从多方面论证“气”是世界的唯一的实体。其次,王夫之对历史上的“有无”之辩作了深入的考察。提出“虚空皆气”的观点。”再次,王夫之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理在气中”、“理依于气”、“道不离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理先气后”、“理生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也批判了陆王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最后,在道、器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对“道在器先”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77.参考答案:C78.参考答案:C79.参考答案:D80.参考答案:A81.参考答案:D82.参考答案:唐君毅;心通九境83.参考答案:B84.参考答案:C85.参考答案: 按道的规律形成的物体:若有若无,闪烁存在的样子,其中有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