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研究概述_第1页
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研究概述_第2页
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研究概述_第3页
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研究概述_第4页
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研究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讲主要内容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中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24/10/23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情况中国区域经济的界定三大经济地带的界定三大经济圈的界定区域经济划分的变化趋势2024/10/232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了解中国区域经济的两个角度:一是行政区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建立的政治管辖区;二是经济区划,是指具有一定经济特征的区域,它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地域系统,通常包括若干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包括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从地理特征看,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经济特征看,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状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习惯上把整个中国大陆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也称为三大经济区划)。

三大经济地带2024/10/233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图1三大经济地带的地理布局2024/10/234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表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区域各区域包括的行政区划禀赋条件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共8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总面积为129.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带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区域内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共8个省和1个自治区总面积为281.7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带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内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共1个直辖市、6个省和3个自治区总面积为541.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56.45%。西部地带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2024/10/235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含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级发展轴,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的东部沿海形成了三个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圈,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及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见图2)2000年,三大经济圈的土地面积合计为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合计为1.48亿,占全国的11.68%,生产总值合计为30990.49亿元,占全国GDP的34.66%。2004年,三大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例上升到41%,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远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三大经济圈2024/10/236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图2三大经济圈的界定2024/10/237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1)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16个城市。(2)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3)京津唐地区:一般是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

三大经济圈的范围2024/10/238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表2三大经济圈的特征比较(2000年)关键指标京津唐地区长三角(不含台州)珠三角区位概况总面积(万Km2)79.954.2人口总量(万人)450074472307城市数量(个)(含县级市)286926城市化率44.2%45%42%城市密度(个城市/万Km2)46.96.2经济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261.0515350.87378.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12203.8620454.731990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68.99127.45125.41净出口总额(亿美元)209.08631.79847.41发展特征区域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发展动力机制国有资本主导型民营资本主导型外资主导型区域产业特色重化工-资本密集型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轻纺-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速度第三最快其次2024/10/239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1996年,中国政府提出在全国建立七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见下表)。七大经济区的划分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强调以内在经济联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作为经济区的划分原则。七大经济区指明了地区经济合作的方向,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组方案提出的划分界限仍然不够明确。

区域经济划分的变化趋势经济区域范围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中部五省地区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2024/10/231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004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指出,我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十一五”规划)将以八大经济区域取代传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方法。

经济区域范围经济区域范围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2024/10/231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现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2024/10/2312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因此,可采用人均指标概述各区域发展情况。1978年以来三大经济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年均增长率表明: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两个指标都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平衡的态势,并且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但是,从动态的角度看,1999年以后,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增长速度差距在逐步缩小,这说明中国经济总量急剧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日益趋缓。导致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长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能否由此扭转,依赖于西部地区能否发挥其后发优势,形成持续、快速增长的本地产业基础。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2024/10/2313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024/10/2314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024/10/2315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从1952、1998和2005年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分析中可以发现,建国初期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总和占各区域产业增加值在35%~50%之间;到1998年,这两项指标之和在各区域产业增加值中至少占70%以上;到2005年,这两项指标之和在各区域产业增加值中已经达80%~90%。这说明,从较为广泛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三大经济地带的工业化进程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本质差异,而是工业化程度或水平的差异。但是,从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较中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较快,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是最慢的。即使是西部大开发以后,中国的工业生产力仍在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

中国各区域经济结构的比较2024/10/2316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表3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较(%)注:1982年以前,东部地区数据未包括海南省;西部地区数据未包括西藏自治区。1952年和1998年数据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计算;

200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计算。

经济区域1952年1998年2005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部50.1826.2223.6017.3946.4536.167.8651.6340.51中部61.6518.2520.1022.8445.4031.7616.2147.3836.41西部66.0715.1518.7828.4339.6231.9518.9342.1338.942024/10/2317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之比较经济增长率1980-2001年人均收入平均值之上平均值之下(含)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平均值之上福建、广东、海南、河北、江苏、山东、浙江吉林、湖北安徽、河南、江西、内蒙古重庆平均值之下(含)北京、辽宁、上海、天津黑龙江新疆广西湖南、山西甘肃、贵州、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云南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第41页表2.3编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24/10/2318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素资本投入因素市场化进程经济体制与宏观政策因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2024/10/2319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素:中国的东部在历史上就是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市场意识、对外经济联系、人文历史背景与中西部内陆地区有很大差异。上述优势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具有吸引力。随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加强,东部地区在市场化程度、体制完善、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产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加强,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2024/10/232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在沿海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再次是西部地区,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状态。随着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额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仍然比较低。资本投入因素:2024/10/232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绝大部分省市区的市场化指数逐渐提高,这表明市场化在全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在深化。但是,东部地区在市场化指数的五个方面均领先与中西部地区。其中,中西部地区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方面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这是导致它们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市场化进程指数: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指数(1999-2000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1999200019992000199920001999200019992000东部7.087.116.917.587.948.165.415.666.136.43中部5.595.474.414.657.707.882.412.594.724.92西部5.525.402.993.606.166.392.182.294.104.34资料来源:樊纲、王小鲁主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1页。2024/10/2322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工农业产品之间、原材料、能源和加工工业品之间以及生活必需品和生活非必需品之间的价格关系极不合理,这使得工业与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大大超过农业。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内地和边远地区实际上补贴了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拉大。1978年以后,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区域间经济非均衡发展,尽快获得全国经济整体实力得提升。国家把沿海地区列为发展重点,并给予这些地区若干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而沿海地区的各省区与内地各省区之间基本上是在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中发展的。经济体制与宏观政策因素:2024/10/2323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从正面影响看,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增加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政府合理运用税制,就能够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到富裕地区打工,部分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增加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贫困地区劳动力持续流入富裕地区,有效地缓解了富裕地区工资上升压力,使得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负面影响看,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必然导致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使得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更低;区域间贫富差异太大容易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城市犯罪率上升;区域之间的贫富差别扩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的集聚;“马太效应”。权衡利弊,过去的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最快的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2024/10/2324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1949-1978年的平衡发展战战略1979-1991年的不平衡发展战略1992年以后的平衡发展战略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24/10/2325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1979年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下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主要受到平衡发展论的影响,即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通过向内地倾斜以平衡生产力布局并缩小地区差别。在这种平衡发展战略的支配下,中国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以及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西进。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内陆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开始上升。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的估计过于严重,片面强调地方工业自成体系,导致了工业布局严重脱离现实条件。这一时期,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盲目追求国家投资大规模西进的政策未能取得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预期效果。1949-1978年的平衡发展战略2024/10/2326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开放度的提高,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逐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中国政府开始把效率目标放在优先地位,开始采取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政策。这一时期指导经济政策制定的想法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主要的区域政策有:国家投资布局向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倾斜,实施沿海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实施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完善民族地区政策等。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和国家优惠政策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变革也付出了一些未预期到的代价:区际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扩大;中西部农村贫困问题严重;老工业基地经济持续不景气以及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区际矛盾和贸易摩擦不断。

1979-1991年的不平衡发展战略2024/10/2327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间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即由非平衡发展战略再次转向平衡发展战略。1996年初,中国政府从建立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角度,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实施以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加中西部地区国家投资的比重;积极推动沿海棉纺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尽管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方针,然而从总体上看,整个90年代国家投资布局和政策支持的重点仍集中在沿海地区。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国政府逐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是,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趋于扩大。因此,这一阶段的均衡发展战略尚未达到扭转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局面的目的。1992年以后的平衡发展战略2024/10/2328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于1999年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它覆盖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鄂西和湘西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总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1999年末总人口3.65亿人,占全国的28.8%,其中农村贫困人口高达1.64亿元,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48.18%;国家级贫困县366个,占全国总数(592个)的61.8%。1999年西部12个省(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354亿元,占全国的19.1%;人均GDP为4312元,低于全国6387元的平均水平。西部大开发的范围2024/10/2329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范围2024/10/233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东部沿海省市和中西部省市区在收入和其他社会指标方面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在于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以促进中西部省区的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与战略重点2024/10/233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12个省市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投融资机制与产业结构等方面均有了重要进展。2000年至2005年,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66万亿元增加到3.33万亿元,年均增长10.7%。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相比,年均增长差距由1.9%缩小到0.4%。特别是“十五”时期,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和6.8%。

然而,要在生态十分脆弱的西部解决数千万人的贫困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东西两地在自然地理条件、物资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惯性等方面差距太大,东西的差距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可能难以改变。因此,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对中国政府而言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的进展2024/10/2332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泛珠三角洲的区域一体化趋势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一体化趋势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趋势2024/10/2333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扩大区域内贸易,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但是,中国国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这与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历史沿革有关。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主要继承了元朝(公元1820-1368年)的行省制度。元朝统治者为了有效地实施军事控制,故意制定了相互交错的省界,把同一经济区和自然地理区域分割给若干个行省。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对行政区划曾作过若干次整合,但调整的目的主要服从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的行政区划总体上是与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的要求相适应的。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这种行政区划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比如,企业的行政审批和认证只在本行政区内有效,在其他区域不具有“国民待遇”。同时,各行政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基础实施重复建设现象频频发生,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高昂的区际贸易壁垒,要素资源不能跨区域配置以致效率低下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不断放权,中国各省级政府已逐渐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经济权益的利益主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开始寻找打破“行政区经济”、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途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日渐显现出强劲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这表明中国开始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2024/10/2334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简称“泛珠三角”)是指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等2个特别行政区。该区域总人口为4.53亿人,超过了欧盟的总人口(4.5亿);面积为200.5万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积的5倍。2003年,泛珠三角区域GDP总量达到6526亿美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6月,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11个省(区)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通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将“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中心基地之一。这意味着在“泛珠三角”区域形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圈,而《协议》的签署则为推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行动纲领”。根据《协议》,11省区将在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商贸旅游、农业环保和科教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并最终形成“泛珠三角”区域单一市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形成使得区域经济合作从广东省(传统意义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到周边11省区,这必然会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泛珠三角及其区域经济一体化2024/10/2335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2024/10/2336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16个城市,土地面积9.97万平方公里,人口7470.55万。2002年,它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8%的人口,却创造了20%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2006年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9526亿元,占全国的18.9%。在上海的带动和辐射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已经迈开了实质性步伐。该地区的16个城市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开展全面的合作,以形成产业分工协作系统和统一大市场,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影响深远的三大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沪—崇(明)—苏大通道相继完工。此外,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交通骨干网络的建成,杭、嘉、湖、甬、绍、宁、苏、锡、常以及周边百余座城镇都将在上海3小时车程的辐射圈内,原来相互割裂的行政区域逐渐成为统一的经济区域。2024/10/2337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024/10/2338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环渤海地区一般指的是以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和京津唐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北京等3省2市。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北方的重要工业和制造城市,基本都在环渤海区域内。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了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的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环渤海湾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但是经济合作一直处于构想和酝酿阶段,始终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环渤海区域城市的发展长期各自为政,缺乏联合,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港口之争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的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明显落后于“泛珠三角”区域和“长三角”地区。作为环渤海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北京和天津相距仅137公里,随着京津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在机制、产业、物流方面的联合初显端倪,“渤海湾西部经济群”将最终形成。目前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推动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北地区经济联合起飞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举措正陆续出台。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2024/10/2339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2024/10/2340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024/10/2341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主要以高消耗、高污染为基本特征,中国的农牧业发展主要以增加粮食和畜产品等为导向,这使得中国在生态环境污染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等),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类似,中国各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存在着差异。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部分大中城市的大气污染和主要农业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等。在中部地区和少数西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大规模开发资源和排放“三废”导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在西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大量采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超采地下水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等生态退化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2024/10/2342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为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较差。而东部地区又以北端的辽宁、河北和南端的广西、海南较差;西部地区以陕西、甘肃和云南三省较好,其余较差;中部地区的情况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只有黑龙江稍差一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24/10/2343第二讲中国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资源匮乏、原材料大部分依赖外部,同时资源消耗较快,人类活动对生态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