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541第1章林业病虫害概述 4267861.1病虫害定义及分类 474101.1.1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疾病。 4224081.1.2害虫:主要包括食叶性害虫、蛀干性害虫、刺吸性害虫等,它们以取食、侵害植物的方式造成危害。 4153311.1.3害鼠:以森林植物为食的鼠类,如松鼠、红腹锦鸡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4170081.2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510521.2.1分布广泛:病虫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更为严重。 5119131.2.2种类繁多:我国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已知的病虫害种类超过一万种。 5211531.2.3危害严重:林业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失,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5264171.2.4气候影响:气候变化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597741.2.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森林经营不当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 5137251.3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及影响 568611.3.1植物生长受限:病虫害导致森林植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甚至死亡。 517181.3.2生态平衡破坏:病虫害的发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5119651.3.3经济损失:林业病虫害造成木材、竹材等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5309301.3.4环境恶化:病虫害导致森林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59691.3.5森林景观破坏:病虫害造成森林景观质量下降,影响森林旅游和生态观光产业的发展。 522574第2章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5103222.1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521402.1.1生态平衡原理 634682.1.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理 625622.1.3适时适地防治原理 6155522.1.4安全、高效、经济原理 619412.2病虫害防治方法概述 6111602.2.1生物防治 6268772.2.2化学防治 6204052.2.3物理防治 6115862.3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721547第3章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 76883.1病虫害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7101283.1.1意义 764243.1.2任务 740263.2病虫害监测方法与手段 7181973.2.1野外调查法 762583.2.2仪器监测法 888313.2.3实验室检测法 873233.2.4信息化监测方法 8280183.3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8260083.3.1预警体系构建 811733.3.2预警指标体系 8314903.3.3预警模型 883203.3.4预警信息发布 819688第4章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829344.1化学防治 8299984.1.1喷雾防治 8137734.1.2注干防治 8288734.1.3土壤处理 999154.2生物防治 9306924.2.1天敌生物防治 9297914.2.2性信息素诱杀 951764.2.3生物农药防治 913444.3物理防治 9202534.3.1人工捕杀 9119304.3.2隔离措施 9238334.3.3诱杀措施 977234.4生态调控 969084.4.1森林结构调整 9131564.4.2混交林营造 942984.4.3森林抚育管理 10192414.4.4生态恢复 104354第5章主要森林病害及其防治 10231745.1林木真菌病害 10325105.1.1真菌病害种类及症状 10225235.1.2防治方法 10239415.2林木细菌病害 10123735.2.1细菌病害种类及症状 1037855.2.2防治方法 10110585.3林木病毒病害 10146865.3.1病毒病害种类及症状 1111715.3.2防治方法 1186955.4林木生理性病害 11277025.4.1生理性病害种类及症状 1120195.4.2防治方法 1124720第6章主要森林虫害及其防治 11170586.1针叶树害虫 11190856.1.1落叶松鞘蛾 1143736.1.2油松毛虫 11103886.1.3云杉扁叶蜂 12202286.2阔叶树害虫 12190346.2.1桉树尺蛾 12112906.2.2桃红颈天牛 12277776.2.3槐树豆象 1260256.3果树害虫 12148846.3.1梨小食心虫 12281416.3.2苹果蠹蛾 12111896.3.3柑橘红蜘蛛 1290006.4竹林害虫 13137856.4.1竹笋象 13123726.4.2竹毒蛾 1341426.4.3竹节虫 133572第7章森林防火与保护 13233157.1森林火灾概述 1312987.1.1火灾类型及成因 13258417.1.2火灾的危害 13138067.2森林火灾预防 1347617.2.1森林火灾风险排查 13269747.2.2森林火灾宣传教育 13193727.2.3火源管理 13107827.2.4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1449057.3森林火灾扑救 14198617.3.1扑救准备 14301067.3.2扑救策略 1440667.3.3扑救方法 143737.4森林火灾善后处理 14177087.4.1火场清理 14255117.4.2灾后调查 14293177.4.3恢复与重建 14208437.4.4总结经验教训 1429416第8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14291418.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任务 14125638.1.1意义 14196418.1.2任务 1413618.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5127668.2.1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15323648.2.2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5252338.2.3生态廊道建设 15223728.2.4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森林经营 15228118.3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5101368.3.1物种保护 1593858.3.2生态系统保护 1524408.3.3森林保护与管理 15178288.3.4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1652108.3.5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65511第9章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保护 1699239.1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理念 16242499.1.1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16138329.1.2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16112599.1.3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16107989.2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16216009.2.1森林资源保护 16226819.2.2森林资源合理利用 17122699.3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 17308869.3.1森林资源监测 175929.3.2森林资源管理 172560第10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森林保护法律法规 172159210.1我国林业法律法规体系 17890110.1.1法律层面 173124610.1.2行政法规层面 18300110.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81295110.2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1878410.2.1病虫害防治基本法律 183080610.2.2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与标准 1867310.2.3病虫害防治实践案例 18278410.3森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实践 18318610.3.1森林保护基本法律 181887610.3.2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法规 182279410.3.3森林保护实践案例 182817410.3.4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林业病虫害概述1.1病虫害定义及分类病虫害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害虫、害鼠等有害生物对森林植物生长造成的危害。根据有害生物的不同,林业病虫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1.1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疾病。1.1.2害虫:主要包括食叶性害虫、蛀干性害虫、刺吸性害虫等,它们以取食、侵害植物的方式造成危害。1.1.3害鼠:以森林植物为食的鼠类,如松鼠、红腹锦鸡等,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1.2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如下:1.2.1分布广泛:病虫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更为严重。1.2.2种类繁多:我国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已知的病虫害种类超过一万种。1.2.3危害严重:林业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失,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1.2.4气候影响:气候变化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1.2.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森林经营不当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1.3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及影响林业病虫害对森林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以下危害和影响:1.3.1植物生长受限:病虫害导致森林植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甚至死亡。1.3.2生态平衡破坏:病虫害的发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了生物多样性。1.3.3经济损失:林业病虫害造成木材、竹材等林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3.4环境恶化:病虫害导致森林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水源涵养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1.3.5森林景观破坏:病虫害造成森林景观质量下降,影响森林旅游和生态观光产业的发展。第2章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2.1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病虫害防治是森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生态平衡原理病虫害防治应遵循生态平衡原理,即在防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1.2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理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2.1.3适时适地防治原理病虫害防治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森林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机和地点,提高防治效果。2.1.4安全、高效、经济原理病虫害防治应保证防治措施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减少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2.2病虫害防治方法概述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三种类型。2.2.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等生物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引入天敌:通过引入病虫害的天敌,控制病虫害种群数量。(2)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3)昆虫信息素诱杀: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干扰病虫害的交配行为,降低其种群密度。2.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喷雾:将农药均匀喷洒在森林植被上,直接杀死病虫害。(2)熏蒸:利用挥发性农药在密闭空间内杀死病虫害。(3)土壤处理:将农药施入土壤,防治土壤中的病虫害。2.2.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人工捕杀:通过人工方法捕捉或清除病虫害。(2)诱杀: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设置诱杀器械或光源,诱集并杀死病虫害。(3)隔离:对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封锁,防止病虫害扩散。2.3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综合防治策略是根据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和森林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防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2)优化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抗病虫害能力。(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4)实施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5)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防治人员业务水平。(6)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法规体系,加强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第3章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3.1病虫害监测的意义与任务3.1.1意义林业病虫害监测是森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防和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具有的作用。及时准确的病虫害监测,有助于评估病虫害发生趋势,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3.1.2任务(1)掌握林业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2)及时发觉和报告病虫害发生情况,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评估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4)为制定林业病虫害防治计划提供技术支持。3.2病虫害监测方法与手段3.2.1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林业病虫害监测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和全面调查等。通过对森林植被、病虫害危害状、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调查,了解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3.2.2仪器监测法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对森林病虫害进行监测。主要包括遥感图像解析、无人机航拍、红外线探测等方法。3.2.3实验室检测法对采集的病虫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病虫害的种类、病原菌、寄主范围等信息,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3.2.4信息化监测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和分析处理。3.3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3.3.1预警体系构建结合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森林类型、地理环境等因素,构建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病虫害监测、数据传输、预警分析、防治决策等环节。3.3.2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发生范围等因素,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包括病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扩散速度等。3.3.3预警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3.4预警信息发布将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林农,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布形式包括短信、电话、网络平台等。第4章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4.1化学防治4.1.1喷雾防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通过喷雾方式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根据病虫害种类及发育阶段,选用适宜的药剂和剂量,保证防治效果。4.1.2注干防治针对难防治的病虫害,采用注干方法将内吸性药剂注入树干,通过树木本身输导组织将药剂传输至病虫害发生部位,达到防治目的。4.1.3土壤处理对土壤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施用化学农药,降低病虫害在土壤中的存活率和繁殖速度。4.2生物防治4.2.1天敌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进行防治,如引入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4.2.2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通过干扰害虫交配行为,降低害虫繁殖率,达到防治目的。4.2.3生物农药防治采用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4.3物理防治4.3.1人工捕杀针对局部发生的病虫害,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捕杀,如摘除病虫害枝条、捕捉害虫等。4.3.2隔离措施对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隔离,防止病虫害扩散至健康森林。可采用设置隔离带、清除病虫害源等方法。4.3.3诱杀措施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方法,诱杀害虫,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4.4生态调控4.4.1森林结构调整通过间伐、透光伐等手段,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抗病虫害能力。4.4.2混交林营造采用多种树种混交造林,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4.4.3森林抚育管理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提高森林生长势,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4.4.4生态恢复对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生态恢复,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恢复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我修复能力。第5章主要森林病害及其防治5.1林木真菌病害林木真菌病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大威胁,其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亦各有不同。防治措施主要包括:5.1.1真菌病害种类及症状介绍我国森林常见真菌病害的种类及典型症状,如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等。5.1.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2)加强营林管理,提高林木生长势,降低感病风险。(3)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如喷洒多菌灵、代森锰锌等。(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真菌、细菌等生物制剂降低病原真菌数量。5.2林木细菌病害林木细菌病害在我国森林中亦较为常见,对林木生长和森林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5.2.1细菌病害种类及症状介绍我国森林常见细菌病害的种类及典型症状,如细菌性枯萎病、细菌性叶斑病等。5.2.2防治方法(1)选用抗细菌病害的树种进行造林。(2)加强林木抚育管理,提高树木抗病能力。(3)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如喷洒农用链霉素、硫酸铜等。(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细菌抑制病原细菌生长。5.3林木病毒病害林木病毒病害对森林资源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防治工作。5.3.1病毒病害种类及症状介绍我国森林常见病毒病害的种类及典型症状,如泡桐丛枝病、杨树花叶病等。5.3.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毒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2)加强森林植物检疫,防止病毒传播。(3)采用脱毒苗造林,降低病毒感染风险。(4)利用生物制剂,如病毒抑制剂、抗病毒蛋白等防治病毒病害。5.4林木生理性病害林木生理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对林木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5.4.1生理性病害种类及症状介绍我国森林常见生理性病害的种类及典型症状,如缺素症、盐害、旱害等。5.4.2防治方法(1)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2)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3)采取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防止水分过多或过少。(4)适当施肥,补充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5)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木抗逆能力。第6章主要森林虫害及其防治6.1针叶树害虫6.1.1落叶松鞘蛾分布与危害:落叶松鞘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以幼虫取食针叶,严重影响落叶松生长。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措施相结合。6.1.2油松毛虫分布与危害:油松毛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幼虫啃食松树针叶,导致松树衰弱甚至死亡。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6.1.3云杉扁叶蜂分布与危害:云杉扁叶蜂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幼虫取食云杉针叶,影响云杉生长。防治方法:采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6.2阔叶树害虫6.2.1桉树尺蛾分布与危害:桉树尺蛾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幼虫取食桉树叶片,造成严重损失。防治方法: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6.2.2桃红颈天牛分布与危害:桃红颈天牛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幼虫蛀食桃、杏、梅等阔叶树,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6.2.3槐树豆象分布与危害:槐树豆象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以幼虫蛀食槐树种子,降低种子质量和发芽率。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6.3果树害虫6.3.1梨小食心虫分布与危害:梨小食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幼虫蛀食梨、苹果等果树的果实,导致产量降低。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6.3.2苹果蠹蛾分布与危害:苹果蠹蛾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幼虫蛀食苹果、梨等果实,影响果实品质。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6.3.3柑橘红蜘蛛分布与危害:柑橘红蜘蛛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柑橘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黄化、脱落。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6.4竹林害虫6.4.1竹笋象分布与危害:竹笋象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幼虫蛀食竹笋,影响竹林生长。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措施相结合的方法。6.4.2竹毒蛾分布与危害:竹毒蛾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幼虫取食竹叶,严重时可导致竹林衰败。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6.4.3竹节虫分布与危害:竹节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幼虫蛀食竹秆,影响竹林生长和产量。防治方法: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第7章森林防火与保护7.1森林火灾概述7.1.1火灾类型及成因森林火灾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自然火灾主要由雷击、干旱、高温等因素引发;人为火灾则主要由吸烟、乱扔火种、野外用火等行为造成。7.1.2火灾的危害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土壤流失、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同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7.2森林火灾预防7.2.1森林火灾风险排查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排查,对易发生火灾的区域进行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7.2.2森林火灾宣传教育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减少人为火灾发生。7.2.3火源管理加强火源管理,严禁在森林防火期内违规野外用火,对火灾高发区域实行禁火措施。7.2.4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合理规划生物防火林带,采用耐火树种和防火隔离带,降低火灾蔓延速度。7.3森林火灾扑救7.3.1扑救准备建立健全森林火灾扑救队伍,配备必要的扑火装备和物资,加强扑救技能培训。7.3.2扑救策略根据火灾类型、火势大小、火场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扑救策略,保证扑救行动安全、高效。7.3.3扑救方法采用直接扑打、间接扑打、开设防火隔离带、人工降雨等扑救方法,迅速控制火势。7.4森林火灾善后处理7.4.1火场清理火灾扑灭后,及时清理火场,防止死灰复燃。7.4.2灾后调查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查明责任,依法处理。7.4.3恢复与重建制定灾后森林恢复计划,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7.4.4总结经验教训第8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8.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任务8.1.1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基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物种繁衍、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8.1.2任务(1)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物种丰富度和遗传多样性;(2)保护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保证生态功能完整性;(3)防控林业病虫害,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4)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8.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8.2.1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根据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和保护需求,合理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实施分级分类保护。8.2.2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针对受损生态系统,采取生物、生态和技术手段,实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8.2.3生态廊道建设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连接破碎化的生物栖息地,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维护生物多样性。8.2.4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森林经营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森林经营模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8.3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8.3.1物种保护(1)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2)开展物种资源调查和监测,制定物种保护计划;(3)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物种多样性。8.3.2生态系统保护(1)保护关键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功能;(2)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3)加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保护效果。8.3.3森林保护与管理(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禁止非法采伐和破坏森林;(2)实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3)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健康。8.3.4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1)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3)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8.3.5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1)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3)鼓励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第9章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保护9.1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理念9.1.1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可持续经营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强调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平衡与统一。9.1.2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包括:维护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保障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促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9.1.3可持续经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