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卫生应急与处置作业指导书TOC\o"1-2"\h\u631第1章卫生应急与处置概述 4200661.1应急管理与卫生应急 4183731.1.1应急管理概念 4228831.1.2卫生应急概念 4111781.2卫生应急与处置的重要性 4241001.2.1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201481.2.2保障社会稳定 564551.2.3防止疫情扩散 521841.2.4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应对能力 591431.2.5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5219391.2.6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514425第2章卫生应急组织与管理 5238152.1卫生应急组织架构 596792.1.1国家级卫生应急组织 543362.1.2省级卫生应急组织 63332.1.3市县级卫生应急组织 6216072.2卫生应急队伍组建与职责 65662.2.1组建原则 621472.2.2队伍职责 6307812.3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6199682.3.1人力资源保障 660102.3.2物资资源保障 7273132.3.3财力资源保障 729256第3章卫生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7264293.1卫生应急预案编制 7304353.1.1编制原则 718733.1.2编制流程 7141083.2卫生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7263453.2.1组织架构 8129673.2.2应急资源 8132933.2.3预警与监测 8247753.2.4应急响应 8280733.2.5后期处置 8236493.2.6应急保障 884593.3卫生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8281063.3.1演练目的 840423.3.2演练组织 8183683.3.3演练实施 8250683.3.4演练评估 8147033.3.5演练总结 815421第4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识别与报告 825980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 8111884.1.1定义与特征 8200614.1.2识别依据 953444.1.3识别流程 919087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 940444.2.1报告主体 9182824.2.2报告内容 971684.2.3报告时限 9142414.2.4报告方式 913701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预测 9129764.3.1预警 9233234.3.2预测 10135084.3.3预警与预测的更新 1022270第5章疫情防控与卫生应急处置 10109795.1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 10263465.1.1防控策略 1054735.1.2防控措施 1013515.2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 1068825.2.1疫情监测 10257585.2.2风险评估 10308345.3疫情应急处置流程 11306625.3.1疫情报告 11244595.3.2启动应急响应 11298035.3.3流行病学调查 1163865.3.4隔离治疗 11273545.3.5防控措施落实 11153165.3.6信息发布 1195395.3.7应急响应结束 11658第6章食品安全应急处理 11209276.1食品安全的识别与报告 11212716.1.1食品安全的定义 11219886.1.2食品安全的识别 11324306.1.3食品安全的报告 12244986.2食品安全的调查与处理 1275986.2.1食品安全的调查 12100046.2.2食品安全的处理 12198396.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2113496.3.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1230086.3.2食品安全预警 1225387第7章职业中毒与放射性应急处理 12326587.1职业中毒的识别与报告 13305487.1.1识别 13190347.1.2报告 13324677.2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置 138897.2.1现场处置 13202977.2.2应急救援 13242587.3放射性的应急处理 1359007.3.1识别 13152967.3.2报告 1381577.3.3应急处置 143080第8章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 1442118.1环境污染事件的识别与报告 14125798.1.1事件识别 14274408.1.2事件报告 14140458.2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14152998.2.1应急预案启动 14135658.2.2应急处置措施 15129248.3环境污染的环境修复与评估 15152728.3.1环境修复 1591168.3.2环境评估 152052第9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与处置 15209819.1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特点与需求 15273519.1.1突发性强:自然灾害发生突然,要求卫生应急部门在短时间内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保证卫生救援工作及时展开。 15264999.1.2影响范围广:自然灾害往往波及较大范围,涉及多个地区和众多人口,卫生应急工作需全面覆盖受影响区域,保证救援工作无盲区。 15228369.1.3救援难度大:自然灾害导致交通、通讯中断,救援队伍难以迅速到达灾区,给卫生应急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15214919.1.4卫生需求多样化:自然灾害导致伤病员增多,疫情风险上升,卫生应急工作需满足伤员救治、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等多方面需求。 1680519.2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策略 16184759.2.1快速响应: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救援力量投入卫生救援工作。 16125539.2.2统一指挥: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部,实现卫生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16325949.2.3分级负责:明确各级卫生应急部门的职责,实行分级负责,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1692089.2.4跨部门协作:加强与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卫生救援工作。 16186749.2.5科学救治:根据伤病员情况,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674099.3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保障措施 1694979.3.1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与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能力。 1627359.3.2物资装备保障:储备足够的医疗设备、药品和防疫物资,保证灾害发生时迅速投入使用。 16120339.3.3交通通讯保障: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交通、通讯保障机制,保证救援队伍和物资快速到达灾区。 16290199.3.4资金保障:设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资金,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16216449.3.5法律法规保障: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为卫生救援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16173239.3.6宣传教育:加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69703第10章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 161724310.1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建设 172603810.1.1培训目标 173095710.1.2培训体系构成 172076810.1.3培训策略与规划 172072310.2卫生应急培训内容与方法 171597310.2.1培训内容 172373910.2.2培训方法 17138710.2.3培训教材与工具 171060810.3卫生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 173030110.3.1演练目标与原则 171369310.3.2演练组织架构 172722110.3.3演练计划与实施 17239010.3.4演练评估与改进 17第1章卫生应急与处置概述1.1应急管理与卫生应急1.1.1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阶段,对可能造成损害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和处理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1.2卫生应急概念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为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发展,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救治、控制和恢复等措施。卫生应急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专业性、时效性和社会性。1.2卫生应急与处置的重要性1.2.1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广泛,危害严重,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通过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治和防控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1.2.2保障社会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1.2.3防止疫情扩散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防止疫情扩散,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2.4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应对能力通过不断总结卫生应急与处置经验,完善应急预案和措施,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力的健康保障。1.2.5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具有跨国性,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提升国际影响力。1.2.6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需要依法依规开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疫情扩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卫生应急与处置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第2章卫生应急组织与管理2.1卫生应急组织架构卫生应急组织架构是保证卫生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基础。本节主要阐述我国卫生应急组织架构的构成及其职能。2.1.1国家级卫生应急组织(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国卫生应急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3)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负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2.1.2省级卫生应急组织(1)省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卫生应急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3)省级卫生应急队伍: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2.1.3市县级卫生应急组织(1)市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卫生应急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3)市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2.2卫生应急队伍组建与职责2.2.1组建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2)优化配置、合理布局。(3)专兼结合、平战结合。(4)培训演练、提高能力。2.2.2队伍职责(1)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2)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和培训。(3)负责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4)执行上级部门交办的卫生应急任务。2.3卫生应急资源保障2.3.1人力资源保障(1)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建立卫生应急专家库,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落实卫生应急人员待遇,保证队伍稳定。2.3.2物资资源保障(1)储备必要的卫生应急物资,保证应急需要。(2)建立卫生应急物资调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3)定期检查维护卫生应急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3.3财力资源保障(1)设立卫生应急专项资金,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经费。(2)合理使用卫生应急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拓宽资金来源。第3章卫生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3.1卫生应急预案编制3.1.1编制原则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2)实用性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保证预案操作性强;(3)预防为主原则:强化预防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4)协同配合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5)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效果,不断修订完善预案。3.1.2编制流程卫生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流程:(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明确职责分工;(2)开展风险评估和需求分析,确定预案编制的重点;(3)收集相关资料,借鉴国内外经验;(4)编写预案,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等内容;(5)组织专家评审,完善预案;(6)报批发布,组织实施。3.2卫生应急预案主要内容3.2.1组织架构明确卫生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专家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3.2.2应急资源梳理卫生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保证应急响应时能够快速调配。3.2.3预警与监测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和报告。3.2.4应急响应制定应急响应程序,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启动、救援措施、信息发布等环节。3.2.5后期处置明确突发事件后期处置措施,包括善后处理、调查评估、总结经验等。3.2.6应急保障保证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通讯、交通、物资、经费等保障措施。3.3卫生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3.3.1演练目的检验卫生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应对能力。3.3.2演练组织成立演练领导小组,制定演练计划,明确演练内容、时间、地点等。3.3.3演练实施按照演练计划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注意记录演练过程和问题。3.3.4演练评估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3.5演练总结第4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识别与报告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4.1.1定义与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其特征包括: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紧迫性及社会影响性。4.1.2识别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依据主要包括: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监测数据、国内外疫情动态、风险评估结果等。4.1.3识别流程(1)收集相关信息;(2)分析信息,评估事件可能性;(3)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4.2.1报告主体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等。4.2.2报告内容(1)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地点;(2)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3)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4)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5)其他需报告的信息。4.2.3报告时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报告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4.2.4报告方式采用书面、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报告,保证报告及时、准确、完整。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与预测4.3.1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4.3.2预测利用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等手段,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4.3.3预警与预测的更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预警与预测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第5章疫情防控与卫生应急处置5.1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5.1.1防控策略本章节主要阐述疫情防控的基本策略,包括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分类指导、科学应对等原则。通过实施以下措施,旨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1.2防控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2)完善疫情防控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强化疫苗接种,提高群体免疫水平;(4)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5)严格实施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疫情传播途径;(6)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落实隔离措施;(7)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8)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5.2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5.2.1疫情监测(1)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实现疫情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2)加强疫情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敏感性;(3)定期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4)加强国际疫情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全球疫情形势。5.2.2风险评估(1)开展疫情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区域和人群;(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3)定期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更新,及时调整防控策略。5.3疫情应急处置流程5.3.1疫情报告一旦发觉疫情,责任单位应立即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5.3.2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防控工作。5.3.3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波及范围。5.3.4隔离治疗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5.3.5防控措施落实根据疫情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封控疫区、限制人员流动、加强消毒等。5.3.6信息发布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5.3.7应急响应结束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评估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第6章食品安全应急处理6.1食品安全的识别与报告6.1.1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因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导致的,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6.1.2食品安全的识别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对以下情况进行实时监控:(1)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2)食物中毒事件;(3)食源性疾病暴发;(4)其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6.1.3食品安全的报告发觉食品安全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所在地卫生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1)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2)的基本情况、可能原因和已采取的措施;(3)涉及食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等信息;(4)导致的健康损害情况。6.2食品安全的调查与处理6.2.1食品安全的调查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为处理提供依据。6.2.2食品安全的处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以下措施:(1)对受影响的食品进行召回、下架、销毁等处理;(2)对责任人进行处罚;(3)对受害者进行救治,提供心理援助;(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类似的再次发生。6.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6.3.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卫生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污染等进行定期监测,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数据支持。6.3.2食品安全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进行预警,采取以下措施:(1)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食品安全;(2)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监管;(3)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第7章职业中毒与放射性应急处理7.1职业中毒的识别与报告7.1.1识别在职业活动中,一旦发生或疑似发生职业中毒,相关责任人应立即进行识别。识别内容包括:中毒人员、中毒程度、中毒原因、中毒场所及涉及范围等。7.1.2报告发觉职业中毒后,应立即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报告:(1)现场负责人向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报告;(2)安全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企业负责人报告;(3)企业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4)如涉及重大职业中毒,还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报告。7.2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置7.2.1现场处置(1)立即将中毒人员撤离中毒现场,采取紧急救治措施;(2)对中毒现场进行隔离、警示,防止扩大;(3)对中毒原因进行调查,采取措施消除中毒源;(4)对现场其他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防止中毒蔓延。7.2.2应急救援(1)启动企业职业中毒应急救援预案;(2)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3)根据中毒人员情况,联系医疗机构进行救治;(4)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进展情况,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7.3放射性的应急处理7.3.1识别发觉或疑似放射性,应立即识别类型、辐射水平、影响范围、辐射源等关键信息。7.3.2报告放射性报告流程如下:(1)现场负责人向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报告;(2)安全管理部门向企业负责人报告;(3)企业负责人向当地环境保护、卫生行政部门报告;(4)如涉及重大放射性,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向上级部门报告。7.3.3应急处置(1)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降低辐射水平;(2)对受辐射影响的人员进行排查、救治;(3)对现场进行隔离、清理,防止辐射扩散;(4)启动放射性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处置;(5)配合部门进行调查,查明原因,防止类似再次发生。第8章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8.1环境污染事件的识别与报告8.1.1事件识别环境污染事件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在发觉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件:(1)水体出现异常颜色、气味或悬浮物;(2)空气质量指数异常升高,出现明显异味;(3)土壤中检测出有害物质超出国家标准;(4)生物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正常水平;(5)其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8.1.2事件报告一旦发觉环境污染事件,应立即按照以下程序报告:(1)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同时通知相关部门;(2)按照规定格式和时限,向当地环保、卫生、安监等部门报告;(3)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污染类型、初步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4)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更新报告内容。8.2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8.2.1应急预案启动根据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8.2.2应急处置措施(1)立即切断污染源,降低污染物扩散风险;(2)对受污染的区域进行隔离,设置警示标志,限制人员、车辆进入;(3)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物的清理、收集、运输和处置;(4)对受影响人群进行紧急疏散,提供临时住所、生活物资和医疗救护;(5)及时监测受污染区域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指标,评估污染程度;(6)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扩散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8.3环境污染的环境修复与评估8.3.1环境修复(1)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程度,制定环境修复方案;(2)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受污染的水体、土壤、空气等进行治理;(3)跟踪监测修复效果,保证达到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4)对修复后的环境进行长期监管,防止污染物再次污染。8.3.2环境评估(1)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2)评估内容包括: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污染程度、生态影响等;(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4)对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进行追责,依法进行处罚。第9章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与处置9.1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特点与需求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与需求:9.1.1突发性强:自然灾害发生突然,要求卫生应急部门在短时间内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保证卫生救援工作及时展开。9.1.2影响范围广:自然灾害往往波及较大范围,涉及多个地区和众多人口,卫生应急工作需全面覆盖受影响区域,保证救援工作无盲区。9.1.3救援难度大:自然灾害导致交通、通讯中断,救援队伍难以迅速到达灾区,给卫生应急工作带来极大挑战。9.1.4卫生需求多样化:自然灾害导致伤病员增多,疫情风险上升,卫生应急工作需满足伤员救治、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等多方面需求。9.2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策略针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特点,制定以下处置策略:9.2.1快速响应: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保证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救援力量投入卫生救援工作。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