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716第1章种植业概述 4193521.1种植业的发展历程 4204351.2种植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4192471.3我国种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7524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11742.1土壤类型与特性 5300822.1.1沙土 5121362.1.2粘土 569532.1.3沙壤土 533842.1.4灌淤土 5209962.1.5盐碱土 5168672.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 5189282.2.1土壤肥力评价 6131782.2.2提升土壤肥力的措施 660742.3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6221622.3.1土壤深耕 6114452.3.2土壤旋耕 6127922.3.3土壤覆盖 630992.3.4沟渠建设与改造 6320262.3.5土壤改良剂应用 6133982.3.6农田防护林建设 65798第3章育种与良种繁育 691183.1育种方法与原理 6156583.1.1传统育种 7231933.1.2杂交育种 74493.1.3诱变育种 753383.1.4分子育种 7279163.2良种繁育技术 7282733.2.1原种生产 7207423.2.2繁殖系数 799643.2.3质量检验 8221383.2.4贮藏与运输 8300773.3良种推广与应用 828493.3.1技术培训与指导 8161543.3.2政策扶持 876023.3.3示范带动 8181303.3.4市场营销 880403.3.5跟踪服务 829110第4章播种与种植技术 878854.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8171464.1.1土壤准备 8199134.1.2种子处理 867244.1.3农资准备 9136444.2播种技术 9197724.2.1播种时间 9192014.2.2播种方法 9160954.2.3播种深度 986924.3种植模式与密度 9271664.3.1种植模式 9299674.3.2种植密度 9171124.4播后管理 97324.4.1水分管理 9100254.4.2肥料管理 9112414.4.3病虫害防治 9114254.4.4田间管理 104548第5章灌溉与水分管理 10122685.1灌溉水源与水质 1088135.1.1水源选择 107455.1.2水质要求 1073365.2灌溉方法与设备 10133805.2.1灌溉方法 10152585.2.2灌溉设备 1012895.3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 10277975.3.1作物水分需求 109865.3.2灌溉制度 10184325.4节水灌溉技术 11170555.4.1节水灌溉方法 1137725.4.2水肥一体化 117485.4.3土壤水分监测 11141975.4.4自动化灌溉 11221365.4.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113253第6章肥料施用技术 11236336.1肥料种类与特性 1148746.1.1有机肥 11186126.1.2无机肥 1165016.1.3生物肥 1153036.2肥料施用原则与方法 11213106.2.1施用原则 11235886.2.2施用方法 12128516.3精准施肥技术 12253926.3.1土壤检测 12262256.3.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 12191916.3.3施肥器械 12326956.4有机肥与生物肥应用 12294216.4.1有机肥应用 12316436.4.2生物肥应用 1213974第7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2211887.1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原理 12292567.1.1病虫害发生特点 12259177.1.2防治原理 13201727.2化学防治技术 13261207.2.1农药选择 1348727.2.2喷雾技术 13103927.3生物防治技术 13297387.3.1天敌昆虫应用 1317627.3.2微生物农药 13245457.4物理防治技术 1333587.4.1诱杀技术 13229547.4.2防虫网应用 13164997.4.3热处理和冷冻处理 132875第8章农田杂草防除 14164228.1杂草种类与分布 14270268.2杂草防除方法 14156088.3化学除草技术 1469658.4生物除草与生态防草 1524803第9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15290839.1收获时期与方法 15208239.1.1确定收获时期 1558649.1.2收获方法 1521999.2农产品预处理与包装 15231239.2.1预处理 15263599.2.2包装 1563849.3储藏设施与条件 1689649.3.1储藏设施 16280969.3.2储藏条件 16142939.4储藏病害与防治 16274339.4.1储藏病害 16110439.4.2防治措施 1628998第10章农业种植项目管理与优化 16430910.1项目规划与组织 16402210.1.1项目目标设定 16821710.1.2项目规模与布局 16583410.1.3项目组织架构 16367010.1.4人员配置与培训 162336810.2生产过程管理 171802310.2.1种植技术指导 17232810.2.2水肥一体化管理 17180010.2.3病虫害防治 17118010.2.4采收与储运 17240110.3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 17601810.3.1成本构成与分析 17640210.3.2成本控制策略 171978210.3.3效益预测与评估 17432110.4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施 171761010.4.1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17334310.4.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71015810.4.3农业产业链延伸 172438010.4.4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8第1章种植业概述1.1种植业的发展历程种植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其发展历程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最早期的采集、狩猎逐步过渡到游牧和农耕,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植物以获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种植业在技术、品种、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与进步。1.2种植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种植业是指人类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播种、栽植等方式,在土地上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农业生产活动。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作物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种植业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作物种类分: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品作物、饲料作物等。(2)按生产目的分:可分为食用作物、工业原料作物、药用作物、观赏作物等。(3)按生产方式分:可分为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有机栽培等。1.3我国种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种植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产值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种植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作物生产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4)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未来,我国种植业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植业结构优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2)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风险能力。(3)绿色发展,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4)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5)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种植的基础,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1沙土沙土质地疏松,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沙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甘肃等地。2.1.2粘土粘土质地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气性较差。粘土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2.1.3沙壤土沙壤土质地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沙壤土分布较广,如华北、东北等地。2.1.4灌淤土灌淤土是由河流冲积物淤积形成的土壤,质地较轻,肥力较高。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2.1.5盐碱土盐碱土含有较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对植物生长不利。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盐碱地区。2.2土壤肥力评价与提升2.2.1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肥力评价是对土壤供肥能力、保肥能力及土壤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土壤肥力指数法、土壤质量评价法、土壤生产力评价法等。2.2.2提升土壤肥力的措施(1)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2)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土壤调理剂应用: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酸碱度、盐分状况等,提高土壤肥力。(4)轮作与间作:合理轮作与间作,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2.3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2.3.1土壤深耕深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2.3.2土壤旋耕旋耕能使土壤松软,有利于作物生长,减少水土流失。2.3.3土壤覆盖土壤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2.3.4沟渠建设与改造合理布局沟渠,提高排灌能力,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环境。2.3.5土壤改良剂应用根据土壤状况,选用合适的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2.3.6农田防护林建设合理规划农田防护林,减少风蚀、水蚀,保护土壤资源。通过以上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为农业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第3章育种与良种繁育3.1育种方法与原理育种是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育种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本节主要介绍这些育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1.1传统育种传统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混合育种和轮回选择育种。其原理是基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通过人工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累积优良基因,最终形成新的品种。3.1.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或不同种间的遗传差异,通过人工杂交、选择和纯化,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杂种优势。杂交育种的关键在于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的设计。3.1.3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诱导植物产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变异体。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具有突变频率高、变异范围广、育种周期短等优点。3.1.4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对植物进行定向改造。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分子育种具有精确、高效、可控等优点,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2良种繁育技术良种繁育是保证新品种得以迅速推广和普及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3.2.1原种生产原种生产是良种繁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保持品种的纯度和优良性状。原种生产包括原种田的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3.2.2繁殖系数繁殖系数是指良种从一个生长周期传递到下一个生长周期的繁殖能力。提高繁殖系数是加快良种推广的关键。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技术、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3.2.3质量检验为保证良种质量,对繁殖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品种纯度、种子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方面的检测。3.2.4贮藏与运输良种种子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潮和防虫。合理的贮藏和运输条件有利于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和优良性状。3.3良种推广与应用良种推广与应用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3.1技术培训与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和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提高农民对良种的认知度和种植技术。3.3.2政策扶持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良种,如提供良种补贴、优惠贷款等。3.3.3示范带动建立良种示范区,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民种植良种。3.3.4市场营销加强良种的市场营销,提高良种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良种的广泛应用。3.3.5跟踪服务对良种种植户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保证良种的种植效果。第4章播种与种植技术4.1播种前的准备工作4.1.1土壤准备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播种前需对土壤进行深翻、细碎、平整,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适宜的湿度。同时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相应的施肥和改良。4.1.2种子处理选择优质种子,并进行精选、消毒、浸种和催芽处理。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规定标准,为播种提供健康、活力的种苗。4.1.3农资准备准备所需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并保证质量合格、数量充足。4.2播种技术4.2.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生育期特点,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适时播种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4.2.2播种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土壤条件和播种机械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播种方法。主要包括条播、点播、撒播等。4.2.3播种深度播种深度要适宜,以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出苗。4.3种植模式与密度4.3.1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和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如单作、间作、套作等。4.3.2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栽培目的,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4.4播后管理4.4.1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和排水,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4.4.2肥料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时施肥,保证作物充足的营养供应。4.4.3病虫害防治做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及时采取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进行防治,保证作物生长安全。4.4.4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培土、整枝、疏果等,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第5章灌溉与水分管理5.1灌溉水源与水质5.1.1水源选择在选择灌溉水源时,应根据农业种植区的地理环境、水资源状况以及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优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等清洁水源,避免使用污染严重的水体。5.1.2水质要求灌溉水质应满足以下要求:(1)pH值:控制在5.5~8.5范围内,以利于作物生长;(2)电导率:不超过1000μS/cm,避免盐分过高影响作物生长;(3)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作物安全;(4)有机污染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对土壤和作物产生污染。5.2灌溉方法与设备5.2.1灌溉方法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法,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5.2.2灌溉设备(1)地面灌溉设备:包括渠系、闸门、泵站等;(2)喷灌设备:包括喷头、管道、泵站等;(3)滴灌设备:包括滴灌带、滴头、过滤器、泵站等。5.3水分需求与灌溉制度5.3.1作物水分需求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作物水分需求量。可通过土壤水分监测、作物蒸腾量观测等方法进行评估。5.3.2灌溉制度根据作物水分需求,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时期、灌溉次数、灌溉量等。同时根据土壤特性、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5.4节水灌溉技术5.4.1节水灌溉方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4.2水肥一体化结合灌溉系统,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5.4.3土壤水分监测采用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实时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为灌溉决策提供依据。5.4.4自动化灌溉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调控,提高灌溉均匀性和精确性。5.4.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第6章肥料施用技术6.1肥料种类与特性肥料是提供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质,种类繁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了解各类肥料的特性,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6.1.1有机肥有机肥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粪便、绿肥、堆肥等,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其特性是营养全面,肥效持久,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1.2无机肥无机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其特性是营养成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方便,但过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板结。6.1.3生物肥生物肥是含有活性微生物的肥料,如根瘤菌肥、菌肥等。其特性是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6.2肥料施用原则与方法6.2.1施用原则(1)因土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用量。(2)因作物施肥: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确定施肥种类、时期和用量。(3)施肥平衡:保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避免过量或不足。(4)分层施肥:将肥料施在作物根系分布的不同层次,提高肥料利用率。6.2.2施用方法(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施用,以有机肥为主,配以适量无机肥。(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在生长期内分次施用,以无机肥为主。(3)叶面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叶面喷施,补充植物所需营养。6.3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特性,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施肥种类、时期和用量,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6.3.1土壤检测通过土壤检测,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6.3.2作物需肥规律研究研究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制定施肥方案。6.3.3施肥器械选用合适的施肥器械,如施肥机、滴灌设备等,提高施肥精度。6.4有机肥与生物肥应用6.4.1有机肥应用(1)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采用高温堆肥技术,杀灭有害微生物,提高肥料品质。(3)结合土壤改良,利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6.4.2生物肥应用(1)选择适宜的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肥力。(2)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发挥综合效果。(3)注意菌肥的保存和使用条件,保证微生物活性。第7章病虫害防治技术7.1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原理7.1.1病虫害发生特点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章主要针对农业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分析其发生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7.1.2防治原理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7.2化学防治技术7.2.1农药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时期和作物生长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减缓抗药性的发展。7.2.2喷雾技术掌握正确的喷雾技术,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表面,提高防治效果。注意喷药时期、喷药量和喷药方法,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7.3生物防治技术7.3.1天敌昆虫应用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合理引入和释放天敌昆虫,调节害虫种群密度。7.3.2微生物农药应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防治病虫害。微生物农药具有无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7.4物理防治技术7.4.1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光、色、味的趋性,设置诱杀设备,如黑光灯、色板、性信息素诱捕器等,诱杀害虫。7.4.2防虫网应用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采用防虫网覆盖,阻止害虫侵入,减少病虫害发生。7.4.3热处理和冷冻处理对种子、种苗进行热处理或冷冻处理,杀死携带的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通过本章的学习,种植者可以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技术,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第8章农田杂草防除8.1杂草种类与分布农田杂草是指在农田中生长的非栽培植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我国农田主要杂草包括禾本科杂草、菊科杂草、莎草科杂草等。其中,常见的主要有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马齿苋、苍耳、香附子等。各类杂草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田中均有分布,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8.2杂草防除方法农田杂草防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人工除草:通过人工拔除、铲除、割除等方式,将农田杂草清除。该方法对环境污染较小,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2)机械除草:利用机械设备进行除草,如中耕除草、旋耕除草等。该方法具有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但可能对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破坏。(3)农业措施除草: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播种时间、播种方式等农业技术措施,降低杂草的发生和危害。如轮作、间作、套作等。(4)生物除草:利用天敌、病原菌、昆虫等生物因素对杂草进行控制。该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等特点。8.3化学除草技术化学除草是利用化学除草剂对农田杂草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省工省时。化学除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合适的除草剂:根据作物种类、杂草种类、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除草剂。(2)掌握施药时机:根据杂草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3)合理施用:按照推荐的剂量、方法和次数进行施药,避免药害和环境污染。(4)注意安全:施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保证人身和环境安全。8.4生物除草与生态防草生物除草与生态防草是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手段对农田杂草进行防治的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可持续等优点。(1)生物除草:通过引入或培育天敌、病原菌、昆虫等生物因素,对杂草进行控制。(2)生态防草:通过构建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力,降低杂草的危害。如采用作物秸秆覆盖、有机肥施用、合理轮作等措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杂草的发生。(3)植物源除草剂:利用植物提取液或其衍生物研制除草剂,具有环保、无污染、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特点。(4)抗除草剂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作物中,实现对特定除草剂的耐受性,降低化学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风险。第9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9.1收获时期与方法9.1.1确定收获时期农产品的收获时期对保证其品质和产量具有关键作用。应依据作物生长周期、成熟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收获时期。具体可通过观察作物外观、硬度、色泽等指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农业实践经验来判断。9.1.2收获方法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收获方法。手工收获时,要避免损伤作物和土壤;机械收获时,应根据作物品种和生长条件调整设备参数,保证高效、低损伤地完成收获。9.2农产品预处理与包装9.2.1预处理收获后的农产品应及时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损伤部位,进行分级、清洗等。预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卫生条件,防止农产品污染。9.2.2包装包装材料应具备一定的防护功能,如防潮、防震、透气等。包装设计要兼顾美观、实用和环保,保证农产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品质。9.3储藏设施与条件9.3.1储藏设施根据农产品种类和储藏需求,选择合适的储藏设施,如冷库、气调库、干燥库等。设施内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湿度控制、温度控制等条件。9.3.2储藏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