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_第1页
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_第2页
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_第3页
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_第4页
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TOC\o"1-2"\h\u29939第1章总论 433211.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概述 43621.1.1内涵 496591.1.2基本原则 4200451.1.3主要任务 512101.2GLP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5161221.2.1GLP的内涵 5281151.2.2GLP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59711第2章质量管理体系 622360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6324672.1.1管理体系概述 6149562.1.2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65012.1.3管理体系构建步骤 6192132.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793692.2.1文件体系概述 7321702.2.2质量手册 7298932.2.3程序文件 7118362.2.4作业指导书 7298102.2.5记录 774702.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改进 7305412.3.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7226952.3.2内部审核 7244242.3.3管理评审 774012.3.4顾客满意度调查 8144762.3.5持续改进 819682第3章人员与培训 8284313.1人员资质与职责 8276933.1.1人员资质 816203.1.2岗位职责 835923.2培训与管理 852233.2.1培训内容 923143.2.2培训管理 913134第4章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 9321724.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 9240674.1.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满足药品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及稳定。 9281194.1.2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内控标准。若国家药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变更,应及时更新并贯彻执行。 977424.1.3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9220344.2供应商管理 10228914.2.1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保证供应商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能力。 10320154.2.2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交货期等方面的评估。 10160084.2.3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交货期、售后服务等事项。 1052794.2.4供应商应提供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检验报告、生产批记录等相关资料。 1091524.2.5对供应商的质量变更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变更情况,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10244154.3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验收与储存 10230284.3.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到货后,应进行外观检查、数量核对、质量检验等验收工作。 10267674.3.2验收合格后,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按规定的储存条件存放,保证质量稳定。 10280624.3.3储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020444.3.4对于特殊性质的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采取相应的储存措施,如冷藏、冷冻等。 10183504.3.5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供应与需求平衡。 1031206第5章生产设备与工艺 10302785.1生产设备选型与验证 10213065.1.1设备选型原则 10257455.1.2设备验证 1173375.2生产工艺开发与验证 11168935.2.1工艺开发原则 11295315.2.2工艺验证 1173325.3生产过程控制 12174855.3.1生产过程控制原则 1240155.3.2生产过程控制措施 1281005.3.3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211749第6章清洁与消毒 12193126.1清洁与消毒概述 12209526.1.1清洁与消毒的定义 13147756.1.2清洁与消毒的原则 1321186.2清洁与消毒程序 13255436.2.1清洁程序 13119416.2.2消毒程序 13238366.3清洁与消毒效果的验证 13284066.3.1清洁效果的验证 13169846.3.2消毒效果的验证 1319286第7章质量检验 1433617.1质量检验基本要求 14160977.1.1质量检验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检验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检验规程,保证药品质量符合法定标准。 14235297.1.2质量检验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药品质量检验的操作规程,并经过专业培训。 14263427.1.3质量检验实验室应当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4299247.1.4质量检验用仪器、设备、试剂及标准品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校准与验证。 14323787.1.5质量检验过程应当有完整的记录,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以便追溯。 14178487.2检验方法与验证 1420307.2.1质量检验方法应当依据药品注册批准的质量标准,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 14280787.2.2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保证其准确、灵敏、可靠,并定期进行复核。 1468407.2.3验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 1436927.2.4检验方法的变更需经过验证,并按变更程序批准后执行。 14168397.3质量标准与检验结果判定 14162587.3.1药品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并满足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及临床使用要求。 14300467.3.2质量检验结果应当与药品质量标准进行比对,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判定: 1490367.3.3质量检验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15217427.3.4质量检验结果及相关记录应当及时反馈至生产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15204707.3.5质量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持续改进检验方法,提高检验质量。 1510368第8章质量风险管理 1555518.1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15119498.2风险识别与评估 15131228.2.1风险识别 1590278.2.2风险评估 15216838.3风险控制与沟通 1630648.3.1风险控制 16213998.3.2风险沟通 16996第9章变更控制与偏差处理 16120829.1变更控制程序 16173029.1.1目的 1688829.1.2范围 16212449.1.3职责 16127869.1.4变更分类 17316179.1.5变更控制流程 1724809.2偏差处理程序 1710269.2.1目的 17138529.2.2范围 17198549.2.3职责 1728529.2.4偏差报告 17243379.2.5偏差调查 18132969.3持续改进 188016第10章审计与监督 181930310.1内部审计 181431510.1.1内部审计的目的 181170210.1.2内部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181260210.1.3内部审计程序 192948710.2外部审计与监督 19569510.2.1外部审计的目的 191816810.2.2外部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191050110.2.3监督检查 19829110.3审计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 191309510.3.1审计结果分析 192353410.3.2改进措施 19第1章总论1.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概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涉及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方面。我国对药品生产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本章将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内涵、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概述。1.1.1内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保证药品质量符合预定标准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操作规程;选用合格的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检验;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及处理等。1.1.2基本原则(1)合规性原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2)风险管理原则: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3)全员参与原则:企业全体员工应积极参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4)持续改进原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应不断优化,持续提高药品质量。1.1.3主要任务(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构建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2)制定并执行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3)原辅材料、包装材料质量控制:选用合格的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保证产品质量。(4)生产过程监控: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5)产品质量检验: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不合格品不流入市场。(6)不良事件监测与召回:对上市药品进行不良事件监测,及时召回问题药品。1.2GLP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LP(GoodLaboratoryPractice,良好实验室规范)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旨在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GLP对于保证药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1.2.1GLP的内涵GLP包括一系列质量管理原则、要求及规范,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组织与管理: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2)设施与设备: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人员与培训:实验室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定期进行培训。(4)实验方法与操作:采用科学、标准的实验方法,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5)实验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编写真实、完整的实验报告。1.2.2GLP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药品研发:在药品研发阶段,遵循GLP规范,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为后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生产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GLP原则进行实验室检测,保证产品质量。(3)质量控制:对产品质量进行实验室检测,依据GLP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不良事件监测:在不良事件监测中,遵循GLP原则,对问题药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为召回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GLP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施GLP规范,有助于提高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第2章质量管理体系2.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2.1.1管理体系概述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旨在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根据GLP(GoodLaboratory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指南,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规范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2.1.2管理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依据科学原理和实际经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系统性:从整体角度出发,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涵盖所有关键环节。(3)规范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规定,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要求。(4)持续性:不断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以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2.1.3管理体系构建步骤(1)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企业的质量追求,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2)组织结构设计: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相互关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3)资源配备: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4)制定程序文件: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编写相关程序文件,指导实际操作。(5)培训与考核: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体系正常运行。(6)内外部沟通:与相关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传递质量信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透明度。2.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2.1文件体系概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2.2.2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应详细阐述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等内容。2.2.3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开展工作的依据,包括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程序。2.2.4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对具体操作过程的详细描述,包括操作步骤、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为员工提供明确的操作依据。2.2.5记录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证据,包括生产记录、检验记录、培训记录等。应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2.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改进2.3.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企业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开展日常工作,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2.3.2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3.3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评审,以保证其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2.3.4顾客满意度调查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收集顾客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高产品质量。2.3.5持续改进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顾客满意度调查等途径,发觉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持续进行改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第3章人员与培训3.1人员资质与职责3.1.1人员资质药品生产过程中,各类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产品质量。企业应制定人员资质要求,包括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以下为主要岗位人员的资质要求:(1)生产管理人员:具备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药品生产管理经验,熟悉GLP及相关法规。(2)质量控制人员:具备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药品质量控制经验,熟悉药品质量检验方法和标准。(3)生产操作人员: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掌握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4)质量保证人员:具备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经验,熟悉GLP及相关法规。3.1.2岗位职责(1)生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生产过程,保证生产计划按时完成;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保证生产合规、产品质量稳定。(2)质量控制人员:负责对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参与质量的调查和处理。(3)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操作,保证产品质量;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4)质量保证人员:负责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参与内部审计、外部检查等工作。3.2培训与管理3.2.1培训内容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以下方面的培训:(1)岗位技能培训:使员工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和知识。(2)GLP及相关法规培训:使员工了解并熟悉GLP法规要求,提高法规意识。(3)质量管理体系培训:使员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运行流程。(4)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3.2.2培训管理(1)企业应设立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效果。(2)培训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培训计划。(3)培训过程中,应做好培训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培训讲师、参训人员等信息。(4)企业应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效果不佳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5)企业应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培训经历和培训成果,作为员工晋升、评优的依据。第4章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4.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4.1.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满足药品生产所需的质量标准,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及稳定。4.1.2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内控标准。若国家药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变更,应及时更新并贯彻执行。4.1.3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a)功能指标:如含量、熔点、沸点、溶解度、粒度等;b)理化性质:如色泽、气味、密度、折光率等;c)微生物指标:如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致病菌等;d)毒理指标:如重金属、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等;e)稳定性指标:如有效期、储存条件、运输条件等。4.2供应商管理4.2.1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保证供应商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能力。4.2.2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包括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交货期等方面的评估。4.2.3与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明确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交货期、售后服务等事项。4.2.4供应商应提供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检验报告、生产批记录等相关资料。4.2.5对供应商的质量变更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变更情况,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4.3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验收与储存4.3.1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到货后,应进行外观检查、数量核对、质量检验等验收工作。4.3.2验收合格后,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按规定的储存条件存放,保证质量稳定。4.3.3储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避光、防潮、防尘、防虫、防鼠害;b)按照不同类别、批号、有效期等进行分类存放;c)定期检查,保证储存条件符合要求;d)储存期限应符合规定,避免过期使用。4.3.4对于特殊性质的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应采取相应的储存措施,如冷藏、冷冻等。4.3.5建立库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原料、辅料及包装材料的供应与需求平衡。第5章生产设备与工艺5.1生产设备选型与验证5.1.1设备选型原则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设备选型。应根据药品的特性、生产工艺需求及生产规模,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备选型:(1)符合药品生产质量要求;(2)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3)易于清洗、消毒和维护;(4)便于生产过程控制;(5)节能、环保。5.1.2设备验证设备验证是保证设备在规定的工艺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的药品。设备验证应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的设计确认;(2)设备的安装确认;(3)设备的运行确认;(4)设备的功能确认;(5)设备的使用确认。5.2生产工艺开发与验证5.2.1工艺开发原则生产工艺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保证产品质量;(2)易于控制,降低生产风险;(3)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4)节能环保,降低生产成本;(5)符合法规要求。5.2.2工艺验证工艺验证是保证生产工艺在规定的条件下,能够稳定生产出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的药品。工艺验证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艺参数的确定;(2)工艺流程的验证;(3)中间控制点的设置;(4)工艺稳定性和重现性考察;(5)生产工艺的优化。5.3生产过程控制5.3.1生产过程控制原则生产过程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稳定;(2)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3)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控制;(4)及时记录生产过程数据;(5)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5.3.2生产过程控制措施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包括:(1)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2)严格原材料、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检验;(3)设备、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4)生产环境的控制;(5)人员培训与管理;(6)生产记录与数据管理;(7)变更控制与风险管理。5.3.3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间产品质量控制;(2)成品质量控制;(3)稳定性考察;(4)不合格品的处理;(5)质量回顾分析。第6章清洁与消毒6.1清洁与消毒概述清洁与消毒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对保证产品质量、防止交叉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清洁与消毒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6.1.1清洁与消毒的定义清洁:指去除物体表面及内部附着的污物、微生物及微粒的过程。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体表面及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以达到降低微生物数量、防止疾病传播的过程。6.1.2清洁与消毒的原则(1)针对性:根据不同物料、设备、环境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清洁与消毒方法。(2)标准化:制定明确的清洁与消毒程序,保证操作规范、一致。(3)有效性:保证清洁与消毒方法能有效降低微生物污染,满足产品质量要求。(4)安全性:清洁与消毒过程中,应保证人员、物料及环境安全。6.2清洁与消毒程序6.2.1清洁程序(1)预清洁:去除设备、容器表面的污物,为后续消毒创造条件。(2)清洁: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方法对设备、容器进行彻底清洁。(3)冲洗:用纯化水或相应水质冲洗设备、容器,去除清洁剂残留。(4)干燥:将设备、容器彻底干燥,防止微生物滋生。6.2.2消毒程序(1)选择消毒剂:根据微生物种类、抗性及物品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消毒方法:采用浸泡、擦拭、喷雾等适当方法进行消毒。(3)消毒时间:保证消毒剂与微生物充分接触,达到预定消毒效果。(4)冲洗与干燥:消毒后,用纯化水或相应水质冲洗,并彻底干燥。6.3清洁与消毒效果的验证6.3.1清洁效果的验证(1)目视检查:检查设备、容器表面是否无污物、光洁。(2)微生物限度检查:对清洁后的设备、容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认清洁效果。6.3.2消毒效果的验证(1)微生物挑战测试:通过人工接种一定数量的特定微生物,验证消毒方法是否有效。(2)消毒残留物检测:检测消毒剂残留物,保证消毒过程安全。(3)定期监控:定期对清洁与消毒效果进行监控,保证持续符合要求。通过以上清洁与消毒效果的验证,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安全。第7章质量检验7.1质量检验基本要求7.1.1质量检验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检验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检验规程,保证药品质量符合法定标准。7.1.2质量检验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药品质量检验的操作规程,并经过专业培训。7.1.3质量检验实验室应当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7.1.4质量检验用仪器、设备、试剂及标准品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校准与验证。7.1.5质量检验过程应当有完整的记录,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以便追溯。7.2检验方法与验证7.2.1质量检验方法应当依据药品注册批准的质量标准,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7.2.2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保证其准确、灵敏、可靠,并定期进行复核。7.2.3验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7.2.4检验方法的变更需经过验证,并按变更程序批准后执行。7.3质量标准与检验结果判定7.3.1药品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并满足药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及临床使用要求。7.3.2质量检验结果应当与药品质量标准进行比对,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判定:a)符合质量标准的药品为合格品;b)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品为不合格品;c)对不合格品的处理应当严格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执行。7.3.3质量检验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质量管理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7.3.4质量检验结果及相关记录应当及时反馈至生产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产品质量。7.3.5质量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持续改进检验方法,提高检验质量。第8章质量风险管理8.1质量风险管理概述质量风险管理是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本章旨在阐述GLP药品生产过程中如何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以识别、评估、控制和沟通潜在的质量风险,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质量风险管理应贯穿于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储运及市场后监控等环节。8.2风险识别与评估8.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发觉可能导致药品质量问题的各种潜在因素。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对历史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3)开展内部和外部风险评估;(4)采用头脑风暴、鱼骨图等工具进行潜在风险识别。8.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评估方法包括:(1)采用风险矩阵对风险进行分级;(2)计算风险指数(如风险优先级数RPN);(3)定性评估,如高、中、低风险等级划分;(4)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综合评估。8.3风险控制与沟通8.3.1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的过程。风险控制措施包括:(1)制定预防措施,防止风险发生;(2)制定纠正措施,消除已发生的风险;(3)制定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4)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8.3.2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是指将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结果在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相关方进行有效传递的过程。风险沟通内容包括:(1)风险概述及等级;(2)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3)剩余风险及进一步措施;(4)风险沟通的时效性和更新要求。通过实施质量风险管理,企业能够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及时发觉和控制,提高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第9章变更控制与偏差处理9.1变更控制程序9.1.1目的本节旨在明确变更控制程序的要求,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变更均能得到有效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合规性。9.1.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GLP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变更,包括但不限于物料、设备、工艺、生产方法和操作规程等。9.1.3职责(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审核和批准变更控制程序;(2)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变更控制程序;(3)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变更控制程序的实施效果。9.1.4变更分类根据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将变更分为以下三类:(1)重大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需进行详细评估和审批;(2)重要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需进行评估和审批;(3)一般变更: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需进行记录和报告。9.1.5变更控制流程(1)提出变更:相关部门在发觉或预见变更时,应向质量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申请;(2)评估变更: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变更进行评估,分析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3)审批变更:根据变更分类,由相应权限的人员审批变更;(4)实施变更:变更批准后,相关部门按照变更方案实施变更;(5)变更记录:记录变更的提出、评估、审批、实施及验证等相关信息;(6)变更回顾:定期对已实施的变更进行回顾,评估变更控制程序的有效性。9.2偏差处理程序9.2.1目的本节旨在明确偏差处理程序的要求,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查和处理,以防止产品质量受到不良影响。9.2.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GLP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偏差,包括但不限于物料、设备、工艺、生产环境和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偏差。9.2.3职责(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审核和批准偏差处理程序;(2)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偏差处理程序;(3)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偏差处理程序的实施效果。9.2.4偏差报告(1)发觉偏差:生产过程中,员工发觉或怀疑存在偏差时,应立即报告上级主管;(2)记录偏差:详细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