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8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质量评价(三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缘由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激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旺盛、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唐代对外交往供应了前提条件,①正确;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激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为唐代对外交往供应了政策支持,②正确;唐朝经济旺盛、文化辉煌为唐代对外交往供应了物质基础,③正确;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为唐代对外交往供应了便利的交通条件,④正确。故选D项。2.(2024·烟台模拟)下列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状况评述正确的是()汉代使节出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A.形成和持续了朝贡体制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汉代到清初,中国对外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心王朝称臣纳贡的朝贡制度,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解除;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强调和平与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近代外交原则是在鸦片斗争后传入中国的,解除D项。3.鸦片斗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常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务也非罕见。这种状况()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肯定程度上抵挡了外来侵略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D.阻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沟通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海关官吏违反正常关税税率,常常索取一倍到三、四倍的钱财,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政府官员的腐败阻碍了中外的正常沟通,D项正确;海关官员的勒索不能维护自然经济、抵挡外来侵略,也不会把勒索来的钱财上交财政,A、B、C三项错误。4.宗教改革的干脆和确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限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化发展C解析:材料“世俗当局都限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旧存在教会组织,解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化发展,解除D项。5.随着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纷争加剧。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别聚合、亲疏冷热的困难关系,是因为其确定因素是()①国家性质 ②国家力气③国家利益 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A.②④B.②③C.①② D.①④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随着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因此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确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须要由国家力气来捍卫,所以②③均正确。国家性质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是确定因素,所以①④解除。故选B项。6.(2024·上海模拟)斗争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人类在还无法摆脱斗争阴影的状况下,只能通过制订有关的国际法以维持斗争中的人道主义。从2019年12月27日起先的以色列的“铸铅行动”给很多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以色列还在此次行动中轰炸了四所联合国在加沙的学校。联合国下令组成调查组。调查依据的国际法应是()A.《斗争与和平法》 B.《日内瓦公约》C.《非战公约》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解析:由材料“给很多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以色列还在此次行动中轰炸了四所联合国在加沙的学校”可见,以色列是以斗争行为处理国际争端。《非战公约》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斗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故C项符合题意;《斗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从立法的角度探讨如何歼灭斗争,以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和华蜜的政治类著作,故A项不符合题意;《日内瓦公约》是约束在双方冲突状态下敌对两方行为的国际主义人道法,故B项不符合题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标记着近代欧洲一系列宗教斗争结束的第一个国际法和约,故D项不符合题意。7.“(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A.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B.满意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C.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D.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信息“(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正确;经济特区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满意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故B错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故D错误。8.(2024·邢台模拟)2024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同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同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同等与团结原则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B解析:由材料“将宪法‘同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同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特别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项;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解除;民族同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中国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D项。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A.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C.反映了中国注意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重视与第三世界等不发达国家的交往,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则相对惊慌,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A项;B项表述过于肯定且不符合史实,解除;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记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项错误。10.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时间事务外交谈话提要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024年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信则立,不信则废”202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A.倾向于增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D.借助中国才智推动世界共赢D解析:材料中习近平外交谈话多次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调共存共赢,这说明习近平外交思想借助中国才智推动世界共赢,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中并未反映,解除。二、非选择题11.(2024·杭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基辛格于1971年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绽开磋商。在起草过程中,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亲密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方面所不能同意的。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美方重新提出台湾问题的立场,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周恩来对这一表述方式表示赞同。双方最终取得了谅解。--摘编自陈天绶《初学集》材料二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当前中国在全方位外交中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全部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依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体现出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一言概之,结伴不结盟,超越了冷战思维,摒弃了霸权主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苏格《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气(外交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周恩来与基辛格绽开磋商的缘由,并指出周恩来认同的“美方重新提出的台湾问题的立场”。(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基辛格于1971年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绽开磋商”“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亲密联系起来”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归纳。其次小问,依据材料“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依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作答。答案:(1)缘由:为应对苏联威逼的考虑;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尼克松访华做打算。立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或答“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特点: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结伴形式多样化)。意义:供应了大小国家共同提倡、平安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闻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高校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由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很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统一体。依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论述。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很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统一体”可以总结材料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然后,依据所学学问,选择民族融合较为明显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大一统时期,从少数民族汲取汉文化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角度论证。最终,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回来论题,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答案:示例观点:民族融合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