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学案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其次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标内容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通过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相识各类问题的发生、发展,并能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治理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综合思维:通过对某区域的位置、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分析,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区域特征。[学问体系导图]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1.范围: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域。❶2.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1)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2)黄土土质疏松:主要组成物质为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简单导致水土流失。(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地形破裂,千沟万壑,更简单受到强降水的侵蚀。(4)环境破坏后难以复原: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裂,土壤肥力严峻降低,植被难以复原,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❶“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两者都是外力作用但作用形式不同。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1.水土流失严峻:水土流失面积广,最为严峻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❷2.自然灾难易发:是我国多灾地区之一,发生的自然灾难多达20余种,其中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难最为常见。3.影响农业生产:耕地削减,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实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发展。❸❷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峻,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危害最严峻的地区。❸脆弱的生态也会影响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剧贫困,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❹(1)工程措施(2)生物措施(3)农业技术措施❺❹治理水土流失的三个结合:治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❺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依据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2.优化产业结构(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主动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限制人口过快增长:限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❻❻调整人口布局,主要是将地质灾难多发地区和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极限地区的人口适当迁出。考点一黄土高原的脆弱生态及影响(2024·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样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状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状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6254.4洪峰流量1750m3(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削减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缘由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C.袒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获得信息】①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②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③前4次降水无明显洪峰,第6次洪峰流量最大。【尝试解答】(1)B(2)B(3)D解析:第(1)题,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植被覆盖率提高,保持水土实力增加,可以削减河水含沙量;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实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第(2)题,第5次降水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截留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但含沙量较小;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袒露坡面少;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上的植株之间的积累物冲走,导致土壤袒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缘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2024·济南模拟)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峻。某探讨团队对安定区1957~2012年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如图1)、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如图2)进行了统计探讨,并绘制了年际改变图。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1957~2012年,安定区()A.年输沙量缓慢增长B.降水年际改变较大C.气候变干趋势明显D.年径流量改变呈增大趋势2.推想安定区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当地()A.土地利用类型改变B.年降水量改变C.对未利用土地爱护D.汛期降水量改变1.B2.A解析:第1题,据图2推断,1957~2012年安定区年输沙量缓慢削减,A错误。据图1推断,1957~2012年安定区降水年际改变较大,年际改变大多在200mm左右,甚至达到300mm,B正确。据年降水量推断,年降水量总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变干趋势不明显,C错误。据图2推断,1957~2012年安定区年径流量改变呈减小趋势,D错误。第2题,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偏南,干旱少雨,曾经水土流失严峻。图中安定区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变小,为治理水土流失,该地区应当调整了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植被增加,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改变,A正确。“曾经水土流失严峻”说明,现在经过治理导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改变,年降水量改变、对未利用土地爱护、汛期降水量改变和水土流失治理关系不大,对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改变影响较小,B、C、D错误。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潮湿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峻,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1)请依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想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改变,并简要说明缘由。(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峻的自然缘由。解析:第(1)题,依据经纬度推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送下积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实力降低,颗粒大、重的先沉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渐渐减小。第(2)题,图示区域属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冬春季节降水少,该地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第(3)题,从地形、气候、植被、土质等角度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峻的自然缘由。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渐渐减小。缘由: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积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实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渐渐减小。(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潮湿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峻;土质疏松。考点二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2024·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便利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3)推想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惊慌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获得信息】①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②依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尝试解答】(1)C(2)B(3)C解析: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除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外,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该题关键是留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便利田间耕作是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体现。第(3)题,依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惊慌,但生态环境脆弱,须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2024·北京模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黄河在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简称河龙区间)。20世纪60年头,国家在河龙区间起先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下图为河龙区间范围及大型淤地坝分布图。(1)描述河龙区间大型淤地坝的分布特点。(2)列举河龙区间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径流可再生过程是指从降雨到径流形成、径流入海、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到大陆并再度形成降雨的整个循环过程。科学探讨中可以用降水到地表径流的转化率来定量表达径流的可再生性。近年来,河龙区间黄河径流可再生性降低。(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学问说明河龙区间黄河径流可再生性降低的主要缘由。解析:第(1)题,该区域大型淤地坝数量多,密度大;分布不均。中部最为密集,西部和南部密度小;黄河干流西侧密度差异大,东侧密度差异小。第(2)题,水土流失的治理须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行工程、农业技术、生物相结合的措施,包括塬地上平整土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沟谷中打坝淤地;陡坡封坡育林育草,缓坡修建水平梯田等。第(3)题,结合“科学探讨中可以用降水到地表径流的转化率来定量表达径流的可再生性”可知,河龙区间黄河径流可再生性降低意味着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降低,结合水循环的过程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汲取的水分增多,蒸腾作用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地表水的蒸发作用增加;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下渗增加,从而导致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例降低。答案:(1)数量多,密度大;分布不均;中部密集,数量多;西部和南部密度小,数量少(黄河干流西侧比东侧密度差异大)。(2)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打坝淤地(缓坡修梯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等。(3)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汲取的水分增多,蒸腾作用增加;打坝淤地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使下渗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作用增加等。【备选题】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峻的地区,为了保持水土,当地实行了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下图是黄土高原中的某小流域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措施与该流域中所示地,对应正确的是()A.甲、戊两处营造护田林网B.乙处打坝建库,营造防护林C.丙处封坡育林育草D.丁处建林果基地、水平梯田2.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有()①降低下游河床②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③减轻下游洪涝灾难④增加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⑤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⑥削减地下水漏斗区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C.③④⑤⑥ D.③⑤1.A2.D解析:第1题,甲、戊两处为塬,营造护田林网可以保塬,防止水土流失,A项正确;乙处为缓坡,不能打坝建库,要营造防护林或修建梯田护坡,B项错误;丙处为沟,不能封坡育林育草,C项错误;丁处为陡坡,不能修建水平梯田,D项错误。第2题,通过小流域治理,下游河床抬升速度会减慢,但不能降低下游河床,也不能减轻下游的土地盐碱化;由于治理后河流入海泥沙削减,带来的养分物质也会削减,因此河流入海口处的渔业资源会削减;河流下游地下水漏斗区主要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与河流含沙量关系不大;经过治理后一方面会削减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涝灾难,另一方面会使河口三角洲沉积速度变慢,D项正确。考点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2024·北京模拟)读下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B.环境承载力的干脆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C.将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D.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2)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改变反映了()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B.人类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交通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获得信息】①图示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②古城遗址位于荒漠中的河流下游;现代城镇向上游河段移动。【尝试解答】(1)C(2)A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人口集中区向山麓地区移动;环境承载力的干脆影响因素是水资源;将来人类获得水资源的手段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第(2)题,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向河流上游移动,这种改变反映了河流下游水资源削减,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水资源缺乏,人类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对水资源数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下游就不会出现断流、人口就不会削减,应当是上中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断流;水资源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1)基本因素--气候干旱少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有,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供应了物质来源。(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建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样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人为缘由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缘由。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由,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运用和不合理利用。人为因素所占比例主要分布地区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殊是沙区边缘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交通建设中不留意环保靠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措施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2.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开土壤盐渍化牧区草原削减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安排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爱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限制人口增长(2024·济宁模拟)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探讨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得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探讨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1、2题。吉亚乡防护林试验区气象站点布设及观测数据1.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A.骆驼刺 B.杨树C.沙拐枣 D.红柳2.为增加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实行的措施是()A.增加林带间距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D.种植草本植物1.C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拐枣0.5m处、1m处、3m处风速均为最小,故防风效果最好。第2题,由材料“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可知,乔灌草相结合透光程度低。【备选题】(2024·济宁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峻的沙地。从1997年起先,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起先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峻的主要缘由有()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 ④不合理浇灌导致的盐碱化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缘由不行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复原配套技术1.B2.A解析:第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业过渡地带,过度放牧或开垦易导致荒漠化。第2题,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可能愈加干旱。古代劳动人民用才智和双手创建了坎儿井,把溶化后渗入吐鲁番盆地下的天山雪水用坎儿井引流出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生活。得益于坎儿井的推广运用,吐鲁番地区在很早就产生了较为发达的绿洲浇灌农业文明。“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的文明”。【探究思路】[探究思路一]坎儿井的形成背景坎儿井位于山麓地带,是我国新疆人民为适应干旱环境而创建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浇灌系统。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麓,坎儿井所在地区地层质地坚实。[问题]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坎儿井反映了该地区________的自然特征。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2.坎儿井的主要用途有哪些?提示:引流地下水,供应生产生活用水。3.坎儿井的最大水量出现在____季,因为其补给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提示:夏冰川融水补给4.分析吐鲁番修建坎儿井的自然条件。提示: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的冰雪融水,为坎儿井供应了大量的水源;当水流出山口,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水;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坎儿井地层质地坚实,挖好后不易坍塌等。[探究思路二]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及构成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浇灌,以满意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浇灌。[问题]1.坎儿井浇灌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________,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绿洲位于坎儿井的________。提示:冲积扇流水积累作用涝坝下游2.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________环节,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削减____________;坎儿井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提示:地下径流蒸发调蓄水量3.坎儿井水冬季不断流,分析其主要缘由。提示: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水源稳定;暗渠输送,受气候影响小等。[探究思路三]坎儿井的衰减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降水量削减、蒸发量增大,使坎儿井的出水量日益削减,数量也变少,从而造成吐鲁番地区的水资源条件越来越差。[问题]1.分析近几十年来,坎儿井水量衰减的主要缘由。提示:全球变暖,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破坏植被;缺乏统一管理,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2.该区假如过度浇灌,易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思索该地合理发展农业的措施。提示:盐碱化改进浇灌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退耕还林还草,爱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3.坎儿井作为一种不行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稀有,试分析缘由。提示:市场距离远,交通不便,当地接待实力差,基础设施落后等。【探讨结论】坎儿井的胜利阅历,充分体现了改造自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又会造成坎儿井的衰减。【案例应用】(2024·贵阳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位于我国天山南坡的吐鲁番盆地,既是我国闻名的“葡萄之乡”,又是闻名的黑羊养殖基地,其所产黑羊为中国国家地理标记产品。当地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古人了创建的坎儿井,下图示意坎儿井结构。坎儿井所在地区地层质地坚实。(1)推断竖井至绿洲的沉积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2)分析坎儿井能在吐鲁番修建的自然条件。(3)指出坎儿井修建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4)有人建议吐鲁番缩减葡萄种植面积,扩大黑羊养殖规模,你是否赞同?请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由竖井至绿洲的沉积地貌的主要构成物质为洪积砾石,且位于天山的南坡山麓,可判读此处的沉积地貌为河流冲积扇。其形成缘由是河流或冰雪融水携带砾石泥沙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平坦开阔,流速减缓,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而形成。第(2)题,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活动,坎儿井是人类适应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创建性工程。坎儿井能在吐鲁番修建的自然条件可以结合图文材料从水源、地形、地质条件来分析。第(3)题,坎儿井的水循环属于陆地内循环,其修建后的影响可结合坎儿井的结构来进行分析。修建后,地表径流量经竖井注入暗渠,地表径流量削减,蒸发削减,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增加等。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留意理由要支持自己的观点。答案:(1)冲积扇。河流或冰雪融水携带砾石泥沙出山口后,由于地势平坦开阔,流速减缓,携带的砾石泥沙沉积而形成。(2)吐鲁番盆地北部天山的冰雪融水,为坎儿井供应了大量的水源,当水流出山口后,渗入戈壁地下变为地下水;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沿地势引水,自流向盆地;坎儿井地层质地坚实,挖好后不易坍塌等。(3)修建后,地表径流量削减,蒸发削减,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增加等。(4)赞同。理由:黑羊质优价高,经济效益好;羊肉加工等促进就业;促进当地退耕还牧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现今全国葡萄种植区域过多,葡萄价格下降等。或不赞同。理由:当地种植葡萄自然条件好;葡萄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养羊过多会造成草场过载,生态环境破坏等。【备选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以色列国土面积2/3为沙漠和山地,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20世纪60年头中期独创了滴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浇灌的效率,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从80年头起先,农业实现产业化,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发展高质量花卉、畜牧业、蔬菜水果等出口创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