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册说课稿说课稿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册说课稿说课稿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册说课稿说课稿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册说课稿说课稿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册说课稿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

1.1疆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疆域》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教材

的内容有:1、优越的地理位置;2、海陆兼备的大国;3、行政区划,从教材内容看,它既

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

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

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今天我来说说第一个框题;优越的地理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立体“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掌握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先说教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主

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比较法、读图分析法。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

比我国与俄罗斯、日本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

理解。

•下面我说学法: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

概念。

五、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本节课的第一课时,优越的地理位置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成功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

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

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进入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的学习。

2.讲新课

让学生回忆,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加以描述?回顾之前的知

识,进入新课的学习。针对地理位置。我将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三个方面

来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我首先用地球仪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并要求同学们

结合课本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来进行观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提示一些特殊经

线和纬线让学生进行标注)。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找出我

国的地理位置。

首先是半球位置: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什么?那我国在哪个半球?这样就可以得出: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的结论。

其次是从纬度位置看我国最北约为53度多,最南约为4度。大部分位于五带的北温带,

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后从海陆位置让学生上台指出太平洋、亚洲、中国的位置,得出我国位于亚洲的东

部,太平洋的西岸的结论。

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读

图分析的能力。接下来进行归纳小结我国的地理位置,以便帮助同学们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为了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锻炼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我们接下来

进入到一个活动中:1、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来体现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2通过与蒙古、日本相比,来体现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我国位置的优

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复习巩固

通过选择题、材料题及填空题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掌握重难点,而且对知识点

也能及时巩固,对知识有个全面的理解,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和效果。材料题可以锻炼学

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脉络,及时巩固新

知,使知识系统化。为了拓展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设置问题:我国辽阔的疆域是怎么体现

的,引导学生对下个课时的内容进行预习。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疆域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地理位置优越:海陆兼备

第二节《人口》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

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

一、说教材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部分,《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

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本册教材编排是以人口一环境一资源

一经济为主线,科学阐明了“人口”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的主宰作用。先学习本节课

内容是学习本册教材其它内容的基础,教材这样编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学习。

《人口》这一节有两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点二是人口东

多西少。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知识点一,第2课时完成知识点二。

(一)说教学目标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准确数据说出我国人口数量,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2、会阅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结合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3、能理解

我国人口国策。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2、让学生读图、识图、理解地

图,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习能力。3、让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分析、总结问题,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人口状况,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

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

命感。

(二)教学重点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能运用准确数据说出我国人口数量,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会阅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结合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3、能理解我国人口国策。

(三)教学难点

依据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2、了解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模式。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性的进行学习。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达成高效课堂。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我将全班学生按照5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个小

组。其次,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等方法完成学

习活动。这样设计,主要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生本教育

理念”。努力实现绿色、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本节课我按照以下个环节来展

开:

环节一:播放闻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新闻报到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新闻,思考:1、目前,我国总

人口是多少?2、新闻中提到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不包括哪三个省级行政单位?3、第

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减缓了?这个结果是

什么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学生在展示这些问题结束时,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理第一章《从

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第一课时,同时,我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四个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中要达成

的“学习目标”,让“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学习,实现高效课堂。

环节三:出示前置学习

这一环节,围绕学习目标,我用多媒体出示导学案,让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

11页内容。我巡回指导,并参与学生学习。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设计导学案时,对知识

点进行分类,并用彩色提示性语言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提示,让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知识有

一个清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帮助学生很好掌握知识。

这样预设,是实施地理课程标准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

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

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环节四:班级展示、点评

本环节,重点是展示导学案内容,同时检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老师

并作以点评。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板书,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五:出示合作讨论

本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1个讨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对人口国策的理解,突破

教学难点1。

环节六:小组展示、点评“合作讨论”

本环节,让小组代表展示讨论问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重点培养学生

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环节七:出示合作探究

本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1个探究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加深

理解和认识人口增长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2。同时,对学生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节八:班级自由展示,点评“合作探究”

本环节,让学生自由展示探究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验

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让思想活跃

的学生的见解和主张分享给全班同学,开拓学生的视野。

环节九:课堂小结

本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本节课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当堂掌握重点知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减轻学生负担。

环节十:当堂检测

针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我将从基础巩固、能力提升两个层次,设计6个检测题。目的是

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当堂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同时提升学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五、说教学效果针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严谨,我预计学生在本节课能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能够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显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我认为说课应该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接下来,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

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

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

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

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我乡是满族乡,多

数学生是满族人,汉族人少,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误区,认为满族人最多。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

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

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

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依据生本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

布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

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

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

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和利用图形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在教学

手段上,把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教学法: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

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种直观导入法的优点是吸

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读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2、进入自主学习,了

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的分布特点3、参照课本中少数民族的文字,来辨识人民币上

面的文字以及民族头像,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景象。4、进入团队

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合作讨论一:课本图形反应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你还知道哪些?(让

学生学会利用看图片分析的方法学习地理)

合作讨论二:联系世界地理分析我国与日本的民族差异,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补充说明。

(意图是让学生回顾旧知,比较中日两个民族构成的特点)

合作讨论三:结合我们当地学生本身的民族特点,来说明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节

日。(从学情和本地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民族就在我们身边,拉近

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合作讨论四:学会在图例中分析我国的民族的分布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使

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有直观性,增强记忆)

合作讨论五:在课本中直接画出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引导学

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为了让学生明确记忆我国省级民族行政区的分布,我设计了

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地图。)

5、课堂小结:(学生利用补充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使学习的知

识更加系统化)

(三)板书设计:第三节民族

民族的构成:汉族92%

55个少数民族8%(壮族人口最多)民族的分布: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西

南(云南是少数民组聚集最多的省)我国的民族政策: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板书的过程流出空在学生记忆后上完成板书,有错的展示后自行改正,加深学

生记忆和书写)

(四)完成反馈练习习题做好当堂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留课下作业完成同步轻松练民族一课的习题。(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

用能力)

六、评价与反思

1、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了课的导入,利用一首【爱我中华】导出了我国是一个多

民族国家,今后课程还要注重用多种方式来导入或结课。

2、对于本课的学习,利用直观的地图、人民币等教具来丰富课堂内容,学生们的积极性

很快就被点燃,课堂气氛活跃。3、导学案继续课时化。

4、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因此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受到知识面的限制。

5、今后的教学设计争取用多媒体教学。

6、在小组展讲的培养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展示的技艺。

7、在时间的调控上学会弹性处理,避免前松后紧的情况发生。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

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地势和地形》——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上午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膨》

的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本节课,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的学习内

容。《地势和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

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

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识记各山脉以及地形

区的名称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评

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读图分析、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是记忆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4、教学难点:是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

炼。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

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

培养。

采用的教学方法:

(1)讲学稿授课法(2)小组合作学习⑶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四、教学方法、手段

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方法:以讲学稿为载体,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读图观察、自主探索、合作

探究为主。经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以上的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是想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

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五、教学过程(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提前准备,熟悉教材

课前与同科目教师合作,精心设计讲学稿,让学生预习所学内容。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授课时,先用多媒体链接展示“中国各大地形区”视频,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

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入中国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很自然的导

入新课。

3、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在认识中国地形特点时,我会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出中国地形特点。为避免学生找

不到入手点,我会让学生观察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因为山脉构成的我国地形的“骨架”,

这部分我主要是应用了白板绘图功能和拉幕功能,利用这些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

我国主要的山脉以及山脉的走向,达到认识我国地形“骨架”的目的。然后利用白板的拖

拽等功能进一步认识在山脉中镶嵌着的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用一组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完成图表。请几名同学在白

板上标出我国山脉以及地形区的准确位置。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这样的认知过程符

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读图、填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形特点。在完成图表的

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形特征:地彩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

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节的难点,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来完成,把学生分成六大组进行讨论问题,同时利用白板展示相关图片(起到一定的提示

作用):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分组回答,同时其他小组进行继续补充完善,最后教师总结回答(突破难点)。

6、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对我国经

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形

类型非常单一,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充分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利于我国发展多样化经济)

最后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

一方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

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

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

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足之处: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

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

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

掌握得更好些。

第二节《气候》

-说教材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

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

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

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

础O

2—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

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

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

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

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

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

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

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

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

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

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

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小明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学习新课一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习新课一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

等温线)

@分组活动,讨论一月、七月气温分布规律,然后找同学回答。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越往北气温越低)

2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

@小结一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

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

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

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由南到

北)(五带一区)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1月0°0等温线与暖温带

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

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

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河流—以外流河为主》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

明。

一、说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自然灾害四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

环境。《河流》这部分内容围绕河流的基础知识以及各自然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

开。本节有三个小标题:1、以外流河为主;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根据具体内容,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1、以外流河为主;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和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本节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

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下面学习黄河和长江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

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

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我国河流概况和内、外流区域的分布,掌握内、外流河的水

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用图

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都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及内、外流区河

流的水文特征。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

表演示法。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

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

效率。

2、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以图为媒体,让学生读图、分析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课本获取有关知识;

(2)协作学习:通过课堂中小组间生生协作、师生互动进行学习。

(3)探究学习: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

这样的教学计划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

导入过程中,我会播放河流的图片,然后提出疑问:中国有哪些河湖,他们分别在地图哪个

位置呢?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即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二是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最后总结:我国是世界

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

第一部分内容是我国主要的河流分布,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我国水系的分布图进

行讲解。我将用一句话描述我国主要河流的典型特征,然后让同学找出这些河流,并进行

反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极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学习能力。

然后,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列问题:

1这些河流最终流向何处?

2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3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及内流湖、外流湖的概

念,并得出结论,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4、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再哪里?

并用图表进行比较,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

念。然后承转:

第二部分内容: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会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

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

学生看课本图2.31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2.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

3.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

4.分析我国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何不同?

然后我再总结:长江、黄河、松花江三大河流虽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但又有显著

差异: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冬季没有结冰期;而秦岭一淮河以北

的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大,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特别是黄河,由

于流经植被破坏严重、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东北地区的河流

流量大、含沙量小、结冰期长。让学生看表加深记忆效果。

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

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

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如长时间的降雨会使身边的河流发生什么变

化?

第三部分内容:阅读材料:京杭大运河。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提高学生独立

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主要知识进行强调。

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内容,呈现出身边的河流被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治

水污染;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布置课后作业。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

老师!

自然灾害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自然灾害”。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

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由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课程标准相对简单

的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本条标准以“了解”作为行为目标,

旨在从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出发,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基本国情。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四节,本节教材编写紧扣课标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

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

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第三,在认知方法上从“身边”入

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合。

(三)对教材的处理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1.开

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

自然和社会。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

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

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四)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

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种类。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3.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

情教育。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材重难点分析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我国自然灾害的

种类和特点,难点为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及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

(一)、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

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

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

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

资料以及视须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

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本节教材所述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相对较为简单,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技能和方

法,应该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

用导学案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

悟,建构新知。2.合作学习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

合作中提高。3.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

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四、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

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我们百脉泉公园泉水的水位变化引出发生在我们身边

的自然灾害:从以往的泉水丰盈,竞相喷涌到今年的基本干涸,用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

考,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今年的暑假雨水多吗?学生自然想到了干旱这一自然灾害。

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

体验出发”,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自主学习,认知灾害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

的自主学习来完成。首先,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叫做自然灾害?2.自然灾

害分为哪两大类?每一大类具体包括哪些自然灾害?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阅读

图文资料,自主学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内涵和种类,并在完成自主学习后进行交流展示,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后,教师利用活动题,引导学生了解作为自然灾害

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灾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除教材中讲

到的自然灾害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教师也在课件中加以补充,以使学生了解多

种多样的自然灾害。拓宽视野,关注生活。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我国自然灾

害种类很多,这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一大特点,那么我国自然灾害还有哪些特点呢?自然转

折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小组互动、探究学习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

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利用我国主要气象灾

害和地质灾害分布图,让学生讨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在学生讨论之前,教师

可以一种自然灾害为例,先做必要的引导,示范。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展示学

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再作必要的补充修正。师生共同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填写。接着,教师

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自然灾害会集中分布在上述地区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结合以

往学过的知识,继续讨论我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畅

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达成共识。在了解了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区分

布后,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广的特点。随后教师利用课件,从同一时间多地发生灾害、

同一地区发生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多地区发生等三个角度分别举例,引导学生得出我国自

然灾害频发的特点。此时,教师强调: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之一。随后再次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如台风引起的城市内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自然灾害相伴发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危害重大,这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又一特点。正因为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

所以我国需要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从而顺利过渡到“防灾减灾”的教学。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大量图片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从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首先,多媒体展示:我国在防灾减灾

各个环节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

环境的重要性,更感受到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力量,从而对学生进

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说一说灾难来临时,

我们怎么办?使学生多掌握一些防灾避灾的方法,提高灾难来临时的自救能力。并要求学

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以防灾减灾珍爱生命为主题完成一份手抄报,让所学知识真正服务

于生活。

(五)反馈练习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利用导学案引入练习巩固新知。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利用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直观、系统,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而且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说课的内

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过程与方

法】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科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

2.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现状。

三.说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

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材料)“清晨,推开窗户,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窗外树上传来美妙的歌声,

呼吸着清新的的空气,真令人心旷神怡。门前不远处的小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

亮,河的对岸是一望无际的油菜田,正值油菜花开的季节,放眼望去,遍野金黄。面对大

自然展开的这副图画,我不由得陶醉了。”

这是一住中学生在作文中的一段描写,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听出,里面提到了那些自

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密切相关呢?

(揭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

一、学习目标(明确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阅读学习“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小检测加深理解)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1.过渡:(出示表格〉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

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

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三)学以致用

1.检测: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

源。

2.探究1:(阅读材料,思考):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

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

线吗?

(明确):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

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图解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过渡):在描绘伟大祖国时,我们习惯于骄傲的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

字样,以“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为例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总

量大,种类多)

(-)识现状

1.请同学们看表中的每一项内容,谁能总结出资料所反应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师小结: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是丰富的,可以称为资源大国。

2.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否说出我国资源状况除了资源总量丰富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自然资源人均不足。

3.比较上面两表,说明了什么问题?看图联系实际分析原因。

(二)找原因

探究2::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三)想对策

探究3: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小结):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

加,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状况更加突出。

2.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资源供给呢?

【展示提升,开拓视野】

目标: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

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

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你还有哪

些保护资源的好办法呢?

分组讨论:(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等活

动)

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到资

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实际行动中去,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讲环保,处处当

节约。

【作业】

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中国梦”。这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

梦,写一封关于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倡议书,200字左右。

《土地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土地资源》是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内容。土地是衣食之源,立

国之本,在自然资源的范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我国的疆域、地

形、气候等有关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土地资源的学习也为今

后经济文化、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中有承前启后、前后联

系的作用,同时教材安排了土地资源特点,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

地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的学习,则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树

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这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教材依据课标

在教材中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情况、特点、分布、合理利用和保护几个方面

的知识。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与课本图表资料,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构成情况。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4)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

土地”的基本国策。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

理信息、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国策教

育,让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和节约用的资源观。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土地资源的

合理利用和保护。

由于八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理解难度大,所以把本课的

难点确定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要突出“人与土”的矛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要突出

“水与土”的矛盾。

(四)教材处理

在充分阅读课标、课本的基础上,我处理本课教材主要考虑:

土地资源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仅仅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阶段,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

中丰富的图表等资料,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水平。

下面,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探究

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地区,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

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并说明理由,突出重点。

2、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在学习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构成情况、土地利用中存在的

问题时,可以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归纳,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交流,加强合作。

3、P69活动内容渗透了资源观的教育,可以利用分角色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课

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

基于本课特点: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主要应用启发引导式的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说学生: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在之前已学习了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为本节土地资源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

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

做到面向全体于关注个体相结合。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

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四、教学流程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内?土地资源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新课

活动一:知土地

土地资源的利用

提出研究问题:活动:在给出土地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种地农民、放牧

牧民、林业工人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份的土地类型,并说出理由。

给予提示:强调土地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为土地妈妈就诊,根据数据得出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强调我国

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土地资源问题:分布不均。

提出问题:活动:分好的角色在全国各地选地方,选的理由是什么,选中地方有什么

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

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

并处理书本P69页的表格。

通过课本P69页活动2,得出并强调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人与水”的矛盾。

活动二:忧土地,爱土地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课本上P73页活动的三幅漫画,了解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简单得出结论

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活动三:我看土地

联系现实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角度需求提出速议,说出

理由了(增强学生责任感)

政府官员、土地专家、环保人士、农民、房产开发商

两个合作,一个当记者,一个当政府官员或土地专家或环保人士或农民,任选一个角

色,提出自己的速议,说出理由。

课外探究:我们周围,往日碧水蓝天已荡然无存,在我们眼前的小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