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_第1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_第2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_第3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_第4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大数知多少》,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

在以前教材中,这部分知识的标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那么

知识标题为什么不用“亿以内数的认识”呢?这是因为“亿以

内数”不能涵盖“亿以上的数”,而“万以上的数”既涵盖“亿

以内的数”,也涵盖“亿以上的数”。为什么教材把这一部分叫

做“万以上数的认识”呢?课标实验稿对内容的描述是:认、读、

写亿以内的数。而《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内容的描述是:认识万

以上的数。因为这是整数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把对数的认

识仅仅局限在“亿以内的数”的话,“亿以上数的认识”就没有

机会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5个方面,共有5个信息窗:1.计数单

位及数的读法;2.数的写法;3.数的大小比较及改写;4.求近似

数;5.数字编码。其中“数字编码”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

以前的教材中从没有出现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

法,会用万、亿表示大数。在这里注意用的是“认、读、写亿以

内的数”,把数的范围限制在亿以内,并且把认数局限在认、读、

写三方面。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

能进行交流。其中“数字编码”就是为了体现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二、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素材选取注重现实性、广泛性,从关注学生生活到关注现

实。例如课本中的图书馆藏书数量、人口、国土面积、世界之最、

数字编码等。选取这些素材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感受大数、开阔视野。

2、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由情景图过渡到信息图。情境图要有

情节、人物、时间、主题等,图文并茂、直观有趣。而信息图是

图片加文字资料,还有表格等。例如P11页信息窗三的信息图,

就是由世界地图和统计表这两部分组成的。

3、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包括三方面:(1)借助经验感

受大数,这里要正确运用推理、操作、估计等方法进行。(2)促

进知识迁移。(3)引导概括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每一个信息窗的教学。

信息窗1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们需要来思考这样几个问

题:

1、认数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这一单元不仅仅是让学

生记住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会读数,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数概

念、发展数感,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并且才能真正实现

课标要求。

2、千亿以上的计数单位还有什么?亿级以上的数级是什么?

在P3页的数位顺序表,大家可以看到最高数位是写到“千亿

位”,再往后是用“……”来表示的,上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

问:“老师,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也有可能老师问孩

子们:“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问,我们可以

这样说: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很多,这个省略号就是还有很

多的意思,你知道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吗?是“兆”。

这是我们的先人规定的,再往后是十兆、百兆、千兆。按照四位

一级的划分方法,再往后还要再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就是京。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中不再列出“兆”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

中只有进行统计的时候才用到大数,但不需要再用到“兆”。如

2007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是35.4万亿元,这里用到的

计数单位是“万亿”,再往上就是“十万亿”、“百万亿”、“千

万亿”。再有一种方法就是初中要学习的科学计数法。所以不需

要的计数单位就不再列出来。另外,在古代一百万叫一兆,而现

在我们经常说如一台计算机的内存是多少兆,一个U盘的内存是

128兆等等,“兆”在这里是一个信息容量单位,而不是计数单位。

3、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用来计数的单位叫计数单位。但是孩子

不理解,所以在书P3页,是用列举法来下定义的,像一(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什么是数位呢?每一个计数单位都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样的

位置叫数位。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这个定义,因为死背定义是没

有用的。

在教学“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时,必须要让孩

子弄清楚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来

区分这两个概念。如果教学不到位就容易形成思维的混乱、概念

的混淆。

4、数位顺序表需要记住吗?

需要记,务必要记,只有记住后才能在读数、写数的时候不

容易发生错误。关键是怎样来记。不要死记硬背,有的老师让学

生抄上5遍、10遍,这样的方法不可取。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方

法来记:(1)用填表的方法,像填一填书上的数位顺序表,填表

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2)画表。画出数位顺序表有难度,可

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3)记关键数位。如可以问学生:从右边

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第5位是万位,第9位是

亿位,这两个数位要特别让学生熟记于心、脱口而出,这对于后

面的四位分级也很有用。(4)记相邻计数单位。如问孩子:与“亿”

相邻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通过这样一些形式让学生熟记数位顺序

表。

5、需要让学生记住读数法则吗?

所谓法则,概括性极强,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行。读数法

则不需要记,但要求学。

信息窗2主要教学大数的写法。重点强调2条:

1、对比练习强化“0”占位的意义。例如要写出“一千零二

万三千四百五十六”这个数,第二个数是正确的,要通过对比让

学生再一次体会“0”占位的意义。

123456

10023456

2、以练习写整万整亿的数强化数级概念。教材中没有这样的

写数练习

写数的时候应该适当补充整万整亿的数,如写出十万、一百

万、一千万、一亿、十亿等等,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是要

让学生不厌其烦的圈“0”,圈“0”的目的还是要强化数位顺序

表。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听写练习,现在的听写练习不多见,

就是听到读数把数写出来。刚开始听写的时候要借助数位顺序表

写那些简单的数,如十万、一百万,熟练以后就可以听写复杂的

大数了,要注意的是,读到计数单位时一定要加强重音,强调

“万”和“亿”,如三百二十五万三千二百五十,读到“万”的

时候就应该加重音。

信息窗3主要学习大数的比较及数的改写。课堂教学时要注

意三点:

(一)借助迁移比大小,体会策略多样化。

这个信息窗的知识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比较,让孩子通过知

识的迁移,因为从方法上看没有新的比较方法,无非就是直接比

和间接比。直接比就是比位数有多少,比数的组成,比数级,看

看这个数是含有三级还是两级,含有三级的数一定比含有两级的

数大,含有两级的数一定比含有一级的数大。间接比就是与标准

数比,两个数差不多大,先找一个标准数,和这个标准数比,然

后再把两数进行比较。

(二)对比练习强化书写“万”或“亿”的必要性。也就是

书上P12页绿点问题:怎样以“万”或“亿”为单位表示我国的

陆地面积与人口数呢?9600000=960万,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加上

“万”,否则就变成960了。

(三)引导交流体会改写的简捷性,改写的方法。

为什么要把数字进行改写呢?要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充

分感受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量的简捷性。

信息窗4主要教学求近似数。主要有三点建议:

(一)联系实际体会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第一个红点问题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中的数据,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引出近似数后,可以问:“你能从生

活中找到近似数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

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从而体会近似数

在生活中个广泛应用。

(二)借助经验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第二个红点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四舍五入”的

方法,而是让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11030最接近多少万,

178680000最接近多少亿,然后把她们分别精确到万位和亿位改写

成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在完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

后,适时点拨: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最

后,引导学生总结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怎样确定是

“舍”还是“入”。(认识一般方法:先思考,后介绍。)

(三)重视改写与求近似数的比较。

“改写”和“求近似数”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相

同点是:都用简便方法表示大数。不同点是:数的改写不改变大

小,如9600000改写后还是960万,大小不变;求近似数改变了

大小,如9603200四舍五入到万位就是约等于960万,大小发生

变化。

《万以上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

册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认识了万以内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认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同时也是在小学阶

段整数范围内认数的终结,所以它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

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方面的相关阐述,结

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数位顺序表,了

解十进制计数法。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逐步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

理的估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中,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以及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

千万、亿”是教学重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是教学的难

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

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一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无论是2001版还是2011版的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注重发展学生

的数感,而在这节课中学生最困难的恰恰就是对大数实际意义的感

受。因为它不像10以内、100以内的数看得见、数得清、摸得着。

所以这节课需要我们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现实的素材,让学生通过

数一数、猜一猜、想一想等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大量的感知

与充分的体验中感受“十万”和“亿”究竟有多大。

2、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迁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建

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借助计

数器模型,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体会万以上计数单位的意义,理

解万以上数的组成,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为了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更好的体现数学课程的新理念,突

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

个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在

本节课的导入新课部分,我首先和学生交流自家小书橱里大约有多少

本书: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家里有没有自己的小书橱啊?你的小书橱

里大约有多少本书呢?学生的书橱里也就是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

书,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势出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

万册,使好奇的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大数的存在,体会

到学习这些大数的必要性。从自家小书橱的几十册到图书馆的十万册

书的引入,先给学生从小数到大数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产生“十万是多少呢?”这样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

导学生愉快地展开学习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体验,建立数感。这一环节又分为以下两个

层次:

第一个层次:感知十万、一亿、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我们小时候都有和小伙伴比大数的经历,小点的说我知道一百,

又有人说一百算什么呢我还知道一干呢,有的小伙伴知道一万,甚至

一亿!其实在我们潜意识里,一万就是个非常非常大的数了,一亿就

更是大的遥不可及了,但是这些大数到底有多大,其实是一点概念都

没有的。而且我们今天的教学总不能还是让学生停留在很大很大这一

层面上啊,所以,需要我们在学生数感的建立上下一番功夫了。首先

我借助学生熟悉的订书钉作为参照物,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经历一

个深刻的认知过程(先出示一排50个,两排就是100个,一百一百

的往下数,数至十个一百就是一千,装进一个小盒子里,再一小盒一

小盒地往下数也就是一千一千的往下数数至一万,装进一个大盒子

里,一大盒一大盒地往下数,数至十万,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清晰

的经历了一个十万的形成过程,也建立了十万个订书钉原来可以装十

大盒的概念),接着又通过十万张纸、十万本书,帮助学生体会十万

这个大数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发展。在感知十万张纸有

多少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十万张纸摞起来可能有多高,学生此时是

凭着自己的感觉没有任何依据的去猜,因为一张纸毕竟太薄学生一般

不会猜的太高,这时再出示一百张纸,让学生看一看他的高度,并用

手去比划大约有1厘米,100张纸大约有1厘米厚,那么一千张纸呢

大?让学生经过10个一百是一千推算出一千张纸大约是1分米,以

此类推让学生推算一万张纸大约有1米,十万张纸就有10米高,一

层楼大约是3米多,十万张纸就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了!再让学生与

自己开始猜的高度比一比,真是相差太多了!学生在惊讶于十万张纸

高的同时,对十万这个数的大小不就又更加丰满了一步吗?认识十万

的具体大小之后,我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十万这个数,拨十万这

个环节,我精心制作了一个活动教具,先出示学生学过的只含有个、

十、百、千、万这五个计数单位的计数器,让学生想办法拨出十万,

学生无非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①在万位上拨十个珠子。②在万位后

面添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③甚至还

会出现在万位上拨九个珠子,在千位上拨十个珠子的情况。然后引导

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分析,优化在万位后面添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十万”,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的最佳方法(具体说明)。这样,

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就从学生自己的探索中诞生了!然后又让

学生十万十万的往下数,数至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的往下数,数至

一千万,一千万一千万的往下数,数至一亿,在数的过程中学生又可

以认识百万、千万、亿这几个新的计数单位。而一亿这个数到底有多

大呢?对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抽象的,为了让学生建立对一亿的感知,

我又让学生跟随钟表上秒针一起来数一数,一开始学生会非常的好

奇:数一亿秒需要多长时间呢?我们干脆试试吧,可是数至一分钟就

会出现学生偷懒的情况,闭上嘴巴不数了,继续数的同学会出现口干、

累的情况,在这个关键点上我又告诉学生如果要数一亿下,就要像刚

才那样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上三年多的时间,进而让学生体

会到一亿这个数真是太大了!这样学生对一亿的感知就会丰满立体起

来。最后我启发学生如果十亿十亿地继续往下数又会产生哪些新的计

数单位呢?这时学生就会根据经验得出还有十亿百亿千亿”,,永远也

数不完!结合刚才在计数器上数数的过程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每相邻两

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十进制计

数法。

第二个层次: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有了上面的探

究过程体验,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再让学生去整理数位顺序表

那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在此环节我先告诉学生把这些计数单

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据的位置就叫做数位,“一”

这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所对应的是数位是十位,

那么百、千、万,”,所对应的数位呢?你们能把这个数位顺序表填完整

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再通过全班交流达成统一意见。然后我

再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数位顺序表上一共有12个数位,为了读

写的方便,你能把这十二个数位不改变排列顺序,按照它们的特点分

一分组并给每一组起个合适的名字吗?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

行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在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分法,(常

用组与不常用组、万位下组万位组万位上组)根据学生分组的实际情

况,适时向学生介绍:数学上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一组,表

示多少个一,叫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一组,表示

多少个万,叫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一组,表示多

少个亿,叫亿级。这样就把这12个数位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分为一

个数级,共分成四个数级。最后利用课件将只含有数位和计数单位的

数位顺序表填上数级,形成一个完善的数位顺序表。本环节中数位、

数级的划分和命名这些知识学生应该牢固掌握,但我没有将现成的结

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

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个环节: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可以说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但是我又在课堂

将要结束时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

延伸:我在学生刚刚整理好的数位数序表的下面每一级的其中一个数

位上各写一个数字3,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数,让学生说出不同数位

上的3各表示什么意义,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

意义是不一样的,最后再让学生尝试读出这个数,当学生怎么读也读

不对时就会体会到还有新知识需要学习,激发下节课继续探究的欲

望。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所以,在课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对

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让学生说

一说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以及学习收获等,这样就

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打成捆背回家。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

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实现以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法运算定律》。

一、说教材分析与教学重难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加法运算定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教科书小学四年级的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理

论依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进行计算的基础

方法,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表

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发现并概

括出运算定律。

3、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

理解

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

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

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本节课特点,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一分析一讨论一概

括总结。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

活的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选取,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

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

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轻松导入,

二、探索规律,验证、概括规律;三、巩固练习,四、小结;五、拓

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

1、通过谈话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规律,验证、概括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观察发现

让学生列式解答根据主题提出的问题。

40+56=9656+40=96

(2)、验证规律

a、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都是两个数的加法算式,

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学生自己仿写

一两个等式。

b、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3)、概括规律

a、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b、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a+b=b+a

(4)练习,出示课件的加法交换律练习题。

做完练习可短时间简单的活动,各小组内相做一做互对口令

的游戏。

2、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观察发现。课件出示第二幅主题图的问题,学生口头列式后,

比较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这道又是加法算式的题目。再对计算过

程和结果认真观察,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猜想探究。猜想下面两组算式的结果怎样,通过学生计算得

出,结果都相等,看看三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

(13+45)+25

13+(45+25)125+(75+36)(125+75)+36

与交换律不同,这里是三个数相加,在相加过程中,只是改变了

其中两个加数相加的先后顺序,但它们的计算结果仍然相同,这就是

要总结的另一个加法运算定律一加法结合律。

3、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2)、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a+b)+c=a+(b+c)

提示学生注意,这里的括号的作用就是三个数相加时改变了其中

两个加数相加的先后,在运用加法结合律时就要知道如何打括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

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

字母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

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揭示规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

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

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巩固练习

学习了规律之后就看如何去运用规律,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简便方

法计算的练习形式。

【设计意图】练习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

化知识。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

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让学生在以下三个问题中选取自己感触

最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在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中你用到或学到了什么数学方法?

3、你觉得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

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设计三个

问题,力求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

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拓展延伸

我安排了两道思考题:

必做题

246+578+154+322

选做题

999+998+997+1003+1002+1001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

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

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让学生真切感

受的所学定律的用处。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

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

本课知识点。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a+b=b+a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88+104)+96=88+(104+96)(a+b)+c=a+(b+c)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和不变。

《认识直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直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掌握了用重叠法比

较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学习,主要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认识直角很

重要,它是区分锐角与钝角的标准。以后辨认多边形的特点,认识垂

直,画垂线,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高,都离不开直角。本单元

只是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二学段还会继续教学关于这些角

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

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不仅要考虑数学教材的特点,更

应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直观感知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

发,因此,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建

立直角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身边许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体会到

虽然位置不同,但形状是相同的,在头脑里产生直角的印象;并以直

角为标准辨认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

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

在对简单图形认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辨认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建立直角的表象。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所授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

思维发展特点,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增强趣味性,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

识。本课主要采用直观演示的教法和实践操作的学法,让学生在实践

体验中认识直角,再用学生脑中直角的印象来辨认锐角和钝角。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1、回忆引入新课。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图形王国中认识的新朋友

——角,出示主题图,来直观认识直角。

2、直观认识直角。

(1)认一认。在主题图上鼓励学生指出生活中常见物品上藏着

的角。在点击出学生找到的角,隐去实物呈现三个直角,让学生看清

从实物中抽象出三个的角的过程,告诉学生:这三个角都是直角。我

们可以做上直角标记,看到直角标记与原来的直角形成的是个小正方

形。

(2)量一量。让学生找到自己三角尺上的直角,用找到的直角

量数学书的直角,让学生到上面操作三角尺演示量直角的过程,学会

灵活转动三角尺量不同位置的直角,体会这四个直角虽然位置不同,

但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3)找一找。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带有直角,

图形中也有直角。让学生照样子做上直角标记。再上来指指找到的直

角,做上标记。看看,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从图上清楚地

看到答案。

(4)折一折。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照样子折出一个角。让学

生看看摸摸折出的是个什么角?讨论怎样判断它是不是直角,请学生

参与用三角板工具与所折直角相比较的过程。

(5)画一画。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在

钟面上画上时针和分针表示。学生练习后交流时让学生操作画直角

的过程,用拍照记录,再讨论不同的画法。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利用白板的多种

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具体而

丰富的感知,直观地建立直角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

3、学习锐角钝角。

(1)比一比。接着刚才的画角活动,学生清楚地看到第一幅图:

三时,这个角是直角;再比第二幅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个角比

直角小,是锐角;同样来比较钝角。在感知锐角和钝角后,让学生来

分一分。

(2)分一分。判断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或钝角。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来拖动角,在拖动过程中共同探讨对错,完整地

呈现分类过程,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区别。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运用白板的前置和拖动等功能,充分

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在交流中体会用脑中直角的印象来辨别区分直

角、锐角和钝角。积累几何图形认识的经验。

4、感受应用知识。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今天习得的

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我展示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斧头,躺椅,

展现不同的角在生活中各自不可取代的用处,将锐角和钝角的区别再

次内化。

最后我设计了动手摆一摆环节,用3根小棒摆出3个角,学生的

思维深度在此体现,在学生上台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同

学,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的都有收获。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增强信息的容量,运

用媒体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交流,形成知识经验,提升思维水

平。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易懂,呈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的板书

上是今天学的三个角的名称及相应的形

状。

认识直角

直角

锐角

钝角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

认识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

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

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

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

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

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一再

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一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

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

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

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

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

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

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

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

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

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

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

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

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一(经)表象一(到)概念这一认知

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

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

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

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

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

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

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

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

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

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

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

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

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

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

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

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

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

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

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

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

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

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

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一一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

起概括出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

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

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

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六)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我将从以下八

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

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

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

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

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

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

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在此基础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整数乘法运算学习的最后一部

分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加强运算训练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整数

乘法的相关知识。

从充分发挥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四年级的

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对知识充满好奇,

乐于探究,乐于发现,已经初步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够

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算理,从而建构起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法则。

三、说教学模式

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三段”为“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阶

段”、“课上师生互动阶段”、“学习之后的达标检测阶段”。四个

环节是指“课上师生互动阶段”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交流,精讲点拨

(三)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四)课堂总结,回归单元

通过实施三段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旨在转变教学方式,使影

响学生成长的各个学习要素之间和谐、有序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

效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

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

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口算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本课后面学习做出铺垫。

2.老师出示知识树,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我们学过表内

乘法、多

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3.两道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回忆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先用

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

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

每小时

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列式:145X12=

以简单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是体会计算的

现实需要,二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

经验。

4.多项计算技能交互整合设计,教材要求先估算,再笔算,最

后用计算器验算,引导学生体验多项计算技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

良好的运算习惯。

5.笔算的讲解是本课的重点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

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台前展示,要求学生回答:先算什么?(先算

145X2)再算什么?

(再算145X10)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X12=千米

145

X12

290

145

1740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2)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

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

果相加。

(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先是让学生

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

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

学习。)

(三)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利用刚才师生共同总结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自己尝试竖式计

算,从而巩固所学拓展提高。

1.课本“练一练”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2.改错题。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

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

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

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课堂总结,回归单元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会了计算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

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

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五、说板书

一个好的板书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简洁全面。借助好的板书,学生

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另外,学生在再

认识和回忆某些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中形象的图文,进而

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识。

六、说评价

1.教师及时点评,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以激励。

2.师生、生生有效沟通,相互理解。

在实际评价中,还可以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作

业情况、预习笔记、测验出卷、小组阶段性成果、求知欲与自信心、

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品行

和兴趣发展、习惯养成、责任感与进取心等等都整理装入档案袋,重

视学生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捕捉学生每

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七、说开发

1.旧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梳理

知识之间的联系。

2.对比对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区别与做题方法。

3.迁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明确算理和算

法更是至关重要的。

4.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八、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上完

课后,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长帮助老师检查组内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

率。

不足:在复习两位数乘法时,学生不太会做,耗时太多;后面时

间太紧,导致练习题订正太快没有指出黑板上做错的原因;课堂总结

过于仓促。

从作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口

算能力较弱。其一,部分学生乘法口诀不熟练;其二,一百以内的加

法不过关。虽然在上学期期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显

著,本学期要继续加强计算题的练习,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

坚持每天练

以上只是我的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

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

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是概念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

图形以及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

础,因此本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本信息窗呈现的是马路上的相

交线和平行线,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图中的几组线有怎样的位置

关系?”引入对平行线的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会

独立思考,能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具备本课的学习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

目标制定为:

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平行

和相交。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观察、

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激发探索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

正确判断。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概念课的教学,如果课堂中只注重单一的概念的理解记

忆,学生会深感课堂枯燥、无趣,因此我在教法学法上着重突出以下

几点:

1、情景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本课创设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

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

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习的重要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因此本节课我

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平行的概念。

本课的教具为课件,三角尺,直尺。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等情况的分析,我根据概念课

的教学流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首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以解决“图中

的几组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这几组线位置关

系的思考。此环节贴近学生生活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的积极性。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我会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现象的基础上,自己动

手画几组线,学生画的同时,教师巡视采样,本贴黑板上,让学生分

组探究,尝试分类。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

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尝试分类,

形成对平行与相交特别是平行概念的初步理解。

三、借助素材,理解概念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介绍自己组分类的结果,通

过小组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得

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相机揭示出平行的含义。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练习我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五、回头看

通过回头看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将本课知识系统的回顾一遍,帮

助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

六、说板书

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

学生梳理知识。

平行与相交说课稿

说教材:

平行与相交是西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

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掌

握平行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会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

它工具画平行线。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

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认识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

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

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

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

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

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

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

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

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

验出发,我从四个环节来诠释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观察操作,认识平行。第三环

节:全课总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在前几次来我们学校的路上有几个情境让我留下了

印象,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图片带过来让你们看看。课件出示路灯、跑

道、电线杆三副图。

第二环节:观察操作,认识平行。我打算分三小步来进行

第一小步:观察比较三幅图片,理解同一平面

(1)根据这三幅图我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画出三组直线。

(2)课件演示: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路灯杆,用两条平

行的直线表示在跑道的两条白线、用两条直线表示在半空中的电线

杆。让学生观察每幅图中每组有几条直线?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板书:

两条直线

第二小步:分类比较,认识平行

(1)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在这三组直线中那些直线相交?

哪些直线不相交?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第一组直线相交。第二组直线不

相交。而第三组直线看起来是不相交的,但如果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就

会得到相交的两条直线。

(2)让学生闭眼想象第二组直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

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

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平行和相交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

生充分感知,从中概括出直线的平行、相交的关系。)

(3)为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4)让学生说出一些两条直线之间相互平行的例子。(接着出示

课件三组示例图)看看老师找的例子和你们找出的是不是一样的。

接着提问: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

(5)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

段?

第三小步: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折纸(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手边的长方形纸,跟着老师一起来折。(边播放课件上

的动画,边教学生一起折长方形纸。)并通过问题:(1)这儿条折痕

互相平行吗?(2)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

明白对折后的折痕都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每条折痕的长度也都是相等

的。)

(2)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小组交流一下再动

手画出一组来。

出示课件:播放在方格纸上和用尺子画的两组平行线。

(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出示课件:放出用尺子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的例子来。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

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

动手操作:每个学生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并和同桌说说画

的方法。

试一试: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指定两人上黑板画,一人

画一人扶直尺。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在建立平行概念

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操作活动。)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出示课件示范)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出示课件示范)

①同桌互相说说把哪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个方格。

②指一名同学在电脑上指给同学们看看。

(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解释。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

一些简单的解释。)

第三环节: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学习了平行及其画法。同一平面

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

线。会用一个直尺和一个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方法:一画(线)、

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平行在我们的生活

中随处可见,只要你们留意都可以找到很多平行线。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并主动的

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会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对图形产生

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条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内

容。本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

用。根据数据,能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

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

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掌握条

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统计在生活中

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根据数据,能绘制

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统计图,体会统计图带给人们进行比较不

同量的方便与快捷。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教学重难点:能绘制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

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在

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应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简单的整理。

四、说教法:

1、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

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

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

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

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合作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

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根据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对本课进行

如下环节的预设: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三、巩固提

升,拓展应用。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

经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除法

以及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四舍调商)笔算除法基础上进行的,为

以后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理解、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四舍调商)笔算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