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4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1课时教师: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古诗的朗读、理解与赏析。教材章节为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有关,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朗读、理解及赏析方法。同时,本诗描绘了作者对朋友左迁的关心与思念,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过的友情情感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等知识点,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相符。二、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审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难点:

1.深入把握诗人对友情的深刻表达。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与诗人情感共鸣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情感。

2.设计古诗朗读练习,强调诗句的停顿、重音和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诗歌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4.安排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诗意的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深入探讨诗歌内涵。通过生生互动,突破难点。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李白,通过模拟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诗歌情感。

3.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风情和诗人画像,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直观感受。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解析诗句,共同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唐代音乐,营造古典氛围。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李白吗?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3.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李白的了解。

4.引出主题: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并简要说明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诗歌背景介绍:讲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王昌龄左迁的情境,以及李白与王昌龄的友情。

2.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修辞手法分析:重点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诗句填空:提供几个带有空缺的诗句,让学生填入正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某一意象或情感,并准备进行分享。

3.分享与反馈: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李白,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他学生扮演王昌龄,回应李白的诗歌。

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或祝福。

3.互评互议: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创作,教师总结评价,并强调诗歌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知识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李白的诗歌,了解其文学成就。

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感受或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六、知识点梳理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内容

1.诗歌作者:李白

2.诗歌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王昌龄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得知后,写下此诗遥寄关怀。

3.诗歌正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诗歌意象与情感

1.意象解析:

-杨花:象征漂泊无定,代表着人生的无常。

-子规:即杜鹃鸟,其悲鸣声象征悲凉和孤独。

-明月:象征纯洁和永恒,也代表着诗人的愁思。

-龙标:指王昌龄被贬之地,象征着边远和孤寂。

-夜郎:古代地名,位于今贵州西部,象征着遥远和荒凉。

2.情感把握:

-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冷漠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

1.比喻:以“杨花”比喻人生的无常,以“明月”比喻诗人的愁思。

2.拟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3.借代:以“龙标”借代王昌龄,以“夜郎”借代边远之地。

四、诗歌结构与韵律

1.结构分析:

-首句写景,次句叙事,第三句抒发情感,末句深化主题。

-诗歌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

2.韵律特点:

-诗歌采用五言绝句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诗歌押韵,第一、二、四句押同一韵。

五、文化背景与历史价值

1.文化背景:唐代诗歌繁荣,文人墨客交往密切,诗人间的赠答诗常见。

2.历史价值:本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友情观念和人生感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学习方法与策略

1.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

2.意象分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文化探究: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加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4.创作实践:尝试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延伸

1.阅读李白的更多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探究唐代文人间的交往方式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3.深入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理解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七、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角色扮演的创新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情感,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了唐代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时代背景,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尽如人意。

2.在教学方法上,我意识到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讲解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

3.在教学评价上,我反思自己的评价可能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小组讨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细致地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且会设定更具体的话题和任务,以引导学生们积极交流。

2.对于修辞手法的讲解,我计划通过更多的实例来阐释,让学生在实际的诗歌分析中感受修辞的魅力,同时结合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技巧。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此外,我会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八、课后作业1.请根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人与王昌龄的友情。

答案:诗人李白与王昌龄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在王昌龄遭遇不幸被贬时,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思念之情。

2.请分析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话所使用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这里的“杨花”指的是柳絮,象征着漂泊无定,而“子规”是杜鹃鸟,其悲鸣声象征着悲凉和孤独。这句话通过这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铺垫。

3.请解释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修辞手法,并阐述其效果。

答案: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愁思寄托给明月,随风传达到遥远的夜郎。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请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你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答案:例如:

孤灯夜未央,

思君魂梦长。

月照千里月,

寄语星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