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_第1页
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_第2页
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_第3页
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_第4页
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施工目标及创新亮点一、本项目的工程施工目标质量方面:确保优质工程“鲁班奖”。科技方面:科技示范工程、省部级工法1项、国家专利2项、论文2篇安全方面:安全生产目标:杜绝重伤、死亡事故,轻伤事故率低于1.5‰。文明环保目标:本着“绿色施工”的理念,严格按照淮公司有关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绿色施工,确保中建总公司安全文明样板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绿色施工达标工地。做到“四无”(无大气污染、无粉尘污染、无噪音污染、无污水污染);“五化”:(即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工期方面:开工时间以监理下发开工令为准。施工总工期:750个日历天。成本方面:积极推行技术和管理措施,争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拖欠劳务费用。项目施工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创过程精品,誓夺鲁班奖。分部工程及主要分项工程质量目标控制参考标准分部工程目标主要分项优良率(%)主要分项优良率(%)主要分项优良率(%)主要分项优良率(%)地基与基础优良钢筋≥95混凝土≥95防水≥98主体结构程优良钢筋≥95混凝土≥9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优良内装饰各分项工程≥95外墙装饰工程≥95幕墙工程≥95建筑屋面优良防水工程≥98屋面基层≥95建筑电气优良线路敷设≥96电缆敷设≥95电气器具设备工程≥95防雷接地装置≥95建筑给水、排水、采暖优良室内给水和消防工程≥95室内排水工程≥92室内采暖工程≥95室外排水工程≥95通风与空调优良防腐工与保温≥92送排风系统≥92防排烟系统≥95管道制作安装≥92智能建筑优良通讯网络系统≥95安全防范系统≥95综合布线系统≥95火灾报警消防系统≥92电梯工程优良电气装置组装≥92安全防护装置≥92过程质量目标控制参考标准目标名称参考控制标准不合格点率≤3%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安全文明施工目标控制参考标准目标名称目标控制参考标准安全文明目标安全文明工地重大伤亡事故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因工死亡责任指标为零重大机械事故杜绝重大机械事故因工负伤频率因工负伤频率1‰以下重伤事故杜绝重伤事故中毒事故杜绝急性中毒事故隐患整改整患整改率达到100%环保目标控制参考标准环境目标目标控制参考标准噪声排放达标无投诉噪声实测值土方施工:昼间<70db,夜间<55db结构施工:昼间<70db,夜间<55db装修施工:昼间<65db,夜间<55db污水排放标准COD监测值符合所在地环保局制定的标准固体废弃物:分类管理;提高回收率回收可利用原材料,回收油漆、涂料等包装材料毒有害废物分类并合理处置;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有毒有害与无毒无害分开节约水电能源水:按工程预算用水量节约10%电:按工程预算用电量节约5%施工现场有扬尘控制措施施工现场目测无扬尘二、工程施工中的创新亮点1、组织管理工程是的重点项目,各专业齐全、工期特紧、质量要求高,专业分包多,因此需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而总承包管理技术是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将深化我局的各项总承包管理技术,使我局总承包管理方面的各项优势得到充分体现。1、工程质量控制模式的创新除了制定各种质量计划、创建QC小组、严格各项工序、材料和设备等的检验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之外,在质量控制模式上主要进行了以下革新:制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划大纲,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主要施工要点、相关措施和易忽视问题进行明确,为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技术交底提供了基础;同时邀请社会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定期独立评判,主动找问题,帮助企业改进缺陷,提高水平;实施质量动态控制中的反馈机制,由独立的质量监督人员将各项工作的质量水平定期反馈给公司和项目部,加强动态预控和过程控制,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处于良好的可控状态;建立了施工问题曝光和奖惩机制,将出现施工不合要求的问题和相关责任人公开曝光,并进行奖惩。这些办法将会大大提高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水平。2、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的管理,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等各类软件的应用,结合企业的信息化,构建出连接企业和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3、现场文明施工本项目是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地标性建筑,为张扬本项目的品质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本项目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施工中的噪音、灰尘、垃圾、污水等污染,同时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与繁华地段和居民取环境相协调的文明美化工地。1、施工技术方面1.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1)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2)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注入水泥浆。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可利用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注浆用钢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1)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工程平面尺寸为108.000m×84.150m,地上平面最大尺寸为93.500m×73.323m。主楼地下室顶板和纯地下室基础底板采用施工后浇带方式分割成6个施工段,单块最大面积1698m2。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防裂技术,在混凝土中添加抗裂纤维。3、钢筋应用技术1)高强钢筋的应用技术工程主楼基础底板、框架柱及框架梁主筋均采用钢—HRB400、HRB500级钢筋。2)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工程钢筋主筋接头部分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工程的钢筋直径d≥16mm采用等强度直螺纹套筒(Ⅰ级)连接,d<16mm的钢筋主要采用焊接连接和绑扎搭接。3)预应力有粘结预应力技术采用在结构或构件中预留孔道,待混凝土硬化达到一定强度后,穿入预应力筋,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并采用专用锚具将张拉力锚固在结构中,然后在孔道中灌入水泥浆。其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及设计技术、成孔技术、穿束技术、大吨位张拉锚固技术、锚头保护及灌浆技术等。4、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1)定型圆柱模板工程柱子部分为圆柱,施工时选用可调的定型圆柱木模板;地下室及核心筒楼其它部位墙,采用18mm厚双面覆膜多层模板;地上所有梁板均采用18mm厚双面覆膜多层模板mm。5、钢结构技术1)钢结构深化设计深化设计是在钢结构工程原设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情况、钢结构加工、运输及安装等施工工艺和其他专业的配合要求进行的二次设计。其主要技术内容有:使用详图软件建立结构空间实体模型或使用计算机放样制图,提供制造加工和安装的施工用详图、构件清单及设计说明。施工详图的内容有:①构件平、立面布置图,其中包括各构件安装位置和方向、定位轴线和标高、构件连接形式、构件分段位置、构件安装单元的划分等;②准确的连接节点尺寸,加劲肋、横隔板、缀板和填板的布置和构造、构件组件尺寸、零件下料尺寸、装配间隙及成品总长度;③焊接连接的焊缝种类、坡口形式、焊缝质量等级;④螺栓连接的螺孔直径、数量、排列形式,螺栓的等级、长度、初拧终拧参数;⑤人孔、手孔、混凝土浇筑孔、吊耳、临时固定件的设计和布置;⑥钢材表面预处理等级、防腐涂料种类和品牌、涂装厚度和遍数、涂装部位等;⑦销轴、铆钉的直径加工长度及精度,数量级安装定位等。构件清单的主要内容有:构件编号、构件数量、单件重量及总重量、材料材质等。构件清单尚应包括螺栓、支座、减震器等所有成品配件。设计说明的主要内容有:原设计的相关要求、应用规范和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对深化设计图的使用提供指导意见。深化设计贯穿于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除提供加工详图外,还配合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临时施工支撑设计、施工安全性分析、结构变形分析与控制、结构安装仿真等工作。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设计和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施工安全有积极意义。2)厚钢板焊接在高层建筑、大跨度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塔桅结构等钢结构工程中,应用厚钢板焊接技术的主要内容有:①厚钢板抗层状撕裂Z向性能级别钢材的选用;②焊缝接头形式的合理设计;③低氢型焊接材料的选用;④焊接工艺的制定及评定,包括焊接参数、工艺、预热温度、后热措施或保温时间;⑤分层分道焊接顺序;⑥消除焊接应力措施;⑦缺陷返修预案;⑧焊接收缩变形的预控与纠正措施。3)钢与混凝土组合技术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包括钢管混凝土柱,十字、H型、箱型、组合型钢骨混凝土柱,箱型、H型钢骨梁、型钢组合粱等。钢管混凝土可显著减小柱的截面尺寸,提高承载力;钢骨混凝土承载能力高,刚度大且抗震性能好;组合梁承载能力高且高跨比小。钢管混凝土施工简便,梁柱节点采用内环板或外环板式,施工与普通钢结构一致,钢管内的混凝土可采用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或顶升法施工钢管混凝土。关键技术是设计合理的梁柱节点与确保钢管内浇捣混凝土的密实性。钢骨混凝土除了钢结构优点外还具备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同时结构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其关键技术是如何合理解决梁柱节点区钢筋的穿筋问题,以确保节点良好的受力性能与加快施工速度。组合梁是在钢梁上部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受压、钢结构受拉的截面合理受力形式,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各自的受力性能。组合梁施工时,钢梁可作为模板的支撑。组合梁设计时要确保钢梁与混凝土结合面的抗剪性能,又要充分考虑钢梁各工况下从施工到正常使用各阶段的受力性能。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1)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工程电缆需用量较大,每节母线槽较重,且垂直安装,作业空间小,工程中有大量敷设于电缆竖井的电缆,配合工程量大。2)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工程消防给水管道采用沟槽式卡箍连接,其操作方法简单,并容易拆装和检修。从施工工艺、工程实践、安装造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消防管理连接方式和卡箍式接口进行了比较,卡箍式连接安装快捷、拆装简便、经久耐用,从长远来看可以使总体成本降低到最低程度,是一种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的消防管道连接方式。3)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工程地下室,走廊等部位管线密集,系统多,安装复杂,为使各系统管线排列整齐有序,安装位置符合规范要求,避免重复施工,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采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对地下室、走廊、机房等管线密集的部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调试技术工程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象等级为一级,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消控中心智能型集中报警控制器。在消控中心可以接受所有的火灾报警信号,并可手动控制现场的消防联动设备。本设计采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智能型总线报警及多线联动的型式,本系统主要设备包括: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消防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以及手动控制盘、浮充备用电源等。5)综合布线系统调试技术工程综合布线系统按照模块化设计。7、绿色施工技术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是指采用基坑侧壁帷幕或基坑侧壁帷幕+基坑底封底的截水措施,阻截基坑侧壁及基坑底面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同时采用降水措施抽取或引渗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现存地下水的降水方法。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护坡桩+搅拌桩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闭措施。北方内陆地区宜采用护坡桩+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地下水封闭措施。河流阶地地区宜采用双排或三排搅拌桩对基坑进行封闭同时兼做支护的地下水封闭措施。2)水回收利用技术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将降水所抽水体集中存放,用于生活用水中洗漱、冲刷厕所及现场撒水控制扬尘,经过处理或水质达到要求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土钉孔灌注水泥浆液用水,以及混凝土试块养护用水、现场砌筑抹灰施工用水等的回收利用技术。3)粉煤灰加气砌块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是以粉煤灰、水泥、各种轻重集料、水为主要组分(也可加入外加剂等)拌合制成的小型空心砌块,其中粉煤灰用量不应低于原材料重量的20%,水泥用量不应低于原材料重量的10%。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的性能应满足《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技术要求;粉煤灰砖的性能应满足《粉煤灰砖》的技术要求。4)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利用屋面构架、建筑屋面、阳台、外墙及遮阳等,将太阳能利用纳入设计内容,使之成为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分为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利用技术,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①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供暖;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③基于集热-储热原理的间接加热式被动太阳房;④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产生的热压增强建筑通风。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和其他需要。光电池组件有多个单晶硅或多晶硅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5)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工程铝合金门窗工程量大,铝合金门窗型号、铝合金门连窗型号、铝合金幕墙型号种类较多;6)节能型材料应用技术工程外墙主要为玻璃幕墙,龙骨采用金属龙骨,玻璃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