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七课7.1_第1页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7.1_第2页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7.1_第3页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7.1_第4页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7.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与人生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

第三单元第7课实践出真知目录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1、理论联系实际2、知行合一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观看视频李时珍尝百草的故事回答:为什么李时珍要尝遍百草以身试药?

实践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只有他亲身尝尝过药之后才能知道药效。也就是只有亲身实践之后,我们才知道究竟什么药是什么药效。

那接下来我们阅读课本60-61页,找一找。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四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育种优势。袁隆平和团队成员经过实验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育种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袁隆平辗转全国各地,经过多年的杂交种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刷新了全世界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认知,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通过观看视频和材料回答:

袁隆平通过实验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如果没有袁隆平的坚持试验多年研究。也就不会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所以我们说。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认识途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注意:1.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的途径多样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亲身实践获得认识通过他人实践获得认识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就展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阅读与思考: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探究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相关链接:20世纪初,西方有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此,李四光的回应是“让事实说话”。1921年,李四光在今河北、山西一带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但这些发现遭到一些外国专家的傲慢否定。李四光没有因此丧失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进行实地科考,进而发现了更翔实的证据,最终推翻了外国专家的错误结论。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而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从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此次搭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绕月深空诱变研究,通过此次深空搭载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种子芯片”,服务于国家种子安全战略。将为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航天育种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的实验样本和数据。议学任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实践认识实践唯一来源最终目的练一练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4、学然后知不足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6、学以致用7、真金不怕火炼8、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9、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10、书到用时方恨少目的检验标准来源动力来源目的检验标准目的检验标准动力1.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对点练习2.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曾用多年时间研究得出结论:总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祖先。这个观点一度被视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然而,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在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错了。张弥曼的较真,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推动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这说明()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实践的发展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④张弥曼的理论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A对点练习2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

门捷列夫是俄国著名科学家,他发现并总结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在此之前,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但尚未弄清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比较零散。门捷列夫不仅按照元素周期律排列已经发现的元素,而且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后来,科学界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新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阅读与思考通过上述材料我们知道了门捷列夫继承前人的化学元素研究成果编排出了元素周期表。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元素周期表空出的位置发现了几种新元素。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在哲学上我们又有什么相应的道理呢?在课本62-63页寻找相关知识并回答问题。

点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的过程。总结在哲学上认识的过程有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逆境出人才。启思导行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结合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所学专业认识的变化过程。入学初实践操作后……我对专业的认识入学前通过刚才启思导行导行的活动,我们发现我们对于专业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