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更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种群的数量变动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4.试验:探究培育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更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科学探究)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eq\b\lc\|\rc\(\a\vs4\al\co1(—匀称分布: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集群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个体数量有限的种群。(2)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标记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③种群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eq\f(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人教版必修3P62“学科交叉”)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其次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公顷。(2)若捕获后该鼠不易再被捕获,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____(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88(2)偏高该鼠被捕获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获,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削减,由种群数量=eq\f(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诞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确定的。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干脆影响种群密度,且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诞生率,进而间接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等距取样法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6.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时,强调随机取样的缘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状况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①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精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关键点3: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肯定时间。(4)关键点4: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获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的现象。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肯定削减,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提示:不肯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记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肯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请用简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思路模型:(1)先标记肯定数量的个体,放回原生存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2)模拟时,若干脆加入50粒白种子,导致估算结果偏高。提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匀称→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其中a、b是种群的两个数量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诞生率、死亡率B.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不会受到其密度的影响C.预料种群数量将来一段时间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D.除上述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存在垂直结构等空间特征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任何一个种群数量的变更都会受到其他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b为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数量将来一段时间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D错误。]2.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窟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高原鼠兔有效洞窟密度/个·625m-2A.可以采纳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窟密度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C.随着有效洞窟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B[本探讨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推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错误。]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假如采纳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全部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全部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行行,通常采纳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全部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4.去除取样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中,进行随机捕获并去除,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渐渐削减,因此每次捕获的数量逐次削减,以捕获累积量为横坐标,单位捕获量为纵坐标,其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可作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可采纳该方法捕获累积量C.对于跳蝻、蚜虫等活动实力差的种群,可采纳此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D.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特别困难,因此常用去除取样法等估算的方法C[由去除取样法的原理可知,随着捕获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渐渐削减,逐次捕获的累计数量渐渐增大,如题干图所示,当曲线延长至与横轴的交点,即单位时间的捕获数为零时,捕获累计数就是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对于标记困难或捕获会影响动物健康的种群,无法采纳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可采纳该方法捕获累积量调查种群数量,B正确;跳蝻、蚜虫的活动实力差,活动范围小,相宜采纳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对于多数种群,逐个计数特别困难,用去除取样法可以逐次削减捕获量,最终统计捕获累计数即可估算,D正确。]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更及应用1.种群数量变更的探讨(1)探讨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一般步骤:视察探讨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依据试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试验或视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增长(1)形成缘由: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无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λt。eq\b\lc\{\rc\(\a\vs4\al\co1(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肯定的倍数连续增长。(4)种群的增长率曲线(如图)3.“S”型增长(1)形成缘由: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eq\b\lc\{\rc\(\a\vs4\al\co1(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相对稳定))(3)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4.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形成缘由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更因素种群数量的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诞生率和迁入率。③导致种群数量削减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1.种群数量的变更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2.种群数量的变更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等。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提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提示: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6.探讨种群数量的变更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爱护和利用。 (√)1.运用某种药物防治棉蚜,施药超过肯定次数时,棉蚜的数量不降反增,请从进化和种间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可能的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药物对棉蚜进行定向选择,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棉蚜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药物在杀死棉蚜的同时杀死了棉蚜的天敌2.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是肯定空间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关注“λ”值内涵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2.对“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3.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更而发生变更,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遇破坏的状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旁边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整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肯定范围内。4.K值与K/2的应用1.自2002年起,人们在某自然爱护区的试验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之前,某区域中分布着部分农田,退耕还湿前后,该区域中田鼠的数量变更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值M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推想数值N较小的缘由可能是什么?提示:生态修复前(或2002年前)该区域田鼠的环境容纳量;生态修复后,田鼠的食物削减,天敌增多,栖息环境缩小等。2.某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试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试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试验前设计了记录试验数据的表格,如下:依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试验方案不能够精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提示:每天检测时应多次取样,求平均值。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1.(2024·青岛高三期末)东北“神兽”傻狍子是中国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是猎人们最爱猎捕的野生动物之一,滥捕导致野生狍子数量急剧削减。我国于2000年8月1日发布: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对东北某林区一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t1时种群内狍子的个数量体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C.t2时种群内狍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t3时种群内狍子个体数量少于t2,个体的生存压力较t2时刻小B[δ表示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0~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t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速率不是最快的,t1后,种群数量在减小,由此推断A、C错误,B正确;t3时种群数量进一步削减,说明个体的生存压力更大,D错误。]2.(2024·河北省高三联考)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更、乙种群的数量变更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B.甲种群在t2时刻数量最大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接着增加D[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为S型增长,在t4时已达到K值,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是否达到K值不确定,A、B错误;若甲为有害动物,则数量越少时防治效果越好,C错误。]考查种群数量变更规律及应用分析3.(多选)(2024·山东师范高校附中高三模拟)吹绵蚧是一种严峻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探讨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更规律,为防治害虫供应科学依据。如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状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渐渐稳定在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CD[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想种群数量会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高于n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D错误。]4.假设某种群的K值=200,如图表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S1所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若该种群为海洋中的某种鱼渔业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不低于S3C.若该种群为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则对其防治越早越好D.若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会减小A[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在种群数量为K/2时,此时(K值-种群数量)/K值=0.5,A错误;为了保证持续收获海产品,使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捕捞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即(K值-种群数量)/K值=0.5,对应于S3,B正确;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限制在S3点之下,则对其防治越早越好,C正确;若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会减小,D正确。]考点三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试验)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育基培育酵母菌,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育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志向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试验流程3.试验结果及结论在肯定容积的液体培育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S”型增长,后期表现为渐渐下降。1.试验中的留意事项(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从试管中吸出培育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育液中的酵母菌匀称分布,削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育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育液自行渗入,多余培育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视察、计数。2.结果分析(1)计数异样分析①统计结果偏小的缘由:取液时未摇匀,吸取的培育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计数时,未计边缘的酵母菌等。②统计结果偏大的缘由:取液时未摇匀,吸取了表层的培育液;在计数时统计了四周边缘的酵母菌等。(2)该探究不需设置比照试验,但要获得精确的试验数据,必需进行重复试验,求得平均值。1.(2024·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育液中的酵母菌培育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育液B.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育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育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须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育液与酵母菌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但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202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更”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育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育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更曲线D.养分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更的因素之一B[该试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比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育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育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肯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更曲线,C正确;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D正确。]3.(2024·济南市高三二模)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育液培育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规律。试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育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试验结果见如图(单位:×10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球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B.温度是该试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育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育液中养分物质的含量有关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C[据图表可知,20℃、24h条件下酵母菌总数量为5×107个/mL,设每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有25×x×104×10=5×107个/mL,推知x=20个,A错误;温度和培育时间是该试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育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育液中养分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环境中生长速度较慢,25℃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快,D错误。]易错矫正突破选择题长句背诵突破非选择题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肯定增加。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肯定保持稳定,因为诞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S”型曲线的起先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起先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诞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诞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捕捞后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缘由: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快速复原,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题体验|感悟高考淬炼考能[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1.(2024·福建适应性测试)由于环境变更,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爱护区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削减,鸟类生存受到影响;爱护区在2007年起先加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在1996~2009年间科研人员调查了该爱护区内某种珍稀候鸟的数量变更,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B.2004~2007年间,该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下降C.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渐渐减弱D.统计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探讨诞生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答案]C2.(2024·重庆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探讨的“伊甸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不行能为增长型D.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成“J”型曲线增长,故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A正确;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料种群的发展趋势,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许多,比如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故当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某种群的数量在短期内也可能保持稳定,C错误;蜘蛛、蜈蚣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应当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3.(2024·山东等级考)为探讨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育和单独培育,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育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缘由C.单独培育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B[由图可知,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育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育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育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性酒精中毒病人的护理
- 肺部重度感染护理查房
- 艾滋病的并发症
- 专题2 平移变换与等积变形
-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
- 幼儿寻求帮助课件
- 西湖课件下载
- 专题三 珍爱生命 直面挫折(学生版)
- 物业客服沟通培训
- 心血管护理知识
- MOOC 实验室安全学-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
- 屋顶绿化养护管理规范
- 2024年中储粮质检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私募基金纠纷案件裁判指引
- 阴道流血症状护理
- 园林植物器官的识别-园林植物生殖器官的识别
- 炼钢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课件
- 拼音四线三格A4打印版
- 机械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生物技术为精准医疗注入新动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