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任务导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任务导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任务导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任务导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导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实现该课程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特点,构建具有主体性、生活性、适度性的课堂;要指向《课程标准》,积极拓展影视、活动、公共等资源;还要聚焦核心素养,创设游戏类、项目式、实践型等活動形式。【关键词】任务导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任务导学法指的是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结合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一、基于学生特点,秉持任务导学的原则(一)主体性,引导自主探究小学生一般比较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兴趣。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特点,遵循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在设置任务时,给学生安排较为有趣的且具有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较多的发挥空间。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绘制公共生活秩序单”的任务,让学生围绕“骑车、步行时需要遵守的秩序,参加社区活动需要遵守的秩序,在医院、商场、餐馆时需要遵守的秩序分别是什么”的问题,自主收集公共场合的标志,并将其绘制出来。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展示,并说说这些公共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等。在任务探究后,学生会更加注意生活中的公共标志,提高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1]。(二)生活性,达到知行合一为了帮助小学生消除对任务活动的陌生感,教师可以基于生活性原则设计教学任务。教师要基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例如,在教授“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先设置“用日记写下烦恼”的任务,让学生写下自己和家人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思考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为何会变得紧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从父母的角度了解父母的想法,思考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此一来,教师能教会学生用学科知识处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维持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亲情之可贵。(三)适度性,契合教学需求适度性指的是教师设计的任务不能过多、过难,否则容易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在任务导学活动中,教师要设置数量合理、难度适中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才更符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如在教授“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之后,有的教师会直接设置“全面了解党史,并撰写小论文”的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任务难度过大。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红军长征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完成“讲述历史故事”的任务。如有的学生通过讲述“飞夺泸定桥”“七根火柴”等故事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任务难度适中,能快速拉近学生和课程内容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2]。二、指向《课程标准》,拓展任务导学的资源(一)影视资源,激发情感共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影视资源拓展任务导学资源,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任务:收集抗日英烈们的事迹,在“抗日英烈故事会”上和同学分享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可从展现抗日战争主题的影视剧中截取视频片段,将其整合在一起,设计成专题视频,让学生观看和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学生由此会产生探究欲望,想要了解还有哪些英雄人物以及他们都做出了什么贡献,从而自觉参与到任务活动中。接着,在学生讲述抗日英烈故事之后,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让学生观察演员们如何通过台词、动作、表情等展现出英雄人物的形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抗日英烈的精神鼓舞,更加热爱伟大祖国。(二)活动资源,学会合作探究《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拓展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挖掘活动资源,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如组织学生在重要节日前往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地参观学习,或者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和同伴开展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三个导学任务中巧妙引入活动资源。任务一:寻访古迹。和同学一起收集和整理林梓有特色的地方,如吕岱墓、明代沈万四宅等地方资源。任务二:探访名人故事。和同学一起尝试去探访家乡名人的故事,如翻译家沈序。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的沈幼征、当代著名剧作家沈虹光、民间剪纸艺术家陈耀等。任务三:宣传家乡。和同学一起宣传家乡林梓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林梓。学生可以给外地朋友介绍林梓,让他们了解林梓的乡土民情;学生也可以与在外地的林梓人取得联系,让其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并将访谈过程制作成宣传视频传到网络上。这三项活动都需要学生一起走出校园,观察家乡,收集信息资源,并合作整理资料,分享个性化看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三)公共资源,厚植乡土情怀《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生活。在设计任务导学活动时,教师要积极融入社会公共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特色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特色,从而厚植乡土情怀。例如,在开展“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当地有哪些值得利用的公共资源。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家长中是否有从事社会服务、文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邀请他们作为纽带,联系有关组织,和学校一同开展任务探究活动。教师还可以联系社区或者当地的公益组织,开展校社联动的活动。在整合可用的公共资源后,教师可以设计和风俗探究有关的任务。任务一:上网搜索、了解当地有哪些风俗活动,这些风俗活动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寓意等。任务二:参与社会组织的风俗活动,并将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介绍活动的短视频。任务三:联合社区,设计关于当地风俗宣传的电子屏内容。学生自发地参与到这些任务活动中,能够在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厚植乡土情怀。三、聚焦核心素养,创新任务导学的形式(一)游戏类活动,发展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在設计任务活动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融入一些趣味游戏,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同学团结友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等,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品质。例如,在教授“读懂彼此的心”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健全人格。游戏一:“猜猜这是谁”。一学生分别写下自己对某位同学的看法,然后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其他学生则一起猜一猜该学生说的是谁。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要客观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从中得到启发,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自己要如何结合他人的评价改正自己的言行,为自己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准备。游戏二:“心意相通”。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开展活动,一人用动作、表情等表达一个词语,另一个人要猜出同伴说的是什么。这个游戏考验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在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能否和同伴心意相通,给同伴一定的鼓励和建议,帮助同伴渡过难关呢?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扰的时候,你是否希望自己的朋友帮助自己呢?”通过游戏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要学会帮助同伴,要学会推己及人”等道理。游戏类活动的优点是形式比较活泼,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思考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在人格养成方面的作用,给学生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二)项目式活动,加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国家政治的内容学习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将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并设计一系列项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的教学内容,逐渐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例如,在教授“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改革创新”“文明建设”两个项目,并围绕每个项目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加强政治认同感。在“改革创新”这个项目中,教师可以安排三个小任务。任务一:通过阅读袁隆平等人的事迹,了解我国工农业发展取得的具体成就,说说这些是否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有力证明。任务二:了解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和变化,说说深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了解深圳为何要以“拓荒牛”作为城市的标志。任务三:自主寻找资料证明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说说这些成就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便利。在“文明建设”这个项目中,教师可以安排两个任务。任务一:了解自己家乡的文明建设情况。通过收集照片、查看新闻报道、采访亲友等方法,了解家乡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任务二: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自己应如何参与到家乡的文明建设活动中。项目活动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参与关于国家政治内容的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建设情况,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逐渐增强政治认同。(三)实践型活动,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付出实际行动。实践型任务可以将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在教授“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践型活动进行导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潮糕工作坊、红木雕刻坊等,邀请里面的工人为学生介绍家乡特产的制作流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操作,感受家乡特产的工艺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家乡在特产的生产与宣传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自己可以如何为家乡的产业出力等问题。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家乡特产销售活动,让学生开展义卖,销售家乡的特产,并将所得款项捐献给有需要的人。通过该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