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_第1页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_第2页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_第3页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_第4页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应当紧抓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时机,以日常教学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初步解读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重点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批判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是学生在体验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1]。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工具”,提高语文认知水平和核心素养。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法”。在苏格拉底看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探究性质疑。杜威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技能,将批判性思维视为反省性思维。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决定相信什么、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维。基于国外研究成果,国内相关学者、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在余党绪看来,批判性思维是在做出合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判断、评估。钟启泉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针对某一事情、现象、问题等进行的合理思考。甘和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待事物及事物关系的判断能力。综合如上观点可知,批判性思维是不以否定为目的,而以实证、逻辑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质疑、判断、反驳、分析、论证,做出合理评判的思维。(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1.自主建构性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了解某个问题或某种观点后,往往会发现其中的矛盾点,从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并不是思维的终点,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提出问题后,该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评价,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在整个过程中,该学生既能够拓宽视野,形成深刻的认知,又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具有自主建构性。2.合理性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面对某个问题或观点时,会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真实的评估,发现疑问,并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论证问题,得出可靠、可信的结论,由此做出科学的决策。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具有合理性。3.反思性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接触新观点或新问题时,往往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全面分析不同的观点和问题,进行合理的反思。整个过程既包括对原有观点或问题的反思,也包括对其他观点的反思,还包括对论证过程、论证方法、论证结果的反思。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具有反思性。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当紧抓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分析、推理、评判等,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当遵循适宜的原则,找准教学切入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批判性思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求同存異,也不是主观臆断、标新立异,而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学习内容为基础,秉持开放的态度和质疑精神,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分析、论证、评价[2]。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动情地描述了父亲翻越铁路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借助细节描写歌颂了无私伟大的父爱。然而,作者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应该给予批评。但是,《背影》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无私伟大的父爱。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写作意图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质疑、分析、论证、评价作者父亲的行为,走进文本深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民主性原则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民主性原则,让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中踊跃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思考、分析、评判、评价,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形成深刻的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散步》《秋天的怀念》都是描写亲情的文章,但两篇文章中的母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基于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应当遵循民主性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亲情关系是否矛盾。在开放性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发散思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同之处,认真总结,畅所欲言。3.多元性原则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作者所创作的文本是一个极具诱导性的文本结构,其中含有丰富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教师应遵循多元性原则,让学生进行质疑、推理、判断等,明确文本内涵;进行想象、联想,补全空白,形成深刻的认知。以《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场“骗局”。在整个“骗局”中,大臣、平民都没有说真话,只有一个小孩子说了真话。作者通过对比大臣、平民和小孩的行为,揭示、讽刺了人性的弱点。在阅读时,教师应当遵循多元性原则,让学生对比分析大臣、平民和小孩的行为,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提出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大臣和平民不说真话”“大臣和平民说真话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只有小孩说了真话”等。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能够从文化背景、作者人生经历、成年人与小孩的特点等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切入点阅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师应当批判性地解读文本,找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切入点,采用适宜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以文本主题为切入点文本主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识,它贯穿阅读文本始终[3]。文本主题深藏于文本的一字一词一段中,需要学生进行质疑、判断、分析、论证,从文字表层走向文本深处。学生探究文本主题的过程正是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教师应当以文本主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木兰诗》一课中,作者高度赞扬木兰坚毅的品质,展现出木兰的儿女情怀。木兰的儿女情怀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之一,作者借助木兰的儿女情怀,侧面歌颂木兰的家国情怀。例如,在结束军旅生活回到家乡后,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动作展现出木兰的女儿姿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勾划描写木兰女儿姿态的语句并进行理性分析,体会木兰身上的儿女情怀,深入探寻木兰远赴战场的原因、经历等,感受木兰的家国情怀。2.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人物是作者创作出的对象,可以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4]。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面性。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事件可以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深入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应当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剖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地了解人物特点,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于勒是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于勒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于勒的形象,探究于勒不告诉菲利普夫妇真相的原因,以及菲利普夫妇获知真相后的所作所为,从而了解文本主题。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分析、论证、评价,一步步了解人物形象及文本主题,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锻炼批判性思维。3.以文本细节为切入点文本细节能够展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当将文本细节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替换关键字词等方式,走进文本深处,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赞颂藤野先生美好的精神品质。在第十五自然段中,“不但”“连”“一一”“骨血、血管学、神经学”等词语展现出了藤野先生的认真严谨、尽职尽责。教师可以这些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它们替换成同义词,或去掉这些词。在替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關键字词的使用效果,感受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此外,学生能够掌握替换法,积累批判性阅读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使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发展批判性思维。(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教学方式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工具”。在确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切入点后,教师要在遵循客观性、民主性、多元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使其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1.补白补白指补充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相关内容,进行补白,同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我”要付钱给老王,但是老王却不肯收,甚至“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悄悄”一词说明老王尊重知识分子、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诠释了老王的真诚、善良。对此,教师可以“悄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剖析老王悄悄地问背后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散思维,联想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我”家当时的生活情况,认真分析,提出个性看法。在认知差异的影响下,不同学生会表达不同的看法,引发讨论,由此自觉反思自身,并审视他人的看法,从而深刻感悟到老王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2.辩论辩论是促使学生表达个性观点、碰撞思维、达成共识的活动,也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5]。在教学中,教师应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文本语言文字背后,探寻不同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阅读《愚公移山》时,不同的学生对愚公的所作所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一个愚人,没有考虑子孙后代;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面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探寻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并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在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