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点线面”立体教学设计模式_第1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点线面”立体教学设计模式_第2页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点线面”立体教学设计模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点线面”立体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脚手架”,其包括知识点、设问点、能力点、育人点四个教学要点。教师聚焦这四个教学要点进行课堂设计,巧妙地将同一要点的内容关联起来,对应形成情境线、问题线、素养线、价值线四条教学线索。这四条教学线索之间相互独立又联系密切。教师还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层面的目标融于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四点四线三面立体育人。【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点线面”;教学设计模式课堂是实现学科育人的主战场。由于课堂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课堂组织的复杂性,目前的课堂大多设计比较单一化、机械化,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应该从“点”的设计入手,按照教学、学习、评价三个层面合理布局,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如图1所示)。优质的课堂应紧密结合知识点与情境线,使知识点情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学生最先要理解的知识点是摩擦力形成的条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接触面粗糙”这个条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而不是生硬地给出结论。将情境问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筷子夹光滑玻璃球”的情境,设置“为什么玻璃球很难夹起来?”和“怎样更容易夹起玻璃球?”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摩擦力形成的条件。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在“筷子夹光滑玻璃球”的情境中,学生还可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情境线:衔接知识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物理知识点,创设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物理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实验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的物理现象,思考相关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此外,教师还要结合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三个紧密相连的真实情境。情境一:通过速度计测量轿车的v-t图像引入课题,衔接“速度与时间的图像”的知识点;情境二:师生合作利用手机中的加速度传感器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是不变的,衔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知识点;情境三:利用DIS传感器对沿光滑斜面运动的滑块往返的v-t图像进行测量,衔接“速度与时间关系的适用范围”的知识点。这三个情境均源于真实世界,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条清晰的情境线。这些情境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论证,学生得以亲身体验理论的严谨性和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二、问题线:把握设问点(一)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精准设问的前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精准设问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电场强度”导入部分的问题设置(如图2所示)。(二)设问的时机要恰到好处在课堂中,教师把握设问的时机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开始阶段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继续听课的兴趣。其次,在课堂高潮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问,这既能承前启后,串联整节课的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观点和规律。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设问点的数量,以维持学生的关注度。最后,在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使课堂的影响力得以延续。总之,教师在适宜的时间设问,可以使课堂的重点更突出、层次更分明、逻辑更严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设问的视角从封闭到开放教师设问的视角应当是开放且多元的,这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广度,并启发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反,封闭的设问视角会限制学生的思考,阻碍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此外,教师设问的视角还应当跨越学科的界限,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传统的框架,寻找更加全面和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的教学为例。教师通常采用极光现象作为导入。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存在极光现象?”这个问题虽然开放,但涉及的范围较广,指向性不明确。第二个问题是“粒子为何向两极偏转?”这个问题未能有效联系现象,局限于从物理角度审视问题,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三个问题是“为何极光仅存在于南北极?”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融合了地理和物理学科。(四)设问的视角从浅层到深度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仅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还应深入探索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师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细化为多个小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提问方式,设计具有梯度和深度的问题线,引导学生连贯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逻辑严密的思维链条,从而让学生逐步揭示物理的规律和本质。以“电场强度”这个抽象概念的教学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形成问题线(如表1所示),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电场强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素养线: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情景化、情景问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层级如表2所示。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教学,是高中物理的核心运算法则。因此,矢量运算法则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下面以“矢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为例,展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如表3所示)。2.电场强度的合成与分解;3.磁感应强度的合成与分解通过认识矢量运算法则在运动学、力学、电场、磁场等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逐步深化对矢量运算法则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水平3:能举一反三地应用矢量运算法则解决问题四、价值线:深挖教学育人点(一)深挖教材育人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宇宙航行”的教学为例。笔者深入挖掘我国航天事业的育人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宇宙航行”的教学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二)深挖物理知识的育人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深挖物理知識的育人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能赋予物理课程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为例。我国古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