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迁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2.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3.很多实验必需先制作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实验步骤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观察: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叶绿体形态分布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C.DNA和RNA的分布观察: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涂片→观察D.质壁分离观察: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4.人体载脂蛋白apo-B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此两种蛋白质起始段氨基酸序列不变),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mRNA上的一个碱基C胞嘧啶氧化脱氨基编辑后转变成了U,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B.脱氨酶导致apo-B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D.该机制导致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载脂蛋白分子(含2153个氨基酸)5.2021年4月,一篇声称“熟蛋可返生孵小鸡”的伪科学论文引发热议。而事实上,鸡蛋、肉类经过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就不能恢复原来状态,原因是加热改变了蛋白质分子中()A.氨基酸的种类B.氨基酸的数目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空间结构6.下列有关核DNA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DNA分子中C和G所占比例越大,结构越稳定C.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D.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PCR是一种DNA体外扩增技术。1988年,PCR仪问世,并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扩增和DNA序列测定。如图是PCR技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三大步骤。(2)引物是此过程中必须加入的物质,从化学本质上说,引物是一小段___。(3)将双链DNA____,使之变性,从而导致____。(4)引物延伸需提供____作为原料。8.(10分)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变化。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信息分子A为________,B为________。(2)图中信息分子E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尿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3)图中①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或________。9.(10分)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某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会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继而引起发热。某人因病毒感染体温上升至38.5℃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_____,使下丘脑的_____中枢兴奋,使调定点升高至38.5℃。调定点升高后,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_____形成冷觉;同时,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垂体释放_____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使产热增多。(2)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_____,引起机体散热_____。(3)某人发烧体温上升至38.5℃期间,人体产热量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持续发烧时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该刺激传至下丘脑,促进_____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10.(10分),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Ⅰ.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1)细胞是垂体。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__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促进排卵。Ⅱ.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采取腹腔给药的方式,连续20天每天给一定剂量的(鹤鹑需要生长发育到一定日龄后才能够开始产蛋)。本实验是从鹌鹑开始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3)据图可知,________(影响/不影响)鹌鹑最初开始产蛋的日龄。本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养殖场________(是/否)可以采取每天饲喂一定剂量来增收。11.(15分)正常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图甲是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图乙为在信号分子作用下,某种免疫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①②③表示三类不同的信号分子.若②为神经递质,则它的受体一般位于_________,它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使该神经元产生____。若①代表甲状腺激素,紧张刺激可引起下丘脑分泌____,促进垂体释放相应激素,进而促进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2)若③代表抗体,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属于____病。(3)由图乙可以看出,免疫细胞表面至少含有____种信号分子的受体,其本质是____。若图乙所示的免疫细胞为效应B淋巴细胞,则图中免疫活性物质为____,合成该物质的细胞可以由___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若是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该过程作用的特点是____。(4)在大鼠实验中将羊红细胞注入大鼠体内,当抗体浓度达到最大值时,下丘脑电活动增加一倍以上;向裸鼠(无胸腺)注入白介素-1(一种淋巴因子),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几倍,结合图甲分析,这两个实例可以说明: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说明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A正确;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使群落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C、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中重要因素,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C正确;D、合理放牧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是禁止放牧,D错误;故选D。2、B【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故选B。3、C【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剪取根尖、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观察→滴入0.3g/mL蔗糖溶液→观察→滴入清水→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水解后需要先冲洗涂片,然后才能染色,顺序不能颠倒;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有丝分裂观察的步骤是:剪取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A正确;B、叶绿体有颜色可直接观察,步骤是:取黑藻小叶→制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B正确;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C错误;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常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其液泡含有紫色素,其实验步骤为: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D正确。故选C。4、B【解析】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故与RNA结合的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A正确;B、根据题干,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没有改变apo-B基因,B错误;C、由于只有apo-B的mRNA上替换了一个碱基,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就减少了,故推测UAA是终止密码子,C正确;D、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D正确。故选B。5、D【解析】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详解】高温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使肽链松散,即使低温后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故选D。6、D【解析】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所以C和G的含量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详解】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测,A正确;B、在DNA分子中,G和C之间有3个氢键,若G和C含量高,DNA结构的稳定性越大,B正确;C、组成DNA的碱基排列在内侧,互补链间的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性,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C正确;D、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链的G:T=1:2,此链中的G与另一条链的C配对,T与A配对,因此另一条链的C:A=1:2,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变性(2).复性(3).延伸(4).单链DNA或RNA(5).加热到90℃以上(6).双链DNA解聚为两条单链(7).四种脱氧核苷酸【解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详解】(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三大步骤。(2)根据PCR技术过程可知,引物一小段单链DNA或RNA。(3)高温变性时,需要将双链DNA加热到90~95℃,即加热到90℃以上,使之变性,从而导致双链DNA解旋成两条单链。(4)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因此中温延伸时需要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PCR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及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8、(1)①.神经递质②.促甲状腺激素(2)①.抗利尿激素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③.减少(3)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根据题图分析,信息分子A作用于下丘脑后最终产生了反射活动,可知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状腺的B信息分子是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信息分子E为抗利尿激素;淋巴因子作用于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免疫细胞,因此信息分子D为淋巴因子。【小问1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是神经递质,B能作用于甲状腺,为促甲状腺激素。【小问2详解】根据分析可知,E为抗利尿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小问3详解】图中①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若该淋巴细胞为B细胞,则能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若该淋巴细胞为T细胞,则能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信息分子的种类以及信息分子的作用。9、(1)①.致热性细胞因子②.体温调节③.大脑皮层④.促甲状腺(2)①.毛细血管收缩②.减少(3)①.大于②.垂体【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使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至38.5℃,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因此激素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①过程使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小问1详解】据分析可知,人体组织细胞被病毒侵染后,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调定点升高至38.5℃。调定点升高后,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同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进而使产热增多。【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下丘脑的兴奋通过②过程使皮肤中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散热减少。【小问3详解】某人发烧体温上升至38.5℃期间,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故体温升高;持续发烧时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该刺激传至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水盐平衡的调节,能结合图示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准确分析解答,难度适中。10、(1)垂体GnRH神经元(下丘脑神经细胞)(2)减少(3)①.不影响②.在42-50日龄内,随着日龄的增加,产蛋率逐渐提高③.否【解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小问1详解】Kp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小问2详解】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进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小问3详解】Ⅱ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42天都开始产蛋,因此Kp-10不影响鹌鹑的开始产蛋日龄;在42-50日内,实验组的产蛋率都高于对照组,且逐渐增加,因此,Kp-10在50日龄内能促进鹌鹑的产蛋率,且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越强。养殖场在产蛋前每天饲喂Kp-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