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细胞的生命历程大都短暂却对个体的生命有一份贡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硝化细菌无纺锤丝和染色体,进行无丝分裂B.细胞生长过程中物质运输的效率不断提高C.凋亡时,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都会显著降低D.分化提高了细胞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效率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缩手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往往受大脑皮层的调控D.条件反射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3.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4.下列有关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正确的是()A.纤维素酶是一种将纤维素直接分解为葡萄糖的酶B.透明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和活性有关C.使用伊红美蓝染色剂可以对纤维素分解菌菌落进行鉴定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初步筛选后,无需再进行其他实验5.下列有关反射及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受损,则无法完成缩手反射B.效应器是指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肌肉或腺体C.反射能够完成的前提是反射弧各环节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D.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7.甲、乙、丙、丁为生态学有关概念,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甲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则乙、丙、丁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若甲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乙、丙、丁表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C.若甲为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则乙、丙、丁表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D.若甲为防治有害技术种类,则乙、丙、丁表示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8.(10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A.突变 B.隔离C.自然选择 D.基因重组二、非选择题9.(10分)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_____________蝗虫取食量,表明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_____特征。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________。粉红椋鸟号称“蝗虫收割机”,主要捕食___________型蝗虫。(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10.(14分)下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X表示某种酶,①、②表示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合成物质②的过程称为________,酶X是________,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______。(2)以物质②为模板合成肽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结构①的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填“a→b”或“b→a”)。(3)少量的②能在短时间内指导大量肽链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肽链结构_____(填“相同”或“不同”)11.(14分)藤壶以浮游生物为食,选择适宜生存的环境后分泌一些黏性物质将自己固定在粗糙岩石上。苏格兰海岸线岩石上两种共同生活的藤壶: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的栖息地更深一些,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寒仿藤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它能够将星光小藤壶排挤出岩石。请回答:(1)科研人员一般选用样方法调查藤壶的种群密度。调查时,根据藤壶的分布情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_____、_____和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对海滨动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_____。(2)两个物种都需要利用同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它们之间将发生种间竞争。两物种为争夺资源发生的直接冲突称为干扰竞争;两物种消耗共有的资源称为利用竞争。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之间的竞争就是典型的_____竞争。(3)一个物种能够利用的全部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它是由物种的生理因素和资源需求决定的。当将寒仿藤壶人为地移开时,星光小藤壶也能够很快的占领深水区域,与此相反的是,寒仿藤壶不能够在浅水区生长,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说明星光小藤壶具有_____在浅水区生活的特性,星光小藤壶的基本生态位为_____(填“深水区”或“浅水区”或“深水区和浅水区”)。寒仿藤壶的基本生态位为_____(填“深水区”或“浅水区”或“深水区和浅水区”)。12.下表为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切割位点。图1、图2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其中切割位点相同的酶不重复标注。回答下列与基因工程有关的问题:(1)基因工程技术中,__________________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其中的Ti质粒上的T—DNA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2)获得的目的基因可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反应体系中扩增,该过程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加入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引物,DNA解旋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若用PCR扩增图2中的目的基因,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_。(3)用图1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应选用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切割。若BamHⅠ酶切的DNA末端与BclⅠ酶切的DNA末端连接,该连接部位__________(填“都能”“都不能”或“只有一种能”)再被这两种酶切开。若用Sau3AⅠ切图1质粒最多可能获得__________种大小不同的DNA片段。为了扩增重组质粒,需将其转入处于_____态的大肠杆菌。为了筛选出转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应在筛选平板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4)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该技术可以培育转基因抗病植物,也可用于动物的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也可用于诊断或携带药物治疗癌症,这是利用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比下降,物质交换速率降低。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硝化细菌进行二分裂,A错误;B、在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其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下降,B错误;C、凋亡时,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C错误;D、细胞分化使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了细胞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故选D。2、B【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五个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A正确;B、缩手反射是天生就有的,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学习,B错误;C、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一般是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需要重复来加以强化,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D正确。故选B。3、B【解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的“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B正确,A、C、D均错误。故选B。4、B【解析】1.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详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其至少包括3种成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量越大,活性越高,则透明圈越大,即透明圈的大小与纤维素酶的量和活性有关,B正确;C、使用刚果红染色法可以对纤维素分解菌菌落进行鉴定,使用伊红美蓝染色剂可以对大肠杆菌做出鉴定,C错误;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初步筛选后,还需再进行其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D错误。故选B。5、C【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A、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仍可以完成缩手反射,A错误;B、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各环节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是反射能够完成的前提,C正确;D、感觉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C。6、D【解析】因田鼠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大,因此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N为样方中个体总数量,M为标记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数。【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B错误;C、只进行了两次捕获,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C错误;D、根据公式计算,样方中田鼠数量为250只,平均种群密度为125只/hm2,D正确。故选D。【点睛】7、D【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水平: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水平: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则乙、丙、丁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B正确;C、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C正确;D、若甲为防治有害技术种类,则乙、丙、丁表示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D。8、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①.不同种类②.大于③.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④.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⑤.空间⑥.降低⑦.散居⑧.AB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显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蝗虫的种类(四种蝗虫)和蝗虫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四条曲线都显示:当蝗虫种群密度到达一定值后,牧草产量都表现为不断降低;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当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增加,而牧草补偿量小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较小。【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是研究不同种类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2)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图中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说明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由曲线图分析可知,当蝗虫种群密度足够大时才会导致危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危机。(4)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和空间特征,其中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于群居型蝗虫体内会产生对鸟类有毒的氢氰酸,鸟类捕食后会死亡,故使其被鸟类捕食的概率降低;因对群居性蝗虫的捕食概率降低,则粉红椋鸟主要捕食散居型蝗虫。(5)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A正确;B、已知集群信息素可以使得密度增大的蝗虫种群由散居转化为群居,因此可以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分散的蝗虫聚集在一起,B正确;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导致蝗虫不能产生相应的感觉受体,不能感受集群信息素,进而阻止蝗虫聚集,C正确;D、集群信息素可以阻止蝗虫聚集,但是不能杀死蝗虫,D错误。故选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群落等知识点,能够根据曲线图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推测实验的目的,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0、①.转录②.RNA聚合酶③.核糖核苷酸④.翻译⑤.b→a⑥.一个mRNA分子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⑦.相同【解析】图中左侧以双链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单链RNA,进行的是转录过程;右侧一条mRNA结合了三个核糖体,同时进行三条肽链的合成,进行的是翻译过程。【详解】(1)据图可知,物质②为mRNA,其合成过程称为转录,则酶X是RNA聚合酶,该过程以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2)以②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据图可知,最左侧的核糖体上肽链最长,则①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b→a。(3)据图可知,一条mRNA结合了三个核糖体,同时进行三条肽链的合成,所以少量的②mRNA即能在短时间内指导大量肽链的合成,这些肽链是同一条mRNA指导合成的,因此其结构相同。【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过程,熟记转录和翻译的相关基础知识是作答的关键。11、①.大小(面积)②.多少(数量)③.取样方法④.随机取样⑤.物种数目⑥.干扰⑦.适应⑧.浅水区和深水区⑨.深水区【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如植物、蚜虫、跳蝻等。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详解】(1)选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样方大小、数量、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对海滨动物丰富度调查时,需要统计各个种群的数目。(2)两种藤壶发生直接冲突,为干扰竞争。(3)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说明其具有适应在浅水区生活的特性,且在深水和浅水区都可生存,故基本生态位为深水区和浅水区。寒仿藤壶不能够在浅水区生长,说明其基本生态位为深水区。【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注意点,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12、①.农杆菌转化法②.可转移的DNA③.DNA双链复制④.四种脱氧核苷酸⑤.热变性⑥.引物甲和引物丙⑦.BclⅠ和HindⅢ⑧.都不能⑨.7⑩.感受⑪.四环素⑫.λ噬菌体的衍生物⑬.动植物病毒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解析】1、生物基因工程简介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2、“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3、“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