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_第1页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_第2页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_第3页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_第4页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感染防控操作流程TOC\o"1-2"\h\u7919第一章感染防控概述 3131401.1感染防控的定义与重要性 3149201.1.1定义 3114481.1.2重要性 411381.2感染防控的原则与目标 4249171.2.1原则 427941.2.2目标 418462第二章感染防控组织架构 4129522.1感染防控领导小组的建立 4238312.1.1组建原则 5284832.1.2成员构成 5218782.2感染防控部门的设置 560572.2.1部门设置原则 5209522.2.2部门职责 5172582.3感染防控人员的职责与培训 5263762.3.1职责 5187192.3.2培训 623092第三章感染监测与管理 6261993.1感染监测的方法与内容 649873.1.1监测方法 6103213.1.2监测内容 787653.2感染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791263.2.1数据收集 7185773.2.2数据整理 7149263.3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7286213.3.1控制措施的制定 7272883.3.2控制措施的实施 713841第四章手卫生与个人防护 8140924.1手卫生的操作流程与要求 813074.1.1操作流程 8302994.1.2操作要求 8258604.2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 950584.2.1防护用品的选择 944934.2.2防护用品的使用 9193394.3手卫生与个人防护的培训与监督 9202594.3.1培训内容 932184.3.2培训方式 994214.3.3监督与管理 912024第五章环境卫生与消毒 927055.1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维护 9290355.1.1医院应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环境卫生工作有序进行。 9225595.1.2医院各部门应严格执行环境卫生操作规程,定期对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整改,保证环境卫生质量。 10311465.1.3医院应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培训,提高员工对环境卫生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10240065.1.4医院应配备适量的环境卫生设施,如清洁工具、消毒设备等,保证环境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10148945.1.5医院应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与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环境卫生符合相关规定。 1086905.2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0281945.2.1医院应根据消毒对象、场所和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0204275.2.2医院应制定消毒剂使用规范,明确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作用时间等。 1097435.2.3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性。 1019725.2.4医院应加强对消毒剂使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剂使用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10294115.2.5医院应妥善保管消毒剂,防止消毒剂过期、变质或被污染。 1022215.3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10271995.3.1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效果监测制度,对消毒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监控。 1086835.3.2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对象进行采样检测,评估消毒效果。 10220655.3.3医院应依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方案,保证消毒效果符合相关规定。 1056765.3.4医院应加强对消毒效果监测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效果监测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10132565.3.5医院应建立消毒效果监测档案,保存相关监测数据和整改措施,以备查阅。 109858第六章传染病防控 10325376.1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处理 10268036.1.1疫情报告 101846.1.2疫情处理 11280006.2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11122096.2.1防控措施制定 1173096.2.2防控措施实施 1152496.3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与宣传 1190246.3.1培训 11155216.3.2宣传 1125429第七章医疗器械的感染防控 1229767.1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1278687.1.1清洗 12240347.1.2消毒 1286227.1.3灭菌 12211177.2医疗器械的保养与维护 1229867.2.1保养 13319427.2.2维护 1354297.3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139147.3.1合理使用 13247487.3.2管理 139017第八章医疗废物处理 1358128.1医疗废物的分类与收集 13288808.1.1分类原则 13212518.1.2收集方法 14287428.2医疗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14196098.2.1处理方法 14236148.2.2处置方法 14155248.3医疗废物处理的培训与监督 14137898.3.1培训 14249988.3.2监督 159188第九章感染防控教育与培训 15103829.1感染防控知识的普及与培训 1591719.1.1目的与意义 1550979.1.2培训内容 15258319.1.3培训方式 15310669.1.4培训周期 1592589.2感染防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16122719.2.1培训内容 16230299.2.2培训方式 16240849.2.3考核标准 16196039.3感染防控教育与培训效果的评估 16195099.3.1评估指标 16309479.3.2评估方法 1623779.3.3评估周期 162353第十章感染防控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 172275110.1感染防控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 17501310.1.1方法 172416110.1.2工具 172576010.2感染防控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72244410.2.1项目实施 173110.2.2项目管理 17235110.3感染防控质量改进效果的评估与持续发展 17440610.3.1效果评估 172052210.3.2持续发展 18第一章感染防控概述1.1感染防控的定义与重要性1.1.1定义感染防控,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感染及其引起的疾病进行的一系列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其目的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探视者的安全和健康。1.1.2重要性感染防控在医疗机构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时医院感染还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因此,加强感染防控工作,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感染防控的原则与目标1.2.1原则感染防控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预防为主,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防控,降低感染风险。(2)科学管理,规范操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实施科学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行为。(3)全程监控,持续改进:对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发觉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改进防控措施。(4)人人参与,共同防控:动员全体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感染防控工作,形成良好的防控氛围。1.2.2目标感染防控的主要目标包括:(1)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2)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患者安全。(3)保障医务人员健康: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保障其身体健康。(4)创建安全、卫生的就医环境:通过感染防控工作,营造安全、卫生的就医环境,提升患者满意度。(5)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加强感染防控工作,提升医疗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章感染防控组织架构2.1感染防控领导小组的建立感染防控领导小组作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核心领导机构,其建立旨在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具体操作如下:2.1.1组建原则感染防控领导小组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组建:(1)成员涵盖多部门,包括医院管理层、临床科室、护理部门、药剂科、检验科、预防保健科等。(2)成员应具备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3)领导小组应具备决策和协调能力。2.1.2成员构成感染防控领导小组应由以下成员构成:(1)组长: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担任,负责领导整个感染防控工作。(2)副组长:由临床科室负责人担任,协助组长开展感染防控工作。(3)成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2.2感染防控部门的设置感染防控部门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2.2.1部门设置原则(1)独立设置:感染防控部门应作为医院的一个独立部门,以便于开展专业工作。(2)人员配备:感染防控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包括感染防控医师、护士、检验人员等。2.2.2部门职责感染防控部门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和完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流程和预案。(2)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与宣传。(3)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4)指导临床科室开展感染防控工作。(5)对感染事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2.3感染防控人员的职责与培训2.3.1职责感染防控人员应承担以下职责:(1)执行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流程和预案。(2)开展感染防控知识培训与宣传。(3)对临床科室进行感染防控工作指导。(4)参与感染事件的调查和处理。(5)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2.3.2培训感染防控人员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1)感染防控基本知识: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管理办法》等。(3)医院感染防控制度、流程和预案:包括医院感染防控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4)感染监测与报告:包括感染事件的识别、报告和调查处理。(5)消毒、灭菌与隔离技术:包括消毒剂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效果监测。(6)个人防护:包括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注意事项。第三章感染监测与管理3.1感染监测的方法与内容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及时发觉和控制感染源,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感染监测的方法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监测方法(1)病例监测:通过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病例进行追踪、报告和分析,了解感染发生的规律和趋势。(2)环境监测:对医院环境中的空气、物体表面、水源等可能存在感染源的地方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环境卫生。(3)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微生物检测,了解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4)药物敏感试验:对分离出的病原体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3.1.2监测内容(1)感染病例的发觉与报告:包括病例的发觉、报告流程、报告时限等。(2)感染病例的分类与诊断: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感染病例进行分类和诊断。(3)感染病例的追踪与处理:对已发觉的感染病例进行追踪,了解感染源、传播途径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3.2感染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1数据收集(1)病例报告: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收集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2)环境监测数据:通过定期检测,收集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空气质量等数据。(3)微生物检测数据:收集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结果。(4)药物敏感试验数据:收集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3.2.2数据整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核对,去除重复、错误的数据。(2)数据归类: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感染病例、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等类别进行归类。(3)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规律和趋势。3.3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3.3.1控制措施的制定(1)预防性措施:根据感染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消毒等。(2)控制性措施:针对已发生的感染病例,制定相应的控制性措施,如隔离、药物治疗等。(3)综合性措施:结合预防性措施和控制性措施,制定全面的感染控制策略。3.3.2控制措施的实施(1)培训与宣传: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2)制度与流程: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规范感染防控工作流程。(3)监测与反馈:对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和完善措施。(4)质量控制:通过定期的质量控制检查,保证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第四章手卫生与个人防护4.1手卫生的操作流程与要求4.1.1操作流程(1)洗手前准备:保证水流充足,水温适宜,配备洗手液或肥皂。(2)湿手:打开水龙头,将手湿透。(3)涂抹洗手液或肥皂: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双手。(4)揉搓双手:按照以下步骤揉搓双手,时间不少于15秒:a.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b.掌心对手背,手指交叉,相互揉搓;c.掌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揉搓;d.指尖对手掌,相互揉搓;e.拇指与其他手指相互揉搓;f.指关节相互揉搓。(5)冲洗双手:将双手置于水下,彻底冲洗干净。(6)干手:使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7)关闭水龙头:使用纸巾或毛巾关闭水龙头,避免直接接触。4.1.2操作要求(1)洗手频率:在以下情况下必须进行手卫生:a.接触患者前后;b.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c.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d.进行无菌操作前;e.手部有明显污染时。(2)洗手时间:揉搓双手的时间不少于15秒。(3)洗手液或肥皂:选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产品。(4)干手:使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双手,避免使用公共毛巾。4.2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4.2.1防护用品的选择(1)防护服: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服。(2)口罩: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3)护目镜或面罩: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目镜或面罩。(4)手套:选用医用手套,并根据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类型。4.2.2防护用品的使用(1)穿戴顺序:先穿防护服,再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最后戴手套。(2)摘除顺序:先摘手套,再摘护目镜或面罩,最后摘口罩。(3)使用方法: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4)更换频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防护用品。4.3手卫生与个人防护的培训与监督4.3.1培训内容(1)手卫生的操作流程与要求。(2)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3)手卫生与个人防护的重要性。(4)医院感染防控知识。4.3.2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视频、资料等形式进行。(2)实践培训:通过模拟操作、现场演示等形式进行。4.3.3监督与管理(1)建立手卫生与个人防护监督制度。(2)定期对手卫生与个人防护情况进行检查。(3)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整改与处罚。(4)不断提高手卫生与个人防护水平。第五章环境卫生与消毒5.1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维护5.1.1医院应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环境卫生工作有序进行。5.1.2医院各部门应严格执行环境卫生操作规程,定期对环境卫生进行检查、整改,保证环境卫生质量。5.1.3医院应定期组织环境卫生培训,提高员工对环境卫生的认识和操作技能。5.1.4医院应配备适量的环境卫生设施,如清洁工具、消毒设备等,保证环境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5.1.5医院应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与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环境卫生符合相关规定。5.2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5.2.1医院应根据消毒对象、场所和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5.2.2医院应制定消毒剂使用规范,明确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作用时间等。5.2.3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性。5.2.4医院应加强对消毒剂使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剂使用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5.2.5医院应妥善保管消毒剂,防止消毒剂过期、变质或被污染。5.3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5.3.1医院应建立健全消毒效果监测制度,对消毒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监控。5.3.2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对象进行采样检测,评估消毒效果。5.3.3医院应依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方案,保证消毒效果符合相关规定。5.3.4医院应加强对消毒效果监测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效果监测的认识和操作技能。5.3.5医院应建立消毒效果监测档案,保存相关监测数据和整改措施,以备查阅。第六章传染病防控6.1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处理6.1.1疫情报告(1)医院应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程序、责任人和报告时限。(2)发觉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医护人员应立即向感染管理科报告。(3)感染管理科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上级卫生健康部门报告。(4)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诊断、治疗情况等。6.1.2疫情处理(1)对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医院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3)对病例所在病区进行环境消毒,保证环境安全。(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疫情源头,切断传播途径。(5)根据疫情进展,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6.2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6.2.1防控措施制定(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的政策和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2)防控措施应包括预防、控制、治疗、康复等方面。(3)防控措施应具备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6.2.2防控措施实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护等基本防控措施。(3)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治愈率。(4)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觉和控制疫情。(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6.3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与宣传6.3.1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防控能力。(2)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的基本知识、防控措施、疫情报告与处理等。(3)培训形式可包括理论授课、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6.3.2宣传(1)利用宣传栏、海报、网络等多种形式,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3)加强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活动。(4)定期发布传染病防控信息,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第七章医疗器械的感染防控7.1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7.1.1清洗医疗器械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及内部的污垢、血迹、分泌物等。清洗过程中,需遵循以下步骤:(1)预处理:对医疗器械进行简单的清洗,如擦拭、冲洗等,以去除表面污垢。(2)浸泡:将医疗器械放入清洗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清洗液充分渗透到器械内部。(3)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海绵等工具,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清洗。(4)超声波清洗:对于难以清洗的医疗器械,可使用超声波清洗设备,以提高清洗效果。7.1.2消毒医疗器械清洗后,应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或去除表面的微生物。消毒方法包括:(1)化学消毒:使用消毒剂对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或擦拭。(2)物理消毒:采用紫外线、臭氧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3)低温消毒:在低温条件下,使用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消毒。7.1.3灭菌对于无菌医疗器械,需进行灭菌处理,以彻底杀灭所有微生物。灭菌方法包括:(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2)环氧乙烷灭菌:使用环氧乙烷气体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3)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对医疗器械进行灭菌。7.2医疗器械的保养与维护7.2.1保养医疗器械的保养包括定期检查、清洁、润滑、校准等,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检查: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发觉异常及时维修或更换。(2)清洁:保持医疗器械表面清洁,避免污垢、灰尘等影响其功能。(3)润滑:对运动部件进行润滑,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4)校准:对测量类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校准,保证其准确度。7.2.2维护医疗器械的维护包括对故障进行维修、定期更换易损件等。具体措施如下:(1)故障维修:对出现故障的医疗器械进行及时维修,保证其恢复正常工作。(2)定期更换易损件:对医疗器械的易损件进行定期更换,避免因磨损、老化等原因导致故障。7.3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与管理7.3.1合理使用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医疗器械的适应症、禁忌症等,选择合适的器械。(2)遵循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保证使用安全。(3)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其功能稳定。7.3.2管理医疗器械的管理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2)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查找、使用。(3)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质量监测,保证其安全有效。(4)加强医疗器械的报废、销毁管理,防止不合格器械流入市场。第八章医疗废物处理8.1医疗废物的分类与收集8.1.1分类原则医疗废物按照其性质、危害程度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性废物:包括病原体培养物、实验室废物、感染性废物等。(2)病理性废物:包括人体组织、器官、血液及其制品等。(3)损伤性废物:包括注射器、针头、玻璃碎片等。(4)药物性废物:包括过期、失效、残留的药物及其包装材料等。(5)化学性废物:包括废酸、废碱、废溶剂等。(6)放射性废物:包括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等。8.1.2收集方法(1)设立专用废物收集容器:根据废物种类,配备相应的收集容器,并明确标识。(2)分类收集:各类废物分别收集,避免交叉感染。(3)双层包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采用双层包装,保证安全运输。(4)及时清理:废物收集后,应及时清理,避免堆积。8.2医疗废物的处理与处置8.2.1处理方法(1)高温消毒:将废物放入高温消毒设备中进行消毒处理。(2)化学消毒:使用消毒剂对废物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3)物理消毒:利用紫外线、微波等方法对废物进行消毒处理。(4)固化处理:将废物与固化剂混合,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8.2.2处置方法(1)焚烧:将废物送入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焚烧后的灰烬按环保要求进行处理。(2)填埋:将废物送入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保证填埋场符合环保要求。(3)回收利用:对部分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如废塑料、废金属等。8.3医疗废物处理的培训与监督8.3.1培训(1)培训对象:医疗机构全体员工,包括临床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2)培训内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处置方法,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职业防护等。(3)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8.3.2监督(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设立医疗废物处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医疗废物处理过程的监督。(2)定期检查: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操作流程、废物分类与收集等进行定期检查。(3)问题整改:对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医疗废物处理符合要求。(4)责任追究:对违反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第九章感染防控教育与培训9.1感染防控知识的普及与培训9.1.1目的与意义感染防控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认识,强化其在日常工作中对感染风险的识别与防控能力,保证患者安全。9.1.2培训内容(1)感染防控基本概念、原则及法律法规;(2)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3)各类感染性疾病的特点、诊断与治疗;(4)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及个人防护措施;(5)抗菌药物合理应用;(6)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9.1.3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医院内网、专业网站等平台提供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资源;(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实操演示等;(3)自学:鼓励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感染防控知识。9.1.4培训周期新入职医护人员应在入职培训中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在职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感染防控知识培训。9.2感染防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9.2.1培训内容(1)消毒、灭菌技术;(2)个人防护措施;(3)隔离技术;(4)抗菌药物合理应用;(5)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9.2.2培训方式(1)实操演示:组织感染防控技能实操演示,让医护人员亲身体验和掌握操作要领;(2)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医院感染事件,检验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感染防控技能的应用能力;(3)考核: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技能考核,保证其掌握相关技能。9.2.3考核标准根据国家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