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_第1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_第2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_第3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_第4页
苏教版化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化学必修1

说课稿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

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

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那本节内容则更起到了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

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

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而且还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为

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的转化关系。

3.巩固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其他反应类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物质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于物质特征的把握。2.通过对于以前学习

内容的梳理,建立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培养师生感情。

2.帮组学生建立在课堂上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品质。3.让学生思考、发言、表现,

培养他们的求真科学素养和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及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1、本节课以讨论教学为主线,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

多发言。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

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

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

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

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

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

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然而化学家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经研

究,他们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

人更加可爱。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化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

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

硫。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这样

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这就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他们绝不只是穿着白大褂,在一堆试管和烧杯中摆弄各

种药品的人。对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物质世界,化学家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

索欲望,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下面,让我们

以“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认识、研究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了吗?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

不断被合成出来。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

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3“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结论: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r非均匀混合物:

r混合物

I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方r非金属单质:

jr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料「有机化合物:

化疗物r氧化物:

酸:

I无机“合物碱:

盐: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氯气(CI2)氯化钙(CaCb)溶液硫酸(H2so4)碳酸钙(CaCCh)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0H)2]。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

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

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例如,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

再如,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分类依据呢?

答案肯定的,由于这类氧化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属于同一类氧化物一一碱性氧化物;而

C02、S0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他们则被称为酸性氧化物。

[过渡]每一类物质有相似的性质,而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则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二、物质的转化

哪些类别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怎样的条件?

[交流与讨论]2.1完成下表所列的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将你知道的其他的转化类型补充

到表中。

物质的转化类型化学方程式

单质一>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一>碱

酸性氧化物一>酸

酸一-盐

E一

[交流与讨论]钙的金属活泼性比镁强,电解熔融的氯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

与氯气反应又能生成氯化钙。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图中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

将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讨论]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我们也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来研究。

[整理与归纳]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表1-4的

填充。

反应类型实例

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过渡]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它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用现有的分

类方法我们无法划分,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就像不同种物质间有多种分

类方法一样,化学反应也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

[小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

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种反应一定会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哪

种反应可能有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一定不会有化合价的升降呢?

[讨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本课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物质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可以分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可以根据化合价

是否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第1单元课时2

物质的量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专题一第一单元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2课时物质的量。我将从教材、教法及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谈谈我

对这节课的认识和想法。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及作用

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本节教材编排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之后,

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

于“工具性”概念,是学生掌握化学的必备知识,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高中

化学所有学习的内容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

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2)通

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

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

O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

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涵义;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之间运算关系。

2、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二、教学策略

针对本节内容拟采用:故事导入一一启发一一分析一归纳一应用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

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因此要想办法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因此在本

节教学中主要采具体应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锻炼他们逻辑思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结合,逐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情景1:走进生活中的计量。一双筷子

打铅笔一箱啤酒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小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

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

设靠意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

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逐步抽象,揭示本质。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设问一滴水中

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

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

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

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

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10)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

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一千克的标准

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I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l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I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

所注意的事项。(7)

设计意图:

(1)自己计算出问0.012kgl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3)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Imol粒子的粒子数与0.012Kgl2c

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6)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

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

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深入引导,总结提高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

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

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

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

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

统化,网络化。

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

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

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

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四、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1单元课时3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分散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三标题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的顺序为

主线进行编写的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

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主要因素的过程中,

培养问题意识,调动探究的主观欲望,体验归纳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

要方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影响物质体积大小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学

习,在晶体的学习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美丽、奇妙、和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物质体积的影响因素逻辑推理过程

(四)学情分析

高一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已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节课的内

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

物质的认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同时该年龄段的高一学生缺乏较强的抽象

思维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制造了理解上的难度。

二、教法分析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有利于他们联系的观念思维,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

用多媒体来体现物质的聚集状态,可以更加形象。而本课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如部分不同状态

的物质等,均可以用多媒体来呈现,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对比、归纳,总结法: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微观性质比较,将知识归纳整合成知识网络,

一目了然。

4.讲练结合法:归纳总结后,配套相应例题,及时活跃同学们的思维,老师讲解分析,有助

于巩固知识点。

三、学法分析:讨论、自主探究

根据本节内容的编排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发现,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

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过程分析

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讨论,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结论,教

师择机点评

情景安排:

1.水有三种状态,同样是水分子,可以组成水蒸气,可以组成液态的水,还可以组成固态的

冰,它们的差别是水分子的聚集方式不同。其性质有何差异?

设置目的:从生活中的水入手,这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利用此情境可迅速帮助引入新

课,同时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有了正确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计算Imol物质的体积,完成书上表格。

设置目的:通过学生对不同状态物质体积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为后续理解本节

课的难点设置一个辅助性台阶。

3.创设问题,Imol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不同,启发学生思考影响物质的体积因素,学生讨

论,总结

设置目的:引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思考、探索讨论阶段,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总结归纳: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分析固体、液体、气体体积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

4.由上述计算知道气态物质的摩尔体积,猜测气态体积的特点。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温度有关,

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标况下V=n-Vm.判断对错

I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为22.4L„

Imol空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是22.4Lo

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约为22.4L

标准状况下,n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nL。

设置目的;讲课,联系相结合,明确摩尔体积的限制条件,比较与质量的限制条件的区别.

第1单元课时4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为两个课时。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教材首先介绍了分散系的

概念,并回顾了溶液和浊液的有关内容,提出胶体这一新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

与应用,最后简单回顾了有关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内容,介绍了电离方程式。本节课编排在

《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中,主要在复习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介绍胶体等新的知识。而胶

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学

习的始终,因此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物质的分散系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

学习内容起到了铺砖引路的作用。

教学重点:抓住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从本质上区分各类分散系;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习者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溶液、浊液的有关内容,

掌握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在本单元之前的学习中也有了物质分类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

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复习巩固、深化了解,并建立起

知识体系的框架。而胶体的应用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这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课堂学习的积极

性,但分散系'胶体这些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毕竟陌生。学习者为高一新生,他们虽然思维

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这也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带来一定困难。

三、说理念和教法

在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

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创设情

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

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目标(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与应用(2)能用物质的分

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能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2)提高

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胶体的应用学习,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激发化学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

[实验引课,温故知新]

请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将食盐、泥沙'植物油溶于水中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有关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分析这三种混合物的共性和特性。根据这三者的共性都是将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混合体系,由此提出物质“分散系”的概念。然后我将食

盐水和泥水混合,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性,交流讨论思考将泥沙从食盐水中除去的办法。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想到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我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可以用滤纸

过滤除去泥沙?启发学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和浊液的却别,并提出

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则小于10-9m,而介于两者之间的

混合物又是什么呢?由此过渡到胶体的学习。

通过这样学生实验的方法来导入新课,既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者进入本课

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在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强化,形成知识网络,并在此

基础上自然引出新课内容。[探求新知]

在胶体的这部分学习中,我将以2个情境的预设和2个探究性实验来展开教学。

情境一'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

象的共同点和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第一项性质的探究实验,并激发了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接着演示用激光笔照射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的实验,并引导学

生观察两只烧杯现象的不同之处,引出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果冻、氯化钠溶液

等不同混合物,请同学们用该法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

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同学们回顾到情境预设中的问题,并解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生活中的丁达尔现

象情景二、请同学们回忆豆浆在加了酱油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豆浆会结块?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的第二项性质的探究实验。

两只分别加入了浑浊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

同学们在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度时会发现加入胶体的烧杯中液体变得澄清了,在这里,我将

引导学生从现象推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溶液变澄清是由于水中悬浮固体颗粒沉降,究其原由则

是因为氢氧化铁胶体的凝聚作用,由此得到了胶体的另一项特性——凝聚能力。有了这样的

知识基础再回顾到预设情境中豆浆结块的现象,学生能自行思考并分析原因。这样不仅使探

究实验与情境设计相呼应,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也同时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根据胶体的这一性质,再请同学们例举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学生能自然

而然想到胶体可以用来净水,然后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资料卡中“胶体的应用”相关内容,

获取信息。

除了胶体,溶液与我们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过渡到溶液的学习。

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会先展示一段视频:魔术师把手插入通电的“水”中却安然无恙,

对此,学生会产生疑惑。这里我会指出,实际上魔术师用的水是酒精,通过这样的信息提示,

学生能回忆初中已有的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电能力的不同的知识,对此作出解释,并通

过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去加深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的理解,再次强化电解质与非

电解质的概念,复习巩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熟知的,

因此以复习巩固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通过胶体的应用有关知识向同学们提出学好化学为人类做

贡献的期望,将课堂知识上升到感性的高度。

第2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2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节物

质的分离与提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化学

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

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

本单元从编排体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化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来编排,即物质的

分离和提纯f物质的定性检验f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的顺序安排教材内容,内容由简

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一步深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物质研究过程的第一个

环节,是引入和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不可估量的作

用。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

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蒸储和分,离、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技能;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从实验中,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分离提纯物质的一般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就化学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分离提纯物

质的常用方法。难点: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展开分析】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三学过了有关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如:过滤、结晶等。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应

实验,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

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教法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

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分离提

纯物质的常用方法。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

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分离提纯物质的方

法和原理。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一一生、生一一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

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

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让学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汽

油、柴油、盐)的来源,从而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本课在科学领域中所起的

作用,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

2、由于有些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初中已经学过,所以以复习已学的知识为过渡,用练习为

载体,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再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已学的分离方法。要求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由含有硫酸钠、氯化

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中提取氯化钠。设计的结果由学生发言讲述、评价,又可提高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

3、在学生已熟悉了3种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探究一:怎样把滨水中澳

和水分离开呢?探究二: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缺乏的一种重要方法,请问如何将海水淡

化?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

得出萃取、分液和蒸馈的原理,并由此总结出其适用范围。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萃取、分液和蒸储的操作方法。

4、小结与应用

小结出5种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把学生已发散的思维统一起来,并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所学

知识的应用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

能力。让学生知道所学基础知识点的重要性。

5、最后根据以上的实验特点,留给学生一课后思考题(在选择化学试剂时,应遵守哪些原则

呢?)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进一步深入探讨,扩展知识面。使学习有一个延续性。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常见方法

1、过滤:2、结晶:3、蒸储:4、萃取:5、分液:

第2单元课时2

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二单元,为

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以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质的检验为切入点,以一系列探究实验

回顾了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此外,引入了焰色反

应的基本操作及其在金属化合物检验中的应用。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做了简单介绍,从而

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的有关常见物质检

验方法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其他离子检验方法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

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定为,掌握CI-、SO42-、

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检验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时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

作用。但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物质检验知识尚不够系统和完善,需进一步总结、归纳。

此外,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

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焰

色反应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的检验。

2.能用焰色反应、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3.说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增强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质的检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类比的方法导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首先我会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辨别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从而引出在化学研究中,人们同样需要

根据某些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特征反应条件等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并让

同学回忆初中学习过哪些物质的检验,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导出常见离子的检验。

二:实验探究,掌握新知

对于常见离子的检验,我将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验的方式”展开教学,我将在ppt

上提供如下信息:1,亚硫酸根离子能被稀硝酸氧化成硫酸根离子2,镂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加热后产生的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材料通过实验

对Cl-、SO42-、NH4+进行检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分析,并对实验过程中所用

到的各试剂着重说明,点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比如:稀硝酸在氯离子的检验中起着

什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块内容,并转为己用。这里便是第一块内容。

三:追溯历史,攻克难点

在完成以上内容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利用现代手段可以对很多物质进行检验,

那么古人是如何对物质进行检验的呢?”

我将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古人是如何检验所谓的消石(硝酸钾)与朴消(硫酸钠)

的,从而引出焰色反应的概念,先向同学们介绍焰色反应的定义并亲自操作,检验钾离子的

过程,给学生展示焰色反应的具体步骤,然后要求学生仿照我得步骤检验钠离子,从而达到

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拓展新知,巩固小结最后,我将向学生提出疑问:“随着科学发展,未来的化学实验中

检验Cl-、SO42-等的方法可能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我将对一些好

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对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的常用仪器做简单介绍。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

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常见物质的检验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

1.NH4+的检验

2.CI-的检验

3.SO42-的检验

4.CO32-的检验

二、焰色反应

操作步骤

原理

第2单元课时3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下面我将

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进行

陈述。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体系中,溶液的配制与分析是苏教版化学一专题1第2单元“研究物质的实

验方法”第三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

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

示方法的认识,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技能,是中学化学中有关计

算和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要求学生掌握配制原理和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简单计算。2、学会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了解操作要点。3、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实验中

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4:结合操作练习中出现的现象来分析误差,增强感受性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操作要点是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刚接触容量瓶,在溶液配制过程的误差分析容易给学生造成认知困惑,

因此我将配制过程的误差进行分析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

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对物质的量,体积,质量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法学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本节课采用情境创设,问题引导,老师演示与

学生自己实验相结合以及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以人工降雨原料为线索,使学生逐步掌握

对物质的量浓度,精确配制溶液的学习,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课的开始我将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讲述人工降雨的流程,并指出有一种降雨炮弹里含有

碘化银,学生对此既熟悉又陌生(原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接着创设问题情境:在化

工厂中可以用硝酸盐和碘化钾溶液来生产碘化银,为使反应恰好完全,如何操作更为方便呢?

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当中(二)物质的量浓度

此时用PPT展示硝酸银与碘化钾反应方程式,大家知道它们的质量关系和物质的量的关

系吗?学生通过思考不难得到,我再提出问题:此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初中已经学过用质量

分数来表示溶液组成,如果工人已经配好5%硝酸银溶液,10%碘化钾溶液,那下一个工人该称

取多少质量的溶液来进行反应,才能恰好完全反应呢?已知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液的质量

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不难知道用溶质的质量除以质量分数。我顺势提出:下面工人会称

量溶液的质量来进行反应,那么称溶液的质量方便吗?如何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更加方便呢?

学生知道量体积更方便。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并且称量

一定量的溶液的非常不方便的,那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我们能不能引入一种新的浓度呢?

这种浓度最好能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物质的量,体积建立关系。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用溶质的物

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我顺势指出这种新的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介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并让学生通过习题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的突破使学生在掌握

新知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三)溶液的精确配制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工人如何精确检验碘化银的纯度?此问题的提出又将学生的思维拉

回到人工降雨原料的主线索当中。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溶液的精确配制的学习当中,接着,进

入问题探究:如何精确配制100mL0.WOmol/L的氯化钠溶液?并展示几个实验方案。学

生根据已有经验不难找出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功感之后,我

又顺势提出:那我们如何设计一个既有容量又精确的容器来配制100mL的溶液呢?学生根

据前面的学习不难设计下面像烧杯上面像量筒的容器,我借助多媒体完善。指出这种容器叫

容量瓶。并归纳介绍容量瓶的构造,特点,注意事项。

接下来小牛试刀,进行活动与探究:如何配制100mL0.100mol/L的氯化钠溶液?此

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又立即转移到对溶液配制的步骤的讨论中。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不难得到溶液配制的步骤,在此过程中,我会适当的加一下视频,图片来辅助和引导,

增强说服力。而且在演示操作的基础上,在转移和定容的步骤中我会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演

示完成后发给奖品以咨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更加熟练,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接着,我会,&结确保溶液浓度精确的条件。然后指出在配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

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的误差,并播放在老师没有示范的情况下学生的操作视频,并一一进行分

析,此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指导。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一一突破,

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也掌握了溶液的精确配制的操作步骤及要点。此时,

我再提出问题:既然我们今天收获了这么多,那现在我们能不能帮助前面工人解决硝酸银含

量的问题呢?通过PPT展示滴定操作及结果,学生根据结果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得

到最后结果。(四)小结

至此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和精确配制溶液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此时,我通过归纳

总结研究方向及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化学实验,确定物质的组成,揭示反应规律

六: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教学,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人工降雨原料为载体,通过问题引导,实

验操作,逐步揭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了溶液的精确配制的

操作步骤及要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聆听

七:板书设计

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

CB=n/V单位:mol/L二:溶液的精确配制1:计算2:称量3:溶解4:

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

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

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

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

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

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

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

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

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

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

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

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

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

“不可分割”。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二、西方原子鼻祖

[介绍]德谟克利特认为就像用一块块砖头砌墙一样,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指出:“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所能做到的,充其量

只是使原子彼此分离和再结合起来。正如我们不可在太阳系中放进一颗新的行星或消灭一颗

现存的行星一样,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或消灭一个氢原子。”这种观点换作现在更有趣的说法,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被消灭,他们只是被分开,再重新组合,你鼻尖上的

某个碳原子可能正是亿万年前恐龙尾巴上的呢。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原子学说。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成功地解释了化学定律。当然我们

现在知道受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这个理论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三、汤姆生模型

[介绍]到了19世纪末,由于电的发现,化学家们有条件去研究物质在通电条件下的性质

了。他们发现将一些气体装在密封的玻璃管中,再抽气使之比较稀薄,然后通上高压电,会

有一束射线从玻璃管的阴极通过气体到达阳极,人们称之为阴极射线。这种射线是什么呢?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该射线会发生偏转(这就

是现在我们家里电视机中的电子管的工作原理);他通过研究电场和磁场对该射线的作用,

发现这种射线带负电,并测出了其电荷与质量之比,这个比值很大;Thomson又使用了不同

的电极材料、在玻璃管中充入不同的气体,发现所得射线的电荷与质量之比都一样。

[提出问题]这些电子是那儿来的呢?为什么不管什么电极材料、什么气体所得到的射线都

一样呢?其电荷与质量之比很大又说明什么?

这样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面包代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

嵌干其中.

卤、卢瑟福模型

[介绍]几乎是在汤姆生实验的同时,居里夫人以及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等人开始了对放射现

象的研究。这其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贡献最大的是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a粒子带两个

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为4(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氯原子核)。卢瑟福将一束a粒子射向一张非

常薄的金箔,又将涂有硫化锌的屏幕放在其周围,a粒子撞在屏幕会产生荧光,通过观察各

个方向的荧光,卢瑟福发现大多数a粒子穿过了金箔,方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一些a

粒子在穿过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还有大约0.1%的a粒子甚至以不同角度被弹向金箔的前面。

[提出问题]如果按照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会这样吗?那该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呢?1.

为什么会被弹回来?应该是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2.为什么只有0.1%?只有少数a粒子靠

近了正电荷,也就是说原子内的正电荷不可能均匀分布,它占据的空间必然很小,原子应该

有一个带正电的核。3.a粒子被弹回来了,核却没有被弹出,可见金原子的原子核的质量一定

很大。

卢瑟福的结论: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大多数a粒子得以穿过金箔。原子所有的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很像行星围绕着太阳,因此当时年仅27岁的卢瑟福就和他的行星模型

一起载入了化学史。

五、波尔模型

[介绍]根据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产生电磁波,从而辐射出能量,离

核越来越近,最终落在原子核上。行星模型不能稳定存在?

波尔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看着这些不连续的谱线,也就是特定的能量,他受到启发,

意识到这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子远离或者靠近原子核时应该是跳跃式变化,也就是说,

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举个例子,你从楼梯上扔硬币,它只能落在某

个台阶上,而不会停留在两个台阶之间。

波尔认为在能量最低的轨道,电子运动可以看成是在“平地”上的状态,这时不会释放

能量。一旦电子获得了特定的能量,它就获得了动力,向上“攀登”一个或几个台阶,到达

一个新的轨道。当然,如果没有了能量的补充,它又将从那个能量较高的轨道上掉落下来,

回到较低的轨道上。同时释放出相应能量,对应于其光谱线。而从第二个台阶下来,或者从

第三个台阶下来放出的能量不同,也就对应着一根根不同的谱线。波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

结构,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

六、结构决定性质

[提出问题]研究原子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比如说,

钠能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颗粒。为什么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该如何解释该反

应的原理呢?我们首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每个钠原子

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每个氯原子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

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8电子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合价和什么有关?

现在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有关。大家有没有注意原子得失电

子后体积的变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后体积变大,原子失电子变成阳离子后体积变小。

为什么参加反应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比是1:1?

那么,如何解释镁和氧气的反应呢?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镁化学式应该是怎

样的?为什么是1:2?

七、神秘的夸克

[介绍]其实,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仍在发展。后来,又有科学家提出电子等微观粒子

就像光一样,既是一种粒子,又有波的性质,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在核外

运动像是一团带负电的云雾。

而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又分别由夸克构成。可夸克和电子就是基本粒子吗?它们会不

会也是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呢?

为进一步探求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的科学家们又在使用着什么样的手段呢?由于我们

仍然无法直接观察,那就只能通过“打靶”、“轰击”来改变对象的状态,再分析改变后的

结果,以了解其更微观的结构。其实原理仍然类似于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只不

过卢瑟福实验用的粒子源是天然射线。而要想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就需要速度更快、能量更

高和束流更强的粒子,更快、更高、更强。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粒子呢?我们的旅程到底有

没有尽头呢?

第3单元课时2

原子的构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来说。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原子的构成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单元第二小节。此前学生已学习了

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

因以及介绍了相对原子质量,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

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后面认识更小

微粒的铺垫。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

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