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_第1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_第2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_第3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_第4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指南TOC\o"1-2"\h\u22924第1章引言 365761.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3293351.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义与目标 414232第2章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分析 4262102.1我国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历程 4229922.2现行农业经营体系的优缺点 5216542.3国内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经验借鉴 510178第3章农业产业链重构 6234793.1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作用 639973.1.1内涵 6153663.1.2作用 6307643.2农业产业链重构策略 6293213.2.1结构优化 6241153.2.2环节拓展 654773.2.3主体培育 686853.2.4技术创新 6173843.2.5政策支持 7116293.3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 7204663.3.1产业链内部协同 789243.3.2产业链外部协同 7132163.3.3产业链与市场协同 7312263.3.4产业链与政策协同 715724第4章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7282304.1农业经营主体分类与特点 7281844.1.1家庭农场 7275714.1.2农民合作社 779654.1.3农业企业 7219864.1.4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7321224.2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 897714.2.1家庭农场培育 810474.2.2农民合作社培育 8325184.2.3农业企业培育 8148684.2.4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 819284.3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 8237424.3.1财政支持 8143624.3.2金融支持 866554.3.3土地政策 8188344.3.4技术与人才支持 926502第5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9169745.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992145.1.1创新主体培育 9146025.1.2创新平台建设 9232945.1.3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925480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924725.2.1成果转化机制建设 9305255.2.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9289425.2.3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激励 9216645.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0114665.3.1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 10311935.3.2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0142045.3.3农业科技培训与普及 1024528第6章农业金融服务创新 1051276.1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10156146.1.1农业金融需求特征 10188696.1.2农业金融供给现状 10172546.1.3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分析 1048016.2农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10234486.2.1农业信贷产品创新 10224756.2.2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10114526.2.3农业股权融资创新 11103016.2.4农业金融科技服务创新 114936.3农业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 1178666.3.1农业金融风险类型 11244266.3.2农业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估 11230416.3.3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11282746.3.4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1113807第7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11237387.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134577.1.1发展现状 11299237.1.2未来发展趋势 12220277.2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平台 1280297.2.1关键技术 1294677.2.2平台建设 12142267.3农业信息化应用与推广 13319727.3.1应用领域 13162207.3.2推广措施 1325504第8章农业绿色发展 1328168.1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 1348128.1.1概述 1346898.1.2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意义 13237968.1.3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14142508.1.4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14299758.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1471268.2.1概述 14295598.2.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意义 1436218.2.3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 1425198.2.4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14251508.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 14108858.3.1概述 143658.3.2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意义 14166188.3.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路径 14316198.3.4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政策支持 1520347第9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15152279.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1597839.1.1现状概述 15262409.1.2存在问题 15158999.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15245979.2.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5269329.2.2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 1511209.2.3加强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15174589.2.4促进服务主体协作 15291629.3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 16321729.3.1创新服务模式 16180079.3.2提升服务内容 16267439.3.3强化服务监管 1635509.3.4增强服务主体内生动力 1614783第10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162548810.1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 16632710.1.1政策体系构建原则 162883510.1.2政策体系构建内容 16541810.1.3政策优化路径 161111010.2政策实施与评估 1681510.2.1政策实施策略 163136910.2.2政策评估方法 172810410.2.3政策调整与完善 171839010.3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价 17799410.3.1组织实施机制 17962310.3.2监测评价体系 173004110.3.3政策宣传与培训 17第1章引言1.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概念与内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管理、市场等手段,优化农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以下内涵:(1)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涉及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2)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3)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4)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管理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1.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义与目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助于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增加农民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助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3)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完善农业政策体系,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第2章农业经营体系现状分析2.1我国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农业生产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效率较低。(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7919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向家庭经营转变。(3)农业产业化时期(199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点。2.2现行农业经营体系的优缺点现行农业经营体系具有以下优点:(1)家庭经营为主,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2)农业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但同时现行农业经营体系也存在以下缺点:(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不足。(4)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2.3国内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经验借鉴(1)国内经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如:①东北地区:推广大垄双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江浙沿海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③四川等地: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服务水平。(2)国际经验①美国:实行大规模、专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②日本:发展农业协同组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③以色列:创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国内外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经验的借鉴,可以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启示。第3章农业产业链重构3.1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作用3.1.1内涵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多种形式的交换与互动,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高效运转。3.1.2作用农业产业链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可以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2)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产业链有助于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益。(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链将科研、生产、推广等环节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保障食品安全: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有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3.2农业产业链重构策略3.2.1结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3.2.2环节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3.2.3主体培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3.2.4技术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现代化。3.2.5政策支持完善政策体系,为农业产业链重构提供有力保障。3.3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3.3.1产业链内部协同优化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实现信息、资源、技术等共享,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3.3.2产业链外部协同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产业及地区之间的协同,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空间。3.3.3产业链与市场协同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链的市场适应性。3.3.4产业链与政策协同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第4章农业经营主体培育4.1农业经营主体分类与特点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拥有经营自主权的各类组织和个人。根据其性质、规模和功能,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4.1.1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其特点为:规模适度、经营灵活、劳动生产率高、家庭成员利益紧密相连。4.1.2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结成的,以共同发展为目的,共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其特点为:民主管理、自愿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4.1.3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其特点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产业链完整。4.1.4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组织。其特点为: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公益性。4.2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4.2.1家庭农场培育(1)加强政策支持,鼓励适度规模经营。(2)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开展培训和教育。(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2.2农民合作社培育(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2)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运行效率。(3)拓展合作社业务范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4.2.3农业企业培育(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企业发展。(2)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4.2.4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1)完善政策体系,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2)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3)推动服务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4.3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4.3.1财政支持(1)设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扶持资金。(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经营主体负担。(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3.2金融支持(1)完善农业信贷政策,降低融资成本。(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需求。(3)鼓励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风险。4.3.3土地政策(1)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权益。(2)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3)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动。4.3.4技术与人才支持(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2)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3)引导人才流动,优化农业人才队伍结构。第5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5.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5.1.1创新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首要任务是培育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应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5.1.2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能力。通过搭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5.1.3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5.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5.2.1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激励机制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2.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创新推广方式,保证农业科技成果快速、高效地传播到广大农民。5.2.3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通过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优化职称评定政策等手段,激励科技人员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5.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5.3.1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结合农业生产需求,摸索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通过购买服务、企业参与、合作社互助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5.3.2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农业生产、管理、销售提供有力支持。5.3.3农业科技培训与普及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远程教育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助力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第6章农业金融服务创新6.1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6.1.1农业金融需求特征农业金融需求具有季节性强、周期性明显、分散性大、风险较高等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农业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6.1.2农业金融供给现状当前我国农业金融供给主要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提供,但存在供给不足、服务方式单一、金融产品不丰富等问题。6.1.3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分析分析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对农业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农业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等方面。6.2农业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6.2.1农业信贷产品创新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包括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范围、推出符合农业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推行产业链金融等。6.2.2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推广农业保险新产品,如天气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等,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6.2.3农业股权融资创新发展农业股权融资,引导农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6.2.4农业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农业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6.3农业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6.3.1农业金融风险类型分析农业金融风险的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6.3.2农业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对农业金融业务进行全面风险排查,保证风险可控。6.3.3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完善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监测、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等。6.3.4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负担。第7章农业信息化建设7.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节主要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7.1.1发展现状(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遥感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2)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农业政务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教育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和共享,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4)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7.1.2未来发展趋势(1)农业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农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农业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3)农业信息化向普惠性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4)农业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我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农业信息化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走出去”。7.2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平台7.2.1关键技术(1)农业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农业领域的大量数据,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物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通信技术等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云计算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4)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7.2.2平台建设(1)农业政务信息平台。整合农业政务信息资源,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效能。(2)农业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农产品价格、供求、行情等信息,助力农业产业发展。(3)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4)农业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提升农民和农业人才素质。7.3农业信息化应用与推广7.3.1应用领域(1)农业生产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防治、精准施肥等生产管理环节的智能化。(2)农产品流通与营销。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政策、市场、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信息服务,助力农村经济发展。(4)农业金融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模式,缓解农业融资难题。7.3.2推广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2)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3)推动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总结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信息化全面推广。(4)加强农业信息化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促进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第8章农业绿色发展8.1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8.1.1概述农业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节主要阐述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意义、目标与政策体系,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指导。8.1.2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意义农业绿色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8.1.3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8.1.4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创新、科技支撑、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8.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8.2.1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现状及主要措施,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持。8.2.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意义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2.3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土地资源退化等。8.2.4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措施采取农业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农业生态环境压力。8.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8.3.1概述本节主要讨论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必要性、技术路径及政策支持,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8.3.2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意义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3.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路径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采取生物、工程、管理等多种措施,开展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8.3.4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业生态系统修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技术指导、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保障。第9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9.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9.1.1现状概述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已初步形成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格局。但是在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9.1.2存在问题(1)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尤其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服务较为缺乏。(2)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地区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主体间协作不够紧密。(4)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9.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9.2.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9.2.2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各类服务资源向其集聚。9.2.3加强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素质。9.2.4促进服务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