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工作手册_第1页
土地整治工作手册_第2页
土地整治工作手册_第3页
土地整治工作手册_第4页
土地整治工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整治工作手册TOC\o"1-2"\h\u16928第1章土地整治概述 3255371.1土地整治的定义与意义 3206101.2土地整治的目标与任务 44868第2章土地整治法律法规及政策 4307522.1土地整治相关法律法规 4118012.2土地整治政策体系 5232222.3土地整治政策创新 511762第3章土地整治技术规范与标准 569003.1技术规范体系 525603.1.1技术规范概述 571903.1.2技术规范分类 69783.1.3技术规范编制与修订 6326583.2土地整治标准体系 632373.2.1标准体系概述 6227573.2.2标准体系分类 6318493.2.3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743503.3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7199833.3.1实施原则 7322233.3.2实施程序 7294613.3.3监督管理 76252第4章土地调查与评估 783694.1土地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8188104.1.1调查内容 8192034.1.2调查方法 8206454.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8264304.2.1分析内容 867644.2.2分析方法 850264.3土地整治潜力评估 9186034.3.1评估内容 9319344.3.2评估方法 91901第5章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 9208245.1项目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9229445.1.1原则 9253145.1.2程序 1092785.2土地整治项目设计 10159875.2.1设计依据 10132845.2.2设计内容 10109005.3项目实施方案编制 1061225.3.1编制依据 1062425.3.2编制内容 1118302第6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与管理 11191556.1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协调 11267006.1.1组织架构搭建 11197496.1.2岗位职责分配 1130056.1.3协调机制建立 11229746.2施工过程管理 1178896.2.1施工准备 1174266.2.2施工进度管理 12271666.2.3施工质量管理 12235346.2.4安全生产管理 12108806.3项目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 1211466.3.1项目质量控制 12205936.3.2项目进度控制 1276896.3.3项目投资控制 1290156.3.4考核与评价 12635第7章土地整治工程监理 12118327.1工程监理的职责与任务 12196047.1.1职责 12210477.1.2任务 1337997.2监理组织与工作程序 13249127.2.1监理组织 13158817.2.2工作程序 1391867.3工程质量、进度与投资监理 14217497.3.1工程质量监理 14219717.3.2工程进度监理 1490027.3.3工程投资监理 1426308第8章土地整治项目验收与评价 1417358.1项目验收的依据与程序 14238688.1.1依据 1445008.1.2程序 15316978.2验收内容与方法 15235478.2.1验收内容 152048.2.2验收方法 1573198.3项目后评价 1523533第9章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644709.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 16212939.1.1综合性原则:土地整治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因素,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建设。 16287419.1.2保护优先原则: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1658109.1.3可持续发展原则:土地整治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6319989.1.4科学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1613669.1.5社会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1689059.2生态保护措施 16118859.2.1严格项目审批: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项目符合生态保护要求。 1623589.2.2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物种和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16170709.2.3生态隔离与缓冲:在土地整治区域周边设置生态隔离带和缓冲区,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16122839.2.4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17300579.2.5防治污染:加强污染源头控制,降低土地整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17117289.3生态建设与恢复 1762609.3.1生态恢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17212979.3.2生态景观建设:结合土地整治,构建生态景观,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17143349.3.3绿化造林: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17277429.3.4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提高湿地生态功能。 17131439.3.5生态农业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17656第10章土地整治成果管理与信息化 173050510.1成果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71804810.1.1成果分类与归档 17544210.1.2成果质量控制 172613910.1.3成果共享与传播 17867810.1.4成果更新与维护 172929610.2土地整治信息化建设 18211310.2.1信息化基础设施 181406510.2.2信息资源建设 18183010.2.3信息系统建设 181527210.2.4信息安全保障 181662910.3信息化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与展望 182099410.3.1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82449210.3.2遥感技术(RS)应用 181873110.3.3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18573110.3.4大数据与云计算应用 18359810.3.5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 18第1章土地整治概述1.1土地整治的定义与意义土地整治,即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规划、整理和改造,以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结构、增加土地效益、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系列措施。在我国,土地整治是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5)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维护国家土地权益。1.2土地整治的目标与任务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包括:(1)调查评价土地资源,为土地整治提供科学依据;(2)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措施;(3)实施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4)开展土地复垦,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5)加强土地保护,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6)推进土地整治科技创新,提高土地整治效益;(7)建立健全土地整治管理制度,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第2章土地整治法律法规及政策2.1土地整治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整治工作在我国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依据,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2)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征收、补偿、整治等内容,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3)土地整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整治条例》是我国专门针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土地整治的目标、原则、程序、管理等内容。(4)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要求。2.2土地整治政策体系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整治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宏观调控,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等。(2)部门规章: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制定的规章,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规范,如《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等。(3)地方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地整治政策,如《某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4)政策配套措施:为保障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2.3土地整治政策创新我国在土地整治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土地整治工作的需要。(1)政策目标创新:从单一的耕地数量增加,向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多目标发展。(2)政策手段创新:运用市场机制、金融手段、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推动土地整治工作。(3)政策实施模式创新:推广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实施模式,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社会参与度。(4)政策监管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提高政策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政策创新,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土地整治技术规范与标准3.1技术规范体系3.1.1技术规范概述技术规范是指对土地整治工作中的技术要求、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的文件。它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依据,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效益。3.1.2技术规范分类土地整治技术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通用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如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水利等。(2)专项技术规范:针对特定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如盐碱地治理、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3)地方技术规范:根据地域特点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3.1.3技术规范编制与修订技术规范的编制与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依据科研试验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保证技术规范的科学性。(2)实用性:充分考虑工程实际需求,保证技术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前瞻性: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高技术规范的先进性。(4)协调性: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相协调,避免矛盾和冲突。3.2土地整治标准体系3.2.1标准体系概述土地整治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针对土地整治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评价准则。3.2.2标准体系分类土地整治标准体系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标准:包括土地整治术语、符号、分类、编码等。(2)通用标准:适用于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标准,如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工程管理等。(3)专项标准:针对特定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如土地复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4)方法标准:包括调查、监测、评价、统计等方面的标准。3.2.3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依据科研试验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保证标准的科学性。(2)实用性:充分考虑工程实际需求,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3)协调性: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规范相协调,避免矛盾和冲突。(4)动态性:根据技术发展、工程实践和市场需求,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3.3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3.3.1实施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各级土地整治管理部门的职责,保证技术规范与标准的统一实施。(2)宣传培训:加强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3)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保证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贯彻执行。3.3.2实施程序(1)项目立项阶段:依据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2)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施工、监理、验收等。(3)项目验收与评价阶段:依据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工程验收、效益评价等。3.3.3监督管理(1)建立健全土地整治技术规范与标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监督。(2)定期对技术规范与标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3)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行为进行查处,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健康发展。第4章土地调查与评估4.1土地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土地调查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其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以下是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1.1调查内容(1)土地自然属性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状况、水资源等。(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各类土地的用途、面积、分布、利用强度等。(3)土地权属调查:调查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利的归属情况。(4)土地规划利用情况调查: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5)土地整治项目调查:了解已实施和拟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情况。4.1.2调查方法(1)资料收集法:收集相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规划文件、统计报表等。(2)现场调查法:通过实地踏勘、测量、采样等方式获取土地现状数据。(3)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分析。(4)社会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土地使用权属和利益相关者意愿。4.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问题及其成因,为土地整治提供依据。4.2.1分析内容(1)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分析各类土地用途的面积、比例及空间分布。(2)土地利用强度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产出效益等。(3)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识别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闲置、低效利用、生态破坏等。(4)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与历史数据的差异,预测未来变化趋势。4.2.2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空间分析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3)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现状,找出差异与规律。4.3土地整治潜力评估土地整治潜力评估是对土地整治项目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土地整治的可行性、优先级和效益。4.3.1评估内容(1)土地整治目标:明确土地整治的目的,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2)整治措施及预期效果:分析土地整治措施,预测整治后的土地利用状况。(3)整治成本与效益分析:评估土地整治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整治风险分析:识别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社会稳定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等。4.3.2评估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计算土地整治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评估其经济效益。(2)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综合考虑多个目标,进行土地整治优先级排序。(3)风险评估法:运用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和评估整治风险。第5章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5.1项目规划的原则与程序5.1.1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2)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3)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科技含量。(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土地整治项目与生态环境相协调。(5)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企业、农民等多方共赢。5.1.2程序(1)项目立项: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以及当地实际需求,开展项目前期调研,明确项目目标、规模、投资等。(2)规划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编制项目规划方案。(3)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规划方案。(4)报批: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5.2土地整治项目设计5.2.1设计依据(1)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3)项目规划方案及批复文件。(4)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5.2.2设计内容(1)项目区基本情况分析。(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整治目标及规模。(4)土地整治措施及布局。(5)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6)环境影响评价。(7)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5.3项目实施方案编制5.3.1编制依据(1)项目规划方案及批复文件。(2)项目设计文件。(3)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5.3.2编制内容(1)项目实施目标。(2)项目实施范围、规模及工程量。(3)项目实施主体及责任划分。(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工程质量、安全及环保措施。(7)项目监测与评价。(8)项目后期管护与维护。通过以上内容的编制,为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指导。第6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与管理6.1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协调6.1.1组织架构搭建项目实施的组织架构应以高效、协调为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任务。设立项目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决策和指导;下设项目管理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综合部等部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6.1.2岗位职责分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保证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协作紧密。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6.1.3协调机制建立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包括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施工单位及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保证项目顺利推进。6.2施工过程管理6.2.1施工准备开展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图纸审查、施工方案制定、施工队伍选拔等。保证施工队伍具备相应资质,施工设备、材料符合设计要求。6.2.2施工进度管理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节点,保证施工进度与项目计划相一致。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监控,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保证项目按期完成。6.2.3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对关键工序、重点部位实行重点监控,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6.2.4安全生产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6.3项目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6.3.1项目质量控制建立健全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保证项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6.3.2项目进度控制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通过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现场巡查等方式,及时掌握项目进度情况,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6.3.3项目投资控制合理制定项目投资预算,加强对项目投资的动态监控。严格控制项目变更,对必要的变更进行充分论证,保证项目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内。6.3.4考核与评价建立项目考核与评价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奖惩,激励项目团队高效推进项目实施。第7章土地整治工程监理7.1工程监理的职责与任务7.1.1职责土地整治工程监理部门负责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保证工程按照设计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及施工合同的规定进行。主要职责如下:(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方案合理、可行;(2)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3)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4)审查工程量,核定工程进度款;(5)参与工程验收,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提出评价意见;(6)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7.1.2任务土地整治工程监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监督施工企业按照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2)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旁站监理;(3)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对发觉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4)跟踪工程进度,保证工程按计划推进;(5)控制工程投资,防止出现超预算情况;(6)参与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定标准。7.2监理组织与工作程序7.2.1监理组织土地整治工程监理组织应具备以下特点:(1)专业性:监理人员应具备土地整治、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2)独立性:监理部门应独立于施工、设计等其他参建单位,保证监理工作的客观、公正;(3)权威性:监理部门应具有相应的资质,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4)高效性:监理组织应保证工作的高效性,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7.2.2工作程序土地整治工程监理工作程序如下:(1)编制监理规划,明确监理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等;(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提出审查意见;(3)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包括旁站监理、巡视检查等;(4)定期召开监理例会,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问题;(5)审查工程量,核定工程进度款;(6)参与工程验收,对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提出评价意见。7.3工程质量、进度与投资监理7.3.1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质量监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施工企业资质,保证施工企业具备相应能力;(2)监督施工企业按照设计文件、施工规范和施工合同进行施工;(3)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旁站监理;(4)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对发觉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5)参与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定标准。7.3.2工程进度监理工程进度监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计划合理、可行;(2)跟踪工程进度,及时掌握工程实际完成情况;(3)对工程进度进行定期分析,协调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4)保证工程按计划推进,防止出现延期情况。7.3.3工程投资监理工程投资监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工程预算,保证预算合理、准确;(2)控制工程变更,防止出现超预算情况;(3)审查工程量,核定工程进度款;(4)参与工程结算,保证工程投资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第8章土地整治项目验收与评价8.1项目验收的依据与程序8.1.1依据土地整治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1)国家及地方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施工图纸及相关技术规范;(3)项目合同、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及变更资料;(4)项目投资计划、资金使用及管理文件;(5)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文件。8.1.2程序项目验收程序如下:(1)项目完成后,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自验收;(2)自验收合格后,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请;(3)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步验收;(4)初步验收合格后,进行正式验收;(5)正式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报告,并进行公告。8.2验收内容与方法8.2.1验收内容项目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实施任务的完成情况;(2)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3)项目施工质量及工程安全;(4)项目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5)项目资料整理及归档情况。8.2.2验收方法项目验收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检查:对项目实施现场进行实地查看,了解工程完成情况及工程质量;(2)查阅资料:审查项目相关文件、资料,核实项目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3)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成果进行评审,提出验收意见;(4)问卷调查:了解项目受益群众对项目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8.3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主要对项目实施效果、效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为土地整治项目改进和管理提供依据。评价内容包括:(1)项目实施效果:评价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分析项目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2)项目效益: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项目管理:评价项目组织、实施、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4)政策建议:根据项目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建议。第9章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9.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土地整治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遵循以下原则:9.1.1综合性原则:土地整治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因素,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建设。9.1.2保护优先原则: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持续性。9.1.3可持续发展原则:土地整治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9.1.4科学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保证措施的有效性。9.1.5社会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9.2生态保护措施为保证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采取以下措施:9.2.1严格项目审批: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项目符合生态保护要求。9.2.2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物种和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9.2.3生态隔离与缓冲:在土地整治区域周边设置生态隔离带和缓冲区,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9.2.4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9.2.5防治污染:加强污染源头控制,降低土地整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