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病虫害防治与生态农业发展指南TOC\o"1-2"\h\u7296第1章引言 4271401.1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441121.1.1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96821.1.2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问题 4291331.2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意义 4141481.2.1生态农业的概念 4141021.2.2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58619第2章农业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原理 5214352.1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562232.2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5270602.3生态防治方法概述 618901第3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6223923.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6255153.2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87443.2.1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7302383.2.2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 7250633.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7260453.2.4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7189643.3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7156723.3.1发展特色农业 7297663.3.2培育高产、优质、抗病农作物品种 727833.3.3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 731293.3.4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 739463.3.5增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 711277第4章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8285954.1病虫害监测方法 8295704.1.1田间调查法 8270134.1.2气象监测法 8312574.1.3遥感技术监测法 8193824.1.4生物技术监测法 8315564.2病虫害预警技术 8133384.2.1经验模型预警 8217694.2.2统计模型预警 8271604.2.3机理模型预警 8298924.2.4智能预警技术 889384.3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 8273694.3.1监测网络建设 894194.3.2预警系统研发 9261064.3.3预警信息发布 9103984.3.4预警体系运行与评估 95646第5章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 955945.1农业防治措施 9178125.1.1合理轮作: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减少连作,降低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9211765.1.2抗病品种选育: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964645.1.3土壤改良: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9294365.1.4灌溉管理:合理灌溉,避免水涝或干旱,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9143985.1.5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986505.2生物防治技术 9263995.2.1天敌生物: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9182815.2.2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害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9130895.2.3生物农药: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等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9127735.3化学防治方法 9309115.3.1农药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和作物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10327485.3.2喷雾技术:采用正确的喷雾技术,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减少农药使用量。 10101535.3.3农药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 10182615.4物理防治手段 10306145.4.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设备诱杀害虫。 10320575.4.2防虫网:在作物生长期间,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 1073085.4.3热处理:利用高温对种子、种苗进行处理,杀灭病虫害。 1050035.4.4人工捕杀: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人工捕杀,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 1016024第6章生态农业模式与病虫害防治 1083226.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10225366.2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特点 10180116.3常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病虫害防治 11303686.3.1循环农业模式 1116056.3.2立体农业模式 11326206.3.3生物农业模式 1116232第7章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选育与利用 11210107.1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 11254487.1.1确定抗性目标 11204417.1.2选择抗源材料 11296607.1.3抗性鉴定与评价 12111987.1.4抗性遗传研究 12144717.1.5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12215787.2抗病虫害品种的利用 12236447.2.1品种布局 1233367.2.2种植技术 12203657.2.3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12155707.2.4品种更新 12325717.3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抗病虫害育种中的应用 12243907.3.1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流程 12142097.3.2抗病虫害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选育 12151417.3.3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生产 12273737.3.4转基因品种的监管与评估 1319562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3129638.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321388.1.1土壤质量下降 13135038.1.2水资源污染与枯竭 1348338.1.3生物多样性减少 13191288.1.4气候变化影响 1330703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204228.2.1发展生态农业 13206678.2.2科学施肥与用药 13326748.2.3优化水资源利用 13153748.2.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4205018.3农业生态恢复技术 1425718.3.1土壤改良技术 14174598.3.2水土保持技术 14161428.3.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4282118.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4283058.3.5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 1415683第9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政策与法规 14138859.1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政策 14242699.1.1强化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1488549.1.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4304649.1.3优化农药使用结构 15209579.1.4提高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水平 15211599.2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法规 1538649.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511589.2.2《农药管理条例》 15118849.2.3《植物检疫条例》 15130169.2.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 15320399.3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57929.3.1参与国际公约和协定 15274339.3.2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15279599.3.3建立联合研究平台 161439.3.4加强国际培训与人才培养 163885第10章农业病虫害防治与生态农业发展展望 16251510.1农业病虫害防治发展趋势 162587310.1.1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63013510.1.2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16431010.1.3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163166810.1.4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162358110.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16583310.2.1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人心 162207810.2.2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163273410.2.3生态农业技术创新 172654510.2.4产业链条完善 172766710.3持续发展策略与建议 171165910.3.1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 171400510.3.2构建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71797310.3.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7708610.3.4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171651710.3.5提高农民生态农业意识 17375710.3.6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7第1章引言1.1农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气候变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作用。1.1.1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甚至引发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同时病虫害的发生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效益,影响农民增收。1.1.2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问题尽管我国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不完善、农药过量使用、防治效果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实现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1.2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意义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结合当地资源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1.2.1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2.2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1)提高农产品质量: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4)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2章农业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原理2.1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农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对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3)作物品种抗性:不同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显著,抗性较低的品种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4)耕作制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连作、密植等,会破坏土壤生态环境,降低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施肥与灌溉:过量或不足的施肥、不当的灌溉方式,均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发生。(6)人类活动:农药的过量使用、农产品流通等人类活动,也会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影响。2.2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预防为主:加强作物栽培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3)适时防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防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精准防治: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病虫害种类,制定精准的防治方案。(5)安全防治: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2.3生态防治方法概述生态防治方法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因素,对病虫害进行控制。(2)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诱杀、遮光、隔离等,降低病虫害发生。(3)农业防治:通过优化耕作制度、选用抗性品种、合理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机,减少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5)生态调控: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第3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3.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类、遗传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包括作物多样性、畜禽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农业微生物多样性等组成部分。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2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2.1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遗传资源实施就地保护,保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3.2.2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收集、整理和保存农业遗传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品种和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品种,建立农业遗传资源库,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物质基础。3.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样化、生态化、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3.2.4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和推广适应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如轮作、间作、套作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生态压力。3.3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3.3.1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3.3.2培育高产、优质、抗病农作物品种利用遗传多样性,开展农作物品种改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3.3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3.3.4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如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3.3.5增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预警4.1病虫害监测方法4.1.1田间调查法田间调查法是病虫害监测的基础方法,主要包括定点调查和普查两种形式。通过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为防治提供依据。4.1.2气象监测法气象监测法利用气象因素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4.1.3遥感技术监测法遥感技术监测法通过获取作物生长状况、植被指数等遥感信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4.1.4生物技术监测法生物技术监测法利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4.2病虫害预警技术4.2.1经验模型预警经验模型预警基于历史病虫害发生数据,结合气候、作物品种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4.2.2统计模型预警统计模型预警通过分析病虫害与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状况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统计预测模型,提高预警准确性。4.2.3机理模型预警机理模型预警基于病虫害发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环境因素,构建数学模型,对病虫害发生发展进行预测。4.2.4智能预警技术智能预警技术利用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病虫害监测数据,实现病虫害自动识别和预警。4.3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4.3.1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病虫害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监测站点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病虫害监测能力。4.3.2预警系统研发研发病虫害预警系统,集成多种预测模型和方法,提高预警准确性。4.3.3预警信息发布建立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准确传播。4.3.4预警体系运行与评估对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进行运行管理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体系结构和功能,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第5章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5.1农业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措施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具体措施如下:5.1.1合理轮作: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减少连作,降低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5.1.2抗病品种选育: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5.1.3土壤改良: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1.4灌溉管理:合理灌溉,避免水涝或干旱,减少病虫害的发生。5.1.5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5.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5.2.1天敌生物:利用害虫的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5.2.2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害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5.2.3生物农药: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等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5.3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是通过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需谨慎使用,保证安全环保。5.3.1农药选择:根据病虫害种类和作物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5.3.2喷雾技术:采用正确的喷雾技术,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减少农药使用量。5.3.3农药交替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5.4物理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手段是利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具有无污染、环保的特点。5.4.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设备诱杀害虫。5.4.2防虫网:在作物生长期间,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5.4.3热处理:利用高温对种子、种苗进行处理,杀灭病虫害。5.4.4人工捕杀: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人工捕杀,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第6章生态农业模式与病虫害防治6.1生态农业模式概述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手段,构建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多种类型,如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农业等,各具特色,但共同目标均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6.2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特点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要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1)环保性:降低化学农药残留,减少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2)持久性:通过增强作物抗病性、利用天敌等生物控制方法,实现病虫害的长期控制。(3)安全性: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4)综合性:结合农业、生物、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多元化。6.3常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病虫害防治6.3.1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如捕食螨、寄生蜂等。(2)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6.3.2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模式通过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1)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2)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3.3生物农业模式生物农业模式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培育抗病、抗虫、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病虫害防治方法有:(1)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品种。(2)采用微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增强作物抗病性。通过以上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第7章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选育与利用7.1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抗病虫害品种选育的关键步骤:7.1.1确定抗性目标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明确选育抗性品种的目标,如抗稻瘟病、抗小麦白粉病、抗玉米螟等。7.1.2选择抗源材料收集、筛选具有抗性的种质资源,包括国内外优异抗源材料,作为选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基础。7.1.3抗性鉴定与评价采用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候选品种进行抗病虫害能力的评估,保证选育出的品种具有稳定的抗性。7.1.4抗性遗传研究研究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为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7.1.5培育抗病虫害品种通过杂交、回交、诱变等育种方法,将抗性基因导入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种中,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新品种。7.2抗病虫害品种的利用抗病虫害品种的利用是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7.2.1品种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病虫害种类和抗性品种特点,合理布局抗病虫害品种。7.2.2种植技术采用适宜的种植技术,发挥抗病虫害品种的最大潜力,如合理密植、轮作等。7.2.3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结合病虫害监测,针对抗病虫害品种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7.2.4品种更新根据病虫害演变和抗性品种的利用效果,及时更新品种,保持抗性品种的持久有效性。7.3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抗病虫害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为抗病虫害育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7.3.1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流程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基因克隆、载体构建、遗传转化等关键环节。7.3.2抗病虫害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性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培育抗病虫害转基因品种。7.3.3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生产探讨转基因品种的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保证转基因品种的安全生产。7.3.4转基因品种的监管与评估加强转基因品种的监管,开展风险评估,保证转基因品种的合规性和安全性。第8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8.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8.1.1土壤质量下降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土壤的生产力。8.1.2水资源污染与枯竭农业灌溉中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以及农田排水和农药、化肥流失,导致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枯竭。8.1.3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农业生产活动的严重影响,如过度开发、单一作物种植、化学农药使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8.1.4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农作物生长,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8.2.1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农业。8.2.2科学施肥与用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提倡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的应用。8.2.3优化水资源利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8.2.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8.3农业生态恢复技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可采取以下生态恢复技术:8.3.1土壤改良技术采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8.3.2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梯田、梯地、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8.3.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种植方式,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粪便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8.3.5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第9章农业病虫害防治政策与法规9.1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几个主要政策方向:9.1.1强化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政策要求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9.1.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9.1.3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政策旨在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9.1.4提高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促进农业绿色发展。9.2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法规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法律和规章:9.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该法律规定了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职责,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9.2.2《农药管理条例》该条例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9.2.3《植物检疫条例》该条例明确了植物检疫的范围、标准和措施,防止病虫害的传入和蔓延,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9.2.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责任、措施和监督管理等内容,保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9.3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提高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我国积极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9.3.1参与国际公约和协定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孕妇用品售后服务模式创新-洞察分析
- 网络广告伦理问题-洞察分析
- 医疗信息化应用分析-洞察分析
- 移动学习行为分析-洞察分析
- 药品质量控制方法-洞察分析
- 特色农产品冷链技术-洞察分析
- 移动医疗与远程教育-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在网页设计中的优势-洞察分析
- 循环利用产业链构建-洞察分析
- 云端网络功能虚拟化-洞察分析
- 铺贴瓷砖地砖劳务综合施工合同
- (整理)RNAV导航技术课件
- 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技术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冲压机构及送料机构设计说明书
- 7.5组态王使用手册api接口函数说明
- 智能化弱电系统投标技术文件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考核试题与答案
- 年产万吨甲醇制二甲醚生产工艺的初步设计说明书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科书课后答案(全)
- touchstone第四册第3单元
- 胶原蛋白行业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