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与交流方案TOC\o"1-2"\h\u2583第一章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164541.1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4145281.2农业生产发展趋势预测 4204001.3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421874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体系构建 5167412.1技术培训目标与原则 5120522.1.1培训目标 556052.1.2培训原则 5175472.2技术培训内容与方法 5305252.2.1培训内容 5111122.2.2培训方法 6208772.3技术培训组织与管理 6247952.3.1培训组织 642712.3.2培训管理 632558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6133573.1土壤类型与特性 6257073.1.1砂土 7132953.1.2粘土 7314443.1.3壤土 7172213.1.4盐碱土 767283.2土壤改良技术 7115663.2.1物理改良 7291503.2.2化学改良 771943.2.3生物改良 790103.3土壤管理与保育 7287903.3.1土壤施肥 7177193.3.2土壤水分管理 894003.3.3轮作与休闲 8293323.3.4土壤保护与修复 829397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与模式 8265694.1作物品种选择与布局 8200244.1.1品种选择原则 860734.1.2品种布局策略 878694.2作物栽培关键技术 844274.2.1土壤改良与培肥 9195194.2.2精细播种与育苗 9100444.2.3水分管理 9265394.2.4病虫害防治 949544.3创新栽培模式介绍 9260554.3.1间作套作模式 9227204.3.2轻简化栽培模式 9166474.3.3设施农业栽培模式 1012284.3.4生态农业栽培模式 1017186第五章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011490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10318195.1.1常见病害识别 10141455.1.2常见虫害识别 10238675.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10121405.2.1生物防治 10210965.2.2化学防治 11110025.3综合防治策略 1129216第六章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 11106996.1农业机械化技术 1172706.1.1耕作机械化技术 11299356.1.2收获机械化技术 1288936.1.3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12229806.2农业智能化技术 12325866.2.1精准农业技术 12192276.2.2农业物联网技术 1276586.2.3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 12986.3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1239006.3.1无人化农业 12110356.3.2绿色环保农业 12319136.3.3网络化农业 12238596.3.4智能化决策支持 1311753第七章农业节水技术 13202157.1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 13132247.1.1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 13270607.1.2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3102797.2节水灌溉技术 13256647.2.1喷灌技术 13158867.2.2微灌技术 13268897.2.3滴灌技术 13222317.2.4渗灌技术 13146837.3农业节水措施与应用 13259727.3.1改进灌溉制度 1381777.3.2优化灌溉技术 14181927.3.3农业水肥一体化 14217887.3.4农田水分调控 14192487.3.5农业结构调整 1418682第八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4116428.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 1411415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458508.2.1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1463858.2.2水资源保护技术 14104878.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4274428.2.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14281698.2.5气候变化适应技术 15265258.3农业生态修复实践案例 1562818.3.1沙漠化地区农业生态修复 152558.3.2石漠化地区农业生态修复 1564948.3.3农业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15206538.3.4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 152160第九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15274659.1农产品品牌策划与定位 15314289.1.1品牌命名与标识设计 15248149.1.2品牌核心价值提炼 15313789.1.3品牌文化塑造 16275019.1.4品牌定位策略 16145819.2农产品市场推广策略 1691539.2.1线上线下融合推广 1636169.2.2营销活动策划 1681719.2.3媒体宣传与合作 16174739.2.4建立销售渠道 1694219.2.5品牌口碑营销 16190639.3农业品牌案例分享 16132459.3.1案例一:褚橙 1662839.3.2案例二:三只松鼠 16148339.3.3案例三:百草味 1644209.3.4案例四:五常大米 176120第十章农业生产技术交流与协作 172472410.1技术交流形式与途径 171062010.1.1学术会议与研讨会 173172410.1.2农业技术培训 173156810.1.3现场观摩与交流 172418810.1.4咨询服务与合作研究 1716110.2农业技术协作模式 171028310.2.1科研院所与企业协作 172990410.2.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71574910.2.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81181310.2.4农业技术联盟 181433110.3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的未来发展展望 18500210.3.1信息化与网络化 181257110.3.2个性化与差异化 181365910.3.3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 18223110.3.4国际化与合作共赢 18第一章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1农业生产现状分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耕地资源紧张、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压力等。1.2农业生产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结构升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将得到快速发展。(2)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高效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4)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强化农业环境治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1.3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有利于:(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观念,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5)助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体系构建2.1技术培训目标与原则2.1.1培训目标本章节旨在明确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目标,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技术素养和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其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2)培养农业生产者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3)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2.1.2培训原则为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遵循以下原则开展培训工作:(1)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业生产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综合应用能力;(3)分类培训原则。针对不同农业生产者,如种植户、养殖户等,实施分类培训,提高培训效果;(4)持续改进原则。不断总结培训经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提升培训质量。2.2技术培训内容与方法2.2.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推广;(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4)农业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5)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及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知识。2.2.2培训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培训:(1)现场教学。组织农业生产者实地参观学习,现场讲解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2)理论授课。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3)实操训练。组织农业生产者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4)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电视等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线上培训;(5)经验交流。组织农业生产者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成功案例。2.3技术培训组织与管理2.3.1培训组织建立完善的培训组织体系,包括:(1)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2)设立培训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3)聘请培训师资,保证培训质量。2.3.2培训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保证培训效果:(1)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师资等信息;(2)实施培训考核,评价农业生产者的学习成果;(3)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发觉问题,及时调整;(4)建立培训反馈机制,了解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3.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的类型及其特性,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1砂土砂土质地较轻,排水功能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其有机质含量较低,需要加强有机肥料的施用。3.1.2粘土粘土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排水功能较差。其通气性较差,影响根系生长,需通过改良提高土壤的通气性。3.1.3壤土壤土质地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排水功能,是最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壤类型。3.1.4盐碱土盐碱土含有大量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良,降低土壤盐分和碱性。3.2土壤改良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相应的改良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3.2.1物理改良物理改良主要包括深翻、松土、覆盖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3.2.2化学改良化学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石灰、石膏等物质,调整土壤的pH值和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环境。3.2.3生物改良生物改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3.3土壤管理与保育合理的土壤管理与保育措施,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3.1土壤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微生物肥料等,保证土壤养分的供应。3.3.2土壤水分管理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和盐碱化。3.3.3轮作与休闲实施轮作和休闲制度,减轻土壤疲劳,提高土壤肥力和抗病能力。3.3.4土壤保护与修复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壤侵蚀、污染和退化,对受损土壤进行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与模式4.1作物品种选择与布局作物品种的选择与布局是农业生产中的环节,关系到作物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合理的品种选择与布局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节主要介绍如何根据我国不同生态区域及市场需求,进行作物品种的选择与布局。4.1.1品种选择原则(1)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品种;(2)丰产性原则: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品种;(3)品质优良原则:选择品质好、市场需求大的品种;(4)抗逆性原则:选择抗病、抗虫、抗逆性强的品种;(5)稳定性原则:选择产量稳定、性状稳定的品种。4.1.2品种布局策略(1)按生态区域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布局;(2)按市场需求布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3)按茬口安排布局:根据茬口安排,选择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搭配种植;(4)按病虫害防治需求布局: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抗性品种进行布局。4.2作物栽培关键技术作物栽培关键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作物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4.2.1土壤改良与培肥(1)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2)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3)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用化肥;(4)土壤调理剂应用: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环境。4.2.2精细播种与育苗(1)精细整地: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2)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3)播种方式:采用适宜的播种方式,提高播种效果;(4)育苗移栽:采用育苗移栽技术,提高作物生长速度。4.2.3水分管理(1)灌溉: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灌溉;(2)排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作物受涝;(3)节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2.4病虫害防治(1)农业防治: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发生;(4)物理防治:采用诱杀、阻隔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4.3创新栽培模式介绍我国在作物栽培方面不断摸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栽培模式。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创新栽培模式。4.3.1间作套作模式间作套作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栽培方式。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4.3.2轻简化栽培模式轻简化栽培模式是指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简化栽培管理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如玉米免耕直播、水稻抛秧等技术。4.3.3设施农业栽培模式设施农业栽培模式是指在温室、大棚等保护设施内进行作物栽培,通过调控环境条件,实现周年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3.4生态农业栽培模式生态农业栽培模式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生态友好型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第五章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准确地识别病虫害种类,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防治效果。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其识别方法。5.1.1常见病害识别(1)真菌性病害:表现为叶斑、茎枯、根腐等症状,常见于潮湿、温暖的环境。(2)细菌性病害:表现为溃疡、萎蔫、腐烂等症状,常见于高温、高湿的环境。(3)病毒性病害:表现为花叶、褪绿、皱缩等症状,常见于传毒媒介较多的环境。(4)线虫性病害:表现为植株生长不良、根结等症状,常见于土壤湿度较大、温度较低的环境。5.1.2常见虫害识别(1)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造成植物生长不良。(2)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等,以咬食植物叶片、果实为生,造成植物产量降低。(3)钻蛀式害虫:如玉米螟、水稻螟等,以钻蛀植物茎秆、果实为生,影响植物正常生长。5.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5.2.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1)天敌生物:引入或繁殖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2)生物农药: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动物源等生物农药,抑制病虫害发生。5.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具有速效、简便、易操作等优点。(1)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时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合理施用农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用,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5.3综合防治策略综合防治策略是将多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的一种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抗虫品种,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灌溉,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2)物理防治:利用诱虫灯、色板、性诱剂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结合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蔓延。(4)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培训与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防治水平,保证防治效果。第六章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6.1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产品质量的一系列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6.1.1耕作机械化技术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拖拉机、耕作机、播种机等设备的使用,实现耕地、播种、施肥、喷药等作业的自动化。6.1.2收获机械化技术收获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收割机、脱粒机、摘果机等设备,以提高作物收获效率,减少损失。6.1.3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包括切割、分级、清洗、包装等环节的设备应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6.2农业智能化技术农业智能化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6.2.1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卫星定位、无人机、田间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农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6.2.2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监控、自动调控。6.2.3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病虫害识别、智能灌溉、农产品质量检测等。6.3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正逐步融合,未来发展趋势如下:6.3.1无人化农业无人化农业通过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实现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智能化。6.3.2绿色环保农业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如节能型农机、生物降解地膜等。6.3.3网络化农业农业生产将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6.3.4智能化决策支持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实时的决策支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七章农业节水技术7.1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节主要从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为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现实依据。7.1.1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概述我国农业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及利用情况,分析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指出农业用水面临的压力。7.1.2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灌溉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污染等。7.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7.2.1喷灌技术介绍喷灌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优缺点。7.2.2微灌技术介绍微灌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优缺点。7.2.3滴灌技术介绍滴灌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优缺点。7.2.4渗灌技术介绍渗灌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优缺点。7.3农业节水措施与应用针对我国农业节水现状,本节提出一系列农业节水措施,并介绍其应用情况。7.3.1改进灌溉制度介绍改进灌溉制度的方法和措施,如调整灌溉时期、控制灌溉定额等。7.3.2优化灌溉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7.3.3农业水肥一体化介绍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3.4农田水分调控通过调整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用水。7.3.5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降低农业用水需求。通过以上措施的应用,有助于缓解我国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8.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退化;水资源污染与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8.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8.2.1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针对耕地质量下降问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渍化。8.2.2水资源保护技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排水治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水稻湿润栽培、旱作等技术,减轻对水资源的依赖。8.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开展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保护与利用。8.2.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8.2.5气候变化适应技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提高农业抗灾能力。8.3农业生态修复实践案例8.3.1沙漠化地区农业生态修复在沙漠化地区,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种植耐旱作物、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技术,实现了沙漠化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生态的修复。8.3.2石漠化地区农业生态修复在石漠化地区,采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技术,提高了土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8.3.3农业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在农业污染较重的地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沟渠建设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8.3.4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实施梯田改造、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林建设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以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九章农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9.1农产品品牌策划与定位农产品品牌策划与定位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产品品牌策划与定位的关键内容:9.1.1品牌命名与标识设计品牌命名应简洁易记、富有特色,体现产品特点。标识设计应具有视觉冲击力,易于识别和传播。9.1.2品牌核心价值提炼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突出产品优势,如绿色、有机、优质等,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的需求。9.1.3品牌文化塑造挖掘农业文化、地域文化等,将文化内涵融入品牌建设中,提升品牌形象。9.1.4品牌定位策略根据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自身优势,确定品牌定位。如高端定位、差异化定位等。9.2农产品市场推广策略农产品市场推广是实现品牌价值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农产品市场推广策略的相关内容:9.2.1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结合传统线下渠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推广。9.2.2营销活动策划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如新品发布、试吃体验、农产品采摘等,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和购买意愿。9.2.3媒体宣传与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发布品牌新闻、产品资讯等,提高品牌知名度。9.2.4建立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如商超、专卖店、社区团购等,实现产品快速流通。9.2.5品牌口碑营销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累良好口碑,实现口碑传播。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