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_第1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_第2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_第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_第4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指南TOC\o"1-2"\h\u26028第1章引言 4602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432095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13681.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概述 532196第2章农业资源管理与保护 5125832.1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 561322.1.1农业资源调查 571352.1.2农业资源评估 5301082.2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619611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74012.2.2发展循环农业 6261962.2.3推进农业区域布局 6277772.2.4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6159662.3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6144782.3.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6255552.3.2农田土壤保护 663852.3.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 619222.3.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6148522.3.5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 728687第3章生态农业建设 7196213.1生态农业模式选择 7175203.1.1模式选择原则 7223633.1.2常见生态农业模式 717673.2生态农业关键技术 7311833.2.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7115543.2.2节水灌溉技术 7319913.2.3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261703.3生态农业政策与推广 875843.3.1政策措施 8260033.3.2推广途径 811320第四章农业生产方式优化 85074.1精准农业技术 8133254.1.1土壤监测与施肥 8129164.1.2灌溉管理 8116104.1.3农田信息管理 9323924.2循环农业模式 963554.2.1种养结合 9261454.2.2农作物秸秆利用 962974.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95274.3绿色防控技术 9311604.3.1生物防治 966114.3.2物理防治 9313854.3.3农业防治 91842第5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0158925.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1018155.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061505.1.2优化目标与原则 10170305.1.3优化路径与措施 1019375.2产业链延伸与整合 1055035.2.1产业链现状分析 1052395.2.2延伸与整合策略 1075425.2.3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 10123355.3农业多功能开发 10288235.3.1农业多功能性概述 101535.3.2开发模式与途径 10276695.3.3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1127019第6章农村能源与节能减排 11148746.1农村能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1150016.1.1能源利用现状 11297166.1.2存在的问题 11249286.2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 11113666.2.1节能技术 1149936.2.2减排技术 11171126.3农村能源政策与监管 1239186.3.1政策支持 12166866.3.2监管措施 12127276.3.3宣传教育与培训 1210703第7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240587.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12123997.1.1概述 12239387.1.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12217657.1.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12124717.1.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 1223461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13211837.2.1概述 13122747.2.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 1346767.2.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3310387.2.4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 13264837.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 1332237.3.1概述 135977.3.2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1351997.3.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3237307.3.4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 13165857.3.5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国内交流 1329750第8章农业市场与贸易 13134468.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3140158.1.1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13117248.1.2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14148298.1.3增强市场信息服务 14169928.2农产品品牌培育与营销 14246928.2.1强化品牌意识 14261478.2.2优化农产品品质 14252808.2.3创新营销模式 14316438.3农业国际贸易与合作 1476528.3.1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14260238.3.2拓展国际市场 14253358.3.3加强国际农业合作 143055第9章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 1546729.1农业政策体系构建 1540559.1.1政策目标 15268519.1.2政策手段 1576739.1.3政策主体 15237999.1.4政策评估与调整 15267359.2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157999.2.1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15308409.2.2农业基本法 1546419.2.3农业专项法 15149089.2.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317669.3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6316759.3.1政策宣传与培训 1646389.3.2政策实施与监督 1682389.3.3政策评估与反馈 1637819.3.4法律责任追究 164954第10章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监测 16114610.1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16939110.1.1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农田土壤质量、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农田生物多样性、农业面源污染等指标。 162272310.1.2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投资回报率等指标。 162870910.1.3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就业、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卫生等指标。 163125210.1.4技术进步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技术普及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指标。 162744310.1.5政策与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管理体制、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等指标。 171164610.2农业可持续发展监测方法 17777010.2.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农业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整理和加工,保证数据质量。 173136010.2.2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17616010.2.3评估模型构建:根据各指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模型,如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171197510.2.4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71948310.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调整与优化建议 1716910.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172728110.3.2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高效农业技术。 172011310.3.3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172153410.3.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 171093910.3.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71568510.3.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7766910.3.7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 17第1章引言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全球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还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为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延长产业链,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有利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3)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发展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4)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1.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概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3)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4)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态效益。(5)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政策体系,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2章农业资源管理与保护2.1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本章首先对农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为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2.1.1农业资源调查农业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调查。通过野外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全面掌握农业资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2.1.2农业资源评估农业资源评估旨在对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潜力、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以期为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决策支持。2.2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策略: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资源条件的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2.2发展循环农业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2.2.3推进农业区域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2.2.4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2.3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农业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业环境保护措施:2.3.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推广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轻农业面源污染。2.3.2农田土壤保护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2.3.3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加强退化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3.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遗传资源,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2.3.5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环境风险预警能力,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生态农业建设3.1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3.1.1模式选择原则(1)遵循生态学原理,注重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2)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发挥区域优势;(3)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1.2常见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旱作区: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技术;(2)南方水田区:发展稻田养鱼、稻鸭共作等生态农业模式;(3)丘陵山区:发展林果间作、梯田种植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4)沿海地区:推广海洋渔业与陆地农业相结合的生态模式。3.2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生态农业关键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列举几项关键技术:3.2.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1)保护本地优良农作物品种,开展品种资源调查与利用;(2)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合理布局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3.2.2节水灌溉技术(1)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2)优化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3.2.3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等技术;(2)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有机肥产业;(3)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3.3生态农业政策与推广生态农业政策与推广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生态农业的广泛应用。3.3.1政策措施(1)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3)加强农业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农业环保法规;(4)建立健全生态农业认证体系,提高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3.2推广途径(1)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态农业素养;(2)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3)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生态农业宣传力度;(4)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第四章农业生产方式优化本章旨在探讨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策略,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三个方面被认为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关键路径。4.1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和农业科学管理方法,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精准控制和管理。以下是精准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4.1.1土壤监测与施肥利用土壤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土壤肥力、水分等参数,根据作物需求实施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4.1.2灌溉管理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气象数据、土壤水分等实时监测信息,实现灌溉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1.3农田信息管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2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2.1种养结合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如稻渔共作、林下养殖等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4.2.2农作物秸秆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4.2.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膜等)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废弃物附加值。4.3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旨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3.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4.3.2物理防治运用诱虫灯、色板等物理方法,诱杀或隔离有害生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4.3.3农业防治通过优化作物布局、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等措施,增强作物自身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通过以上农业生产方式优化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5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5.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策略5.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产业布局、产值构成、劳动力配置等方面,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5.1.2优化目标与原则明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等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5.1.3优化路径与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与措施,包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优化畜牧业布局,提高养殖业效益;加大渔业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水产业竞争力。5.2产业链延伸与整合5.2.1产业链现状分析分析农业产业链的现状,包括产业链长度、环节、附加值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5.2.2延伸与整合策略提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整合的策略,包括: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链协同效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推进农业与现代物流、电商等产业融合,拓宽销售渠道。5.2.3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制定支持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整合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政策;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技术水平;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产业融合。5.3农业多功能开发5.3.1农业多功能性概述阐述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功能。5.3.2开发模式与途径摸索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模式与途径,如: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观光功能;推广绿色农业,强化农业生态功能;开展农村旅游,拓展农业体验功能。5.3.3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提出推动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渠道;强化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本章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与整合、农业多功能开发三个方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指导,旨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6章农村能源与节能减排6.1农村能源利用现状与问题6.1.1能源利用现状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耗主要以生物质能、煤炭、石油和电力为主。其中,生物质能是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来源。农村能源利用方式多样,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对环境产生较大压力。6.1.2存在的问题(1)能源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生物质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2)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大量污染物,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3)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不完善,能源供应不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6.2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6.2.1节能技术(1)高效节能炉灶: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耗。(2)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提高清洁能源比重。(3)地热能利用技术:利用地热资源供暖、制冷,减少能源消耗。6.2.2减排技术(1)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发电技术,减少碳排放。(2)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3)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6.3农村能源政策与监管6.3.1政策支持(1)制定农村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3)完善价格机制,引导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调整。6.3.2监管措施(1)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能源市场的监管。(2)加强农村能源统计监测,及时掌握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3)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6.3.3宣传教育与培训(1)加强农村能源知识普及,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2)开展农村能源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节能减排技能。(3)鼓励农民参与农村能源管理,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第7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7.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7.1.1概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章首先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旨在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1.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部门等多方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形成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7.1.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7.1.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政策落实,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7.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7.2.1概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2.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体系。7.2.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7.2.4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7.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7.3.1概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本节主要讨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交流的策略和措施。7.3.2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7.3.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7.3.4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7.3.5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国内交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第8章农业市场与贸易8.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8.1.1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应着重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条件。8.1.2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无缝衔接。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农产品运输和储存能力,降低损耗。8.1.3增强市场信息服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提高市场信息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等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8.2农产品品牌培育与营销8.2.1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8.2.2优化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8.2.3创新营销模式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市场份额。8.3农业国际贸易与合作8.3.1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8.3.2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拓展国际市场空间。8.3.3加强国际农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跨国农业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第9章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9.1农业政策体系构建农业政策体系构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业政策体系:9.1.1政策目标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竞争力等。9.1.2政策手段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手段,引导农业生产和经营行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1.3政策主体明确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政策实施主体,构建多元化、协同推进的政策实施机制。9.1.4政策评估与调整建立农业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9.2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农业法律法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构建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9.2.1法律法规体系框架构建包括农业基本法、农业专项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内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9.2.2农业基本法制定农业基本法,明确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基础。9.2.3农业专项法针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