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7/10/wKhkGWcVqK2APwSgAAIx8FlQJFM428.jpg)
![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7/10/wKhkGWcVqK2APwSgAAIx8FlQJFM4282.jpg)
![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7/10/wKhkGWcVqK2APwSgAAIx8FlQJFM4283.jpg)
![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7/10/wKhkGWcVqK2APwSgAAIx8FlQJFM4284.jpg)
![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17/10/wKhkGWcVqK2APwSgAAIx8FlQJFM42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上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1-4单元)四上知识点(段考前)
1、观潮
观潮:观看。天下奇观:观:看到的景象。指全天下奇特少见的景象。
人声鼎沸: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答:拟人。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潮的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的样子:一条白线-------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这篇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句,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答: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
屹立:高耸挺立。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有气势。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涌来,场面浩大。
10、仿写:海浪不断地朝着岸边涌来,犹如几十辆赛车并驾齐驱。
11、观察顺序:由远及近。
1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答: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脑海中出现了钱塘江大潮声音大、形态变化多,速度快的场面。
13、本文描写了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4、八月涛声吼地来
相关句子①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相关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相关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走月亮
走月亮:我国南方地区的习俗,人们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
课文写了月亮升起图、月下溪边图、月下田野图、月亮牵星图四幅画面。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答:排比。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万物被月光照亮后的美丽景象。
月下溪边图中包含了溪水流香、水塘抱月、洗衣坐船3个美丽的小场景.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答:我仿佛看到了潺潺的溪水,穿过碎石,穿过草丛,散发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洁的月光映照水面上,波光闪闪。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答:我仿佛看到了卵石间布满了一个个清澈、可爱的小水塘,小水塘里倒映着一个个明亮、皎洁的月亮。
想一想,为什么说“抱着”呢?
答: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一些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
8、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答:仿写①每一个小山丘,都托起一个太阳。
②每一个小露珠,都托起一个太阳。
9、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答: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景色,温馨的亲子画面,又感悟到浓浓的亲情。
10、月下溪边闻到:溪水流香;看到:水塘抱月;想到:洗衣坐船。
11、月下田野图中又包含了修补村道、虫唱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4个美丽的小场景.
12、月下田园看到:村道果园稻田
听到:秋虫唱着夜鸟拍翅鱼儿跳跃沟水汩汩
闻到:果子的香甜
想到:油菜开花找兔草吹蒲公英栽水稻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答:风景美、亲情浓、丰收喜……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日子。
文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答:4次。全文的线索,将“我”和阿妈一起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地串联了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达了“我"跟阿妈走月亮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15、这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课文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___在云南洱海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6、排比句:
①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②我和阿妈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
③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拟人句:
①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②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
③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在天上走着。
比喻句:稻田就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设问句: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语文园地一
形容声音大: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形容声音小甚至没有声音: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①响彻云霄:读“响彻云霄"时,我仿佛看到了“神州飞船”发射升空的场景,倒计时结束,只听一声巨响,火箭直入云霄!
②鸦雀无声:看到“雅雀无声"这个词,我就想到了一次期末考试。监考老师端坐在讲台上,同学们奋笔疾书,教室里一片安静,只听得到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和“沙沙沙"的写字声。
③“人声鼎沸”和“锣鼓喧天"这两个词语让我想到节日的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的热闹场面。
④“震耳欲聋”和“响彻云霄"让我想到春节时爆竹声、烟花绽放的画面。
⑤“低声细语”和“窃窃私语"让我想到演出开始前观众在下面小声低语的情景。
⑥“悄无声息”则让我想到了雪花悄然飘落的画面。
生活中常见事物:风烟花雷雨小狗
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烟花:
①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烟花。忽然,“砰"的一声,一粒烟花飞上了天。霎时,天空中开出了一朵绚丽多彩的花。
②忽然,一道亮光划破夜空,天空中顿时绽开了一朵金黄的菊花。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团火光直窜九霄,好似孔雀开屏,又如天女散花,把夜空装点得灿烂夺目。
雷雨:
①下午,老天爷忽然变了脸,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大雨像瓢泼似的倒了下来。一会儿工夫,地上的雨水就汇聚成了一条条奔流的小溪。
②雷雨的六月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阴云密布,过了一会儿,刮起大风,霎时电闪雷鸣,大雨哗啦哗啦下起来了,一会儿工夫,地上就积满了水。
小狗:
①来到公园的草地上,小狗可开心了,撒开腿就往前跑。一会儿工夫,就跑得不见了踪影。我怎么追都追不上,急得大喊:“虎子——虎子——”过了一会儿,它又撒着欢儿跑到了我的跟前,在我面前摇头摆尾,表达它的快乐。
②午后,小狗卧在院子里晒太阳。忽然,一只蝴蝶飞到了它面前。一时间,它跟着蝴蝶满院子跑。一个没注意,就不见了踪影。不过,我们都不着急,因为它最是记得回家的路。过了一会儿,小狗果然摇头摆尾的回来了。
风:
①刚刚还万里无云的天,一会儿工夫就暗下来了。忽然,天上刮起了大风。霎时,天全黑了,过了一会儿,大雨哗哗就落下来了。
②起风了,霎时尘土飞扬,树枝乱摆,发出沙沙的响声,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一切又归于平静,树又静静地站在那里,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3、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①鹿柴:地名。柴,同“寨”,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②空山:空阔的山林。
③但:只,仅。④闻:听见。⑤语:说话。
⑥返景:夕阳返照的光。⑦深林:山林深处。⑧复:又。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偶尔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进山林深处,又洒落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
安徒生:丹麦作家,被尊称“现代童话之父”,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问题清单:
①课文说被青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②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③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④同样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各自的想法不同?
⑤为什么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⑥身体虚弱的小女孩逐渐恢复健康,这和豌豆苗的生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谁才是最了不起的一粒?
⑧题目写的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内容主要写第五粒豆和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呢?
⑨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豌豆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结果呢?
豌豆愿望结果
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飞进太阳里落到水沟,涨得大大
第三、四粒到了哪儿,就住在哪儿被鸽子吃掉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落到顶楼裂缝里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快乐和希望
4、哪一粒豌豆才是最了不起的?为什么?
答:第五粒豌豆。第五粒豌豆是最了不起的。因为它虽然掉进了裂缝,但是它努力地生根、发芽、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信心和希望,帮助小女孩恢复了健康。
5、为什么说“这一天就像节日?
答: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6、伴随着豌豆苗的生长,为什么小女孩儿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答:因为最后一粒豌豆发芽、成长、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愉快和生机。
7、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说说你的理解。
答:第五粒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8、课文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里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讲述了第五粒豆带给病床上小女孩生机和活力的经历,赞美最后一粒豌豆的品质,给小女孩带来愉快和生机。
夜间飞行的秘密
内容
提问角度写法
启示
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
①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②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答:人类根据蝙蝠飞行的特点,发明了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能够在夜间飞行。
③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答: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④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了吗?
答:不可以。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需要飞机的各个系统互相配合才能做到。
3、针对课文写法来提问:
①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答:由于后两次实验只是分别把第一次实验中的“蒙住眼睛”变成“塞上耳朵"封住嘴”其他条件并未改变,如果再把后两次实验具体地写出来,就会显得重复、啰嗦,作者这样写,可以使表达更简洁。
②段尾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呢?
答: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出下文。
③作者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没头的苍蝇"呢?
答:作者把蝙蝠比作“没头的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被塞住耳朵后,无法探路,四处乱窜的情景。
4、针对课文得到的启示来提问:
①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②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答:超声波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等领域有很多用途,比如测距、测速、
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③除了飞机,生活里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④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答:A、根据鲸鱼的流线型发明了潜水艇。B、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
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D、根据蝴蝶的色彩发明迷彩服
5、
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证明
第一次蝙蝠夜行是否依靠眼睛蒙上蝙蝠的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蝙蝠夜行是否依靠耳朵塞上蝙蝠的耳朵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蝙蝠夜行是否依靠嘴封住蝙蝠的嘴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与嘴有关
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
天线____________嘴
雷达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___超声波
荧光屏____________耳朵
7、课后链接
从“内容"角度提问:
①变态茎分为哪几种
②马铃薯和藕长在泥土里,为什么不是根,而是茎?
从“写法”角度提问:
①为什么片段要以马铃薯和藕为例介绍变态茎
②短文第2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
从“启示"角度提问: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变态茎
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本课意在说明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意:忽然间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这句诗本来不是写梨花,而是用梨花形象地比喻雪来得快、下得大。
3、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呢?
答:这句诗说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大,速度快,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答:意见①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再给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如机车尾气污染、上班时间堵车、儿童沉迷游戏……
意见②现在我们乘坐高铁出行比乘坐普通列车舒服多了,而且还节省了时间……
5、设问句:①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②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设问句作用:采用设问句,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6、“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答: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原先存在的)
发明: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原先不存在的)
发现:①登上月球②潜入深海③洞察天体④探究原子核........
发明:①电视②高速火车③民航飞机④远洋船舶......
7、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
答:连用4个“没有”,突显出那时候什么也没有,非常落后。
仿写: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木,更没有人烟。
8、千里眼:电视、电脑、望远镜...
顺风耳: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飞船.....
9、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答: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把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变成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0、本文描写了20世纪人类依靠(科技)改变了生活,把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突出变化的速度(快),内容(多),范围(广),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语文园地二
1、①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②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多,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比较,根据文章的需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1)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
那时没有收音机、电视、飞机和宇宙飞船。
答:不同:第一句反复用了“没有”,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没有"。
好处:四个“没有”反复出现,更能突显出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十分落后。
(2)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答:不同:第一句反复使用“叫”,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叫”,没有反复使用。
好处:三个“叫"反复出现,更能突显那条狗十分爱叫。
仿写: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木,更没有人烟。
3、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答:自问自答的句子,是在对“答”的部分进行强调。
设问句: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4、关于勤学好问的的名言
①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句意: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渺小。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___——《礼记》
句意: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
③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句意: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韩愈
句意: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1、暮江吟:暮:傍晚,太阳落山了。江:江边。吟: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解题: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2、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夕阳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等几幅景象。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夕阳的余晖、江水、露珠、月亮。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的余晖。
“铺"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瑟瑟:这里形容未收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红色,未受光处呈现青绿色。
5、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答: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真珠:珍珠。
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7、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暮江吟____________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读完《题西林壁》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在庐山之外。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答:岭:相连的山。
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
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道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面目:庐山的全貌。缘:因为。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6、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答: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7、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答: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进行全面了解。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道理:要想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
读完了《雪梅》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香和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降:服输。骚人:诗人。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不及,比不上。
诗意: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4、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答: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5、从诗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人各有所长,也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争春比美:难以评判
雪梅____________取长补短
各有千秋:互为映照
10、爬山虎的脚
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答:①爬山虎的生长环境。②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③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⑤爬山虎脚的变化。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答:①颜色: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
②样子:无风时: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
起风时:漾起波纹
3、“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4、一顺儿:同一个方向。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答: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6、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来。
答: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答: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
8、“触——变——巴——拉——贴——爬"这些动词能不能调换顺序?
答:答: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9、“巴”可以换成“粘、挨"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答:不能换成“粘、挨”其他词。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10、仿照文段的写法,运用三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一个人(或动物)连续几个动作。
答:①我掏出钥匙,打开房门,放下书包,开始收拾房间。
②妈妈一走,我就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然后钻进被窝,蒙上头,大气都不敢喘。。
1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答:不能。“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你从“逐渐"这个词语里感受到了什么?
答:作者只有通过细致、连续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程。
蟋蟀的住宅
1、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①蟋蟀住宅的特点②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2、这篇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3、你能用“不光……还……”写一句话吗?
答:这次春游,我们不光看到了很多珍贵植物,还增长了很多自然知识。
4、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的?
答:①选址:排水优良、阳光充足、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自己挖掘
②洞外:向阳、倾斜、便于排水、顺着山势、大小适宜、洞口隐蔽、平台平坦。
③洞内: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干燥、卫生。
随遇而安:安:安定,满足。形容能适应各种环境,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得到满足。本课指蟋蟀对自己住宅要求严格。
当周围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蟋蟀舒服、安逸的生活。
对比品味,体会表达的准确,感受观察的细致。
①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
②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答:一个“半"字,写出了住宅门洞的特点——既隐蔽、安全,又通风、便于进出。这样的表达更准确,更清楚。
8、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1)使用的工具:前足、大颚、后足、锯。
蟋蟀修建住宅的动词:扒土(前足)→搬土块(大颚)→踏地(后足)→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
说明蟋蟀建筑住宅的艰难与辛苦,从侧面反映了蟋蟀的勤劳、不肯随遇而安。
建造过程:先完成住宅的重要部分,余下的长时间整修。
建造时间:从秋天到冬天
9、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答:①蟋蟀的住宅舒适、安全、外部和内部都十分讲究
②蟋蟀修建住宅的工具柔弱、简单。
③蟋蟀修建住宅耗时非常长。
10、你能说一说下面的片段,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①蟋蟀体型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或针状。
答:说明性文字具有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情感色彩的特点。而文中的拟人手法,读来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②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课文: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周围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答:表达不同: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笔下的蟋蟀讲究卫生、喜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11、
语文园地三
1、①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②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③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2、
3、龙潭虎穴
狡兔三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答:“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不是突然变成灰色的。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2)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村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村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答:关键词“最多”表现出作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蟋蟀的住宅并非不多不少刚好九寸,从准确的表达中体现出蟋蟀住宅小巧玲珑的特点。
关于天气、季节变换的谚语。
◎立了秋,把扇丢。
意思:立秋以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夏天的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
意思: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正是季节变换的时候,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也时厚时薄,比较乱。
◎夏雨少,秋霜早。
意思:夏天雨水少的话,秋天霜期就会提前。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意思: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意思: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点,下了多场秋雨之后天气就冷得该要穿棉袄了。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甚至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俗称“小阳春"。
你还知道与气象有关的谚语吗?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12、盘古开天地
1、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各段落,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语概括段落内容。
第1自然段:盘古混沌中沉睡。
第2自然段:盘古劈开天地。
第3-4自然段:盘古顶天立地。
第5自然段:盘古化为万物。
3、你能用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起因:天地还没有分开时,盘古在混沌中沉睡。
经过:盘古劈开天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
结果:盘古创造了美丽的新世界。
4、感受盘古分开天地的神奇,边读边勾画出你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吧。
①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答:混沌:指宇宙模糊一团,什么也看不清。宇宙未分开之时,混沌景象非常神奇,既令人恐惧又让人好奇,极具吸引力。“十万八千年”盘古能在其中沉睡一万八千年,不可思议,一定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神秘使命的召唤。
5、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劳。
说明盘古耗尽了身体的最后力量,实在支撑不住了,为了将天地分开,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造句:运动会上,当我精疲力竭地跑到终点时,全班同学都涌向我,为我欢呼!
对比品味:哪一句更能带给我们画面感?
①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②盘古这个巨人就像一根柱子,立在天和地之间。
答:“巍峨"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盘古的身体像山一样高大,还让我感受到他巨大的力量,坚不可摧。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这个巨人就像一根柱子,立在天和地之间。
答:撑:需要双手双脚和全身同时发力。立:只是站着,很普通。
第一句话不仅写出了盘古用双手和双臂顶起天地的动作,还表现出他支撑天地用尽全力,而且坚持不懈的精神,天地辽阔,巨人伟岸。
8、
9、盘古的身体还能变化成什么?
(1)他的筋脉变成了条条道路,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
(2)他的骨骼、牙齿变成了珍贵的矿藏和宝石。
(3)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10、怀着感恩的心,我想对盘古说:“谢谢你,用身体创造了这个世界,养育了我们。”
11、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
答:盘古不怕牺牲、敢于创造、无私奉献、勇于献身,他劈开了天和地,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13、精卫填海
1、《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的古籍。保存了不少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多缸模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项目管理汇报模板》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中空液压夹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画自己》课件 2024-2025学年 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课件
- 《酬乐天频梦微之》课件
- 《车险定损流程》课件
- 仪器分析判断练习测试题附答案
- 《图案形式美自》课件
- 《重组DNA技术交》课件
- 招商代理及商业运营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数学六年级解方程练习600题及答案
- IP地址介绍和子网划分
- 2023-2024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开学数学试卷(含解析)
- 红楼梦薛宝钗
-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识别与分析
-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 国家生态安全教育课例课件
- 精神科常见药物中毒急救与护理
- 《小儿计划免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