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_第1页
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_第2页
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_第3页
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_第4页
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暑假二升三语文自学课day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学生版+家长版)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

2023-2024学年暑假二升三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描绘了一幅(填季节)的山林美景图。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六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春色图,前三句为第四句做铺垫

B.诗人通过对“寒山”“霜叶"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秋季到来时的哀伤叹息

C.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

早发白帝城

_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

6.补充完整诗句。

7.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从第一句中的字可以看出。

8.体现船非常快的诗句是和___。

阅读课外古诗,试着完成练习。

暮江吟①[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②铺水中,半江瑟瑟③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④夜,露似真珠⑤月似弓⑥.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④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⑤真珠:即珍珠。

⑥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9.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描写的是(季节)的暮色江景。

诗中诗人将“露”和“月"分别比作“”“"。

10.诗中“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A.可恨B.可爱C.可惜D.不喜欢

11.诗中哪两字巧妙地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A.残阳B.瑟瑟C.可怜D.真珠

12.从课外摘录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句。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走进大自然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___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追着小溪,走进深山,___()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追着蝴蝶,追着野花,___()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我们走进大自然。___

____________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热爱大自然,

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等你从大自然归来,

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你会悄悄告诉小伙伴:

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什么是纯洁,

什么是美好,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___什么是智慧,

去体验大地的宽厚;___什么是情感……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1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关联词。

14.这首诗歌的第一小节共写了哪几种事物?

15.“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6.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的说法(多选)()

A.大自然可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纯洁、美好、智慧和情感。

B.孩子们对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C.从第一小节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乐、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D.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

课内古诗阅读。

A.知有儿童挑促织B.江上秋风动客情

C.萧萧梧叶送寒声D.夜深篱落一灯明

17.给古诗排序,将序号写在方框里。

18.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___》。

19.其中写小孩捉蟋蟀的诗句是:___,___。

20.诗中属于听觉描写的是___;属于视觉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1.“动客情”在此处有两层意思,分别是()和()

A.秋风带来的寒意引起诗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B.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C.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D.勾起诗人对梧桐树的怀念。

品读观洞庭湖之静美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______。

_____洞庭山水翠,__________一青螺。

22.将诗句补充完整。

23.这首诗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

2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和”的意思是()

A.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B.平稳,和缓

C.协调,关系好,均衡

25.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多选)

A.湖光B.秋月C.镜子D.洞庭湖

E.白银盘F.青螺G.君山

26.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____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_________________。

我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两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珍品,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___之情。

27.诗句中的“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8.对后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A.远远望去,洞庭湖中有一个白银盘,里面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B.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阅读提升。

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29.诗歌一共有()节,写了他们___的情景。

30.“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这句诗采用了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的场景。

31.“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这一句诗采用了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的心情。

32.在第二节诗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小哥哥心情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小哥哥嘴里说的“糟糕——糟糕"不矛盾吗?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你的体会。

33.“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这句话中“泥裤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4.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在括号里打“√”。

(1)本文记叙了一群孩子雨后在广场上尽情玩耍的情景。()

(2)本文记叙了一群孩子在下雨时尽情玩耍。()

35.仿写句子。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妹,小心,滑!"

补充古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一色裁,芙蓉向脸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有人来。

36.补充古诗。这首诗出自代诗人写的《》。

37.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裁(A.裁缝。B.裁剪。)闻(A.闻到。B.听到。)

38.诗中的“芙蓉"指的是()

A.荷花B.荷叶C.莲蓬

39.诗中“闻”的意思是()

A.听见。B.用鼻子嗅气味C.有名望的

40.读完这首诗,诗中的采莲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多选)

A.美丽B.忠厚朴实C.善良D.天真烂漫

41.诗中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___,___。

42.采莲姑娘的裙子和一样,是绿色的,她们的脸庞掩映在中间,人们看不见人影却听得到_________________。

43.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阅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4.这两句诗出自代诗人写的《》。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45.我们可以借助图片理解诗句,与第一句诗对应的图片是()。与第二句诗对应的图片是()

A.B.

46.作者抓住“"与“”,描绘出秋末的萧瑟景象。“"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47.体会苏轼写诗赠刘景文的用意,对的打“√”,错的打“×”。

(1)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

(2)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

(阅读链接)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默写古诗

49.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

50.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爱之情。

51.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我知道诗人在望天门山时,眼前看到的是的天门山和的长江水。

52.诗句“___,___”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53.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望天门山。

A.天门山脚下B.天门山山中C.行驶的小船中

5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对比阅读

「甲」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①解落:吹落。②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③能:能够。④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⑤过:经过。⑥斜:倾斜。

「乙」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55.「甲」中从哪些诗句能感受到风?

56.读古诗「甲」,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7.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际存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读「乙」说说怎么知道风来了?

58.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还能从哪些方面知道风来了,请试着仿写诗歌,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说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

阅读小古诗,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①?萧萧送雁群②。

朝③来入庭树,孤客④最先闻⑤。

【注释】①至:到,来。②雁群:大雁的群体。③朝:读zhāo,清晨。④孤客:孤独的异乡人。⑤闻:听到。

59.【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1)读完注释,我知道“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回想“萧萧梧叶送寒声”的意思,我知道“萧萧送雁群"中“萧萧”指的是()

A.大雁的叫声。B.风吹树叶的声音。C.大雁扇动翅膀的声音。

(3)结合注释,我知道“何处秋风至"中“秋风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0.【提取信息】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在正确答案后打“√"。

秋风()促织()___天空()

雁群()江水()___庭树()

61.【翻译诗句】结合注释,我知道“朝来入庭树”的意思是()

A.秋风朝着庭院吹来。B.清晨,秋风吹动着庭院里的树木。

62.【感悟诗意】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客"说明诗人所处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

B.“孤客最先闻”与“江上秋风动客情"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2.唐杜牧3.秋季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4.C5.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特有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体现了其豪爽向上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原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A.《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选项说法错误;

B.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之情,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6.朝辞白帝彩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7.早晨朝8.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6.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默写做到书写正确、整洁、行款整齐,字迹清楚,结构匀称。注意“朝、辞、帝、重"的正确书写。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从“朝”字可以看出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早晨"。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写了行舟轻如无物。从这两句诗歌中可以看出小船的航行速度之快。

9.秋天真珠弓10.B11.C1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9.考查内容理解。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因此诗人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诗人将“露"比作真珠,“月”比作弓。

10.考查词语解释。

“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可怜”意思是可爱。

11.考查内容理解。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因此“可怜”巧妙地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2.考查诗句默写。

秋天的诗句还有杜牧《山行》,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只有才14.小鸟、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15.拟人。这样写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动人的画面。16.ABCD

【解析】1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将自己融进大自然"和“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且是唯一条件。可以用关联词“只有……才……"。

14.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可知写的事物有:小鸟、密林、小溪、深山、蝴蝶、野花。

15.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小锤去敲醒每一块山石,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敲醒”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根据诗歌内容“访问"也用了相同的修辞。赋予了人的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动人的画面。

16.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一小节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孩子们对大自然中所有的朋友都充满了向往与追求。大自然可以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纯洁、美好、智慧和情感。所以应选ABCD。

17.18.宋叶绍翁夜书所见19.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0.萧萧梧叶送寒声夜深篱落一灯明21.BC

【解析】17.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能力。

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诗人身处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全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故写小孩捉蟋蟀的诗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此句描写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凄怆落寞的气氛,此萧索之景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属于听觉描写。

“夜深篱落一灯明”意思是: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属于视觉描写。

2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深深篱落一灯明"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由此可知,“动客情”有两层意思,一是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二是引起诗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故选B、C。

22.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里23.唐刘禹锡24.A25.ABDG26.比喻湖面未打磨的镜子湖面的平静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宁静祥和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27.洞庭湖君山28.B

【解析】2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此句描写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该句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故选A。

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古诗内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可知诗中描写的景物: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故选ABDG。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突出了湖面的平静。此句描写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境界,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28.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故选B。

29.三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30.夸张比喻开心玩水31.比喻快乐32.欢喜兴奋骄傲。不矛盾,因为哥哥在玩水的时候,他提醒妹妹小心,自己却滑倒了。虽然摔了一跤,但哥哥此刻的内心依旧是开心的。33.哥哥34.(1)√35.田野里一群刚放学的孩子,快乐得跟出笼的小鸟一样。前面的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喊:“快点,看谁能追上我?"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原文可知,诗歌分三个小短节,因此,诗歌一共有三小结。

从“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和“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可知,描写了孩子们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用“乐”字贯穿全篇,整首诗充满了童趣。

30.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将大量的人群比喻成海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众多,并用夸张手法进行强调。把广场上的人群比作海洋,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水多、以及开心地玩耍的情景。

3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句子把孩子们比作神仙,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广场上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像神仙一样无忧无虑。

3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可知,描写小哥哥心情的词语有:兴奋、欢喜、骄傲。

这些词语与小哥哥嘴里说的“糟糕——糟糕”不矛盾。结合短文,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可见虽然摔倒,小哥哥爱玩水还是很快乐的。

33.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结合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这里的“他"指前文中的“小哥哥”。

34.考查了概括能力。

注意抓住关键句子: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可总结为一群孩子雨后在广场上尽情玩耍的情景。

35.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心情,仿写时,需要注意,如:田地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哥哥玩捉迷藏,把自己藏起来。他喊:“妹妹,快来抓我吧!"

36.荷叶罗裙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

唐王昌龄采莲曲37.BB38.B39.A40.AD4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42.荷叶荷花歌声43.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觉察有人前来。

【解析】36.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能力。

本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全诗为: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7.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采莲曲》全诗的意思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诗中“一色裁”的意思是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裁"的意思是:剪裁。

诗中“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思是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闻"的意思是:听到,听见。

38.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题出自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意思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其中“芙蓉"的意思是:荷叶。故B选项正确。

39.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题出自诗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是: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其中“闻"的意思是:听见,听到。故A选项正确。

40.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写出了采莲少女的美丽和天真烂漫。故本题AD选项叙述正确。

4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本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故本题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2.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这首诗让人们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采莲姑娘的裙子和荷叶一样,都是绿色的,她们的脸庞映在荷花的中间,看不见人影却依稀听得到歌声。

43.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能力。

诗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是: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44.宋苏轼赠刘景文对比45.AB46.荷尽菊残已无犹有47.×√

【解析】44.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表现手法的掌握。

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诗句以“荷尽”与“菊残"对此,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据此完成填空。

45.考查学生诗句与图片匹配能力。

结合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从“荷尽"、“雨盖”可知这句诗对应的是A图;结合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从“菊残”可知对应的是B图。

46.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可知,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据此完成作答。

47.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故“诗人告诉朋友刘景文,自己只爱这个季节的景色”理解错误,“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一直消沉"理解正确。

4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9.唐李白静夜思50.天门楚江孤帆红日奔流东去祖国山河51.天门中断楚江开雄伟奔腾不息5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3.C54.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

【解析】48.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默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49.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的识记。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的诗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5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望天门山》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结合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知,这首诗描写了“天门山"楚江”“孤帆"日”等景物。

5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作答。结合全诗可知,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意思: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这句诗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5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根据全诗内容可知,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其中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5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完成本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诗歌内容分析作答。结合全诗内容可知,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由此可知诗人是在行驶的小船中望天门。

54.本题主要考查翻译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意思: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漂来。

5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56.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57.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这些词语可以知道风来了。58.但是裙角飞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

【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意思是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细读古诗,风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使人感受到风很大,从“落、开、过、入”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风的动态描写,因此,从每句诗中都能感受到风。

5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描写出来即可。

示例: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二月里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当大风吹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时能使竹竿倾斜。

5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品读诗歌,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纹"中可知道风来了,这些都是风吹拂过的痕迹,这也是作者对风的动态描写。

58.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诗歌的能力。

要仿写诗歌首先必须仔细研究原诗歌,弄清楚它的基本结构之后就可以模仿它的结构进行再造句了,诗句的基本结构的关键词是“但是……我们知道……”,然后据此造句就可以。

示例: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59.清晨听到B秋风到了60.秋风(√)

雁群(√)庭树(√)61.B62.A

【解析】59.(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根据注释可知朝:读zhāo,清晨。闻:听到。

(2)考查字词理解。

结合注释理解“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意思是: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大雁,可知“萧萧”是指“风吹树叶的声音。”,故选B。

(3)考查诗句理解。

结合注释①至:到,来。可知“秋风至”是秋风到了、秋风来了。

60.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首先通读古诗,再结合注释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从中找到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何处秋风至"描写的景物有“秋风”,“萧萧送雁群"中描写的景物有“萧萧(风吹树叶的声音)”和“雁群”,“朝来入庭树”中描写的景物有“庭树"。故在秋风、雁群、庭树后面打勾。

61.本题考查翻译诗句的能力。

首先借助注释理解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翻译诗句的意思。“朝”的意思是“清晨”,“入”指的是风吹到庭院,“庭树"指庭院里的树木,“朝来入庭树”的意思就是清晨,秋风吹动着庭院里的树木。故选B。

6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BC正确。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A.“孤客"并不是指诗人住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而是指诗人独居异乡感到孤单,非常思念家乡。因此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第四篇:童话故事

贪吃的小兔

森林里住着一只贪吃的小兔。

有一次,小狗做了香喷喷的大饼。小狗把大饼分给小兔、小马、小鸭、小鸡和小猫。小兔囫囵吞枣地把大饼吃光了,她舔了舔嘴角边的芝麻,心想:大饼是草莓味的吗?还是巧克力味的?还是核桃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