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4-1-1新材料作文学案

热点一新材料作文——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亮点分析

新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其材料类型灵活多样,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虽然明确,思考角度却并非唯一。这也是为什么针对同一类型的材料,考生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特色的文章。这也要求考生要整体分析材料、全面认识问题,避免写作视角的片面性。写好新材料作文,关键是熟练掌握其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一、理解材料的含意、辨清创设情境、清楚写作任务

三要素中,“材料的含意"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创设的情境”主要关涉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写作任务"则关涉材料本身、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看到作文题后,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其次,确定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处境中写作;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典例1[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材料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主题,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

材料列举了多个事例,都强调的是故事的作用和功能,最后归结于故事是有力量的,可见,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旨并不难。任务要求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核心话题,展现个性化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题材。

故事是有力量的。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驱散恐惧,直到现在,关于文明起源的神话依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先秦诸子的时代,故事在不同场合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如诸子通过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纵横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游说各诸侯国君王。随着历史记载的完备、小说创作的兴起,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在社会不同领域展现故事应有的力量,比如革命英雄的事迹,不仅能增强我们对革命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各类文学故事更是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他民族和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不同时代都有故事发挥力量的记载,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讲述的就是女孩山鲁佐德如何通过讲故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关于故事的力量,除了不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外,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故事的力量。材料限于篇幅,给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提示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题。从选题范围上来看,只要是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题,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写。就故事的力量而言,可以写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力量,如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更高效,也可以写我们从故事里得到力量,如启迪智慧等。

故事的力量不胜枚举,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

材料给出的主题是明确的,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中心话题写作,具体如何立意有很大的空间。如对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故事可以发挥哪些力量、故事如何发挥力量”等问题,都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思考。

首先,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的曲折,有的则胜在情节简单;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有的优点却在思想浅显易懂;有的故事重内容,有的故事重讲法。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法层面,是对“故事的力量"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来讲或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往往不同。对于会讲故事的人,平凡人的故事可以讲得不平凡,虚构的故事可以讲得很逼真。

其次,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等等。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话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可以根据观察和思考写社会现象,也可以根据观察和了解写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故事。

最后,故事可以发挥的力量十分多样,往往由故事内容决定,也与具体的情境相关。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难发现故事的力量。生活中,故事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于无形之中化解尴尬和矛盾。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弱者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同情,冒险者的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拼搏者的故事让我们充满斗志。故事可以拓宽视野,我们可以跟随旅行者走遍世界,跟随高明的侦探探索扑朔迷离的案情,跟随智者分析局势并作出明智的选择。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让深奥的事理显得明白,让抽象的问题显得具体。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于冒进中省思,于迷途中知返,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抉择。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民族神话和英雄史诗往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写作文体可选择面较广。

这个话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记叙文便于故事的讲述,散文便于情感的抒发,而议论文则可以探究故事如何发挥力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其他文体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具体选择哪一种文体,要根据所选题材的特点来定。

要写出好的作文,一是在选题立意上多作思考,题目不要太大,尽可能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或者思考比较成熟的问题或内容,比如故事如何伴随自己成长、故事如何触动心灵等话题。二是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这类写法重在思考和分析的全面和深入,比如要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偏见和危害,证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进而讨论从哪些方面讲,通过哪些方式讲,讲故事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等。不能只是罗列空话套话,而是要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三是从多个角度或不同层面讨论故事的力量。这种写法,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要连贯,内容要丰富,例证要多元化。无论哪种写法,都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旨展开。

【试题亮点】

一、选题立意的角度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题材,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等较为微观的方面,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分析、讨论微观与宏观等不同层面的现象和问题。

二、开展主题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该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人民奋斗的故事,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畅享时代“好声音"

2.砥砺且前行,续写“好故事”

3.携手共奋进,同写“好故事"

4.积故事之篑,筑丹山九仞

5.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力量

6.讲好功勋故事,争做时代先锋

7.美好故事,你我创造

8.做时代奋楫者,添中国“好故事”

【范文示例】

朝花夕拾四海共酌

故事是桥,以语言构筑,听见你我的声音,让心更近;故事如歌,共岁月相传,发现人民的智慧,居诸不息。故事见证了沧海桑田,云雨风霜,见证了穿越千年的狂奔,浓缩了这个世界的模样。故事,让我们交换思想,同频共振。从黄土地上的村支书,到泱泱大国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着劳动者本色,不时走访慰问各地的劳动者,聆听他们的故事,触动心灵,与他们同频共振,这样才有了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突破,也只有坚持聆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传播人民群众的故事,中国才可继续劈波斩浪,砥砺前行。播下故事的种子,让国家之树根深叶茂。

故事,让我们彰显千年文化,展现大国风采。

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远至原始社会,人类就以神话传说来团结部族,凝聚力量;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以寓言哲理来思维对弈,百花齐放;自秦汉以来,故事日益丰富,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古传诵,延续至今……故事是庄周蝴蝶入梦,逍遥清风拂过的幻海苍穹;是李白半步青莲,走出浮云蔽日的长安繁华;是关云长一骑当千,留下四面狼烟的边角不绝;那是鲁迅,一袭长衫,目光刺破寒窗,那是李叔同,青灯古刹,苦旅中收获世外桃源,那是史铁生,驱驾轮椅,静赏北海秋景…五千年时光坍缩成的故事,浓缩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模样。

故事,让我们放眼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听见自由的风,我听见燃烧的血,我听见引擎的轰鸣。青春炽热的绽放,我们并肩奔跑着,听见了远方。不知什么时候起,“小儿辈破贼矣!"的呼喊让后世英雄钦佩不已;乔布斯白手起家,创立苹果公司闯入世界五百强…多少个“东山再起”的故事,让姜晓雪有了辍学后再重返校园并考入清华大学的勇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我们放眼世界,虚心学习,瞄定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青山无言,星霜荏苒。记得一千多个夜晚,看万家灯火渐次熄灭,吹过凌晨凛冽的寒风,期盼着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洒下烈烈朝晖,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充满未知与荆棘有路途将要结束,那些晦暗难熬的时光终将过去,“千军万马踏蹄,江月何曾皱眉”,这三年,是青春最美好的故事;这一战,是长夜之后的破晓,再回首,是荣光永恒的注脚,这是你自己故事的力量。

中华之故事,当爝火不息。拾起昔日之花,与世界共斟酌。

二、整体分析命题材料

新材料作文题的命题材料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时政热点、社会百态等;材料呈现形式有漫画式、图表式、单则材料式、多则材料式等。面对新材料作文题,考生需要仔细阅读命题材料,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的含意,切中命题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典例2[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引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及代表相聚上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提及“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原本是一句哈萨克斯坦的谚语,在这个面向亚洲各区域的会议上引用,拉近了和与会者的距离。这次使用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并举,指出“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形象地说明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古今贤文》。这本书汇集了历代的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开宗明义讲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引用“百花齐放”这句古话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文明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的道理。

两则材料虽然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分别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化互鉴等特定问题,但正如材料提示所说,揭示的道理又是普遍的。

材料一不只是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时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基本的价值准则。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好像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所不齿,终将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往小里说,损人不利己;往大里说,“损人"这种“非人”的做法,让人丧失掉做人的根本。朴素的文字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深思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自然有其独特性,但如果没有“百花”,何来万紫千红,又何来“春满园"?“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更重要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又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材料一说得是不应怎样,那究竟应该怎样?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提供了行动的思路。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损人利己固不可行,但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也是不可取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事物是客观的,是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一花"最终也会汇聚到满园春色之中。

就这道写作题而言,考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的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卡脖子”等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但要注意,由于高考考场特定的情境,不少考生可能都会从这个角度来切入,这是便捷甚至“省力"的应考策略,并不意味着必然能写出好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例如,讲共同之路的筑就,要有一系列材料作支撑,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筚路蓝缕,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这条“路”不断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世界才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议论性文章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无论哪个主题,考生都需要了解相关问题的背景,并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作支撑;议论性文章要有强烈的感染性,筛选材料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这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阅卷时,不是一句“站位高”就能成为文章得高分的理由,还要视野广、善联系、见真情。阅卷应注意从语文的表现上拉开档次,给出具有区分度的分数。

当然,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写作角度。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百花齐放"这句是传统蒙学读物中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例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如果将这里的“世界"换成“身边”,将“中国"换成“自我”,何尝不是在对考生说,走向世界要先从处理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做起!从材料一我们能进一步联想、思考:其实点亮别人的灯,自己也能更加光明;走携手共进之路,才能行远致深。这层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还引用过类似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曾引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加充实;给予他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高中生面临求学压力,但不意味着“一心只读圣贤书”;高中生面临成长困惑,也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考生如果能结合个人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份作文答卷将是考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也是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如果从“跟总书记学语文"这一角度切入,能否成文呢?这道题的材料与写作提示本身是有这层意蕴的。从哈萨克斯坦“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句民间谚语到“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对外国谚语的化用显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中,普遍的道理蕴含其中。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易近人中蕴含着大智慧。试题所选材料,外国谚语的信手拈来,正是文化交流中“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具体体现;传统名句的自如运用,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高中生学语文,重点在于运用,需要在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学会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生如果能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写出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题目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又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两则材料各自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大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也是本道题目的初心。

【范文示例】

以开放包容之精神奏时代发展之凯歌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碍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披荆斩棘,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们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与开放包容的品质密切相关。立足新时代,唯有保持和发扬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才能吹响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嘹亮号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大家垮台"。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两人共同谱写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陷害孙膑想要置其于死地,最终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蔺相如和庞涓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但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么他的人生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反之一个人如果嫉贤妒能,失去开放包容的心态,势必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狭路相逢,共存者胜"。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也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贤臣,无论是汉族还是异域番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重用,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接纳国外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最终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孕育“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繁荣景象的土壤,唯有通力合作,才能长远发展、携手共赢。

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拓展了互利合作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开放合作则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只要我们顺应历史大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才能让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国际想要长足发展,都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化戾气为祥和,化恩怨结同盟,相互扶持、和谐共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精准立意

命题材料中的一些高频词句,如关涉影响、原因、对策等内容的提示词或限制词,关联词前后的句子,以及论述性的语句等,通常指向材料的主旨,抓住这些词句,并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往往能事半功倍。

典例3[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自古有之。渴望时间永驻,毕竟只是幻想,面向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惜时的传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时间的价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对时间的规划;“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努力让生命更绚烂。

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无法让时间停止,也不能让时光逆转。“时间"作为这道写作试题的关键词,并不只是因为它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更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们做不到绝对掌控时间,只能尽可能把时间单位细化以利用得更为有效,或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独特体验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去安排时间、驾驭时间,也是自我意识的彰显。我们常说要有“时间观念”,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考生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作为材料里的又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就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谈的是人做调查研究可以遵循一些办法,搞调研没这个“技术”是不行的。同样,人要想掌控时间,没点儿“技术"也不行。这种探索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耕秋收、寒来暑往是人类最初的时间观念,人们从观天象、察物候,到发明月历、日晷、计时器……技术的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这是写作时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胸有成竹地提升效率;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成果,如火车、飞机,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享受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人所经历的时间也变得更有质量。

但还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中的这个比喻指向是明确的,即在时间面前人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安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生活会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被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待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度“放空”,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时间因为技术被刻度化、网格化,导致我们忘记了忙碌的初衷,每天都在细碎而又标准化的时间安排中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却让人难以深入专注,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浪费时间。例如上网查找材料,却陷入信息泥沼;短视频、在线购物、电子游戏则容易让一些人迷失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虚度光阴。我们在利用技术这一工具、方法、手段时,不要忘记人为万物之灵长,利用技术优势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实现人生价值,方为真正掌控时间。最近,ChatGPT等新一代技术出现,有人认为这类技术会重新定义劳动的意义与时间的价值,把人从机械、重复、无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创造性、更富闲适意义的劳动,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与成人不太一样,上述情形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不把“技术”窄化为现代技术,而是从词典意义上去把握,“技术"在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种“操作方面的技巧”,每个人都有掌控时间的技术路径、方法策略,也都有各自的得与失,从中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或者考生能围绕“技术、时间与人"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都在这个题目的立意范围之内。

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本题目可延展的信息又多,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可能大部分考生会列举前述各类不同的现象谈技术的两面性,这类写作是常见的行文思路,但如果缺乏明确的观点及围绕观点层层深入的论证分析,只是泛泛罗列现象,最后再来所谓的升华,恐难进入一类文的档次。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但主题只是内容领域,是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不等于要讨论的问题。考生要做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范围或内容领域,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的现象并凝练成一个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形成认识,把这个认识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命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命题”是表达判断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去论证,可以是伪命题去批驳,也可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与判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在论述时就要点出什么情况下“是”及什么情况下“非"。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还原“命题”形成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命题"的体会与辨析。

结合材料主题,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短视频产品会以“高效利用空闲时间”的说辞让人去观看。围绕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同类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技术让人丧失‘闲暇’"这一“命题”,再进一步把思考过程以文字呈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即在其中,这就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写作要深入。

再比如,视频的倍速播放功能看起来节省了观看的时间,却让观众难以体会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些读物将名著改编成梗概式的介绍,却使读者难以找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多技术都在“加速"生活节奏,同时将便捷、效率塑造为价值准则。结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写出很有意思的记叙文章。

这道文字简洁的作文题,结合情境,包含的“命题”是丰富的。它不同于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考生去想象生活中的“材料”,去形成“命题”。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考查。“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范文示例】

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我们消磨时间,也悔恨虚度了时间。在新时代的技术潮流中,当我们学会了用充满科技感的软件感受大千世界,便开始用无限的信息充斥着所有时间——浏览新鲜事儿,刷刷直播视频,关注好友动态……直到耗尽睡前的全部精力。当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便开始想尽办法“抢先”“争先”,不断被向前驱赶。

可是,我们的世界不止有这些,我们还可以去欣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壮阔,还可以去感受“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温柔,更可以来一场“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的闲庭信步。只有当我们做了时间的主人才更能体会——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时不重至,华不再阳。只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更有价值的事业。55岁的翟志刚,一直都和所有航天员一样,进行着日复一日的训练。13年间,他先后成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把结果交给时间,不虚度时间”,让他把梦想放飞在了太空。在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流畅的滑线感动了世界,这名18岁的姑娘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曾讲述过在车上写作业,甚至在训练和学业同样繁忙时仍能保持很长睡眠时间的故事。“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让她用热爱把冰雪融化。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正在提高人们利用时间的效率,互联网拉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聊天软件,我们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和交流。过去,一封信是车马慢慢,递送到亲人的手里;现在,邮件秒达在同事的邮箱;功能丰富的购物平台,让买卖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逛街"耗费时间和精力;于我们学生来说,在线教育,使得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技术省力省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

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对时间的控制越来越精准、自信,同时,也让我们逐渐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开始漫无目的地趴在“网”上,消耗时光。再如“节点"抢先”,也让我们对时间的把控失了味儿。可如果只为达到“节点”,就不会拥有太空漫步的本领,最后只能与梦想擦肩;假如只为一时“抢先”,就不会有一手提着雪板,一手拿着食物走入赛场的从容。我们可以拥抱技术,用时间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让技术为生活增香添色。但是,我们不要让“科技"、让“时限”,无孔不入包围我们的生活,失去张弛有度的人生。

总之,在通过技术精确利用时间的同时,我们不要愈发深入地陷在时间的束缚和催促下。只有汲取科技的力量,善用时间,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延展自我的世界。正如杜牧所言:“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韶华易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自己无限的宽度和深度。这样,我的世界便大于这世界。

四、运用思维,仔细分析,准确立意

思维分析法包括联想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求同求异分析法、层层深入分析法等,采用这些方法,能快速从命题材料所叙述的现象、表现中分析出事物的本质,进而快速立意。

典例4[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这类题型曾在适应性测试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该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让考生思考这个空间的意义。作文话题明确,选题立意较为容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着手写作。

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语言文字运用Ⅱ介绍了可以通过戴耳机达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目的,但使用耳机的时间过长、音量过大,会损害听力,产生健康隐患。作文材料则对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一想法做了客观的叙述。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以此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作文材料本身也带有思辨性,对于青少年是否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问题,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考生认为是必要的,也有考生认为不必要。

话题的思辨性拓展了选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正向立意,讲述“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如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得到放松,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更好地成长;可以反向立意,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比如不能沉溺于自己的空间,应该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消除烦恼,等等。无论是正向立意,还是反向思考,考生并不一定要提及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可以只根据作文材料写作。

该题目可以写作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论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以及空间的优点和局限等问题外,还可以从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着眼。材料中所说的空间,可以指空间实体,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空间。对于精神上的空间,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打造。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戴耳机是一种方式,起到了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跑步、收集标本等,这些方式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空间。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有时候哪怕是短暂的走神儿或思想“放空”,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行文应重点讲述“自己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自己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积蓄力量、加油充电的地方。“自己的空间"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生活中的小挫折,也有学习中的小进步;有虚拟世界的动漫角色,也有现实中的草木鸟兽;有地上的山川河流,也有天上的璀璨星辰,等等。通过对空间内容的描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对成长的思考。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自己的空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充满着互动的友谊、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等等。

该题贴近考生生活,鼓励考生讲真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成长经历,表达个人诉求。选择小切口,讲述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心情,而不必说大话、套话或空话。

对这个材料而言,要写好作文,除了常见的作文标准外,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情实感。这个材料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写作,真情实感特别重要。第二,要有深入思考。如果写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应该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或自己的空间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第三,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充分叙述或论述自己的空间的优点和局限。

【试题亮点】贴近青年生活,倾听青年声音,关注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本题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为话题,让考生表达看法。通过材料中的“放松,沉淀,成长”,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空间与广阔的社会、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

【参考立意】

1.留有空间,春暖花开

2.留有空间,静待花开

3.人“静"其才,为正天下

4.“静”以修身,“空"以沉淀

5.给自己空间,促心灵成长

6.放“空”自己,涵养心灵

7.给心灵放个假,让心花怒放吧

【范文示例】

安静的力量

安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品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安静是一种难得的恩赐,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安静,不是逃避,不是懦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淡定、一种专注、一种成长。

安静,可以让我们淡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慌乱、焦虑、抱怨,甚至放弃。这样的态度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让自己更加痛苦。而有些人在遭遇不顺时,会安静下来,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坚持不懈。这样的态度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让自己更加成熟。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因为疫情、天气等原因而受到影响,但他们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安静地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地应考。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战胜了困难,赢得了未来。

安静,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分心、浮躁、敷衍,只求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让知识变得枯燥无味,让自己变得肤浅无趣。而有些人在学习时,会安静下来,专心致志,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变得深刻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写作。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摘录书中的内容或者套用范文。这样的作文缺乏创新和个性。而有些考生能够安静地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展开想象和创造。这样的作文才能体现出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

安静,可以让我们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生命不仅是存在的事实,也是意义的追求。有些人在生命中,会浮躁、盲目、迷失,只求追逐名利。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让生命变得空虚无意,让自己变得平庸无趣。而有些人在生命中,会安静下来,反思、审视、超越,只求实现理想。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生命变得丰富有意,让自己变得卓越有趣。比如,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些考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分数和志愿,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公益做出贡献。他们用安静的力量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安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美德。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安静的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来专注于学习中的探索和创新,来成长于生命中的沉淀和升华。让我们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不打扰别人,用安静的力量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文中要有“我”,不能脱离特定的实际

作文其实不难,只要做到四个字:真、情、理、我。即,表露自我的真情,写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发表自我独立宣言,张扬自我语言风采。这样,就可创作出一篇与众不同的出彩作文。所以,文章要“出彩”,达到“发展等级”的高度并不难,只需文中存“我”,则魅力尽显。

(一)文中存“我”,则凸显真实。

很多大家的叙事文中都有“我"的存在,使文章显得情真事真,感染力无穷。

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独到视角,反映生活的真实,《祝福》中“我"是祥林嫂初到鲁镇一直到死的见证者,祥林嫂一生命运的波折,肖像的变化,情感的折磨都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一一道来,给人很强烈的真实感。《孔乙己》《一件小事》也都有“我"的存在。而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我”在文外,编造一个“小A"小B”“小强"小明”等什么的,一读就给人一种虚假感,一种编造的痕迹,试想,同样的事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我"在文中一现,则会真实感倍增,则与作文要求中的“感情真挚”相符,作文的分值不就无形中提高了吗?

(二)文中存“我”,则感悟独到。

同为写“秋”的美文,如果别人“逢秋悲寂寥”,你却能“言秋日胜春朝”,写出你对“秋"的与众不同的感悟,则会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同为写“雨”,别人写雨的凄冷,你写雨的热情,别人写淋雨的狼狈,你写淋雨的欢畅,不也尽现独到的风彩吗?故有“我"的独到感悟,则“彩”出无穷。

(三)文中存“我”,则见解独到。

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囿于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没有“我”的见解,这样很难做到与众不同,很难给人鹤立鸡群之感。要使文章有新意,需有“我"的独到见解。

议论文中有“我”存在,有“我"的独到见解,才能有“我”独特的魅力。

此外,文中存“我”,还要有“我”的独到语言,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别人用过多次的语言也丧失了新意,丧失了活力,所以,学生们在写作中要用心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创出“我"的语言,突出“我”的风格。

当然,要把“我"融入到文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情实感,必须学会自己观察、体验、感悟,亲身经历自然界中的人、事、物、景,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有灵气,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典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