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案_第1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案_第2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案_第3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案_第4页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学案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次要人物的作用

内容解读

次要人物是叙事文学人物中的一种。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中,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起着不同的作用;是情节的构成和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不可缺少的因素。文学艺术作品,因篇幅长短、内容宽窄的不同,次要人物也不一,但往往比主人公多。

中考链接

2023湘潭

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

毕淑敏

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

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

③这是我第一次亲见北极熊。

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

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

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

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

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

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

(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问题】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北极熊,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候鸟?

【点拨】本文的主人公是北极熊,写其他动物起对比衬托作用。

【解答】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与候鸟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

考点分析

1.对情节的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对环境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答题格式

1.服务于主要人物: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

2.情节:①引出主要人物……,②写了……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

3.主题:写次要人物……行为,暗示(揭示)……的主题(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常见问法

1.……这个人物形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如2022·海南】

2.作者在小说中设计……和……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如2022·河南】

3.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人物【如2022·威海】

4.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如2023·湘潭】

教材示例

【问题】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点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体会次要人物对刻画主要人物,表现小说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解答】刘姥姥这一人物反衬贾府生活的奢侈,写活了许多人物,千里伏线,首尾相应,见证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思维导图

练习巩固

母亲的鼾声

刘党英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捂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

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鼾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妈,你咋没打鼾?”

“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夜更深了,万籁俱寂,月光如水,它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温馨。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有删改)

1.填一填:理一理文中我在不同时期面对母亲鼾声的反应,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小时候高中时工作后这一刻

我的反应无可奈何踏实心安

2.找一找:文中哪一个细节能发现“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请指出来。

.

3.赏一赏: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

4.想一想:第段对月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5.谈一谈:你更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呢?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觅渡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②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③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但他死意已决。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革命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会见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

(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6.第②③段中,作者写了李逵和梁实秋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

7.结合④⑤段的内容,作者借“平原的高山”和“下临深谷高峰"表现了瞿秋白的哪些精神品质?

.

8.第⑥段中提到“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那么瞿秋白“可贵的探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

9.作者借此文表达了自己对瞿秋白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做答。

.

文学作品阅读

行走的芦苇

朱蜀英

芦苇会走路吗?当然会!你看河边,沟沿,田间巷陌,你不经意间看到的地方,蓬勃的绿,如春水般漾满大地。

春风吹拂,嫩绿的苇芽怯生生地拱出,伸出手和蓝天、白云、风儿、经过的鸟儿打招呼。它们一点点长大,长高,直到连成片,铺成海。A。

故乡的人们擅长编织苇席。天一冷,地就上冻了,人们瑟缩着穿上棉衣。湾里的苇子也成熟了,芦花飘起来了,人们割下苇子,就开始了编席的准备工作。

大妗子的家就住在村头的果园,她泼辣能干,说话办事透着一股利索劲儿,大姑娘小媳妇的都爱围在她身边。自然,果园就成了编席子的主战场。编席先得用5根篾片踩角,左手指右手压,然后随时用撬刀挤紧,以便于席子密实。无数根苇片上下翻飞着,经纬交错,直到从身下蔓延。

稍大点,我也和飞舞着芦花似的,来到了荒原。那时候的盐碱滩,白花花的。雨水蓄积成的水泡子里长满了芦苇、蒲草,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的。一池碧水,映着蓝天。清澈见底。一如我童贞的眼睛。

荒原上的芦苇,一茬茬地青了,绿了,干枯了,又一茬茬地成长起来。我也渐渐的长大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到多少有了些生活阅历的中年人。

荒原的苇子地都让人承包了。他们等不及上冻,就迫不及待地动工了。收割机轰隆隆地在苇子地里作业,收割下来的苇子卷成巨大的整齐的苇箔垫。一个个的,散落在土地四周。扬起的尘土在夕阳映射下漫溢开来,一切笼罩在金色的余晖里。

苇箔垫自然不能编苇席,现在谁还能静下心来编织一床席子呢?商场里多的是,花色多,价格也不贵,随便买一床就得了。现在的苇子更多的是送给了造纸厂。

故乡是游子的心心念念。三十年后的秋日,我和母亲回家省亲。村东头的水湾早已填平了,如今在它上面的是种植着一垄垄的庄稼。走进村里,坐在房头打牌的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在村子里住呢?

当年和母亲一起编织草席的大妗子,得知我们要来,挂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在她儿子家门口迎着我们。

凌乱的白发,呆滞的眼神,这还是当年风风火火的大妗子吗?我走上前去,试探着问她:大妗子,您还认识我吗?我是小英啊!毕竟三十年不见了,对于她是否认识我,我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看着我,大妗子眼睛亮了一下,说怎么不认识啊?你比小时候还瘦呢!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怎么会呢。怎么会比小时候还瘦?大妗子不会是真糊涂了吧!

大妗子似乎一切都看透了,嘴里嘟嚷着,说自己怎么不早点死?早活够了!是啊,前两年,老伴走了,出来进去的孤单,只有自己的影子陪着,这没有什么,毕竟自己能照顾自己。谁料一场大病下来,别说做口吃的了,就是走路都成了问题。失去自理能力的大妗子只好靠着儿女们接济口饭吃。

寄人篱下对于一向心高气傲的大妗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过去是苦,是累,但是年轻就是资本,有的是力气,累了倦了,睡一觉起来又是希望的一天。现在,大妗子的希望在哪里呢?

回程的车上,母亲有些感伤,说起当年编苇席的情景。看着沉浸在往事中的母亲我该怎样劝慰她呢?

B。普通地活着,踏实地度过每一天,于人生,足矣!

(选自《美文》2020年11月版,有删改)

10.下面两句话,哪一句更适合放在A处?说说理由。

①这里的苇叶似一柄柄利剑,直指天空。看到它们,我会忍不住顺着它的方向,看看天空,天真高,那么蓝。

.

②这时候,荒原就有了一朵朵绿色的云停泊。风一刮,草色如烟,又有了一些梦幻般的感觉。

.

11.第⑧段两次提到“现在”,蕴含怎样的感情?

.

12.第段中大妗子说“我"瘦了,是事实吗?请你根据本段句式特点分析。

.

1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文中既然写了大妗子,为何还要写母亲?文末B处又可以写什么呢?

.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冰凌花开雪亦香

包利民

来小兴安岭之前,冰凌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甚至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的一种花,在春天的冰雪里,悠然绽放。

刚来的几年,依然没有在意,常听人说起,可是离得近了,反而淡了曾经的好奇,这里的春天极为短暂,总是在与冬的纠缠中,便忽然到了夏天。三月,依然经常下雪,而中午的时候,雪便在阳光下渐渐燃烧,于是冬天就这样慢慢消瘦下去。对于冰凌花热情的重燃,缘于一个朋友的摄影,那一朵小小的金黄,就像一朵凝固的阳光,落在冰雪之上。

于是就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上午,我踏上寻芳之路,在山下却是迷茫了,很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山脚数落着许多平房院落,路旁的阳光茂盛处,一个六十岁左右的大婶,正在墙根下享受那份温暖。便上前询问,一听是来看冰凌花的,她的眼睛里立刻亮起了色彩:“不远,有不少,我带你去!”

她把小板凳往院子里一扔,腿脚麻利地走在前面。真的并不远,而且山坡缓缓,沿一条平整的路走了没多久,我们便拐下了路面,那里是一个小小的洼地,稀疏的几棵树依然用冬天的姿态支撑着阳光,衰草和残雪静静铺陈。脚下已经额为柔软,在大婶的指引下,我终于见到了。那一刻的心清,并不是震撼,也不是感动,似乎是一种重逢的心情,又像是多愁弥漫,很奇特复杂的感受。

花朵比想象中的更小一些,或零星一朵,或两三朵攒簇,蕊瓣皆金,有的花朵,周围的雪已经融尽,而有的,却依然在冰雪的包围中,可是我知道,它们定然是从冰雪里冲破出来的,哪怕过几日再无雪的踪迹,它们,依然凌驾于寒冷之上。我不知道它们沉睡了多久,醒来依然是寒冷孤寂,可是暖生于寒,它们轻轻地摇着一份希望。

冰凌花一点也不张扬,不俯下身来,很难在荒草的遮掩中看到它们。便想,如果它们漫山遍野地开,就像是两个月后的兴安杜鹃一般,大地该是布满了阳光了。然后便笑自己的痴心,如果真的那样,它们,就不是这么珍贵了。

回来的路上,大婶给我讲着,这个地方是别人没有发现的,她从小就生活在山脚下,年年都来看。她几乎没有出过山岭,几十年的时光经历,简单得一眼便可看到岁月的尽头。从她暖暖的语音里,我听得出那一份清澈的热爱,我便想象,一个山里的小女孩,怎样在一年一年冰凌花的开谢里,渐渐地步入了人生的暮年。而冰凌花依然年轻着,如约拥抱着正在离开的半年的冬天。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冰凌花是金盏花的一种,可是当它开在冰天雪地里,就有了一种高贵。或者说,它从没想过高贵与否,更不知道什么是坚强,它在这里,它就是这样开放,有人欣赏也好,无人问津也罢,就像一个人独自的笑,不为别人,只为自己。虽然冰封雪盖,但一样有阳光长风,一点点的暖,便唤醒所有的希望和力量。

以后的每一年,我都会去那里看冰凌花,同着那个微笑的大婶。她告诉我,就是起初的几天,来山上找冰凌花的人多。过几天冰尽雪消,也就没有人在意了,想来我也是满心惭愧,我欣赏的,也不过是在冰雪中的那朵微笑,而冰雪过后,它的憔悴,它的凋落,却从没想过。有多少所谓的热爱都是如此,热过了,爱也就散了。

不知从哪一年起,冰凌花开的时候,去山上的人突增,他们不是去欣赏,而是去采摘,然后在市上出售,不知大家从哪里知道的,据说冰凌花泡水喝可治疗心脏病,于是一时之间,美便被扼杀了。

幸好,大婶的那一小块地方,还没有被发现。那几株冰凌花能够得以始终,是它们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看到它们,在每一年冬季的边缘,就像我在寒冷黯淡的际遇里,总能看到点点星星的爱与暖,然后,在很长很长的努力后,绽放。

14.请简要概括全文的内容。

.

15.“我"对“冰凌花”的情感变化有哪些?请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没有在意→→→热爱赞美→→

16.品析语言。

(1)可是我知道,它们定然是从冰雪里冲破出来的,哪怕过几日再无雪的踪迹,它们,依然凌驾于寒冷之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

(2)我不知道它们沉睡了多久,醒来依然是寒冷孤寂,可是暖生于寒,它们轻轻地摇着一份希望。(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

17.本文标题是“冰凌花开雪亦香”,为什么还要写“大婶”这个人物?

______参考答案:

1.有小庆幸;担忧害怕。2.选文第⑦段“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3.示例一:画线句用时间词细细描写了母亲的鼾声的渐变过程,生动形象。

示例二:画线句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显得雅致、精美。4.这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不仅渲染出安详、静谧的氛围,也烘托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5.示例一:我喜欢文中的“我”。“我"曾经年少,未能真正关心母亲,长大后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理解关心母亲,这份真挚的爱让我感动。

示例二:我喜欢文中的母亲。她为了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宁可自己不休息,这份深沉的爱让我敬佩。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高中生活对应第②段,因此第①空可由“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得出答案:有小庆幸。“工作之后,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对应第③④段,根据第③段句子“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可知,“我"很担心母亲。再根据第⑩段句子“大夫说,经常打鼾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可知,“我"听不到母亲鼾声的担忧害怕,填写第②空。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要找出“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可根据第⑦段句子“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说白天睡多了,但是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却是缺少睡眠的样子,故“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就描写母亲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的细节描写。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用词角度、修辞角度等角度赏析。画线句中的“柔风细雨”“松涛阵阵"戛然而止”“猝不及防"都是四字词语,读来朗朗上口,并且描写精当。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为:(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第段句子“夜更深了,万籁俱寂,月光如水,它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温馨”,这句环境描写,描写了月光的温柔与妩媚,渲染出一种清幽宁静祥和的氛围,衬托人物听到“母亲鼾声的“踏实和心安”,表达了对母亲的关爱。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

可喜欢文中的“我”,根据第②段句子“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可知,“我”关心母亲。根据第③段句子“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可知,“我”为母亲的病担心。根据第④段句子“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可知,“我”既孝顺,又懂事。根据第段句子“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可知,“我”是一个感恩的人。根据第段句子“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可知,“我”是一个关爱母亲的人。据此分析作答。

可喜欢文中的“母亲”,根据第②段句子“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可知,这是一个关爱孩子的母亲。根据第段句子“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可知,这是一个一切都为了孩子的无私的母亲。据此分析作答。

6.表现(突出)瞿秋白作为一位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甘愿为救国救民而献身。7.从容、坚强(无畏);能冷静地剖析自己(善于思考或反思)、胸怀坦荡。8.舍弃悠闲的生活,去探索革命道路;把革命视为探索生命价值的一部分,甘愿为此献身;在生命的终点(在将要英名流芳时),主动剖析自己。9.敬仰(敬佩、赞美)、惋惜、怀念(哀悼)

【分析】6.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体会事例作用。

根据第②段句子“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可知,与李逵相比,突出瞿秋白不只是李逵一样的人物,他被人们纪念的原因,有超越李逵的地方在于瞿秋白是一个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而又有献身精神。

根据第③段“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可知,描写梁实秋的例子是为了衬托瞿秋白如果做学问,会更有成就。

再依据第④段句子“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可知,瞿秋白是甘愿为救国救民献身的,而放弃了当年一个有成就的,能超越梁实秋的文人。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根据第④如句子“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可知概括瞿秋白具有“坚强、从容”的性格特点。

根据第④段句子“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可概括瞿秋白具有“从容、无畏”的性格。

再根据第⑤段句子“当我们只看他的革命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可知,称“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在于他拥有从容、无畏、坚强的品质。“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可知,称他是“下临深谷的高峰”,在于他具有“自我解剖"的精神。

8.本题考查概括人物事件。要抓住关键句子概括作答。

根据第③段句子“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可知,他舍弃悠闲的生活,去探索革命道路;

根据第⑥段句子“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可以概括,他把革命视为探索生命价值的一部分,甘愿为此献身;

根据第⑥段句子“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可以概括,他在生命的终点(在将要英名流芳时),主动剖析自己。

9.本题考查分析内容,体会感情。抓住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及对人物的叙述描写中融入感情的句子体会作答。

根据第②段句子“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可看出作者对瞿秋白才华的赞美。

根据第③段句子“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可知,作者有赞美还有惋惜之情。

根据第④段句子“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可知,包含作者对英勇赴死的瞿秋白赞美敬佩之情;

根据第⑥段句子“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可知,作者对瞿秋白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10.②句更合适,②句写的是春天的苇叶,“一朵朵绿色的云"草色如烟”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更能符合下文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而①句写的是秋天的苇叶,“一柄柄利剑"写凋零的苇杆引发我对天空的关注,这在本段已经写过,会造成重复;同时这对天空、外界的向往不符合下文对芦苇的描述。11.“我”对现在人们浮躁与快节奏的反感,对过去生活的无限怀念,对苇子只能送去造纸的难受。12.大妗子说“我"瘦并不是事实。“我”的“苦笑不得"怎么会”“不会是真糊涂了吧”,用陈述句表明自己确实比以前胖了,用反问句表明“我”真没有瘦,用感叹句表明对大妗子糊涂的担忧。而大妗子她三十年没见“我”,想以前生活是快乐美好的,人也都是丰腴的。说“我”瘦,也是她对我的关心,希望我再胖一点,日子过得再好一点。13.母亲和大妗子是同龄人,那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实的伤感是那代人共有的。而母亲又和大妗子形成对比,因为她当年离开故乡如“行走的芦苇”,所以结果比大妗子好一些。进而告诫我们人生需要像“行走的芦苇”,不停找寻归宿,即使再怎么普通,也要踏实认真地度过,很多事由不得自己,努力过就没有遗憾。

画线句子示例:人生中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就像一棵行走的芦苇,不停找寻着自己的归宿,即使在一个角落里默默成长,也不必遗憾,毕竟年轻过,也曾有过自己的芳华。

【分析】10.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先分析①②句的内容,再结合文本上下文语境分析。从“这里的苇叶似一柄柄利剑,直指天空"可以看出,第①句写的是秋天的苇叶;从“草色如烟”可以看出,第②句写的是春天的苇叶。第①句中“一柄柄利剑,直指天空"写凋零的苇杆引发我对天空的关注,这与第二段“它们一点点长大,长高”内容重复;第②句中“一朵朵绿色的云"草色如烟”勾勒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第二段“春风吹拂,嫩绿的苇芽怯生生地拱出"一脉相承。从后文来看,第三四五段主要表达了对大妗子、对芦苇的美好回忆,这与第②句“一朵朵绿色的云”“草色如烟"的意境相符;而第①句主要表达了对天空、外界的向往,不符合下文对芦苇的描述。因此,②句更合适。

11.考查对情感的理解。从“大妗子的家就住在村头的果园,她泼辣能干,说话办事透着一股利索劲儿,大姑娘小媳妇的都爱围在她身边。自然,果园就成了编席子的主战场……无数根苇片上下翻飞着,经纬交错,直到从身下蔓延”可以看出,回忆中的编苇席的慢节奏生活是多么的美好祥和,多么让人怀念;从“现在谁还能静下心来编织一床席子呢?商场里多的是,花色多,价格也不贵,随便买一床就得了"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了快节奏生活,人心都变得浮躁了,不愿再编苇席了,作者是多么失望和反感;从“现在的苇子更多的是送给了造纸厂”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苇子只能送去造纸的难受。

12.考查对句式的分析理解。“哭笑不得"意思是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为什么尴尬,因为“我”明明不瘦,大妗子非要说“我"瘦,并且比小时候还瘦。“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一个简短的陈述句,无形中默认了“我"胖的事实;“怎么会呢。怎么会比小时候还瘦?”,连用两个反问句,表明“我"真没有瘦;“大妗子不会是真糊涂了吧”用感叹句表明了“我"对大妗子糊涂的担忧。从“大妗子的家就住在村头的果园,她泼辣能干,说话办事透着一股利索劲儿,大姑娘小媳妇的都爱围在她身边。自然,果园就成了编席子的主战场”可以看出,以前的生活是快乐美好的,人也都是丰腴的。从“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可以看出,三十年没见面的大妗子说“我”瘦,是她对我的关心,希望我再胖一点,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13.考查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妗子"意思是舅母,因此“大妗子”和母亲应该是同龄人,她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实的伤感是相同的。根据“当年和母亲一起编织草席的大妗子,得知我们要来,挂着拐杖颤颤巍巍的在她儿子家门口迎着我们"可知,三十年来,“大妗子”一直生活在农村,而母亲和我们则如“行走的芦苇”,离开了故乡。从“凌乱的白发,呆滞的眼神,这还是当年风风火火的大妗子吗”“前两年,老伴走了……谁料一场大病下来,别说做口吃的了,就是走路都成了问题。失去自理能力的大妗子只好靠着儿女们接济口饭吃"可以看出,大妗子和母亲遭遇截然不同。根据结尾的“普通地活着,踏实地度过每一天,于人生,足矣!”,结合标题“行走的芦苇"可知,作者借助母亲和大妗子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意在告诉我们:人生就像“行走的芦苇”,需要不停找寻归宿。不管经历怎样的遭遇,都要踏实认真地度过,让人生不留遗憾。据此结合“行走的芦苇"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即可。

14.叙述“我”跟随一位大婶在山野雪地中寻访冰凌花之美的经历、对冰雪花之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