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浙江专用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单元素养评价(二)(其次章)(90分钟100分)(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矗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完成1、2题。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冰川侵蚀 B.风化和风蚀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积累地貌是 ()A.沙滩 B.岩礁C.岩洞 D.巨岩【解析】1选C,2选A。第1题,岩洞是受到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第2题,沙滩是由海水作用形成的积累地貌,岩洞、岩礁、巨岩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读图,回答3、4题。3.在a、c两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积累地貌是 ()A.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B.洪(冲)积扇、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平原4.a区建于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处,b、c、d区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其缘由是 ()A.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利于人类定居B.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削减河流洪水的威逼C.b、c、d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高处,简单获得淡水资源D.a区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平坦处,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解析】3选A,4选B。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开阔地带,最有可能发育洪(冲)积扇;c处位于河流开阔的干流地区,可能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第4题,a区建在河流上游地势较低平的河谷地带,温度相宜且耕作便利,便于定居;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水灾难,为削减其对生存的威逼,居民区多选在地势较高处。闻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主体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分水鱼嘴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依据丰水期“内四外六”、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分流;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限制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下图示意都江堰水利工程。据此回答5、6题。5.都江堰所处地区的地貌类型最有可能为 ()A.三角洲 B.冲积扇C.河漫滩 D.河流谷地6.由材料推断,与外江相比内江的河道可能 ()A.窄且深 B.窄且浅C.宽且浅 D.宽且深【解析】5选B,6选A。第5题,由图可知都江堰位于岷山山脉的山麓地带,位于由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最有可能为冲积扇。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在水位低的枯水期,内江的流量大,说明其河道较深;在水位高的丰水期,内江的流量小,说明其河道较窄。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据此回答7、8题。7.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8.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B.爱护和复原自然植被、植树种草C.设置沙障固沙D.小流域综合治理【解析】7选B,8选B。第7题,图中反映出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相对越小,说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第8题,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因此在荒漠化防治中,爱护和复原自然植被、植树种草是有效措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有一处闻名的鸡形礁石,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据此完成9、10题。9.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 D.板块运动10.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同的是 ()【解析】9选A,10选C。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鸡形礁石位于海洋中,应是受海浪侵蚀而成的,属于海蚀地貌中的海蚀柱,其由于海浪的长期侵蚀而坍塌。第10题,青岛海滨石老人是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受流水侵蚀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断陷,积水成湖形成的。挪威峡湾海岸是受冰川侵蚀形成的。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11、12题。1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积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1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积累作用C.风力积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解析】11选A,12选C。第11题,石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2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13.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14.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改变为 ()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解析】13选B,14选C。第13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14题,风力肯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被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在背风坡,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改变都是由小到大。读阿尔卑斯山区某地景观图,完成15、16题。15.形成图中“U”形谷的主要外力是 ()A.风 B.流水 C.冰川 D.海浪16.形成图中“U”形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C.变质作用 D.岩浆活动【解析】15选C,16选B。第15题,形成图中“U”形谷的主要外力是冰川。风力侵蚀地貌是风蚀蘑菇等。流水侵蚀地貌是V形谷。海浪侵蚀地貌是海蚀崖、柱等。第16题,形成图中“U”形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侵蚀作用,是冰川下滑过程将地表侵蚀成的“U”形山谷。搬运作用实现物质的迁移,不是侵蚀地貌成因。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不是地貌成因。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经验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化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化阶段是 ()A.渗穴期 B.洼盆期C.锥丘期 D.残丘期18.图示地区 ()A.流水侵蚀作用显著B.没有流水积累作用C.河流左岸积累,右岸侵蚀D.河流左岸侵蚀,右岸积累【解析】17选C,18选A。第17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峰林林立,呈锥形,符合图中锥丘期地貌特征。第18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导致的。(2024·杭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19.形成图中地貌的岩石是 ()A.石英岩 B.花岗岩C.大理岩 D.石灰岩20.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受到的外力影响是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解析】19选D,20选A。第19题,图中显示,该地表多石芽、漏斗、峰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由此推断该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发育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石英岩、花岗岩、大理岩不属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因此形成图中地貌的岩石是石灰岩。第20题,依据上题推断可知,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受到的外力影响是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不会形成图示地貌。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某中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关注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以下是其中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裂的地貌形态特点,该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图,与该地貌形成特点亲密相关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气候、植被 B.水文、土壤C.开矿、地形 D.岩石、植被(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冒着高达40℃的高温拍摄了这张照片,应当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是____________图,该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河流众多 B.气候干旱C.常年大风 D.冰川广布(3)丙同学考察地,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据此推断其应是____________图,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山峰众多,山间多凹地 B.地势低平,河网密布C.地表坎坷,碎屑物积累 D.海拔较高,冰川广布(4)丁同学的考察活动是在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你的推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千沟万壑,支离破裂为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特点,符合的为③图,该地貌为流水的侵蚀作用,该地气候为季风气候,降水安排不均;植被覆盖率较低。第(2)题,从题干“冒着高达40℃的高温拍摄了这张照片”,符合的为④图,地处沙漠,高温少雨,风沙较大。第(3)题,此景观为桂林山水,符合的是①图,此地多峰林,多凹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第(4)题,丁同学考察活动是在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符合的是②图,该地接近海洋,海浪的侵蚀作用明显。答案:(1)③A(2)④沙漠BC(3)①A(4)②三亚地处沿海,海浪作用使岩石呈浑圆状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图a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图,图b为澜沧江支流汇入处的地貌景观,图c为某地貌的卫星影像。(1)说出图b所示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坡度、沉积物颗粒大小的改变特点。(2)说明图c所示地貌的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b所示的地貌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为冲积扇。自扇顶到扇缘,坡度变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第(2)题,图c所示地貌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答案:(1)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坡度渐渐变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2)河流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河曲,指河道弯曲,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水行至拐弯处时,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剧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所以积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据此回答1~3题。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曲处横向环流的是 ()2.清朝熊起潘曾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域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行下。”(《堪舆泄秘》)所谓“水抱边”,指河流的内湾处(即凸岸),宜造住宅;所谓“水反边”,指河流外湾处(即凹岸),一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缘由是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D.凸岸泥沙淤积,易沉没农田3.“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心行”。结合下面河流剖面等流速线分布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旁边的流速最快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慢,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加快C.凸岸旁边流速比凹岸旁边流速快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快,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减慢【解析】1选A,2选B,3选B。第1题,依据题干中“凹岸受到剧烈侵蚀,形成深槽”“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等信息。由此可知,河底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第2题,河流凸岸以积累作用为主,地表较平缓,土壤肥沃,且易取水;凹岸受侵蚀严峻,陡峭,易坍塌。第3题,水面流速受河床摩擦力影响,岸边最小,河流中间最大,即图中的流速大小为a>b>c>d。故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可减小阻力;顺水行船,船在中心行,可增加船速。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积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积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其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积累成扇形积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完成4、5题。4.终碛堤上的积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匀称 B.有层理结构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5.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积累、侵蚀-冰川积累、侵蚀B.冰川积累、侵蚀-流水侵蚀、积累C.冰川侵蚀、积累-流水积累、侵蚀D.冰川侵蚀、积累-流水侵蚀、积累【解析】4选C,5选D。第4题,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积累物积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积累体。冰川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运动,当流到山下时,对沿途山体进行侵蚀,随着温度上升,前端冰川溶化,其所挟带的物质在山下积累下来,形成终碛堤,是杂乱无章、棱角分明的。第5题,据材料可知,先有冰川侵蚀、搬运、积累形成终碛堤,然后冰川溶化形成流水,流水侵蚀、搬运、积累形成冰水扇,综上所述,选项中最合适的为冰川侵蚀、积累-流水侵蚀、积累。二、非选择题(共15分)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新西兰东南部(图1)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2),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探讨,圆石与珍宝的形成缘由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头中,由围围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渐渐结晶,层层凝合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须要400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供应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3)。(1)推想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逝,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供应依据。【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摩拉基圆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头中,由围围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渐渐结晶,层层凝合而成。早期刚形成时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上升,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第(2)题,圆石龟甲状花纹源于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第(3)题,摩拉基圆石奇景的圆石暴露于水面之上易遭遇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随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沉没圆石,该奇景消逝。答案:(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上升,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