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作业2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究中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4·兰州市高三联考]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夫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夫。这些举措()A.是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B.增加了农夫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C.奠定了国有经济的基础D.有助于构建新中国合理的经济结构2.[2024·柳州市高三模拟]下表所示是1951年7月5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讲话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刘少奇()1“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所须要的时间”将很长2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3经济得到复原后,应以主要力气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A.主动探究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C.坚持务实的看法来发展国民经济D.主见中国应快速确立支配经济模式3.[2024·张家界市高三联考]1951年12月,中共中心规定:“从部门来说,整编要以军事部门为重点;增产要以财经部门和工人农夫组织为重点;政府、党派和团体则进行一般的精简;……至于节约运动和反贪污、反奢侈、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则是全部各方面都应当当作一个中心任务来进行。”上述规定旨在()A.平静物价波动以稳定金融市场B.完成第一个五年支配的任务C.复原国民经济以巩固新生政权D.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4.[2024·孝感市高三模拟]如图是创作于1952年的宣扬画《新式结婚》,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右下角男子手扶贴有囍字的耕犁。该作品反映了()A.群众的婚俗形式日益新潮多样B.革命建设成就获工农群众认同C.土改完成保障民众生活祥乐富足D.男女同等婚姻自主成为社会共识5.[2024·新乡市高三模拟]如图为新中国1954年的宣扬画。这反映出()A.采煤业是当时最重要的产业B.社会主义劳动风尚得到推崇C.三大改造取得了重大的成果D.“左”倾冒进的思想正在滋长6.[2024·淄博市高三联考]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压,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A.大力复原发展城市经济B.推行政治民主化C.开展有支配的经济建设D.合理调整工商业7.[2024·烟台市高三模拟]下面是毛泽东给鞍钢工人的回信。这一回信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你们1953年12月21日来信收到了。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起先生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的巨大事务。我向参与这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情的庆贺和深切的感谢。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样,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希望你们接着努力,学习苏联先进阅历,发挥你们的才智和力气,争取更大的成就。A.国民经济复原工作逐步绽开B.生产资料全部制已发生根本变更C.大规模工业化战略正在实施D.原有重工业基础得到充分的利用8.[2024·宜春市高三模拟]在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把全部制形式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此举旨在()A.把资本家改造成为劳动者B.以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将私营经济纳入支配体制D.为“一五”支配创建条件9.[2024·淮南市高三模拟]如图为1954年2月画家潘韵的美术作品《春之晨》。这一作品,反映了当时我国()A.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复原B.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D.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在进行10.[2024·宿迁市高三模拟]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有些人只看到办社必需有机械化,而没有看到可以先办社后机械化,只有农业增产了才能给工业供应物质基础,要破除没有农业机器就不能办社的迷信。毛泽东这一观点的落实()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复原B.推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阅历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绽开D.加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程11.[2024·无锡市高三联考]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当孤立进行的,它必需有各个方面的协作。特殊是农业的协作,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行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A.订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C.起先了农村全部制性质的改造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究12.[2024·大连市高三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阐述20世纪50年头某一管理体制实行的缘由时说:“农村组织结构内在的几个问题显著起来了。第一、缺乏支配人力和资源的适当组织单位,阻碍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第三、在农村中,在基层的政府单位和经济单位之间建立良好协作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争辩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活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关于这一管理体制。说法正确的是()A.变更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C.严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D.基本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13.[2024·承德市高三模拟]1960年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堵漏洞理论”,该理论清晰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社会主义经济有漏洞;二、资产阶级堵漏洞是好事;三、社会主义要与资产阶级竞争,一道来堵漏洞,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这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A.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B.应坚持用行政吩咐的方法C.亟需增加国有企业活力D.务必要调动生产者主动性14.[2024·邢台市高三联考]在一次中心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强调了综合平衡在调整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指标“伤筋动骨”。周恩来将陈云讲话的思路总结成一副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该会议召开的背景应为()A.敌后抗日依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B.过渡时期总路途指导下施行“一化三改”C.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D.七千人大会后对“左”倾错误的订正15.[2024·包头市高三模拟]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4·沈阳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政府大力提倡南北方变更传统的耕作制度,要求种植各种作物,“以防水事”。宋太宗时诏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同时要求北方地区“广种杭稻”,而且予以优待,不征收推广新作物农田的租税。在北边,官方特地设有“稻田务”,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宋仁宗时,许州当地人还不会种稻,“张邓公镇许,召襄、汉佃户教种公田”,不久即出现了“压塍霜稻报丰年,镰响枷鸣野日天”的丰收景象。知唐州赵尚宽,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开拓很多水田,使水稻广为普及。诸州多有种植水稻者,齐、沂、徐等州尤为兴盛,鱼稻之饶,多见诸于史章。总的来看,南方的粮食作物比较单纯,没有北方那么丰富。北宋时期,南方推广麦粟不如北方种植水稻的面积大、效果好,这与北方土地五谷皆宜,水利建设大发展和宋朝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有亲密的联系。——摘编自程民生《宋代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材料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气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为解决粮食生产地域差异问题所实行的举措,并指出其效果。(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遭受发展逆境的主要缘由,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头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17.[2024·南昌市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依据材料提取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三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课时作业231.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民生的重视,这有利于增加农夫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B正确;AD与材料无关,解除;C是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影响,解除。答案:B2.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刘少奇主见利用资本主义来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反映的是刘少奇坚持务实的看法来发展国民经济,C正确,D解除;1953年中国工业化绽开,A解除;1953年起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解除。答案:C3.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1951年中共中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部署和规定,体现了对国民经济的复原和对新生政权的巩固,故选C;材料内容不仅仅涉及平静物价和稳定金融市场,解除A;一五支配的完成是在1957年,解除B;1951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也就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解除D。答案:C4.解析:该宣扬画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新式结婚”的核心信息是结婚典礼上由敬拜高堂到悬挂毛主席画像的巨大变更,以及观礼的人群中有人手扶张贴大红囍字的耕犁,这些都干脆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广阔农夫翻身成为国家的主子。本宣扬画突出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翻身解放的人民大众对党、新中国的拥护和认同,故选B;“新潮多样”无法体现,解除A;民众生活祥乐富足无法体现,解除C;“成为共识”说法肯定,解除D。答案:B5.解析:此宣扬画的内容旨在突出劳动人民,表现人民群众用主动的看法投入劳动,满怀热忱建设新中国,故B项正确。A项“最重要”言过其实,与史实不符,解除;材料仅是劳动人民主动劳动,不能反映三大改造的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左”倾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依据材料“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压,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可得出,国家通过实行五年支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答案:C7.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53年”“鞍钢无缝钢管厂”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毛泽东这一回信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项正确;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复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全部制已发生根本变更,AB两项表述发生的时间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与材料信息构不成逻辑关系,解除。答案:C8.解析:通过和平赎买和公私合营能够削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阻力,从而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选B;这一举动不是为了改造资本家和把私营经济纳入支配体制,解除AC;1953年“一五”支配已经起先,解除D。答案:B9.解析:依据图片和“1954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参与和支持,B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只有农夫劳动的场景,不能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A选项错误。1954年是“一五”支配期间,不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C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进行的,D选项错误。答案:B10.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毛主席认为机械化程度并不影响开展农业化合作的进程,反而通过农业化运动积累了资金更能促进工业化发展,因此这一观点的落实有利于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正确;我国国民经济复原完成是在1952年底,A解除;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化不是一回事,B解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起先兴起的,D解除。答案:C11.解析: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以及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起先独立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正确;“左”倾错误尚未凸显、经济工作中心仍为工业建设、主见农轻重并重而并非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可推断A、B、C三项错误。答案:D12.解析:由材料“20世纪50年头”“争辩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也能灵活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可知,这一管理体制指的是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大的人民公社,它忽视了中国幅员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严峻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故选C;A项指的是“一五”支配,解除;B项指的是大跃进,解除;D项指的是三大改造,解除。答案:C13.解析:中共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主动探究,但是一度出现了如“大跃进”这样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挫折,为了复原发展国民经济,给困顿的国民经济注入活力,刘少奇提出了“堵漏洞理论”,这事实上是在强调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机制来弥补社会主义支配经济机制的不足,发挥市场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冲突,可解除;增加企业活力是1984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C项解除;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14.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58年发动的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人民生产主动性受到严峻挫伤,造成1959~1961年连续三年严峻困难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60年头初党中心局部订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溢、提高”八字方针,因此与题干“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相符。因此其背景是七千人大会后对“左”倾错误的订正,故D项正确;A、B、C项的内容与主旨都不符合,可解除。答案:D15.解析:1965年至1975年中苏关系恶化,因此我国在西南西北等三线地区投资基建,而且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比例较高,这样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工业发展,改善我国工业布局,D正确;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受到国际形势影响,与经济发展规律无关,解除A;1965年至1975年我国已经是支配经济体制,三线建设是国家支配内容,并不是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强化,而是支配经济的体现,解除B;国民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者关系,题干仅仅涉及的是基建投资,属于工业,因此不能证明三线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解除C。答案:D16.解析:(1)举措:依据“北宋政府大力提倡南北方变更传统的耕作制度,要求种植各种作物,‘以防水事’”得出要求南北方兼种各种粮食作物;依据“宋太宗时诏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得出政府主动引导,地方各州相互协作;依据“不征收推广新作物农田的租税”得出免除北方推广新作物农田的租税;依据“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开拓很多水田,使水稻广为普及”得出重视北方的水利建设,政府组织传授种植技术。效果:依据“‘压塍霜稻报丰年,镰响枷鸣野日天’的丰收景象”可得出南北作物换种轮作,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耕地面积;依据“使水稻广为普及。诸州多有种植水稻者,齐、沂、徐等州尤为兴盛,鱼稻之饶,多见诸于史章”得出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依据所学从提高土地和水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等角度概括。依据“南方推广麦粟不如北方种植水稻的面积大、效果好,这与北方土地五谷皆宜,水利建设大发展和宋朝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有亲密的联系”得出南方的粮食作物仍以水稻为主,而北方的农作物则较丰富,水稻推广效果较好。(2)缘由:依据“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得出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使得财宝大量外流;依据“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得出旧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依据所学可概括得出长期的战乱的破坏、国民党败退大陆前有意识的破坏。举措:依据所学,可从一五支配的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教化的发展、注意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答案:(1)举措:要求南北方兼种各种粮食作物;政府主动引导,地方各州相互协作;免除北方推广新作物农田的租税;重视北方的水利建设,政府组织传授种植技术。效果:南北作物换种轮作,提高了粮食产量;扩大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和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但是,南方的粮食作物仍以水稻为主,而北方的农作物则较丰富,水稻推广效果较好。(2)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