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全国统考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快速增长。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夫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该分析()A.符合历史探讨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解析:材料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人口激增的史实,得出了人口激增社会冲突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之一,符合历史探讨中论从史出的原则,故A项正确。答案:A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全部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全部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夫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充分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安排D.严峻脱离农夫实际要求解析:题干中“抓住土地全部权不放,……‘剩余归公’”体现违反农夫作为小私有者的阶级属性,故选D项;“剩余归公”不利于调动农夫生产主动性,解除A项;它建立的是小农经济,并且题干没有体现激励发展私有制之意,解除B项;产品是归公的,解除C项。答案:D3.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扬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动身展资本主义设想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可知,他提动身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故解除;B项是革命派,故解除;最早进行“师夷”实践的是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答案:D4.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缘由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C.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解析: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在于“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即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民主、民权思想的指导,C项符合题意。答案:C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别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夫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解析:依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别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答案:D

6.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农夫斗争史上,太平天国会聚英才之众,动员民众之多,斗争规模之大,扩展疆域之广,纲领之完整,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B.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体现了明显的反封建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A项。答案:A7.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同一事务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记述出处时间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学问分子中发展革命力气者,很多著作笼统称呼为“党人”“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史略》等1927~1949年“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与日知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武昌起义的因由》1941年“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反清运动史》1942年A.国民党突出同盟会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B.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C.历史真相因为年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D.同盟会是国内革命阶级的反清联合战线解析: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关系不大,但材料中多次强调同盟会的作用,体现了探讨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说明,即国民党官方史学有意突出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不符合实际,故解除;D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故解除。答案:A8.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冲突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冲突C.人治观念与法治志向的冲突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冲突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的特征,没有体现出宪政与专制之间的冲突,故解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的斗争,故解除B项;从材料中的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可以看出,体现了人治与法治的冲突,故选C项;材料看不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冲突,故解除D项。答案:C9.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北通燕赵。从今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A.定都天京B.辛亥革命C.北伐斗争 D.南昌起义解析:革命发生在武昌,推翻万恶政府,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选B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解除A项;北伐斗争从广州誓师北伐,解除C项;南昌起义是打响共产党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解除D项。答案:B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是一场成功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解析:依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破旧的一面,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更,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答案:A11.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运用并不广泛,称呼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历史的词汇,名目繁多,如孙中山的“一次革命”“武昌之役”等。1930年7月,国民党中心执行委员会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扬要点》,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为“人所共知”的缘由是()A.孙中山的大力提倡 B.纪念宣扬的制度化C.社会习俗的规范化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解析:国民政府通过《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扬要点》之后,辛亥革命才为人所共知,这说明其缘由主要是纪念宣扬的制度化,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并没有大力提倡“辛亥革命”一词,解除A项;社会习俗与题干无关,解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所供应的时间不符,解除D项。答案:B1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中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蒸蒸而上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B.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D.变更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变的矛头主要指向官府,是下层群众自发性的抗拒行为,革命则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主政体为目标的自觉运动。晚清最终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行替代,又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谋求自身的发展。——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整体而言,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打算好一个周密详尽的安排,也没有做好在中国建立起像美国这样的一个共和国的打算。虽然他们既有笔杆子,也有理论家,也有和立宪派、保皇党的论战,但他们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细密的筹划。至于说启蒙,其实他们的政治启蒙还不如立宪派做得长久深化。——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晚清最终十年反清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辛亥革命存在的不足,并对此做简要评述。解析:(1)第一小问,“晚清最终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回答其成因。(2)第一小问,“他们并没有打算好一个周密详尽的安排”革命的筹划不严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革命派没有发动广阔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缘由之一,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安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答案:(1)特点:革命和民变交相呼应。成因: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冲突;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甲午战败后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2)不足:革命的筹划不严密;革命思想尚未渗入下层民众(未充分发动群众)。评述:革命派没有发动广阔民众,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缘由之一,其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革命派虽安排不详尽,但最终结束了封建帝制,加快了中国民主化进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当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阔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据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学问,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