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阿房宫赋六国论【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六国互丧互:相互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意D.剽掠其人剽:抢劫、掠夺【答案】B【解析】互:交互,相继。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D.均为介词,比。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而气候不齐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D【解析】A.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C.古义:天气冷暖、雨雪阴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D.小草。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立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立过程,是秦建立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白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概非凡。【答案】C【解析】“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争论,以寄予讽喻之意。B.《六国论》是史论。史论是作者从肯定的立场观点动身,对某一史料进行探讨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C.赋大体上经验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意,重视清爽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D.《六国论》语言颇具特色,句子长短相间,句式丰富多彩;论证语言有正面说,有反面说,有干脆说,有隐含说,相映成趣。【答案】C【解析】《阿房宫赋》是文赋。6.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后指全国各地。B.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C.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很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答案】C【解析】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答案】秦始皇喜爱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夺珠宝的时候连锱铢都不放过,运用时却当泥土沙石呢?(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后人为他们哀痛却又不借鉴他们的教训,也就使更后的人又为这些哀痛者而哀痛了。(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答案】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和诸侯最担忧的,原来就不是斗争。(4)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答案】因此不须要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六国论[宋]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8.下列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蔽山东之诸侯蔽:遮掩,庇护B.故夫天下之所重者重:重要C.委区区之韩、魏委:舍弃D.而韩、魏乘之于后乘:古代四马一车【答案】D【解析】乘:追逐,追击。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eq\b\lc\{\rc\(\a\vs4\al\co1(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eq\b\lc\{\rc\(\a\vs4\al\co1(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eq\b\lc\{\rc\(\a\vs4\al\co1(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余因得遍观群书))【答案】D【解析】A.介词,替/动词,治理。B.介词,和/动词,亲附、亲近。C.连词,所以/形容词,旧的。D.均为动词,能够。10.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假如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方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缘由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缘由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叛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纳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答案】D【解析】苏洵的《六国论》采纳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纳。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反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急的用兵战略。(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答案】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它们抵抗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12.与苏洵的《六国论》相比较,两篇《六国论》哪一篇的见解更精到?【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争论六国破灭的根本缘由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的文章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大势”这一点,从战略动身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看法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明显有超越前人之处。因此苏辙的《六国论》的见解更精到。【参考译文】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国,而是在韩、魏两国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两国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堵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两国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晰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急的事。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国、赵国的反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急的用兵战略。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忧韩、魏两国会从后面攻击,这是因为韩国、魏国都已归附了秦国的原因。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莫非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它们抵抗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抗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两国的联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斗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自告奋勇,抵挡秦兵;由韩、魏两国应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养精蓄锐,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弄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哀思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日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以。”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缺,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行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行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溢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选自《三国志·魏书》)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B.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C.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D.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答案】C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西汉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起先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心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答案】B【解析】“西汉建立后”错误,应为“秦朝建立后”。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畿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在被派往河东时,杜畿对形势作了具体的分析,没有“强攻”,而是确定采纳“智取”的方式,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B.杜畿临危不惧,胜利平定河东。杜畿不顾生命危急,只身前去河东;叛军叛乱时,他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与大军一起战胜叛军。C.杜畿为政有道,深得百姓爱戴。杜畿治理河东郡的时候,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养精蓄锐,促生产、行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D.杜畿才能出众,深受太祖赏识。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同日而语。【答案】D【解析】“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同日而语”错误,原文是“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答案】张晟在殽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忧他们为害太深。(2)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答案】杜畿亲自向双方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仔细思索,假如还有什么要申诉的,再到官府申诉。17.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答案】①河东郡并不是全部人都想作乱,大兵压境,简单使人们归附于卫固,反而消退了卫固的后顾之忧。②用兵假如不能取胜,邻郡就会响应,天下就会大乱,难以平静,即使取胜,也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参考译文】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继母虐待他,(他)却凭借孝顺出名。二十岁时,(杜畿)在郡中担当功曹,(又)短暂代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肯定案发送,虽然不是都判处得很妥当,但郡中的人们已经对他这样年轻有主见感到惊异。太祖(曹操)委任杜畿为司空司直,升任(他为)护羌校尉,(让他)持符节领受西平太守的职务。太祖已经平定了河北,高干在并州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恳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太祖对荀彧说:“关西的那些将领,凭借险要的地形和骑兵,要是去征剿他们肯定会引起叛乱。张晟在殽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忧他们为害太深。河东郡依山绕河,是当今日下的战略要地。请您为我举荐像萧何、寇恂那样的人去镇守河东。”荀彧说:“杜畿能够胜任。”于是(曹操)改封杜畿为河东太守。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截断去陕津的道路,杜畿到了那儿不能渡过黄河。荀彧对杜畿说:“应当派大军来。”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并不是人人都想作乱。现在假如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也找不到带头的,就肯定会因为惧怕而听从卫固。卫固一旦消退后顾之忧,必定要拼死反抗。我们讨伐他假如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平静不了了;假如我们能够取胜,也是摧残一郡的百姓。我单车前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